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煙臺民俗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經千百年,煙臺民俗文化形成了以傳統舞蹈、傳統曲藝、傳統體育游藝、民間藝術、廟會文化、鄉村文化等為代表的豐富民俗文化資源。種類豐富、分布廣泛的民俗文化,對助力鄉村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但部分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尚不完善、文化旅游項目同質化嚴重、民俗文化資源保護成效一般、民俗文化價值認同度不高等諸多現實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因此,立足煙臺本土實際,以民俗文化為契機,以文旅融合發展為根本,從拓展鄉村旅游發展邊界、提升游客鄉村旅游滿意度、創新鄉村旅游供給模式和強調民俗文化價值認同等角度切實提出不斷推動煙臺民俗文化保護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路徑建議。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1]作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重要抓手,文旅融合發展成為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重大實踐戰略和理論主題。2023年,煙臺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加快文旅融合突破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年—2025年)》[2],對煙臺市進一步加快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對煙臺民俗文化保護展開歷史追問,探尋煙臺文旅融合發展的時代密碼,對進一步做好煙臺民俗文化保護和傳承,推動煙臺民俗文化保護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根脈:煙臺民俗文化資源的起源與傳承
煙臺地處山東半島東北部,東連威海,西接濰坊、青島,南臨黃海,北瀕渤海,與大連隔海相望,面積近1.4萬平方千米,人口數量達700多萬。煙臺作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在大力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以其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為內涵,創造并形成了許多主題明確、富于特色、形態各異、通俗易學的民俗文化。依據文化形態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傳統舞蹈、傳統曲藝、傳統體育游藝、民間藝術、廟會文化、鄉村文化六大類,具體分類如表1所示。

此外,還有以芝福片、文榮片、蓬黃片、掖縣片為代表,具有鮮明膠遼官話為特色的方言文化;以煙臺魯菜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以漁燈節、三月三塔山會、煙臺大櫻桃節、煙臺國際葡萄酒節、國際沙雕藝術節為代表的節日文化……諸如此類的民俗文化資源,既是煙臺文明發展歷程的重要載體,又是凝聚民族精神、匯聚磅礴偉力的文化命脈,加強對煙臺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對保護文化多樣性,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價值意蘊:煙臺民俗文化保護對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意義
民俗文化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其不僅是一個地區的文化傳承和延續,還是歷史的見證和寫照。通過了解和傳承民俗文化,不斷加強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對賦能鄉村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等具有積極意義。
優化鄉村產業結構,賦能鄉村產業發展
“新時代的鄉村振興,要把特色農產品和鄉村旅游搞好。”優化產業布局,是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凝練和傳承豐富的煙臺民俗文化資源,整合優化市場資源配置,不斷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既是促進地方文化產業事業發展的客觀需要,又是推動煙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訴求。煙臺民俗文化保護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本身就是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和延續。通過將民俗文化故事、民俗文化活動融入鄉村旅游,不斷提升鄉村旅游的趣味性、藝術性;或通過民俗文化活動的開展,拓展鄉村旅游產業鏈,不斷推動鄉村旅游產業升級,從而提升煙臺鄉村旅游同其他城市間的文化競爭力,在優化地方產業結構的同時,賦能煙臺鄉村產業振興。
傳承煙臺民俗文化,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民俗文化的形成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信仰、語言、社會制度、倫理、節日儀式等方面,其形成發展本身也是煙臺文明發展歷程的生動圖解。保護和傳承煙臺民俗文化,是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的重要抓手。隨著數智時代的到來,傳統文化被表情包、短視頻、“火星文”所替代,快節奏“網絡文化”的盛行,使得傳統文化日漸消解。“一切景語皆情語”,當代社會群體的旅游理念從傳統的“景物觀賞”向“文化體感”轉變,游客更加注重旅游過程中的體驗感、參與感、獲得感。通過不斷豐富民俗文化內容和創新民俗文化活動形式,在體驗中不斷深化游客對煙臺民俗文化的理解,從而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淬煉紅色膠東內核,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煙臺民俗文化歷史悠久,帶有濃厚的膠東地域特色,在老一輩膠東人民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隨著網絡亞文化在Z世代中的廣泛傳播,膠東紅色文化日漸邊緣化。通過將民俗文化活動置于紅色膠東場景之中,讓游客在了解煙臺民俗文化的同時,深層次了解膠東紅色文化的由來,進而不斷增強游客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因民俗文化多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故而民俗文化活動多承辦于鄉村、城鎮,通過開展種類繁多、形式各樣的節慶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當地民眾的民俗文化認同感。民俗文化借助紅色膠東的精神特質,紅色膠東依托民俗文化的豐富資源,通過不斷淬煉和豐富紅色膠東內核,進一步提高民眾的民族文化自信力和民族自豪感。
現實困境:煙臺民俗文化保護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局限性
煙臺民俗文化歷經千百年歷史發展,已成為具有鮮明膠東特色的寶貴文化財富,但部分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尚不完善、文化旅游項目同質化嚴重、民俗文化資源保護成效一般、民俗文化價值認同度不高等諸多現實問題的涌現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煙臺民俗文化保護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
部分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尚不完善
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是阻礙煙臺民俗文化保護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一是民宿基礎設施的不完善。相較于傳統快餐式酒店住宿,游客更傾向于具有文化特色的旅居式民宿,但已有民宿因供給方多為當地居民,他們缺乏系統的民宿管理經驗和更專業的民宿客房服務,致使游客旅居體驗一般。二是鄉村公路未得到有效開發。煙臺市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山丘起伏和緩、溝壑縱橫,不少鄉村地勢低洼、彎多路窄,一些旅游景區的路段未能得到有效開發,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本地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三是智能講解服務供給不足。游客因對當地民俗缺乏了解,在參觀時多選擇導游講解或自主講解器,但部分景區并未提供專業的智能自主講解器,手機掃碼的圖片瀏覽方式單一,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游客的好感。
文化旅游項目同質化嚴重
受市場需求導向影響,民俗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在各縣域得到迅速發展。但以古村落、古城、古街為藍本的“民俗文化集聚群”卻因同質化的原因并未得到游客的普遍認可。文化旅游項目的同質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民俗文化活動的同質化。煙臺棲霞鄉村旅游開展較好的五個鎮,推出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動都是“打鐵花”“膠東打鼓”,民俗文化表演形式、內容類似,游客體驗欠佳。二是旅游商品的同質化。縱觀煙臺現有旅游景區,其在售旅游商品多是以八仙過海、葫蘆、扇子為原型,同質化、低端化的旅游商品難以滿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三是民俗文化建筑的同質化。受膠東地域因素影響,煙臺的建筑群多以紅色屋頂與暖色外墻為主,風格相似的建筑結構缺乏對游客的長效吸引力。
民俗文化資源保護成效一般
有別于其他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民俗文化多以“口口相傳”的形式流傳至今,系統化傳承體系的缺失致使民俗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常常會發生“人絕藝亡”的現象。這種單一的傳承模式,可能會導致傳承人“青黃不接”,甚至民俗文化的“斷流”。由于民俗文化資源的保護是一個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高昂的費用支出也給政府的決策和管理帶來了較大的困難。此外,民俗文化資源因種類繁多、形式各異、分布廣泛,很難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已有的民俗文化又因規模、影響力較小等弊端,限制了民俗文化資源的進一步發展,導致民俗文化資源保護效果一般。
民俗文化價值認同度不高
民族文化價值認同度不高,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消極認同。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許多傳統村落和社區正逐漸消失,青少年和兒童對傳統民俗文化的了解多來自父輩和祖輩的交談中,而父輩和祖輩因自身認知和歲月消解,對本地區的民俗文化了解甚少,很難引起青少年和兒童的共鳴。二是認知錯位。相對于傳統民俗文化的“慢”節奏,當下的人們可能更傾向于追求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為了迎合市場的商業化需求,在文創產品設計之初,設計者過于重視視覺元素,忽視了民俗文化固有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三是缺乏整體思維。部分群體只是單純將民俗文化推廣作為其獲利謀生的手段,對本地民俗文化了解甚少,缺乏核心的民俗文化意識。
創新發展:推動煙臺民俗文化保護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路徑
煙臺民俗文化既是煙臺歷史的歲月積淀,又是膠東人民寶貴的文化資源,更是賦能鄉村振興的寶貴旅游資源,只有不斷推動民俗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才能更好發揮民俗文化自身的價值,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從場館向場景轉變,拓展鄉村旅游發展邊界
場景強調物理空間和意義空間的結合,從場館向場景轉變,強調游客通過感知、理解和想象,將場館中的個體元素與所處地域文化相融合,通過“物與意”的統一,進一步拓展鄉村旅游發展邊界。一是要“實”,即場館建設要以保護為主,推動實施遺址遺跡、文物館藏修復專項行動,加強對煙臺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二是要“活”,即大力推動煙臺民俗文化的“雙創”轉化,通過不同場域對個體元素的重現和再現,讓民俗文化以全景式、立體式、延展式的形式開展,進一步增強游客的體驗感,提升其滿意度。三是要“智”,即強調融合手段的數智化,借助VR、AR等數字技術,通過人機交互、影視呈現等方式,將民俗文化融入鄉村旅游發展的全過程。
從參觀向參與轉變,提升游客鄉村旅游滿意度
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將人民群眾的參與感、獲得感、滿足感作為構建鄉村旅游場景的關鍵。一是要拓展煙臺民俗文化的“深度”。在展現煙臺民俗文化時,要在最大限度保留民俗文化的歷史原貌和風土人情的基礎上,從文脈出發,深挖煙臺民俗文化背后的故事,打造好“故事里的煙臺”這張文化名片。二是要賦予煙臺民俗文化“溫度”。通過民俗故事、趣味問答、歷史事件等將歷史文本轉化為現實寫照,在活動中賦予民俗文化更多生命力。三是要增加煙臺民俗文化的“厚度”。煙臺民俗文化集飲食文化、廟會文化、節日文化等于一體,這里的每一種文化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煙臺歷史,要打破各文化間的融合壁壘,豐富旅游項目的內容和質量,進而不斷提升游客的體驗感。
從共性向個性轉變,創新鄉村旅游供給模式
不同個體對同一場景傳遞出的“文化”,其觀感、視感、觸感呈現不同的社會映射。鄉村旅游場景構建應基于用戶畫像的精準營銷模式,為不同的受眾提供多樣化、差異化、優質化的旅游產品和服務。一是因人施策。要善于利用數字化信息工具,及時敏銳捕捉市場需求變化,基于“用戶畫像”的數據調研結果,采用精準施策的方法,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二是因地施策。基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習慣,將民俗文化與當地特色產業相融合,如推出“海陽地雷戰紅色劇場”“北海銀行紅色貨幣展”“膠東民俗文化陳列館”等,創設文旅融合發展新范式。三是因企施策。與地方企業、地方產業合作推出如“桑葚采摘園”“紅色文創展”“企業發展史館”等具有鮮明“體驗—感知—改進”理念的特色企業場景,在推動民俗文化傳承的過程中,不斷促進煙臺當地企業的經濟發展,從而不斷推動煙臺經濟、文化的高質量發展。
從感知向認知轉變。強調民俗文化價值認同
通過鄉村旅游的實踐感知、文化傳承、記憶體驗、情感共鳴,進一步增強游客的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一是紅色文化傳承。煙臺地處膠東半島,具有寶貴的膠東紅色文化,歷經時代發展,形成了具有膠東特色的膠東紅色文化精神,通過對膠東紅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創新膠東紅色文化宣傳教育形式,不斷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走深、走實。二是市場需求導向。相關博物館、陳列館、展館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出具有鮮明特色的研學專線、紅色專線、旅游專線,推動形成紅色旅游、鄉村旅游圈。鼓勵和引導相關企業單位,結合當地實際、特色農產品,推出具有文化內涵的“IP產品”,如以櫻桃為張各莊符號的鑰匙圈、以蘋果為棲霞符號的冰箱貼、以煙臺地標性建筑為符號的打卡冊等。三是注重融合發展,文體旅融合發展是推動新時代煙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這期間,要重點關注文旅發展、體旅發展、鄉村旅游發展、民俗文化發展等彼此間的相互作用,不斷拓展煙臺旅游的場域,進而不斷推動煙臺經濟的發展。
煙臺市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煙臺民俗文化保護與鄉村旅游耦合發展研究”(項目批準號:2024-WHSX-018);山東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兩山理論’視域下山東省生態審計體系構建及實踐路徑研究”(項目批準號:2024ZSMS386)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1]中國政府網.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OL].(2022-10-25)[2025-04-17].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煙臺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第十八屆人民政府第43次常務會議:加快文旅融合突破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年—2025年)[EB/OL].(2023-05-16)[2025-04-17].https://www.yantai.gov.cn/art/2023/5/16/art_43958_3122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