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而中職文言文教學則面臨更為顯著的挑戰。在核心素養培育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文言文教學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需要語文教師立足現實,深入分析文言文教學面臨的困境,并探索有效的突破路徑。本文基于教學策略視角,剖析文言文教學的困境根源,從學生角度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進策略,以期對同行有所啟發。
一、策略視角下文言文教學之困境解析
教學策略是教師將自身宏觀教學理念轉化為面向具體內容的理論思考,是關于教學內容的框架性構思。對于中職文言文教學而言,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教學策略往往集中在兩個層面:一是文言文中關鍵字詞的理解,即常規語境中的工具性問題;二是文言文的整體意義建構與主旨理解,即常規語境中的人文性問題。這兩者符合語文學科的基本特征,且能夠滿足傳統的考試評價需要,因而在實際教學中有著持續且顯著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文言文教學的困境也是在這樣的策略之下形成的,學生不喜歡文言文,學習文言文時總擺脫不了死記硬背的窠白,這就使得語文教師不得不反思該策略的局限性,即在認識到文言文教學一直是中職語文教育領域的一大挑戰的同時,要結合中職文言文實際教學現狀,去分析中職學生面臨的文言文學習困境,以及部分中職語文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并可在此基礎上,引入境脈教學理論等新的教學理念,從而提出新的教學策略。有研究者形成了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創新型教學方法體系,概括出“造境、啟境、入境、悟境、出境”五個部分構成的“五境”教學策略[1]。這樣的策略具有顯著的參考意義,其強調以“境”為載體,遵循境脈理論實施教學,可以讓學生在文言文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處于主體地位,從而完成對文言文意義的問題解決與意義建構。
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作為《論語》中的經典名篇之一,如果只是讓學生解決教師確定的重點字詞,然后明晰參與對話者的語意,那這樣的教學策略就落于傳統窠臼。反之,如果轉換教學思路,真正以“境”為載體,讓學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揣摩,讓學生真正成為文言文解讀的主體,鼓勵學生在解讀的過程中有創新思考,同時也包容可能出現的錯誤解讀,這就可以打開學生思維的空間,并且讓學生主動邁出文言文解讀的第一步;教師再結合學生的解讀表現,提供有參考意義的指導,在學生解讀文言文遇到困難時“扶上馬,送一程”,則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
通過上述分析發現,教師研究文言文教學策略之關鍵,在于回到學生本身,即站在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角度思考學生可能遇到的困境,并在此基礎上尋找解決途徑,這樣才能真正形成突破。
二、生本視角下文言文教學之突破途徑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中職語文文言文教學,尤要引導學生了解背景、感受文氣、把握主線、學會運用,“輕”“重”適宜,以走出中職語文文言文教學困境[2]。筆者以為面向當下中職學生進行文言文教學,其有效的突破途徑在于:確保學生在文言文解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以合適的情境引導學生形成關于文言文主題的思考,并嘗試站在文言文闡述者、文言文中人物角色的角度,理解其觀點及其形成緣由。這樣的教學途徑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能夠讓學生對文言文進行深度加工,更可以讓學生形成個性化的理解,因此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生本意義。
仍以《子路、曾皙、再有、公西華侍坐》一文為例,與其將精力放在“引導”學生解決字詞等問題之上,不如教師在解讀該文的基礎上,給學生創設一個“侍坐”的情境,讓學生思考文章中孔子所曰的內容,即“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這一語句的字詞問題可由教師主導解決)。這樣的教學思路可以迅速引導學生在已有認知基礎之上,借助于日常語言去進行表達。在表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與原文本相同、相似、顯著相異的觀點收集起來,并且借助文字或多媒體進行記錄。
其后,引導學生去閱讀全文。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不必急于給予指導,而讓學生自已琢磨。學生在琢磨的過程中,會對子路、曾皙、再有、公西華等人的觀點進行解析,自然就會將自己所理解的語句大意,與上一教學環節中所總結出來的觀點進行比較,于是兩者之間就可以形成互文解讀的關系。比如,有學生在讀到“莫春者,春服既成”時,聯想到此前所提出的“學習既需要外部的壓力,也需要內在的動力,但歸根到底應當取決于一個人內在的動力。所以在看似愜意的環境中,還能夠主動學習者,才是真正的學習者…”,于是他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文中四個人的回答,既有“治國”,又有“修身”,都反映著不同的觀點,曾皙的“春和”圖景反映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完美和諧的一面,更能夠引起人的共鳴,因此我覺得這應當是文中最值得記憶的一段。
三、素養視角下文言文教學之前景展望
上述教學案例中,學生在教師所設之“境”中完成文本的解讀與意義建構,思維在當下與過去、自己與文中人物、現代文與文言文之間高頻率切換,這既可以讓學生在情境當中自由出入,又可以讓學生更加精準地理解原文中的每一句乃至于每一個字詞的含義。盡管這樣的教學思路會花費相對更多的時間,但學生所經歷的卻是一個自主理解、自主建構的學習過程,因此更能夠讓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形成核心素養。
由此展望核心素養視角下的中職文言文教學,筆者以為教師應當進一步釋放學生的主動性,明確目標與任務,及時調整策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心理[3]。只有教學思路契合學生的心理規律,那文言文教學才能真正形成突破,才能夯實核心素養發展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羅益生,陳志雄.中職文言文“五境”教學策略研究: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學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5(18):61-64.
[2]朱廣龍.如何走出中職語文文言文教學之困:淺談文言文教學的“四重四輕”[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4(10):32-33.
[3]胡任秋.刻意練習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實踐運用:以文言文復習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2(09) : 85-87.
作者簡介:山東省巨野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