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兼具詩歌藝術特質與文言文特征的文學形式,古詩既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又是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關鍵內容。古詩教學在高中語文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與多重價值,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具有顯著作用。因此,教師應當充分重視古詩教學工作。并且從高考命題角度來看,古詩作為必考內容占據重要比重,這也要求高中語文教師不僅要重視古詩教學,更要不斷提升教學實效性。同時,高中生已步人準成年階段,其心智水平和興趣取向較初中生呈現明顯差異。教師在運用游戲教學法時,若游戲設計未能契合學生的心理特征,特別是采用過于幼稚的游戲形式,勢必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相較于單純的娛樂活動,高中生的興趣需求更多體現為對尊重、自主發展等深層次心理訴求的滿足。
一、借助媒體輔助,創設學習情境
(一)借助音樂媒體,創設學習情境
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語言,能夠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進人詩歌意境,使其獲得更深刻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悟。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可適時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與詩詞意境相契合的典雅音樂,以此營造鑒賞氛圍,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詩歌情感。
教學曹操《短歌行》時,教師可配以琵琶曲《靜水流深》一—琵琶獨特的音色既能展現古詩的韻律美,又能生動詮釋曹操復雜的心緒:既有對賢才的渴求,又有建功立業的壯志,其間交織著焦灼與愁緒,最終化作借酒抒懷的慷慨悲歌。
(二)借助視頻媒體,創設學習情境
借助多媒體技術,教師可將畫面、聲音與色彩融人古詩意境,實現多感官協同刺激,點燃學生的審美期待。當學生真正沉浸于這種審美情境時,他們的感官被充分調動,又能透過優美詩句進一步激發審美渴望,從而獲得獨特的感悟。
例如,在學習《蜀道難》時,可以借助幻燈片或者簡短視頻等方式將蜀道險峻的風光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詩句中直觀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同時也能夠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雖然使用的語句非常簡單,但是卻能夠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果。這既有助于提高古詩對學生的吸引力,也能夠促使學生對文本展開更深層面的閱讀和解析。
二、挖掘古詩背景,理解創作源起
古詩具有凝練雋永的文體特征,其嚴謹的格吾文世界律要求也構成了特殊的鑒賞門檻。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立足古詩的文體特質,通過多維度解析詩歌意境、深入探討藝術表現手法等途徑,幫助學生全面把握詩歌精髓,培養其文學鑒賞能力[]。特別是在新詩導入環節,教師需要系統性補充創作背景、作者生平經歷等輔助資料,為學生搭建完整的理解框架,引導其深入感悟詩歌意境,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
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教學為例,該詞作既生動描繪了戰爭帶來的社會創傷,又深刻抒發了詞人的報國情懷。通過引入南宋時期的歷史背景資料,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辛棄疾在詞中既強烈批判了侵略者的暴行,又真實表現了普通百姓遭受戰爭苦難的主旨。如果缺乏相關歷史背景知識的鋪墊,學生將難以準確把握詞中蘊含的悲壯情感和深沉憂思。這種背景知識的拓展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更能有效促進其語文思維能力的提升和發展。
又如,在格律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講解平仄規律、押韻規則等專業創作規范。雖然這些專業知識通常屬于高等教育階段的文學課程范疇,但實際教學經驗表明,高中生對這些專業內容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當學生的認知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時,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自然顯著提升。這種適度拓展的教學策略既豐富了學生的古典文學知識體系,又有效激活了其內在學習動力,為后續的深人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基于古詩意象,促進閱讀理解
在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中,古詩作為特殊的文學體裁,雖然包含大量艱深晦澀的字詞,但其教學重點仍應立足于“詩”的文學本質。當前普遍存在的教學現象是,許多教師傾向于采用逐字解釋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全詩。這種教學方法雖然能確保學生準確掌握字面含義,卻往往難以幫助學生真正領悟詩歌的深層意蘊。基于教學實踐發現,若能首先引導學生進人詩歌意境,許多字詞的含義反而能夠自然領會。因此,在我的教學實踐中,特別強調以意境感悟為先導的教學策略:先帶領學生整體把握詩歌意境,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文言解析,這種教學方式取得了顯著優于傳統教學法的效果。
以李商隱《錦瑟》的教學為例,這首詩包含了大量古漢語詞匯和復雜典故,若采用傳統逐字講解的方式需要耗費大量課時。在實際教學中,我首先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情感體驗情境:“請大家想象,朝夕相處的親友突然離去,當你獨坐房中,目之所及都是他曾經使用過的物品,此刻會是怎樣的心情?是否充滿了追憶與帳惘?”這個情境創設立即喚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使他們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詩歌中“托物言情”的表現手法。學生很快就能領悟到:詩歌前半部分羅列的種種物象,本質上都是情感的載體,而詩歌的核心要義正在結尾的點晴之筆。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回歸文本細讀關鍵詞語,學生不僅能準確把握學習重點,更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深度學習。這種教學方式既保證了教學效率,又確保了學習質量。
總之,古詩作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璀璨瑰寶,既是漢語言文字藝術的巔峰呈現,又是歷史智慧與審美情感的高度融合。在開展古詩教學時,教師應當高度重視其獨特的審美價值,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人體會詩人的情感世界,感悟詩中蘊含的意境之美,從而獲得深刻的美學熏陶[2]。教學實踐經驗證明,高中階段的古詩教學必須深入分析學情特點,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取向;要注重拓展性知識的有機融入,突破教材的局限,回歸古詩教學的本質追求;要精準把握不同詩作的典型特征,將意象分析和意境感悟作為教學的重點環節。
參考文獻:
[1]劉華麗.高中語文古詩教學現狀及改進策略[J]教師博覽,2020(30):17-18.
[2]胡霞.融美育于高中語文古詩教學之中[J]語文世界(下旬刊),2024(06):18-19.
作者簡介:山東省安丘市實驗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