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融合與城市歷史文化街區更新的辯證關系
文旅融合背景下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本質上是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利用的辯證統一過程。從風景園林學科視角審視,這一動態關系貫穿文化傳承、空間重構與產業協同三大維度,形成“保護—活化—發展”的閉環機制。
文化基因的守正與創新
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物質遺存與非物質遺存共同構成文化基因的雙螺旋結構。十笏園歷史文化街區便是以明清建筑群為載體,通過“物質—非物質”雙軌并行的活化路徑實現文化守正與創新。在物質層面,其完整地保留了鄭板橋紀念館等歷史建筑群的空間肌理,采用傳統工藝修繕磚雕門樓、漏窗等構件,維系了魯中民居“四進三軸”的空間原型;在非物質層面,其依托楊家埠木版年畫、濰坊風箏等國家級非遺,于丁氏故宅設立傳承工坊,開展年畫印制體驗、風箏扎制研學等活動。這種“靜態保護+活態傳承”的模式,使文化遺存從觀賞對象轉化為可參與體驗的文旅產品,印證了文化遺產“基因解碼—場景編碼”的活化邏輯。
空間形態的傳承與更新
十笏園歷史文化街區通過“風貌管控—IP塑造”的雙向策略實現文化認同強化。在空間形態上,嚴格控制新建建筑高度(≤12米),延續青磚灰瓦的立面材質,通過連廊、月洞門等園林要素串聯散點式文物建筑,重構“園中有街,街中含園”的景觀序列,以此打造“齊魯文化會客廳”IP形象,并推出十笏雅集、古琴文化節等品牌活動,利用短視頻平臺傳播《十笏園二十四節氣》系列內容。這種空間敘事與媒介敘事的協同,使街區從傳統建筑群升維為地域文化符號。
產業生態的賦能與反哺
十笏園歷史文化街區通過構建“文化—經濟—保護”協同發展模式,形成了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良性互動的內生循環機制。街區依托非遺活態傳承體系,通過非遺展示館、手工作坊等載體,推動濰坊風箏、木版年畫、刺繡等幾十項非遺項目的創新性轉化。文化消費產生的經濟收益被系統反哺于文保單位的修繕工作,形成“以文促旅,以旅養文”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十笏園歷史文化街區的實踐表明,文旅融合并非簡單疊加旅游功能,而是通過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空間意象的歷時性建構以及產業價值的系統性再生三者的協同作用,實現歷史街區的功能更新與文化增值。
文旅融合視角下十笏園歷史文化街區的現狀
街區概況
濰坊十笏園歷史街區位于濰坊中心城區的白浪河西側,處于城市總體規劃“一城四片”布局的“一城”中,其規劃范圍如下:東起曹家巷,西至向陽路,北至關帝廟以北,南至東風西街,東西長約330米,南北寬約305米,近似正方形。
街區布局
十笏園歷史文化街區的整體布局是三條街道,即板橋街、胡家牌坊街與關帝廟街;一條道路,即南起東風西街北至十笏園街區中心廣場為文昌路;六個分區,即歷史文化觀賞區、民俗文化區、風雅文化區、傳統客棧區、主題酒店區和餐飲文化區。
街區歷史建筑
1.十笏園
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的胡邦佐故居,清光緒年間被改建為丁氏私園,以“十笏”命名凸顯其小巧玲瓏的江南園林特色。
十笏園作為魯中明清園林代表,其保護與功能轉型展現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體系階段特征。1978年,十笏園被公布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十笏園被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一步確認其作為北方古典園林技藝活態載體的地位。進入21世紀,十笏園二期修繕工程通過地下金庫、地暖系統等歷史細節發掘,重構明清濰縣士紳生活場景。其功能從封閉機關駐地轉型為集文博展示、非遺傳承、文旅體驗于一體的文化地標,實現從私宅到公共文化空間的范式轉換。
2.關帝廟
關帝廟作為十笏園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文化坐標,始建于宋代,歷經元明清三代重修,承載著跨越千年的信仰脈絡。
關帝廟、孔融祠與鄭板橋紀念館構成“儒道雙璧,官民共祀”文化矩陣。關帝廟西連孔融祠展現儒家禮教,東接鄭板橋紀念館弘揚清官廉吏精神,通過胡家牌坊街等傳統街巷形成文化閉環。該布局延續濰縣古城街巷肌理,以沉浸式場景串聯三國忠義、建安風骨至明清園林藝術脈絡,游客在近距離步行范圍內可體驗忠義精神、禮教典范與廉政文化交織的精神譜系,實現歷史時空的文化穿越。
街區環境現狀
1.周邊環境
十笏園歷史文化街區周圍建有諸多現代居民小區,片區于2020年納入全國老舊小區改造“4+N”試點項目,2024年入選山東省第二批城市更新試點片區。十笏園老舊片區是老濰縣文化的核心區域,通過實施“4+N”改造,即古城格局修復、歷史遺存活化、基礎設施提質、業態功能升級四大核心策略與多元資本協同的N維支撐,依托區域文化特色優勢、人文環境優勢和地理區位優勢,挖掘老濰縣“四大遺存”,實施“九街八巷”改造提升戰略,打造北馬道老城墻、荷花灣等文化景點。通過仿古改造及城市記憶景觀建設,沿街門店轉型為民宿、餐飲等主題業態,融入文旅路線,豐富十笏園文旅產業,滿足游客需求,打造城市文旅品牌。
2.園林景觀
十笏園自2007年成立博物館后,通過系統性保護與修復工程,逐步恢復了盛時園林布局與建筑特色。以硯香樓、十笏草堂、四照亭形成的中軸線為空間骨架,通過對假山疊石、曲池涵碧、回廊環翠等景觀要素的精準復建,十笏園既保留了北方合院式建筑的軸線對稱與渾厚肌理,又巧妙植入江南園林的框景借景與尺度把控,形成“北骨南韻”的獨特空間范式。在物質空間修復基礎上,近年來,博物館創新運用場景化展陳理念,通過對丁氏家族生活空間的考古式復原,構建起多維度的歷史景觀敘事體系——頤年堂通過傳統家具陳設再現尊老禮儀空間,懿德堂基于婚俗考據復原青年居所場景,閨房與書房則通過文房器物組合凸顯家族女子教育傳統。這種基于空間敘事手法的活化利用,使園林從靜態展示轉向動態的文化體驗場域,讓游客更直觀感受園林景觀背后的生活氣息。
街區業態結構
1.特色活動
十笏園文化街區通過多維度的非遺活化實踐,構建起“展演+體驗+消費”的文旅融合新范式,其標志性非遺嘉年華活動已形成年度IP。2024年,五一期間推出的“國潮嘉年華”以狀元文化為主題,通過狀元啟智禮、武術表演、模特走秀等形式,展現了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現代元素的完美融合;國慶期間推出的“十笏奇妙游”則通過古風集市、漢服巡游與國潮雅集等創新形式,共計接待游客48.2萬人次。活動期間,濰坊手工藝非遺傳承人還會到文創集市現場制作非遺產品,向民眾展示非遺制作的動態過程,形成了集展示與交流于一體的新消費形態。
2.創意空間
十笏園歷史文化街區非遺空間項目作為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創新實踐路徑,自2018年8月啟動建設至2019年6月正式開放,構建了以“巧藝百工”為核心的非遺文化生態體系。該空間通過功能分區優化,形成五大協同板塊:以技藝傳習為核心的巧藝百工傳習區,融合現代消費需求的文創生活休閑區,側重學術研究的非遺研培區,集聚傳承人創造力的大師工作室,以及注重代際文化傳遞的傳統游藝親子互動體驗區,推動非遺從靜態保存轉向活態傳承。依托產學研機制,開發研學課程及老年非遺大學等跨齡教育項目,構建全生命周期傳播矩陣。其創新性在于將傳統工藝傳承與現代文旅消費場景深度融合,通過研學基地建設將非遺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既激活非遺內生動力,又形成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雙向賦能機制。
2022年6月,山東省首家以傳統手工藝為核心的專題性博物館——濰坊手造博物館,在十笏園歷史文化街區非遺空間啟動試運行。該館依托濰坊市豐厚的民間藝術資源,以20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為載體,構建了“活態—靜態”二元并置的展陳體系:活態展示區通過引入風箏、年畫、面塑、葫蘆烙畫等十余項非遺技藝的現場展演與互動體驗,實現了文化遺產的活化傳承;靜態展示區則通過基本陳列、專題展覽、研學空間及文創商店四大功能板塊,形成集典藏研究、教育傳播、產業創新于一體的多維功能體系。作為齊魯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示范工程,該館通過“非遺+文旅”模式推動傳統工藝與現代產業融合,構建手造技藝生產性保護平臺,集成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沉浸式展示及國際傳播功能,形成區域文化新樞紐,凸顯博物館在活態傳承中的核心價值。
街區發展潛力
1.優化交通微循環系統
近年來,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緊抓入選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機遇,以十笏園片區作為“引爆點”,打響濰城更新“第一槍”。然而,街區內部巷道普遍狹窄,高峰期人車混行問題依然存在,商業空間配套停車位匱乏,內部交通微循環不暢。
針對街區內部交通擁堵、停車位不足等問題,可構建立體化交通網絡與智慧管理體系。首先,推進“十笏園—和平廣場—中百商圈”地下聯通工程,增設地下停車場并優化車輛進出動線,緩解地面交通壓力;其次,對內部巷道實施“單行道+分時段限行”管理,通過智慧交通指示屏實時引導人車分流,減少高峰期混行現象;再次,建設中百智慧停車樓二期工程,新增充電樁和共享車位,利用大數據平臺實現車位預約與智能導引;最后,改造向陽路等主干道,增設慢行綠道和非機動車專用道,結合南巷子步行街的“窄路密網”改造,全面提升街區步行友好性。
2.深化文旅協同效應
街區以“文旅活力中心”為定位,構建六大功能分區,并通過“夜游經濟”“漢服巡游”等年輕化場景提升吸引力,但是其動態內容尚未得到充分有效展示。在非節假日期間,街區內的大量店鋪都處于關停狀態,其中非遺文創館的內院門口貼出謝絕參觀的通告,缺少接待人員,無法正常管理。
為擺脫非節假日客流不足、業態活力不均的困境,需強化常態化運營與場景創新。一方面,建立“動態活動日歷”,統籌全年文旅活動,如常態化非遺市集、漢服巡游等,并通過引入專業運營團隊對非遺館、文創店實行“分時租賃+聯營分成”機制,保障日常開放;另一方面,依托白浪河景觀帶打造“夜游十笏”主題路線,結合燈光秀、沉浸式演出和24小時書店延長消費時間。同時,開發“十笏園劇本殺”“古風攝影基地”等年輕化項目,吸引本地市民高頻互動,形成“白天文化體驗+夜間經濟消費”的全時段文旅生態。
3.細化文化標識度
回顧十笏園歷史文化街區十年的發展,內容涵蓋范圍廣,產品內容豐富,但街區文化標識度建設不足,難以形成優質的品牌效應。一方面,文化轉化率低,文創產品多以常規書簽、明信片為主,文創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街區特色標識;另一方面,結合游客感受反饋,館內空間體驗感較差,空間狹窄、采光不足,難以吸引年輕游客。
針對文創同質化、空間體驗感不足等問題,需從IP塑造與空間優化雙向發力。首先,深挖“龜城格局”“鄭板橋政德文化”“十笏園園林文化”等核心符號,設計數字文創、古建AR導覽等高辨識度產品;其次,對館內狹窄空間實施“微改造”,采用鏡面反射、透明隔斷增強采光,并策劃“園林光影藝術展”提升空間利用率,同步構建“十笏園數字孿生平臺”,通過VR全景導覽與歷史場景復原增強游客沉浸感。
十笏園更新策略實踐的啟示
十笏園歷史文化街區更新策略的實踐為文旅融合背景下城市歷史街區的更新提供了多維度的范式參考,其經驗與挑戰共同構成具有普適價值的啟示體系。
構建“文化基因—空間載體—產業生態”多維協同機制
十笏園歷史文化街區的實踐驗證了文化基因解碼與空間場景編碼的辯證統一邏輯。城市歷史街區更新需建立“三位一體”的協同框架——以文化基因解碼為基礎,通過物質空間修復與非物質文化活化構建文化場景,進而依托產業生態重構實現價值轉化。具體而言,應構建“非遺傳承人+空間設計師+商業運營者”的跨專業協作平臺,通過“基因庫建設—場景化設計—產業化運營”的鏈條式開發,實現文化遺產從資源形態向資本形態的躍遷。
創新“動態活化—彈性管控”的傳承路徑
街區在非遺傳承中形成的“靜態保護+動態活化”模式具有方法論意義。建議構建“四維活化矩陣”,即在時間維度實施分時段活化策略,如日常展演與節慶活動互補;在空間維度形成核心保護區與衍生拓展區的梯度布局;在主體維度構建“傳承人—商戶—游客”的互動網絡;在技術維度推進數字化保護與實體展示的融合。
探索“主客共享—價值反哺”的共生模式
街區“以文促旅,以旅養文”的產業閉環揭示了文旅融合的本質規律。城市歷史街區更新應構建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轉換通道,通過“文化消費—收益分配—保護投入”的良性循環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可建立“文化價值評估—產權交易—收益共享”機制,將街區文化資本轉化為可量化的經濟指標。同時,建議推行“主客共享”計劃,在保留原住民生活場景的基礎上,通過“前店后坊”模式實現文化生產與消費的空間疊合。
總而言之,文旅融合驅動下的歷史街區更新需平衡保護與發展。十笏園案例揭示,文化基因解碼、空間場景重構與產業價值反哺的協同機制是核心:通過非遺活態傳承與數字技術融合強化文化認同,以歷史肌理延續疊加功能創新重塑空間敘事,借文旅消費反哺構建可持續生態。未來,應深化數字化保護、文化IP開發及社區共治,推動歷史街區從文化載體向城市活力引擎轉型,實現“鄉愁記憶”與城市發展的共生共贏。
(作者單位: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