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跨學科學習已成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在這一背景下,探索初中語文跨學科學習的有效策略,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多學科知識的整合能力。筆者結合具體教學實例,探討跨學科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路徑及其對學生全面發展的積極意義。
一、以歷史背景為基礎,深化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入歷史背景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在理解人物行為邏輯的基礎上,更細致地體悟人物在時代動蕩與波折中所作出的選擇,進而從社會與心理兩個層面更直觀、深刻地剖析人物形象[1]。歷史背景知識的融入還使學生更真切領會到特定時代背景下人物的命運抉擇與情感掙扎,提升對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的多角度分析能力。
例如,在《出師表》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初中歷史教材《三國鼎立》的時間順序內容,以歷史事件為切人點,指導學生理解作品中諸葛亮的人物形象。一方面,教師可以首先向學生簡要講述劉備建立蜀漢的歷史背景:劉備先是借助荊州圖謀發展,后來又奪得益州、漢中等地,最終建立蜀漢政權。夷陵之戰失敗后,劉備的勢力根基受挫,蜀漢元氣大傷。有了這樣的歷史背景做支撐,學生便能更容易理解《出師表》開頭“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中的深層含義了。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聯系“天下三分”的歷史背景,對魏、蜀、吳三國當時的實力進行簡要分析。同時,結合蜀漢地處西南、當時國力比曹魏與東吳都弱的歷史現實,學生應能夠體悟《出師表》中諸葛亮使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這句話所傳達的深意。通過對歷史知識的挖掘,學生認識到諸葛亮在國力弱小、內部矛盾重重的前提下,仍努力維護蜀漢、欲伐魏雪恥,不會誤解其為軟弱無能,這是特殊歷史背景下諸葛亮人物形象的具體體現,使學生在理解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拓展對作品內涵的認知,提高對人物形象的全面感知與把握能力。
二、利用地理學科知識,提升學生對地理環境與情節關系的認識
初中語文教材中不乏有關地理方面的知識、對地理景觀方面的描寫等,這方面的知識不僅介紹了自然景觀,展現了自然之美,還展現了人們的生存理念、人類文化及與自然、人文、環境等相關的內容。在語文教學中巧妙融入地理學科的知識,更有利于學生感知文章內容,理解人文和自然以及人們活動之間的關系,提升觀察意識、空間思維能力等。
在《登勃朗峰》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地理知識,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地理環境特征及其對旅行和情節的影響。教師可首先在地圖和影像圖上為學生介紹勃朗峰的地理位置與特征,使學生從地圖上直觀理解其地理特點。其次,教師講解勃朗峰的地質特點與地貌特征。勃朗峰以片麻巖和花崗巖為主,山體硬質光禿且形狀不規則,如文中所描寫的“奇形怪狀的光禿尖巖”正是其特點。因此,了解勃朗峰的地質與地貌狀況的學生可以更科學、客觀地理解文學描寫。隨后,教師可結合勃朗峰的氣候特征展開講解。勃朗峰所在山區海拔較高,處于西風帶,氣候多變且寒冷。勃朗峰地區為冰川覆蓋區,山頂終年積雪,廣布冰川,如梅德冰川和布倫瓦冰川。這與文中所描寫的“巨大的白雪穹頂”相符。學生在理解文本時,可以了解山頂特點,并感受到登山旅行過程中遭遇的自然考驗,如變化莫測的氣候所反映出的危險與困難。借助地理知識的滲透,學生能更直觀地感知《登勃朗峰》中地理環境與人類行為的關系,培養從科學角度聯想地理現象與文學語言的能力,從而實現文理交融的教學目標。
三、開展美術欣賞與創作,增強學生對文本意境的把握
寫景性散文或抒情詩詞作品的語言之美,有賴于美術作品提供具象化的手段。組織學生進行美術創作,可以使他們領會文本語言所展現的意境美感,并在視覺表達中加深對文學文本的理解與體會。美術欣賞與創作活動讓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再將注意力僅集中于文字語言的理解,而是轉向語言建構后的意境再現,從而陶冶其審美情趣和美術感知力。這還使語文學習成為動靜結合的體驗活動過程,有助于學生在美術創作中形成對語文文本獨到的理解與表達[2]。
例如在學習《使至塞上》時,語文教師可以與美術教師聯合開展“詩情畫意”創作活動,通過對自然景物與情感意境的具象化表達幫助學生加深對詩的理解。美術教師可指導學生思考如何通過色彩來表達詩歌的意境。王維邊塞詩往往有一種孤獨曠達的情懷,可以建議學生選擇深藍、灰藍色等冷色調,結合橙黃色表現落日余暉,體現詩人心境的孤獨、曠達。這種色調的運用和搭配可以體現“大漠”“長河”“落日”的廣闊悠遠,展現出詩人的孤寂心境,呈現出“蒼涼”的意境。在創作時,美術教師可以結合“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構圖設計,啟發學生思考前景與背景之間的關系是否體現出詩歌空間感。“孤煙直”作為前景的“豎線”表達孤獨寂寞的孤寂感,而“長河落日圓”作為背景的“橫線”表達開闊的空間感,用水平線延伸出來的長河,以及圓形的落日產生一種廣闊感。這樣能使學生在視覺符號中表達出詩歌“遼闊無邊”“天高地闊”的意境特點。繪畫技法方面,可采用筆觸結合的方法,用比較粗獷的線條體現“大漠”粗糙的質感,用比較柔的筆觸體現“長河”流動感。語文與美術課的融合,能使學生多感官體驗動手創作,語文的學習由靜態化變為視覺化,從而大幅提升學生的語文語言表達力以及藝術素養。
從新課標意義上來看,學科融通是語文與歷史、地理、美術等學科融合在一起,讓學生站在歷史的高度、多學科的維度品味文學之美,拓展文學感知力以及創造力的過程。這是學科融通之下學科邊界的新的轉向,是學生在語文學科學習中不斷生成自我及與世界的關系的邏輯過程。在這過程中,學生不僅是知識的接受者,還是知識創造和解讀的主體,能夠在豐富的學習體驗中培養獨立思考能力與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胡家鎖.初中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開展策略[J].天津教育,2023(35):53-55.
[2]楊亞莉.跨學科視域下初中語文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J]家長,2023(36):97-99.
作者簡介:安徽省蚌埠第六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