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閱讀與詩歌創寫是培養文學感知力、激發創造力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鄉村小學存在閱讀與創作銜接生硬、教學斷層等問題,難以實現從文本理解到自主表達的跨越。本文立足學段特點,探索閱讀與詩歌創寫自然過渡的有效策略。
一、低學段:趣味閱讀與模仿創寫并行
低學段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對韻律趣味內容充滿好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用貼合鄉村生活的童謠兒歌,用趣味教學法引導孩子學習。
以《兩只老虎》教學為例。筆者播放一段節奏歡快的動畫視頻,視頻里威風又可愛的老虎形象與有趣情節,瞬間吸引學生自光。播放結束后,筆者帶領學生跟著節奏拍手唱誦:“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沒有耳朵,一只沒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學生在唱誦中,輕松感受歌曲的押韻和明快節奏。為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筆者組織角色扮演活動。部分學生戴上自制老虎頭飾扮老虎,其他學生分別扮演獵人、森林小動物。活動中,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生動模仿老虎奔跑的迅猛、獵人搜尋獵物的警惕,以及小動物們的可愛模樣。有的模仿老虎張牙舞爪,有的模仿獵人躡手躡腳,還有模仿小猴子上蹕下跳的,教室里充滿歡聲笑語。在歡樂氛圍中,學生仿佛置身森林,理解歌曲里的追逐、冒險情境,沉浸在趣味世界里。學生熟悉歌曲后,筆者以《兩只老虎》的句式為范本,結合鄉村場景引導創作。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牧場觀察小羊,引導描述:“小羊小羊,真可愛,彎彎角兒白腦袋。吃青草,蹦蹦跳,歡歡喜喜真自在。”接著,讓學生模仿句式以小羊為主題創作。有學生寫出“兩只小羊,兩只小羊,吃得歡,吃得歡,一只快快長大,一只咩咩叫伴,真有趣!真有趣!”考慮到低學段學生創作難度,筆者設計填空式練習,如“小 忙。 歡”,并提供“蜜蜂、采蜜、花朵;小雞、捉蟲、草地;小魚、游水、池塘”等鄉村元素詞匯選項。學生積極參與,創作出“小蜜蜂,采蜜忙。飛在花叢,把粉嘗,嗡嗡嗡嗡心里歡”這類充滿童趣的作品。
通過趣味閱讀與創作拓展,學生在模仿中初步掌握詩歌押韻規則和句式結構,實現從閱讀到創作的初步遷移。
二、中學段:意象理解與結構模仿共進
中學段學生認知能力有所提升,開始追求更具深度的閱讀體驗。為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與創作能力,教師可以選取一系列自然主題的詩歌,如金波的《春的消息》葉圣陶的《瀑布》、劉大白的《秋晚的江上》等,帶領學生進行精讀與創作實踐。
以《春的消息》教學為例,筆者引導學生聚焦“風,搖綠了樹的枝條;水,漂白了鴨的羽毛”。“搖綠”賦予風動態感,仿佛溫柔的手輕晃樹枝,讓綠意暈染;“漂白”則凸顯春水清澈,鴨子在水中嬉戲,羽毛也似被漂洗得愈發潔白,盡顯春之清新生機。筆者播放鄉村春日實景視頻,春風拂柳、鴨戲碧波的畫面,讓學生沉浸式感受詩中場景。隨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梳理“風、樹、水、鴨”等意象,探討其中蘊含的春之喜悅。風送來春的氣息,樹展現春的生機,水孕育春的活力,鴨增添春的靈動,共同勾勒出春日畫卷。基于閱讀積累,學生進入結構模仿創作階段。筆者以《春的消息》通過景象描寫傳遞情感的結構為范例,引導學生結合鄉村生活創作。有學生寫道:“如果我是一朵春花,我會開在鄉村的山坡上。迎著陽光綻放,伴著微風搖曳,向小鳥微笑,為蜜蜂送蜜,讓春的芬芳溢滿鄉村。”筆者還提供“并列式”等結構模板輔助創作。小組合作的《鄉村的春天》寫道:“春天的鄉村,是花的海洋,桃花粉紅,杏花潔白;是鳥的樂園,燕子呢喃,喜鵲歡叫;是希望的田野,麥苗翠綠,菜花叢黃。”
通過深度精讀與創意模仿,學生不僅熟練掌握了詩歌的表達手法與篇章結構,更實現了從段落模仿到獨立篇章創作的能力進階。
三、高學段:主題探究與創意表達融合
高學段學生抽象思維日益成熟,對世界的認知與思考逐漸深人。教師可以選取富含哲理的詩歌,帶領學生開啟深度研讀之旅。
以顧城的《遠和近》教學為例,筆者先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詩歌:“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云。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在抑揚頓挫的朗讀中,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獨特的節奏與韻味。隨后,教師拋出核心問題:“詩中這種若即若離的距離感,究竟想表達什么?”緊接著,筆者鼓勵學生結合鄉村生活實際展開探討。有學生分享道:“在我們村里,鄰居家的門挨著門,可大家碰面只是簡單打個招呼,很少坐下來談心,明明住得近,心卻隔得遠;但當我一個人跑到后山,對著廣闊的田野、飄蕩的云朵發呆時,卻感覺能和大自然對話,心里特別踏實。”還有學生補充:“留守兒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雖然每天能用手機視頻,可還是覺得與爸媽相隔很遙遠;反而和村里的老槐樹、小溪更親近,它們見證著我的成長。”基于對詩歌的深度理解,教師引導學生以“鄉村的人與物”為主題進行創作。創作前,教師組織學生深入鄉村各處觀察、記錄。學生發現,村口的老石磨雖已閑置,卻承載著村民往昔勞作的記憶;獨居老人與院子里的大黃狗相互陪伴,情感深厚。在詩歌創作工作坊中,筆者針對性地講解象征、對比等手法,有學生借鑒《遠和近》的表達形式,寫下:“你,一會兒看石磨,一會兒看遠山。我覺得,你看石磨時很遠,你看遠山時很近。”最后,通過小組互評、修改完善,優秀作品在校內文化墻展示。
通過深度研讀與創意表達,學生不僅提升了詩歌鑒賞能力,更學會用詩性的語言表達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從而實現從文本閱讀到創意表達的跨越。
總之,鄉村小學兒童閱讀與詩歌創寫的有機融合,關鍵在于遵循兒童認知發展規律,構建層層遞進、自然銜接的教學體系。從低學段的趣味模仿,到中學段的結構學習,再到高學段的創意表達,教師需注重各階段的過渡與銜接,充分挖掘鄉村本土資源,激發兒童創作熱情,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1]
參考文獻:
[1]馬慶光.小學語文兒童詩美育的特征與實施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5(02):114-116.
[注:本文系江蘇省“十四五”規劃 2021年度立項課題“美育視域下農村小學兒童詩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為:XC-c/2021/90)研究成果;江蘇省徐州市“十四五”規劃 2023年度立項課題“鄉村小學兒童閱讀與詩歌創寫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為:GH14-23-L130)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江蘇省邳州市車輻山鎮中心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