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是集教學、互動、探究、體驗于一體的新型教學方式。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介入鄉村振興,不僅可以顯著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促進傳統手工藝復興,還可以幫助農村地區打造優質品牌,有效促進農村生態經濟發展。現旨在探討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如何才能更好地介入鄉村振興,從而為農村地區發展和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
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介入鄉村振興,通過“共生共建”的方式,可以充分發揮高校的技術、資源優勢,為農村發展打開新的思路,使鄉村振興落到實處。
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農產品是農民通過農業生產活動獲得的初級產品,包括大米、花生、玉米、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營養豐富,口感優良,是農村地區向外出售的重要產品,也是農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介入鄉村振興,可以通過為農產品設計形象、品牌、包裝等,顯著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幫助農產品打開銷路,擴大農產品市場份額。尤其是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不斷提升,除產品質量外,還希望獲得視覺方面的體驗,以及身份層面的認同。精美的藝術設計可以讓農產品更加高端大氣,更有品位,從而更貼合當代大眾的消費需求。
促進手工藝復興
農村地區有大量的手工藝人,他們善于運用本土資源,制作手工藝品,如竹藝、草編、織布等,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很多傳統工藝因規模小、制作效率低、人工成本高,導致經濟效益不佳,在經營方面逐漸陷入困境,甚至瀕臨失傳。在這種情形下,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介入鄉村振興,可以運用美學、設計、管理等方面的知識,為農村手工藝人提供服務,幫助他們重拾傳統手工藝,充分發掘民間藝術資源的價值,優化民間工藝的生產制作流程,提高手工藝品生產效率,以較低成本生產更多精美的作品,并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從而為農村傳統手工藝的復興提供強大助力,幫助更多手工藝人擺脫困境,通過手工藝制作實現自身價值,并改善生活。
助力農村經濟發展
對任何國家和地區而言,經濟發展都至關重要。一方面,經濟發展與社會繁榮息息相關;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決定個體的幸福感。穩定的經濟能夠降低失業率,提高民眾收入水平,讓人們可以享受更為優質的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等。但是由于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在推進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出現了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為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該戰略的目標在于調整農村地區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打造宜居環境。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介入鄉村振興,可以為農村發展制定科學的規劃,確保農村地區的資源得到更合理的運用,從而幫助農村地區擺脫貧困落后的面貌,重新煥發生機。
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賦能鄉村振興的不足
為了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國內多家高等院校紛紛成立工作坊或項目組,在實地調研、精心規劃的基礎上,與農村簽訂合約,共同實施改造計劃,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從整體上看,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介入鄉村振興的時間仍然較短,在實踐中出現了一些不足之處,具體如下。
可用資源分散
農村地區擁有大量的資源,如土地、山嶺、房屋、農產品等,在實施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通過充分挖掘、利用農村地區已有資源,可以盤活農村經濟,幫助農戶獲得大量的經濟收益。但是部分農村地區的可用資源過于分散,給統一規劃和設計帶來極大挑戰。部分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未能結合農村地區具體情況集中所有可用資源,無法通過恰當的規劃提升其價值,導致效果不佳。以鄉村旅游產業為例,部分地區本身擁有大量的優質資源,如民宿、生態采摘園、酒坊、繡坊等,但是位置過于分散,未能形成產業鏈,在經營方面“各自為政”,導致游客體驗不佳,進而造成經濟收益有限。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在介入后,未能通過合理的設計改變現狀,由于可用資源過于分散,對藝術設計工作的正常開展造成極大干擾,導致項目運營效果不佳,甚至被迫中斷。
服務模式單一
從現階段的情況看,各大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入駐農村地區后,主要面向廣大農戶、農村企業,為其提供各類咨詢、設計服務,模式較為單一,導致工作坊項目實踐效果不佳,很多項目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無法真正“落地”。此外,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過程,要想獲得成功,就需要在農民、農村、農業等方面下功夫,不僅要轉變農民的理念,還要讓農民充分認識鄉村振興的價值,這樣才能充分調動當地農民的積極性,確保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的各項工作能夠正常開展,從而為農民和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好的服務。但是部分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在推出服務時,未能深入了解當地農民的實際情況,所提供的服務模式單一,范圍較為狹窄,難以充分發揮工作坊助力當地鄉村振興的作用,學生實踐能力也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產品設計陳舊
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助力鄉村振興,主要通過為當地產品設計IP形象、logo、包裝等形式實現。從具體實踐情況看,部分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在參與產品設計時,并未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和民俗風情,所設計的產品缺乏新意,無法體現地方特色,難以實現通過藝術設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目標。除此之外,隨著時代的發展,消費者的審美需求也在不斷變化,而部分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在開展設計工作時,習慣于沿用舊的理念和設計思路,并未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審美需求的變化,導致所設計的產品吸引力不足,難以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甚至很快被其他同類型產品替代。
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賦能鄉村振興的策略
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是一種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和體驗性的新型教學模式,通過藝術工作坊,學生可以將創意轉化為實物,從而實現自己的創作理想。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介入鄉村振興,既可以為學生展現自身才能提供良好的平臺,又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學術交流,提升高校的教學質量。但是在具體落實過程中,仍然會遭遇較多困難,如可用資源過于分散、工作坊服務模式單一、設計產品缺乏吸引力等,要想充分發揮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可立足于農村具體情況,采取以下策略,為工作坊項目的正常運行提供助力。
整合農村資源
高校教師帶領學生改造農村環境之前,需要先進行深入調研,了解村民、游客對環境改造的需求,進而結合當地已有資源,進行科學規劃,通過整合當地資源,拓展村民和游客的活動空間,成功引入外界“流量”,從而為鄉村振興提供助力。以村口部分的設計為例,從目前的情況看,多數農村村口只是一處極為普通的路口,或者分布著簡單的標識物,如石碑、枯井、牌坊、植物等,不僅視覺效果不佳,可辨識度也不高。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在對類似的區域進行設計時,可以整合村口原有的資源,調整其位置,或者通過加固、美化等方式,提升其美感,如條件許可,還可以在村口位置建設富有特色的建筑,如美食餐館、特產商店等,提高村口區域的可觀賞性。中央美術學院呂品晶教授,帶領學生團隊,通過工作坊的形式介入鄉村振興,對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轄下的雨補魯村、板萬村進行了設計改造。呂老師通過大量的努力,改變了雨補魯村貧窮落后的模樣,村民特地在寨門前放置了數塊石頭,組成呂老師的名字,這一創新之舉不僅表達了村民們的感激之情,還極大提高了雨補魯村的可辨識度,使雨補魯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村。而在改造板萬村時,呂老師基于當地文化特色,在已有資源的基礎上,進行創意改造,如將閑置的吊腳樓改成錦繡坊,對原有的陶窯和釀酒坊進行改造升級,既有效整合了當地資源,又為布依族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極大助力。
創新服務模式
高校通過藝術設計工作坊的形式,為鄉村振興提供助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學生、基層干部、村委會成員共同參與,從而形成共生關系。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可以通過為當地村民提供服務的方式,提高村民的參與動力,由村民將藝術設計理念轉化為實物成果,從而實現良性循環的發展目標。因此,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提供的服務模式,不能超出村民的能力范圍,要具備相應的可操作性。在具體實踐中,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需要結合村民的文化素質、實踐能力,提供村民可接受的服務模式,才能充分發揮藝術設計的服務價值。除提供藝術設計服務、產品服務外,還需要通過傳授設計知識和設計技術增強村民的創作能力,引導村民積極解決問題,從而將設計理念、設計方法與鄉村振興完全融合,使藝術設計成為村民獲取財富的“金鑰匙”。因此,在常規服務的基礎上,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還需要因地制宜,結合不同地區農村的實際情況,推出新的服務模式,才能更好地滿足村民的需求,通過藝術設計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動力。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叢志強帶領設計團隊前往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大佳何鎮葛家村,成立在地工作坊,引導當地村民掌握藝術設計的方法和技能,成功將當地村民從鄉村建設的“旁觀者”轉變為“創作者”,使葛家村“舊貌換新顏”。叢教授所帶領的團隊不僅為葛家村設計了大量的作品,提供了豐富的產品服務,還引導村民主動掌握藝術設計技能,增強村民的實踐能力。例如,村民袁小仙自幼學習并掌握了縫補技術,但平時僅限于縫補各種衣物,在叢教授的引導和啟發下,袁小仙開始學習制作各類布藝玩偶,并成功推出自己的系列作品;村民葛國青喜愛養花,還會簡單的竹藝,在叢教授的啟發下,葛國青將兩種技藝相結合,做成竹藝花插,不僅美化了村里人的生活環境,還成為當地向外推出的特色產品。在叢教授團隊的引導和幫助下,葛家村不僅成立了“鄉建藝術團”,還有多位村民獲得了“鄉建藝術家”榮譽稱號,叢教授團隊通過多種新的服務模式,不僅改變了村落風貌,更激發了村民的主體意識,成功實現了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賦能鄉村振興的目標。
優化產品設計
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一方面為民眾生活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增大了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在工作之余,選擇前往農村地區旅游觀光,暫時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緩解身心壓力,享受生活帶來的美好,這種現象為農民提供了額外收益,極大促進了農村地區的發展。近年來,很多農村在結合自有資源的基礎上,推出各種旅游休閑服務,這一舉措在極大促進農村旅游經濟發展的同時,帶來了一些問題,如服務內容過于單一、服務體驗不佳等。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在介入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對已有的產品進行改進、優化和創新,通過藝術設計賦予產品新的價值,提升民眾和游客的滿意度。例如,很多農村地區在發展種植業的同時,紛紛成立生態采摘園,旨在吸引外地游客前往采摘新鮮的果蔬,這種經營模式既為農產品銷售提供了新的途徑,又為游客體驗農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但是很多采摘園將重點放在農產品銷售上,對產品包裝設計的關注度明顯不足。當游客完成采摘后,部分采摘園只提供竹籃、紙箱、塑料袋等物品,方便游客裝盛農產品,這種方式雖然經濟實用,卻難以凸顯農產品的地域特色,并降低了游客對采摘園的期待。很多游客認為采摘園的產品價格偏貴,但包裝卻顯得土氣,檔次明顯不足。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可以針對這一不足,對產品包裝進行優化改進,突出產品特色。例如,可以對竹籃進行噴漆、打磨、拋光等特殊處理,提升其質感;還可以改變竹籃的造型,添加手柄、蓋子等部件,既為游客攜帶提供便利,又提升了竹籃的美感。此外,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還可以采用藤條、木材、干花等原料制作產品外包裝,這種設計方式既可以體現農產品的特色,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還能夠向消費者傳達環保、生態、綠色、低碳的理念,從而在消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擴大農產品在市場中的影響力。
打造優質品牌
我國地域遼闊,農村眾多,雖然很多村落都有特色產品,但是進入市場后,仍然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如果品牌影響力不強,很容易被其他產品取代。因此,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在具體實踐中,要運用設計知識和技巧,打造優質品牌,增強農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例如,浙江農林大學為推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發揮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特別成立“生態共富,鄉村振興——工作坊”,將高校課堂搬進鄉村振興第一線,積極推進古田山礦泉水品牌建設之路。古田山是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蘇莊鎮境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豐富的礦泉水資源,依托這一資源開發的“古田山礦泉水”是當地知名產品,但在品牌設計和推廣方面遇到了困難。浙江農林大學隨即成立工作坊,由王麗教授帶隊前往古田山進行實地考察,結合衢州古田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核心理念,設計生動的品牌形象,并結合該品牌市場推廣的需求,制定系列宣傳策略,完美展現了“古田山礦泉水”的特色和優勢,為當地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持。再如,湖北美術學院的視覺藝術設計學院在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樂坪鎮洞口村設立鄉村振興藝術設計工作坊,面向五峰縣城轄區內所有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藝術設計服務,包括視覺導視設計、電商營銷設計、文創產品設計等。當地五峰赤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特別推出“昭君系列護手霜”,在面向市場推廣的過程中,遇到了品牌營銷方面的問題。湖北美術學院鄉村振興藝術工作坊在得知消息后,先進行了大量的走訪和調查,了解產品的特性,然后結合產品的功效進行包裝設計,所設計的作品不僅完美詮釋了產品理念,還為后續打造當地爆款產品提供了參考與借鑒。
鄉村振興不僅能夠促進新農村建設,還能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介入鄉村振興,可以充分發揮高校在設計創新、產品研發方面的專業優勢,通過知識賦能強化農民實踐能力,幫助農民將農村資源轉化為經濟收益,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盡管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在具體落實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可用資源分散、服務模式單一、產品設計缺乏新意等問題。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需要正視以上不足,通過整合農村已有資源、創新服務模式、優化產品設計等策略,有效解決問題,引導農民改變觀念,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吉林省高教科研課題“高校藝術設計工坊賦能鄉村振興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GJX24D0968)。
(作者單位:吉林建筑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