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的角度來看,古詩詞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當下古詩詞教學仍然陷于按照教材編排順序單篇化、知識化、模式化進行的困局[1]。要改變這樣的現狀,關鍵在于梳理并優化古詩詞教學的通道,以讓古詩詞教學的過程更科學、結果更理想。筆者以為,如果在古詩詞的教學中能夠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然后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價值認知,那古詩詞的教學也就達到了更高的水平。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情感體驗就可以成為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實現價值觀教育的基礎,而價值觀教育則可以對學生的情感體驗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下面以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13課《唐詩五首》為例,來談談筆者的淺顯思考。
一、古詩詞教學中從情感體驗到價值觀形成的機制
在面對古詩詞這一優秀傳統文化載體的時候,有識之士一直都相信古詩詞中蘊含和傳達的情感底蘊和思想內涵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涵養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載體[2]。研究發現,在教學起點與終點之間如果能夠梳理出情感線索,以讓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那學生在透過情感感知之后就可以形成價值認同,從而也就奠定了價值觀形成的基礎。是否認同這樣的教學思路,取決于這一教學思路背后的價值觀養成機制是否清晰。對此筆者進行了這樣的梳理。
首先,經典古詩詞在激發學生情感的基礎上,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理性認識。在現實的評價體制之下,古詩詞的教學其實存在著一定的層次:有教師滿足于工具性問題的解決,致力于讓學生讀通、讀懂、會答題;有教師能夠創設情境,讓學生深度體驗古詩詞中的情感,從而獲得情感體驗。前者能夠滿足應試需要,后者則能夠將古詩詞的情感充分解析出來。盡管這兩者客觀上存在層次的高低之分,但即使重視了情感體驗,仍然不能認為這是古詩詞教學的旨歸。如果能夠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讓學生有更多的理性思考與判斷的機會,那學生形成的認識才有可能成為價值觀形成的基礎。
其次,基于情感體驗和理性認識的自主建構,可以讓學生對形成的觀點有更高的認同度。價值觀不是對文字表述的價值觀的機械記憶,真正的價值觀一定體現在對人的言行的影響上。當人們在生活中強調“聽其言,觀其行”的時候,實際上在尋找體現在一個人身上的言行是否一致,因為只有同時影響言行的才是價值觀。對于當下的初中學生而言,借助于古詩詞來教學,關鍵在于將蘊藏在古詩詞中的文化傳遞給學生并且為學生所內化,這個時候就需要學生的情感參與,同時也需要學生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自主建構,這樣才能形成與價值觀相呼應的價值認識
由此可見,借助于古詩詞的教學來幫助學生塑造價值觀,一定需要學生的情感體驗作為橋梁,可以說離開了情感體驗,那價值觀形成是沒有可能的。當然,情感體驗既包括學生情感的外在表達,也包括學生內在的理性思索,這需要結合具體的古詩詞學習過程來設計并實施。
二、基于古詩詞教學中情感體驗的價值觀培養案例
初中階段的學生有其認知與情感特點,也開始萌生理性思考的意識與能力,這些都奠定了通過情感體驗來促進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基礎。從具體的教學實施的角度來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古詩詞教學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引導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體會音韻,感受音樂美,體會思想情感,提升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引導學生在賞析中探究意象、修辭手法、結構章法,提升其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引導學生進入意境,體會物、事、理,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3]。從傳統的視角來看,八年級上冊第13課《唐詩五首》中的幾首詩歌似乎不存在同樣的主題,因此放在一起實施教學會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如果仔細分析則可以發現,這五首唐詩實際上都能夠表現出作者在特定的心境之下所具有的人生態度。如,《野望》是唐初詩人王績在辭官隱居時所寫的山野秋色,詩中既表現出詩人所追求的閑情逸致,同時又難免流露一份失落與彷徨,全詩所寫出來的怡靜的秋天景色,正好與詩人內心的孤獨吻合了起來,于是也就讓全詩有了一種孤寂的情懷;《黃鶴樓》則是崔顥登臨黃鶴樓的時候,眼睛所看到的黃鶴樓美景與內心所生的情感發生了共振,在詩中所描寫的萋萋滿洲的景象,在烘托作者登樓遠眺時的愁緒的時候,古詩本身所具有的文勢也因此而起,而煙波江上的日暮則與作者內心的懷歸之情又發生了共振,于是詩意便又重歸于開頭所描寫的那種渺茫境界,所以后人說崔顥的《黃鶴樓》乃描寫“黃鶴樓”詩句之絕響;再如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堪稱描寫靜景之最高境界,大漠之上孤煙居然能“直”,浩瀚長河中的落日居然能“圓”,這是一種超凡脫俗的靜,同時也正是詩人內心之靜的反映。一個人得在怎樣的心境之下才能有如此靜心?于是暗藏在詩句中作者的孤獨實際上也就得到了凸顯……
從學生價值觀養成的角度來看,基于學生情感體驗需要的情感提取,可以圍繞“景”與“情”兩個要素來進行。比如在王績的《野望》中,詩歌的標題本身其實就已經透露出一種孤寂的情感,因為當作者站在故鄉北山下東皋上的時候,于傍晚時光去眺望,所能看到的只是落暉之景;當這種場景遷移到崔顥筆下的《黃鶴樓》中時,其實可以看到不同作者共同的心境,因為登黃鶴樓之高而看到的、想到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同樣是一種感傷心境;這種心境再進一步遷移到王維的《使至塞上》,于“靜”中所透露出來的“孤”與“寂”,其實也正是王維與崔顥各自在自己所處之處的境地;相比較而言,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中所表現出來的,則是李白出蜀時的景象,這個時候的李白遠離家鄉,但又感受到面前流過蜀地的江水也會流過自己的家鄉,所以作者心中肯定會有懷念家鄉的情感。在人的諸多情感中,懷念家鄉的情感是最為真摯的,也是最為長久的,這種情感與前面作者所表現的孤與寂或許有著不同的成因,但卻有著共同的感覺;帶著這樣的感覺讀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又可以看到彼時被任命為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固然能夠在湖光山色的春景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機盎然,但在綠揚陰里的一步三回頭中總會離去,而離去時的情緒又成為詩人心中一種特別的感受,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白居易心里的情感中必定會有一絲與前面詩歌作者共同的愁緒。
三、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價值觀形成的教學實踐展望
經過上面的梳理可以發現,這五首唐詩的作者在不同環境之下有著不同的心境,在不同的心境當中又有著相同的情感。這種情感可以在詩歌的解讀中逐步被讀者所感知,并且可以引發讀者的感悟。當作為讀者的學生能夠在詩歌閱讀中與作者的心情發生共鳴時,既需要學生進一步走入詩歌當中,去感受到詩歌的意境之美,同時又需要學生走人到詩人的內心,去領悟這些風流人物的政治抱負又或者是個人追求,然后去形成自己的人生感悟。這對教學來說是有著深刻啟發的,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詩詞文本”“詩詞圖式”“詩詞內涵”為體系,以“創設主題式情境”“進行陌生化解讀”“促進意識化生成”為方式,從感性認知、理性解讀與直覺感悟三個層面建構古詩詞教學路徑,喚醒學生的詩詞審美「4]。
在諸多體裁當中,唯有詩歌最能夠表現出自由的思想。當這種自由追求與課本中的五首唐詩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就可以發現其實在詩人心中總有一個夢想,總有人生的追求,這種追求既表現出詩人個體內心的自由向往,同時也不約而同地顯示出詩人內心的抱負。盡管由于各種客觀原因,詩人的自由夢想未必完全得到實現,但其對后人的啟示已經非常明確了,那就是在追求自由與夢想的時候,一定不能完全局限在個人的世界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才應當是每一個理想的根系。
當然,這樣的價值觀認知最終未必體現在學生的顯性認知上,因為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價值觀的培養更多的類似于種子的種下,其還需要在學生未來的生活中重新發芽。古詩詞所承載的文化是極為豐富的,無論怎樣挖掘都會有新的收獲,從古詩詞中挖出一粒與價值觀養成相關的種子,就可以在學生的未來生活中生長出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相關的參天大樹。
參考文獻:
[1]韓小鳳.核心素養視域下古詩詞教學策略的優化:以部編版七年級古詩詞為例[J].天津教育,2023(32):44-46.
[2]趙以宗.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初探[J].基礎教育論壇,2022(04):67-68.
[3]張海強.核心素養視域下古詩詞教學策略探微[J].語文新讀寫,2022(19):50-52.
[4]楊瑞,林萍香.感性認知·理性解讀·直覺感悟:初中古詩詞教學培育學生審美創造核心素養的路徑[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23(12):64-68.
作者簡介:江蘇省常熟市元和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