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在關(guān)注語文學科知識建構(gòu)的同時,更多地關(guān)注語文學科中的思政融合。這不僅是因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相關(guān)要求,同時也是因為語文學科具有天然的思政教育的功能。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語文學科的特性決定了它能夠在學生道德情感及思想塑造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小學語文教育需要順應教育改革要求和社會需求,強化課程思政的有效落實[1]。盡管在課程改革中,人們發(fā)現(xiàn)語文教學面臨著諸多需要改革的地方,但從語文學科的基本特征來看,借助于語文學科人文性的體現(xiàn),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基于文本解讀等多個平臺來實現(xiàn)思政教育,仍然是小學語文學科的基本使命,是實現(xiàn)新課標中提出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乃至于立德樹人的根本途徑。
一、對思政融合于小學語文教學的理解
學科育人與課程思政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課程思政是指學校教育的每一個學科都要與思想政治理念融合,通過構(gòu)建“三全育人”環(huán)境真正挖掘各類隱性德育資源,讓學科知識與思政教育同步進行,使學生能夠得到智力和體力的雙重提升。語文學科教學歷來有重視德育的傳統(tǒng),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接受愛國主義等教育,是語文學科的天然屬性。在課程思政被明確之后,語文教師更是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針對當下小學語文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反思和總結(jié),通過更新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了解課程思政的必然要求,真正肩負起立德樹人的使命[2]。
筆者以為,針對小學生所進行的思政融合,追求的是語文學科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jié)合,追求的是思政教育效果的潤物無聲。只有這樣的思政融合才能真正實現(xiàn)對學生的思想塑造,才能在小學生的認知與情感基礎(chǔ)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相關(guān)政治理論滲透到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去。眾所周知,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思政教育曾經(jīng)走過單向說教甚至是灌輸?shù)牡缆罚谔囟ㄉ鐣尘爸拢@樣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時代課程改革背景之下,這樣的德育途徑面臨著優(yōu)化要求,當學生能夠通過多重途徑形成自己的“三觀”時,思政教育要在其中發(fā)揮校正方向的作用,關(guān)鍵還在于思政與語文的融合,在于思政、語文與學生生活的融合,當這種潤物無聲的效果得到體現(xiàn)的時候,就是彰顯語文思政融合最佳效果的時候。
二、思政融合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語文與思政的融合途徑是清晰的,這就是:教師在研究教學內(nèi)容(通常是指教材中的課文)的基礎(chǔ)上,思考其中存在語文世界的思政元素,并通過教學設(shè)計將之轉(zhuǎn)換為學生的體驗,確保學生在語文學習(通常是指文本解讀)的過程中,能夠自然地吸收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營養(yǎng),從而形成完整認同。
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上冊中有《將相和》一文。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經(jīng)典故事,也是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樹立國家利益的重要文本。與此同時,“將相和”作為課文的標題,也彰顯著國家利益視角下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確立的價值,對小學生有著顯著的思政教育意義。但在具體的過程中,這樣的價值與意義不應當由教師直接告知學生,而應當是學生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形成的認識。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文本解讀的宏觀引導與細節(jié)處理來進行思政融合。這里存在兩個關(guān)鍵教學環(huán)節(jié),考慮到行文的代表性,筆者主要從微觀和宏觀兩個角度來闡述這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微觀層面的教學中有這樣的一個細節(jié)。有學生在課文解讀的過程中提出一個問題:閱讀課文,明明感覺葡相如的功勞很大,那廉頗為什么不服氣呢?學生提出這一問題有其必然性,因為課文中對廉頗的著墨不多,而當學生對其不甚理解時,自然就會產(chǎn)生該問題。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適當補充相關(guān)材料以豐富學生的認識,然后再反問學生:知道了廉頗的戰(zhàn)績,就可以“理解”其“不服氣”嗎?這一問題會讓學生認識到,廉頗不服氣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基于自己的個人利益作出了判斷,而葡相如則是站在國家利益的角度作出了判斷。于是學生也就可以進一步得出結(jié)論:葡相如更令人尊敬,恰恰是因為其將國家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當學生形成了這一認識之后,實際上也就顯現(xiàn)了相關(guān)的思政教育效果。
宏觀層面的教學總結(jié)體現(xiàn)在課文對學生認知、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影響上。教學中可以提出的問題是:讀完這篇課文,對你有什么啟發(fā)?當學生強調(diào)國家利益更重要的時候,則可以追問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哪些是國家利益?哪些是個人利益?這一問題可以驅(qū)動學生更具體地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而思考,從而形成關(guān)于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辨別能力。這樣的能力培養(yǎng)一旦實現(xiàn),那就超越了廉頗而直指葡相如,同時也讓國家利益牢固地樹立在學生的心中。
三、思政融合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小結(jié)
在上面的例子中,教師沒有跟學生提到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問題的提出與分析、學生結(jié)論的得出等,恰恰又是指向?qū)依媾c個人利益辨析的。這樣的辨析加上教師的引導,可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可以在學生的心目當中真正樹立起國家利益認知,在學生的生活中也可以實現(xiàn)這些認知的體現(xiàn)。比如就有學生在面對網(wǎng)絡(luò)上一些非議時,表現(xiàn)出清晰地認同國家的意識與正確的判斷能力,這就是思政融合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喜人成果。
總體而言,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chǔ)性、人文性學科,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更應該深刻認識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并把課程思政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實踐中[3]。追求思政融合則是為了讓思政教育的目標更好地得到實現(xiàn),畢竟當下小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認知與情感特點,決定了他們更愿意接受自然的思政教育,而這樣的教育更可以在小學生的思維中種下健康的種子,可以讓后續(xù)的思政教育更能彰顯效果。
參考文獻:
[1]韓美娟,耿廣惠.課程思政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J]吉林教育,2023(30):41-43.
[2]付穎.課程思政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實踐探索[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3(11):80-81.
[3]單海英.小學語文教學融合“課程思政”的路徑選擇[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3(09):42-44.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如皋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