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語文教材中,《阿房宮賦》作為古代文學的經典篇章,不僅是學生接觸文言文的重要文本,更是培養語言感知能力和思維深度的優質教學載體。通過對這篇賦文的系統教學,學生不僅能深人體會文言文獨特的美學價值,更能深刻理解作品蘊含的文化內涵,從而有效提升文學素養與人文精神。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創設情境能夠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和感受文言文內容。《阿房宮賦》作為一篇傳世賦體文,語言華麗,描述精細,充滿了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高中生雖然具備一定的文言文基礎,但仍可能對其復雜的語言和深刻的思想感到陌生和難以理解。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再現阿房宮的場景,幫助學生在歷史場景的再現中體驗和感悟,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杜牧在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具體實施時,教師可先播放秦始皇統一六國的視瀕資料,展示阿房宮復原圖,讓學生直觀感受其壯麗景象,隨后組織學生分組開展探究學習活動。樓閣建筑組的學生使用泡沫板和木材,制作出高低錯落的樓閣和廊腰縵回的走廊。長橋復道組的學生使用透明塑料板和燈,模擬長橋在水波上的效果,通過安裝小型電機,使復道部分能夠展示出“復道行空,不霽何虹”的效果。歌臺舞殿組的任務是制作“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中的歌臺和舞殿部分。學生使用布料、燈光和聲音裝置,結合多媒體技術播放古代樂曲和舞蹈視頻,使模型更加生動和逼真。宮廷生活組的學生在繪制“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的場景時,通過細膩的描繪和背景處理,體驗到了宮女們離開故土、來到秦宮的復雜情感。妝容描繪組的學生在繪制“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的場景時,描繪鏡中倒映的面容和紛紛擾擾的發髻,通過柔和的光線和色彩,表現出晨曦中的宮殿氛圍,也暗示這種奢靡生活背后的空虛。生活細節組的學生在繪制“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的場景時,通過描繪脂水在渭水中的波紋和焚燒香料時升起的煙霧,認識到這些細節描寫不僅是在展示奢華,更是在揭示這種奢華生活背后的資源浪費。
這種沉浸式學習方式使學生既能深入理解文本的文學價值,又能切身感受作者對秦朝奢靡生活的批判,從而更深刻地把握文章“以史為鑒”的核心思想。
二、賦文細讀,感受語言之美
賦是一種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獨特文體,其特點在于“鋪采摛文,體物寫志”[1]。這種文體既講究文采韻律,又兼具詩歌的抒情與散文的敘事。賦文追求字字珠璣,通過精妙的修辭手法與語文世界和諧的音韻,展現出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在《阿房宮賦》中,杜牧以其精湛的藝術造詣,將賦體的獨特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開篇“六王畢,四海一”六個字,以“畢”與“一”的強烈對比,精準概括了六國覆滅、天下歸秦的歷史轉折。“蜀山兀,阿房出”中,“兀”字既突出了蜀山的突兀險峻,又暗示了為修建阿房宮而濫伐山木的史實。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煉字”活動,通過字詞推敲深人理解文本內涵。該賦在修辭手法的運用上堪稱典范。杜牧巧妙地將駢句與散句相結合,如“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等駢句對仗工整、節奏明快;“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轟不知其幾千萬落”等散句則描寫細致、句式自由。這種駢散結合的寫法,使文章如行云流水,既具韻律美又不失自然流暢。比喻手法的運用尤為精彩。“蜂房水渦”生動展現了阿房宮建筑的密集錯落;“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則通過新穎的比喻,將宮女晨妝的場景描繪得惟妙惟肖。這些修辭不僅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更營造出強烈的畫面感。在音韻處理上,杜牧注重平仄搭配與句末押韻,使全文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如“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等句,通過音韻的起伏變化,完美配合了內容的情感表達。
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朗讀賞析、修辭分析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賦文的藝術特色。這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古代文學的表現手法,更能培養其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實現文學教育的多重價值。
三、對比教學,引導思辨探究
《阿房宮賦》所在的單元要求圍繞“傾聽理性的聲音”這一核心任務展開教學,本單元除了評說盛衰的辭賦,還有借古諷今、以史為鑒的史論。
教師可結合本單元的《六國論》開展對比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對比不同作品,對文章內容和歷史事件建立理性認知。
教師可引導學生比較兩篇文章的主題思想。蘇洵認為,六國的滅亡并不是由于軍事力量不濟,而是因為賄賂秦國,削弱了自身的力量,最終導致了覆滅。蘇洵在文章中發出感嘆,呼吁后人以史為鑒,不再重蹈覆轍。相比之下,《阿房宮賦》則通過描寫阿房宮的奢華和秦朝統治者的荒淫無度,揭示了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于驕奢淫逸、失去了民心。杜牧通過對阿房宮的宏偉描寫,反映了秦朝的極度奢華和對民生的忽視,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杜牧的結論是“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感慨統治者并不會以史為鑒。此外,教師可引導學生比較兩篇文章的修辭手法。蘇洵的《六國論》主要采用議論的方式,通過嚴密的邏輯分析和大量的事實論證,指出六國滅亡的原因。蘇洵在文中大量運用了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使文章邏輯清晰,論證有力。例如,他通過對六國賂秦與不賂秦的對比,揭示了賂秦帶來的災難性后果,并通過排比句式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說服力。杜牧的《阿房宮賦》則主要采用賦體的形式,通過鋪陳描寫、比喻、夸張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展現了賦文的美感和感染力。這種對比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不同文體的寫作技巧。
賦文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文體,兼具藝術魅力與思想深度,在當代教學中具有獨特的傳承價值[2。以上教學策略的實施,不僅能讓學生領略賦體“鋪采摛文”的藝術特色,更能引導他們透過文學表象把握歷史規律,從而激發對傳統文體的審美興趣,實現文學素養與人文情懷的雙重提升。
參考文獻:
[1]杜丹妮.統編高中語文賦體文本教學研究[D]內蒙古民族大學,2022.
[2]喬璐璐.蘇軾“記”“賦”體文的藝術特色比較論[J]散文百家,2018(04):40-41.
作者簡介:山東省桓臺第一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