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三力\"思想強調教育應立足于生活、激發主動、拓展創造,促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成長為完整的人?!吧盍Α笔箤W生在現實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勇氣,“自動力”引導他們以內在的探索渴望投入學習,“創造力”則賦予他們以獨特的思維和語言回應生命的復雜與多元。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生命教育蘊藏于文學的深處與語言的表達之中,既需要學生貼近生活經驗感悟情感的流動,也需要以文本為起點探索生命的本質與意義。
一、融入生活化語文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感悟生命意義
“生活力”是指個人在日常生活與社會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應對生活挑戰的能力[]。陶行知強調,教育應扎根于生活,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提升獨立生存的能力與思維水平。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以生活為基點,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連接,鼓勵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歷出發,探索生命的本質與意義。
人教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課文《項脊軒志》以一間小屋為線索,通過書齋修葺、家族人事變遷及作者內心情感的表達,展現了生命的流動與情感的傳承。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創設生活化情境,鼓勵學生聯結文本與自身經歷,感悟生命的意義并從中汲取生活智慧。在分析文章庭院與人事變遷的描寫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代人:“是否存在某些時刻或事件,讓你感受到家庭關系的變化?這些變化如何影響了你對家人情感的理解?”學生可結合自身經歷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中的“東犬西吠”“庭中始為籬,已為墻”的象征意義。文章中老嫗的一句“某所,而母立于茲”喚起了作者對母親的深切懷念。教師可在課堂上模擬一段家庭情境,邀請學生通過敘述方式,表達自己對家庭某段往事的記憶:“是否有長輩的言語、動作,曾讓你感受到他們的關愛與期望?”學生通過完成生活化的對話任務體會親情傳承的意義。結合文章結尾“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教師設計一個體驗式活動,將物象與情感聯系起來。學生可描述或展示家中某件有特殊意義的物品,如舊照片或舊衣物,探討這些物品如何在時光流轉中承載著家庭記憶與情感,從而更加直觀地理解文章結尾作者的深情,體會只要還有人記得,那么生命便未結束。這樣的教學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生活化情境中,聯結文本內容與自身生活,感悟家庭、情感和生命的深刻意義。
二、設計學生自主探究的閱讀任務,培養生命關懷意識
“自動力”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內驅力,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陶行知認為,教育應激發學生探索興趣,使其從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轉向自主學習。在開展生命教育相關主題的閱讀教學時,教師可設計開放性探究任務,學生基于興趣規劃個性化的生命主題的閱讀方向,自主開展深人探究。
選擇性必修上冊《老人與海(節選)》中展現了人與自然的抗爭,生命的堅持與尊嚴。教師在教學時可鼓勵學生自行組織小組閱讀活動,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究,逐步形成對生命現象的持續關注與關懷。學生需以小組為單位明確:“主人公的抗爭意義何在?人是否真的可選擇這種活法?”小組成員通過初步討論,形成一個需要進一步探討的核心問題。比如,有的學生可能會關注桑提亞哥與自然的關系,試圖探討生命在自然循環中的意義;有的學生可能會關注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探討他如何在失敗中守護尊嚴。在探究過程中,學生自主規劃探究方式。一部分學生選擇繼續深入閱讀《老人與海》的全篇;另一部分學生結合單元內其他名著,如《復活》《百年孤獨》,以對比閱讀的方式探討生命主題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的呈現。還有學生選擇延展閱讀至課外經典,如《活著》《平凡的世界》,將文本與現實生命現象進行關聯。任務的最后階段,學生需完成一項反思性任務,即將閱讀過程中形成的生命主題理解遷移到實際生活中,將文本學習轉化為對生命現象的持續關注。整個任務的設計旨在突出學生的“自動力”,在探究過程中逐步形成對生命的關懷與尊重意識。
三、組織創造性表達活動,激發學生對生命價值的獨特思考
“創造力”是個人在思維和實踐中以獨特方式表達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陶行知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其能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產生創新成果。教師可組織形式多樣的表達活動,鼓勵學生從多元視角出發,通過語言的創新運用,對生命的多重價值進行獨到的詮釋。
在教學選擇性必修中冊的《憐憫是人的天性》時,教師組織學生圍繞“現代社會的規則是否減弱了個體的憐憫心”展開辯論,要求正反雙方基于文本內容以及生活觀察,分別從“自然狀態下的憐憫心更加真實”和“文明社會通過規則強化了憐憫行為”兩個立場展開討論。在辯論中,學生需整合文本觀點與個人體驗,以創造性的方式為自己的觀點構建論據,并反駁對方的論點。之后,教師要求學生基于課文的核心觀點創作一篇主題化散文或詩歌,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與情感聯想,運用語言的創造力表達對憐憫心這一“普世價值”的理解;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通過角色代人的方式,以書信體形式創作一封信,寫給一位在他們想象中缺乏憐憫心的“文明人”。活動完成后,學生可在課堂上朗讀自己的作品,與其他同學探討創作中對憐憫心的不同理解與表達方式。從辯論到敘事創作再到角色代人的書信表達,活動形式的多樣性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拓展了他們對生命價值的多維思考,實現在語文學習中深化生命教育的目標。
陶行知的“三力”思想為高中語文生命教育實踐提供了鮮活而深刻的指導。生命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導學生通過生活的觀察、知識的探究與思想的表達,構建對生命的認知與尊重。這不僅是語文教學的學科責任,更是對學生人格塑造的深遠擔當。無論是生活化情境中的體驗,還是自主探究中的思索,抑或創造性表達中的創新,每一項教學實踐都致力于讓學生在語言的學習中汲取生命的智慧,在生命的感悟中完善自我。
參考文獻:
[1]殷道金.將生活教育融入語文課堂[J]課堂內外(高中版),2023(03):25-26.
[2]林云.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中生命教育滲透路徑[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3(11):65-66.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 2021年度一般課題“基于陶行知‘三力’思想的生命教育實踐研究”(立項編號:D2021/02/64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江蘇省曲塘高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