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是編者千挑萬選的經典作品,在文字運用、藝術表達上都值得認真品讀和用心賞析。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和把握古詩詞基本內容的前提下,開展審美學習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涵養學生的精神世界[1]
一、高中古詩詞教學中審美活動的誤區原因分析
(一)古詩詞審美活動誤區
首先是“應試化”解讀。由于學生缺乏充足的誦讀感悟時間,加上教學完全以考試得分為目的,教師引導學生鑒賞古詩詞時往往直擊得分點。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對古詩詞的解讀趨于概念化和抽象化,嚴重偏離了古詩詞作為審美對象的學習本質要求,使學生難以真正理解其中的審美價值和意義。
其次是“模式化\"解讀。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知人論世”成為一種固定套路。無論面對何種古詩詞,教學流程都千篇一律:課堂導人后,依次進行作者及背景介紹、朗讀了解大意、細讀突破重難點,最后總結主旨與藝術特點。
再次是“科學化”解讀。雖然科學性本是重要的學習追求,但在古詩詞這種本應注重審美活動的學習內容中,過度運用科學知識進行解讀,反而使詩詞的美感蕩然無存。
(二)誤區產生原因分析
當前高中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表面上看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但本質上反映了教師未能真正落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所倡導的核心素養培養理念。教師忽視了語文課程改革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目標要求,未能與時俱進地改進教學方法。具體而言,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未能充分貫徹審美活動的要求,仍然沿襲陳舊的教學模式。理想的古詩詞教學應當因材施教,引導學生主動發掘文本中的審美因素和價值,讓學生在審美鑒賞與評價中獲得心靈的滋養。同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擺脫僵化的分析模式,探索靈活多樣的解讀路徑,使古詩詞學習不僅能夠提升語言文字積累和運用能力,更能讓古人的智慧充盈學生的精神世界,引導他們走向詩意人生。
此外,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往往過度依賴教師,缺乏主動性和主體意識。無論是“模式化”還是“科學化”解讀,學生大多處于被動應付的狀態,未能真正進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真實閱讀”一即在不受束縛的閱讀情境中自主發現問題,并通過文本細讀嘗試解決。對于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則可以提出來共同探討。這種閱讀方式本身即包含審美活動,而學生無法自行解決的問題,往往恰恰指語文世界向更深層次的審美探索空間。
二、高中古詩詞教學中審美活動的優化策略
(一)引導學生從意象讀出境界
意象是詩人在古詩詞創作中對事物形象的直接感受和表達,也是情感獲得主要載體和審美活動的對象。在古詩詞閱讀過程中,學生作為審美主體,需要培養對詩歌意象的敏銳感悟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逐字逐句的品讀,逐步感知詩人精心構建的意象世界,在反復吟詠體味中,深入把握意象的豐富內涵及其承載的情感意蘊。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當著力引導學生聚焦詩歌意象的解讀,將多個意象有機組合,在整體觀照中品味詩歌意境的生成,最終達成對作品深層意蘊的審美領悟。
如教學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蜀相》,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深入品讀杜甫這首七律的意象組合與意境營造。當學生初步感知到詩歌的懷古意味時,教師要指導他們關注詩中豐富的意象群,如丞相祠、錦官城、柏、石階、碧草、樹葉和黃鸝等。這些意象的疊加與交織,形成了杜甫獨特的意境表達。首先在寫丞相祠外景中,讀出“柏森森”一詞中的靜穆、肅敬之感,這種感覺來自哪里呢?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挖掘多個意象組合的內涵及背后的情感。實際上就是丞相祠的主人—諸葛亮,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傳奇色彩,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恰好能夠與“柏森森”的意境相匹配。其次是丞相祠內景色描繪,“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空好音”,諸多意象組合中,碧草映階與春色、隔葉黃與好音都能帶給人春意盎然的美好感覺,讀這樣的意象,內心也是春光一片,但一個“空”字的出現,讓原本美好的春光平添了一種惆悵失意的感覺,對應的則是詩人內心感時憂國的傷感,這種獨特的意境表達,只有杜甫才有這樣的大手筆。學生在《蜀相》學習中,能夠讀出杜甫的大手筆,審美活動就在其中了。
(二)開展聯想從直觀進入詩歌意蘊
古詩詞閱讀必然伴隨聯想與想象,這些聯想與想象能使人更直接地把握作品所表現的對象。尤其是自由聯想可以拓展更多相關意象,進而從豐富的關聯中提煉出指向詩歌深層意蘊的感悟。這種感悟正是審美活動的結晶,包含著審美鑒賞與審美評價的雙重維度。
如教學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初讀詩歌的題目,從“留別”一詞容易聯想到詩人寫過的許多送別詩,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金陵酒肆留別》等,實際上詩題更值得關注的是“夢游”,這才是值得想象的情景:這場夢游中詩人會經歷什么呢?應該屬于李白所追尋的理想世界。以這樣的聯想讀李白描繪的夢游世界:有自己一直追慕的仙人列陣,有莊嚴宏大的“洞天石扉”,有華貴綺麗的“金銀臺”,有奇幻詭異的“鸞回車”,還有紛紛而下的“云之君”…這里沒有禮俗規矩的約束,人與人(神、仙)之間平等相處;但這又畢竟是一個夢幻世界,是現實世界“使我不得開心顏”后的想象。學生走進李白想象的世界里,聯想到李白一生的愿望與追求,一方面是詩人長期的懷才不遇以及遭遇排擠,而借酒澆愁愁更愁;另一方面是詩人崇尚自然、在山水之間尋仙訪道的樂此不疲醉臥其中,而天子呼來不上船,才能充分感受詩人產生這場夢游并加以記錄的動因一絕對不愿“摧眉折腰事權貴”。由此,學生在詩歌誦讀中直接感知詩人的人格美,充分認識到詩人借夢境的精彩描繪,進而欣賞詩人如椽之筆所表達的神奇境界、理想場景,在贊賞與喜歡之余,有了與詩人產生共鳴的感覺。這就是古詩詞審美活動中讀者與作者進入“兩相和”美好狀態。
總之,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當突破機械理解與語言積累的固有模式,注重通過開展審美活動,提升學生的鑒賞與品讀能力,使其獲得豐富多樣的審美體驗。
參考文獻:
[1]謝海峰.多重主題 意境深遠:《天凈沙·秋思》審美意蘊解讀[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4(08):77-79.
作者簡介:山東省高密市第四高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