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傳統的線性閱讀方式常常局限于對文章表層信息的簡單獲取,缺乏系統性與深度,因而難以激發學生的閱讀潛能。思維導圖的引入為這一局限提供了有效的突破。通過圖解化、結構化的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整體框架,還能在分析和歸納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起獨立思考與邏輯推理的能力,全方位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一、利用結構圖解梳理文章脈絡,提升整體閱讀理解水平
初中生處于認知能力的快速發展階段,但在整體把握文本結構時他們容易陷入對局部內容的關注而忽略整體脈絡[1]。相比單純的文字分析,思維導圖將復雜的文本脈絡以視覺化的方式展現出來,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清晰地看到各部分之間的聯系與層次。這種方法尤其適合那些結構復雜、內容豐富的文本,能夠有效減少學生在面對長篇文章時的挫敗感和混亂感。
例如,在《蘇州園林》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思維導圖,逐步完成從段落內容到文章主旨的層次梳理。首先,文章開篇點明了“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教師引導學生將該段標注為導入部分,并歸納為“蘇州園林的標本性”。在接下來的段落分析中,教師逐步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的各個部分,包括蘇州園林設計者的追求、蘇州園林在布局和景觀設計上的細致美感等。每一部分的內容,都通過思維導圖的分支展示出來,將不同的主題和細節逐一清晰展現。比如,在梳理中間部分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假山、池沼、花墻和廊子的布局設計,將假山的層次設計、池沼的布局、橋梁的搭配等細節逐一標注在思維導圖上,并將這些細節歸于“如在圖畫中”的總概念下。思維導圖不僅幫助學生關注到這些細節設計本身,更能夠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這些細節是如何為蘇州園林的藝術美感服務的。
思維導圖的使用,不僅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逐層分析文章脈絡,也為他們在今后的閱讀中建立起良好的整體認知框架,幫助他們形成更為系統的閱讀思維。
二、基于關鍵詞導圖分解文本要素,強化細節理解與歸納能力
初中生面對大量的信息和細節時,常常難以有效提取其中的關鍵要素。思維導圖通過對關鍵詞的提取和分解,幫助學生將復雜的細節信息進行結構化整理。尤其是在面對議論文、說明文等文本時,關鍵詞導圖能夠將文章中的核心概念、論據和細節一一展開,從而強化學生對細節的關注,并通過對細節信息的歸納,逐步構建出清晰的文本要素框架。這種方法不僅能使初中生避免在大量細節信息中迷失,還能夠提高他們對關鍵信息的提取與歸納能力。
例如,對于九上《故鄉》這類富有象征意義與深刻情感表達的文章,細節的把握與歸納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以通過關鍵詞導圖,幫助學生分解文本中的關鍵細節,深入理解人物情感與場景描寫。教師首先通過導人環節,引導學生關注文章中反復出現的幾個重要關鍵詞,如“故鄉”“閏土”“銀項圈”“獵”等。這些關鍵詞不僅反映了文章的核心內容,還承載著魯迅通過人物與環境描寫所傳達的情感與社會背景。比如,教師鼓勵學生思考:“為什么閏土這個角色如此重要?他在魯迅的回憶中占據怎樣的地位?這個關鍵詞背后藏著什么樣的情感?”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逐漸意識到閏土不僅僅是個童年伙伴,更是魯迅心中故鄉的象征。圍繞“閏土”這個關鍵詞,學生可以在導圖中寫下閏土的外貌變化,如“紫色的圓臉變為灰黃”“皺紋”“紅腫的眼睛”等。從而歸納出閏土的變化象征著生活的艱辛與壓迫,也反映了社會環境對個人命運的影響。另一條分支可以歸納魯迅對童年閏土的美好回憶,關鍵詞如“銀項圈”“西瓜地”“捉獵”等。再一個分支是閏土成年后的困境,如“粗糙開裂的手\"“貧困”“苦難”等。通過對比童年記憶和現實中閏土的生活狀態,學生能夠進一步歸納出魯迅對社會變遷的無奈與悲哀。在完成“閏土”這一關鍵詞的細節理解后,學生自行進行其他關鍵詞的歸納。通過這種系統化的教學方法,學生在理解魯迅《故鄉》這類作品時,能夠抓住細節,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三、通過觀點歸納圖提煉核心思想,促進深層次理解與延展思考
隨著認知的發展,初中生逐漸具備了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能力,但這一轉化過程并不總是順利的。思維導圖通過圖解的方式,將糅合或散落在文章中的思想觀點分解并重新組織,能夠幫助學生有效掌握作者的核心觀點,并引導他們進一步思考這些觀點背后的深層次意義[2]。通過對不同觀點的組織與關聯,學生不僅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思維邏輯,還能夠開展獨立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見解。
例如,課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涉及中國傳統教育與現代科學精神的對比,思想層次較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往往容易停留在表層信息上,難以深入理解其內在的思想邏輯。通過構建觀點歸納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逐步解讀文本中的觀點,并將這些觀點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系,促進學生對文章的延展性思考。教師可以在觀點歸納圖的中心寫下文章的核心概念“格物致知精神”,并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提取幾條主要分支,包括“傳統教育的局限性”“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每個分支都代表著文章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學生通過將這些觀點在圖中展開,能夠直觀地看到文章的思想脈絡。在核心觀點歸納完成后,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展開更深層次的思考。例如,讓學生在觀點歸納圖的基礎上進行討論:“為什么王陽明的思想在當時具有合理性,但在現代社會中已經不再適用?格物致知精神如何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當代社會的變化?在科學研究之外,如何將‘格物致知’的精神運用到個人生活與成長中?”學生可以在圖中為這些延展性問題添加新的分支,從而進一步思考文本背后的深層次含義。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導圖的運用能夠幫助學生超越傳統的線性思考模式,將復雜的內容以清晰、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使他們在深入分析文本的同時,也培養了系統化的思維方式。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通過探索、分析和聯想主動建構屬于自己的理解體系,最終在思考中實現自我的提升與超越。
參考文獻:
[1]李志明.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2023(03):48-49.
[2]陳引弟.談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09):12-14.
作者簡介:上海華東師范大學附屬進華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