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南詞作為宿松縣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對促進宿松縣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文南詞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新時代下,需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堅持走好新時代文南詞發展的重要道路,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新的貢獻。
文南詞保護與傳承的意義
文南詞是產生于鄂、贛、皖三省交界地區的傳統戲劇,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文南詞的唱腔分主腔和小曲兩類,其中,主腔又分為文詞、南詞、平詞,“文南詞”這一劇種名稱就是取其主要聲腔“文詞”“南詞”的首字組成。據《宿松縣志》記載,1850年前后,宿松縣民間出現了燈歌、燈舞,雜以插白和情節,逐漸演變成一種燈戲。20世紀初,這種燈戲與流行在長江中下游一帶的民間說唱藝術“文詞腔”相結合而發展成舞臺戲曲,稱為“文南詞”。2008年,文南詞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宿松縣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近年來,安徽省深入推進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不斷挖掘非遺當代價值,創新激活非遺內在潛力。作為宿松縣唯一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文南詞具有重要的學術、藝術和社會價值。挖掘地方劇種魅力,加強對文南詞的保護與傳承,不僅有助于促進地方發展,還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宿松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要“圍繞文南詞、白崖寨‘國字號’、小孤山文化、黃梅戲文化、宗教文化、水文化特色文化資源,發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演藝娛樂業、文化旅游業、生態休閑、文創會展業等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強縣是宿松縣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之一,相關政策文件多次強調要將文南詞這一地方文化資源轉化為戰略發展優勢,進一步加強地方文化建設,加快建成文化強縣。
文南詞保護與傳承現狀
宿松縣對文南詞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一是成立專門的非遺保護單位和建設非遺傳承基地。2014年,宿松縣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要負責文南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搶救、發掘、管理、規劃、研究等工作。2019年,宿松縣啟動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的申報工作,現建有兩處文南詞傳承基地,分別是縣級文南詞傳習基地——宿松文南詞松巒傳習基地、省級文南詞傳習基地——宿松縣新黃梅演藝有限責任公司。
二是實施文南詞保護與傳承工程。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宿松縣黃梅戲劇團就成立了“文南詞小組”,組織戲曲專業人員對文南詞相關資料進行搜集和整理。為進一步加強宿松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宿松縣政府針對文南詞保護先后啟動實施了“五個一”工程和“131”工程,從資金投入、劇本創作、劇目匯編以及加大展演力度等方面促進文南詞的保護與發展。此外,針對入選文化和旅游部《保護扶持瀕危劇種名錄》的非遺項目,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推出了公益性演出計劃實施方案,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以演出為核心推動瀕危劇種保護扶持工作。宿松縣新黃梅演藝有限責任公司負責承辦活動,針對文南詞開展免費或低票價公益性演出服務,改善了文南詞的生存狀況,促進了文南詞的良性發展。
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健全人才培養體系。作為省級文南詞傳習基地的宿松縣新黃梅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始終堅守傳承發展戲曲的初心。自2019年以來,宿松縣新黃梅演藝有限責任公司每年投入資金30萬元,委托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定向培養15名戲曲藝術人才,學員畢業考核合格后,進入宿松縣新黃梅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工作。這種集聯合招生、教育培訓、畢業聘用于一體的培養模式,極大緩解了當前文南詞傳承無力、后繼無人的困境。此外,針對現有的文南詞傳承人才隊伍,定期開展學習研討。2022年9月,文南詞“131”工程研討會在宿松縣文化館召開,文南詞國家級和省級傳承人,從事文南詞保護、傳承和研究的相關人士以及承擔文南詞“131”工程系列演出的相關院團,就文南詞保護問題展開討論。
四是加大戲曲普及和宣傳力度。除了開展一系列文南詞劇目的線下展演,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指示批示,按照“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統一部署,宿松縣還組織舉辦了“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活動以線上形式開展,主要是對宿松縣文南詞“131”工程征集的劇目進行線上展演,確保線上線下同時發力,多渠道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
文南詞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文南詞原生態保護不到位。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戲曲環境發生變化,文南詞的傳統唱腔、表演形式以及劇目等在發展中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問題。同時,文南詞傳唱的地區,也是黃梅戲的發源地,文南詞與黃梅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文南詞表演者中有許多是黃梅戲的專業演員,導致文南詞演出中“黃化”現象嚴重。由于缺乏有效的原生態保護措施,文南詞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未能得到完整保護和傳承。
二是文南詞傳承人青黃不接。盡管宿松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對文南詞傳承人的培養,但仍存在傳承人才匱乏的問題。文南詞現有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1人,縣級傳承人34人,傳承人年齡普遍偏大,年輕力量薄弱。文南詞作為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其受眾主要局限于宿松縣及周邊地區,由于缺乏廣泛的受眾基礎,加之民眾的保護與傳承意識淡薄,文南詞的市場需求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南詞的傳承與發展,使得文南詞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面臨更大的挑戰。
三是文南詞的創新發展不夠。從表演內容上來說,文南詞缺乏新的劇目和表演形式。文南詞的劇目創作多依賴傳統劇目,缺乏與現代觀眾審美需求相契合的新作品。此外,文南詞的表演方式較為單一,在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融合和創新方面存在不足,缺乏與時俱進的創造力和活力,難以滿足現代觀眾的需求。這間接導致文南詞的市場活力不足,日常演出活動主要依靠政府購買,演出市場狹小。
四是文南詞的保護與傳承經費不足。雖然政府和相關機構在文南詞的保護與傳承上投入了一定的資金,但面對文南詞保護與傳承的龐大需求,這些資金顯得捉襟見肘。劇種發源地是文南詞的根脈所在,涉及文南詞文化生態的保護,目前縣域內的文南詞傳習基地占地面積小,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配套設施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南詞的發展。
文南詞傳承與發展的路徑
提升文化自覺,貫徹落實非遺保護理念
一是“以人為本”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首先,文南詞是在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形成、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其次,文南詞的發展與創新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在文南詞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通過不斷創新,將內涵豐富的文南詞融入現代生活,努力增強人民群眾對文南詞的認同感。
二是“保護為主”理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都強調了對非遺的保護。因此,在文南詞的傳承過程中,要秉持“保護為主”的理念,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
三是“科技賦能”理念。2019年,《曲藝傳承發展計劃》中明確提出要“組織開展曲藝記錄工作,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全面、真實、準確地記錄項目信息”。運用新技術對文南詞開展數字化保護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是對文南詞相關的原始素材的數字化采集、錄制和保存;二是以文南詞為題材,在數字技術背景下推動文南詞的創新發展。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文南詞從保護到“活化”的跨越,促進文南詞的傳承與發展。
堅定文化自信,深挖文南詞的內在價值
一是保持地方劇種的個性和特色。當前,隨著信息傳播速度的不斷加快,劇種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文南詞處于謀求發展、不斷學習的階段。但學習借鑒不等于簡單的拿來主義,如果直接運用黃梅戲的唱腔、板式,容易導致文南詞“黃化”,從而失去地方戲曲的個性。因此,文南詞的傳承與發展不僅需要本土創作者在唱腔上堅守個性,還要在劇目創作、戲曲表演以及語言藝術等方面展現文南詞的地方特色以及文化積累,保持文南詞的藝術個性,努力解決文南詞“黃化”的問題。
二是展現主流的時代精神內核。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因此,文南詞的整理改編既要尊重傳統和地域差異,又要充分挖掘其中有利于凝聚和振奮民族精神的題材,抒發愛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而延續其藝術生命力。
三是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作為地方戲曲劇種,文南詞創作要從現實出發,聆聽時代聲音。通過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貢獻宿松力量。鄉賢文化作為宿松的地方特色文化,對促進文南詞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要將“鄉賢”作為文南詞的重要創作題材。近年來,宿松縣深入挖掘鄉賢資源,創新發展鄉賢文化,積極培育鄉賢組織,并將“鄉賢”融入文南詞劇目創作,通過文南詞展演,激勵更多的人學習“老鄉賢”,爭做“新鄉賢”,讓見賢、求賢、傳賢引領宿松新風尚。其次,要將“鄉賢”作為文南詞傳播的重要媒介。鄉賢是宿松縣鄉村治理的重要推動者和積極參與者,在宿松縣鄉村社會擁有相當的威信力和感召力,要充分利用新鄉賢的強大凝聚力,鼓勵新鄉賢參與文南詞演出活動和傳承工作,調動村民保護與傳承文南詞的積極性。
秉持開放包容,推進文南詞整體性保護
“非遺是一個個動態的、活的生命體。它們有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是處在不斷變化中的、時時向前發展著的文化事象。”因此,文南詞的保護要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著手。從縱向看,文南詞的活力體現在文南詞的發展演進當中。從橫向看,文南詞的文化交流包括同一地域關聯文化之間的交流以及不同地域相似文化之間的交流。這實際上就是把保護傳承的實踐活動,從既往歷史進一步推向當下,從一個文化事象延伸至多個文化事象,在這樣的多維度背景下,必須重視非遺的整體性保護。2020年8月,安慶市被批準設立“安慶戲劇文化生態保護區”;2022年12月,《安慶戲劇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發布實施。《安慶戲劇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對標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標準,科學規劃2021—2035年安慶戲劇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總體要求、保護對象、空間格局、主要任務、重點工程、階段實施方案等內容。其目的是通過調查、分類、整合保護區內現有戲劇非遺項目,完善四級戲劇非遺名錄體系,完成安慶戲劇文化生態保護區核心區域、重點非遺展示基地、傳習所、風景區和重點項目的建設,改善保護區內的自然環境狀況,建立與人文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文化生態保護體系。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進一步建設完善,有利于文南詞的全面保護。
堅持守正創新,促進文南詞的活態傳承
“活態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特征,從非遺表現形式上來說,活態傳承的最終目的是維護非遺本身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適宜狀態。對文南詞進行活態傳承就是在尊重文南詞自身價值與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推動文南詞與現代生活接軌,通過合理有序的活化利用,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加強對文南詞的深度挖掘,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文南詞在文化和旅游產品方面的創造性轉化,提升文南詞的活化利用程度。二是要突破文南詞傳統演出的局限,充分運用多種載體和媒介,豐富演出形式和受眾參與方式,增強其生命力和吸引力。三是要借助現代科技和創意設計,讓文南詞“動”起來、“活”起來,更好地與當代社會建立連接,強化文南詞與人們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
新時代下,文南詞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任重道遠,需要多角度考量、多維度著手、多手段加持以及多方面共同努力,讓更多人接觸并喜歡這一地方戲曲,增強民眾對文南詞的保護意識,實現保護與傳承的良性循環,進一步擦亮文南詞這張“國家級”文化名片,讓其在現代社會中綻放生機。
2024年度安慶全市黨校系統重點課題(24AQDX26)。
(作者單位:中共宿松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