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蘇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不僅有助于提升江蘇非遺資源的保存效率,擴大江蘇非遺的社會影響力,還能助力江蘇文旅產業的創新發展。當前,江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面臨數字化采集標準與技術規范缺失、專業復合型人才儲備嚴重不足、傳播內容同質化與受眾黏性較弱、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尚不健全等困境。因此,必須通過構建分級分類數字化采集標準體系,建立產學研協同人才培養基地。同時,開發差異化數字IP與互動傳播模式,完善非遺數字資源確權與維權制度,從而切實推進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發展。
在數字文明重構文化記憶的當代語境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正遭遇超越技術工具層面的深層悖論,當虛擬仿真技術試圖將千年技藝壓縮為二進制代碼時,技藝傳承特有的身體感知維度正面臨不可逆的消解;當智能算法驅動文化符號無限復制,非遺基因中蘊含的集體記憶密碼卻可能在數據洪流中發生價值畸變。江蘇作為運河文明孕育的“非遺活態博物館”,其昆曲水磨腔的聲韻肌理和云錦挑花結本的經緯智慧,不僅承載著中華美學的范式密碼,還構成了抵御文化同質化的生態屏障。但目前,研究多限于數字化手段的器物層探討,而對技術介入引發的文化主體性危機、傳承譜系解構等本質問題缺乏哲學叩問。本文試圖突破技術工具論的狹隘視域,在數字記憶的元敘事建構與文化基因的生態性存續之間,探尋既能守護非遺生命特質,又能激活其當代敘事的辯證路徑,這是回應“數字中國”戰略的文化自覺,也是規避技術異化導致文化肌理消弭的倫理實踐。
推進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重要意義
提升江蘇非遺資源的保存效率
作為地域文明的精神載體,江蘇非遺凝聚著千年歷史的文化基因與技藝智慧。數字化保護突破傳統存續邊界,運用數字采集、虛擬建模等技術,將動態技藝與靜態符號轉化為可解析的文化圖譜,建立跨越時空的立體檔案庫。通過智能存儲與動態編碼,精準捕捉江蘇非遺傳承中的微妙肌理與活態韻律,形成可迭代更新的數字基因。這種非線性存儲架構既規避了物理載體的脆弱性,又激活了文化解碼的多元路徑,使江蘇傳統技藝的創造性轉化獲得可持續的技術支撐。當數字鏡像與原生文化產生共振時,江蘇非遺不再受制于線性傳承的損耗,而是蛻變為具有自適能力的文化有機體,在虛擬與現實的雙重維度中煥發新生。
擴大江蘇非遺的社會影響力
數字化保護打破了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地域壁壘,使其從地方性文化資源轉化為具有全球共鳴價值的文化資產。借助虛擬現實技術還原非遺制作場景,依托短視頻平臺呈現工藝精髓,開發互動小程序實現用戶深度參與,多維度的數字媒介不僅消解了實體展演的空間束縛,還以動態化、強交互的傳播形態重構公眾認知。這種革新既激活了青年群體對文化根源的價值認同,又借助社交媒體的網狀傳播效應,催生了跨代際、跨圈層的文化對話浪潮。數字技術更推動非遺與日常場景深度互嵌?;谔K繡紋樣開發的動態數字藏品在元宇宙空間流通,傳統技藝慕課吸引眾多學習者在線研習,這種“活態化”傳承路徑,讓非遺擺脫靜態展示的限制,真正內化為現代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由此形成的影響力輻射,塑造了江蘇文化品牌的國際辨識度,并通過“數字非遺共同體”的構建,為文化的多樣性保護開辟了可持續的創新范式。
助力江蘇文旅產業創新發展
非遺數字化保護為文旅產業開辟了虛實共生的創新路徑,其重要價值在于重構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消費的連接邏輯。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對非遺場景進行多維解構,既能完整保留蘇派技藝的基因序列,又能突破物理時空限制打造沉浸式體驗。游客既可在云端參與秦淮燈會的數字分身互動,也能通過混合現實技術親手“觸摸”紫檀雕刻的紋理、肌理,這種虛實交織的體驗模式有效破解了傳統展陳單向輸出的限制。數字資源中樞的構建更催生了文化生產的裂變效應,當昆曲水袖化作游戲角色的動態皮膚,惠山泥人轉型為元宇宙數字藏品時,非遺元素便通過數字化轉譯融入影視娛樂、數字藝術等泛文娛領域,形成文化價值向產業鏈上下游的鋪展延伸。這種基于數字底座的業態革新不僅培育了“文化體驗+科技消費”的新型旅游增長極,還通過IP矩陣的衍生開發形成文化資本增值的“滾雪球效應”,為江蘇打造具有全球標識度的文旅融合樣板提供了底層支撐。
當前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困境
數字化采集標準與技術規范缺失
江蘇非遺數字化保護的一大掣肘在于系統性技術標準的缺位,使數字化成果呈碎片化特征。非遺涵蓋舞蹈、手工藝、民俗等,其數字化需匹配差異化的采集邏輯。例如,動態表演需通過三維建模復現肢體韻律,手工技藝需顯微拍攝解析材料肌理。但在實踐中,文保機構、科研團隊與民間組織各行其是,數據格式、存儲方式、標注規則均不相同,形成“數據孤島”。更嚴重的是,現行采集方式多聚焦器物實體,缺乏對傳承人口述傳統、技藝流變過程等活態要素的系統性記錄,導致非遺的生態鏈被簡化為孤立切片。這種標準化真空不僅造成跨機構數據共享的解碼障礙,還因技術代際更替加速,使現有數字資產面臨格式淘汰風險,制約了文化遺產的再生性傳承。
專業復合型人才儲備嚴重不足
當前,江蘇非遺數字化保護面臨的人才困境呈現結構性矛盾,即傳承群體與技術開發者之間存在“文化解碼”與“數字編碼”的雙重割裂。一方面,非遺傳承人面對數字技術常陷入“技術失語”困境,其承載的活態文化基因難以轉化為數字語言;另一方面,技術團隊因缺乏文化闡釋能力,通常會將動態傳承體系簡化為靜態影像數據庫,導致數字轉化陷入“形神分離”的窠臼。
教育層面,高校文化遺產與數字技術專業長期處于“平行生長”狀態,學科壁壘森嚴,課程體系呈現“拼盤式”嫁接,難以培養既通曉非遺內在邏輯,又掌握虛擬現實技術的跨界人才。實踐層面,基層文化單位的體制性障礙與市場化機構的短期逐利傾向形成合力,編制與經費的雙重桎梏削弱了人才“虹吸效應”,致使數字修復、智能建模等核心技術長期依賴“外腦輸血”。這種人才斷層不僅導致數字保護停留在技術應用表層,也使文化記憶的數字化重構淪為機械復刻,最終或將形成缺乏生命力的“數字化文化蠟像”。
傳播內容同質化與受眾黏性較弱
當前,江蘇非遺數字化傳播面臨內容創新與受眾聯結的雙重瓶頸。部分項目停留在對技藝流程的機械復現,如傳統舞蹈的高清影像化、手工藝的三維動畫化,這類呈現雖具備技術完成度,卻鮮少挖掘非遺背后的文化敘事、情感價值及其與現代生活的關聯。傳播形式上,盡管短視頻、虛擬展廳等載體多元,但同質化的“展演式”內容易使受眾陷入審美慣性,非遺項目難以形成獨特的記憶錨點。更值得警惕的是,流量邏輯主導下的傳播策略會“肢解”文化完整性——算法偏好推送視覺獵奇片段,導致非遺被簡化為可快速消費的符號“切片”。這種淺表化傳播既稀釋了文化認同的深層構建,也使年輕群體在短暫圍觀后迅速流失,最終造成非遺資源與公眾之間“弱關聯”的循環困境,難以轉化為持久的文化吸引力或社群參與熱情。
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尚未健全
非遺數字化進程中衍生的知識產權歸屬爭議與利益分配矛盾已成為掣肘江蘇非遺活態傳承的一大難題。非遺作為集體智慧與代際積淀的結晶,其數字化成果涉及傳承主體、技術開發方和傳播平臺等維度的權益交叉,但現行知識產權體系主要以個體原創為保護基準,或將導致權利主體認定陷入“傳統集體性”與“現代專屬性”的制度沖突。例如,刺繡紋樣通過數字化提取進行衍生文創產品設計時,創作族群與商業主體或陷入原創認定困局;非遺數據庫的公益性開放與商業性開發之間因授權機制缺失,導致文化資源無序流轉。數字技術特有的高復制性進一步加劇侵權行為,如AI模擬戲曲唱腔、3D批量克隆傳統工藝等行為,既消解了非遺的在地性特質,又或因粗劣內容的傳播導致文化內核異化。這種制度滯后性極易抑制傳承群體與市場主體的數字化創新動能,形成非遺資源轉化鏈條的“中梗阻”現象。
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推進原則
在推進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進程中,應遵循五大核心原則。其一,堅持保護為本。所有數字技術介入必須錨定非遺基因存續的核心使命,聚焦傳統技藝、文化空間及精神內核的全息化記錄,警惕技術工具對文化本真的異化消解。其二,強調動態適配。技術應用需與非遺活態流變的特性深度耦合,借助動態影像、虛擬現實等技術,讓剪紙、昆曲等非遺在數字空間中“活”起來,同步建立技術迭代與傳承實踐的雙向反饋機制。其三,恪守倫理底線。在數字化采集、傳播全周期貫徹文化尊重準則,搭建涵蓋傳承人知情權、社區參與權、文化解釋權的立體化倫理網絡,確保文化主體在數字空間的尊嚴不可撼動。其四,推動開放共治,依托去中心化技術架構搭建數字資源共享網絡,在保障文化安全前提下打破地域壁壘,促進蘇繡、云錦等特色非遺的多維價值轉化。其五,注重生態培育,將數字工程納入文化治理體系。通過法規保障和人才戰略形成“數字基建—創新應用—生態反哺”的閉環鏈條,確保技術賦能與傳統賡續的永續平衡。這五項原則共同構成了數字化時代非遺保護的價值基線,為江蘇非物質文化基因的傳承創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推進策略
構建分級分類數字化采集標準體系
面對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形態、技藝以及傳承方式上的多元化差異,江蘇亟須構建層次分明、模塊兼容的數字化采集標準框架。江蘇可依據項目特性劃分核心采集維度,如動態表演類非遺,需通過多維度動作捕捉與高精度影像記錄還原表演張力;手工技藝類,則側重材料肌理掃描與工序拆解的邏輯對照,以此建立分類別、分場景的元數據規范體系。在省級統籌下,江蘇可組建由文化部門、技術團隊、傳承人構成的標準化協作網絡,圍繞基礎數據格式、存儲規則等通用指標達成共識。同時,預留區域性擴展接口,助力蘇南水鄉民俗與徐海地區手工藝在統一框架下補充特色化采集參數。江蘇還應建立標準動態迭代機制,將人工智能標注、三維建模等技術納入適應性評估體系,確保元數據規則與技術前沿同步演進。由此,通過標準化流程約束與彈性化指標補充,實現非遺數字資源從采集到應用的縱向貫通,并為跨區域資源整合奠定底層邏輯。
建立產學研協同人才培養基地
江蘇可構建“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體系,通過高校學科革新與企業需求精準對接突破人才斷層。在高等教育層面推動跨學科矩陣建設,將數字建模、文化闡釋、版權運營等前沿領域納入課程體系,實施“非遺傳承人+技術工程師”校企雙導師聯動培養,使理論認知與項目實操形成螺旋式迭代。職業教育需以場景化教學為切入點,依托地域特色非遺工坊,搭建虛實融合的實訓平臺,讓學生在動態數據采集、沉浸式展陳設計等全流程實踐中,掌握技術轉化能力。同步建立“培養—認證—輸送”閉環機制,由文化主管部門牽頭制定數字化保護人才能力標準,引導企業設立專項崗位并開放研發項目資源,通過定向委培、階梯式輪崗等模式實現能力進階。江蘇完善人才生態還需構建分層培育體系,既為傳承群體提供智能工具應用培訓,也為技術人才開設非遺美學解碼工作坊,輔以職業發展通道優化和成果轉化獎勵政策,形成知識共享、價值共創的可持續發展格局。
開發差異化數字IP與互動傳播模式
江蘇需立足非遺項目的文化層級實施分層開發策略,構建多維度的數字IP體系。對昆曲、云錦等具有文化標桿意義的項目,江蘇應從藝術符號系統切入,進行深度轉化。例如,將昆曲妝容的程式化特征解構為數字角色動態妝容組件,將云錦織造技藝轉化為可交互的經緯編織算法模型。江蘇可通過模塊化數字工具對區域特色鮮明的中小非遺項目賦能輕量化創作,開發藍印花布動態紋樣生成器、虛擬梳篦文化空間等適配移動端的傳播產品。同時,搭建開放式IP轉化平臺,通過參數化建模技術實現非遺元素的智能拆解與重組,為短視頻創作者、游戲開發者提供可調用的數字素材庫。交互傳播方面,江蘇可構建“參與式敘事”框架,如開發鎮江香醋釀造的虛實映射游戲,用戶通過物聯網設備實時操控實體窖池,參與虛擬發酵進程;設計非線性傳播的揚州評話數字劇場,觀眾通過語音交互觸發不同情節線。江蘇可運用跨平臺用戶行為分析技術,構建“Z世代文化偏好圖示”與“銀發群體數字接觸點模型”,實現蘇繡教學直播與國風游戲皮膚、杖頭木偶戲與社區數字終端的精準匹配。
完善非遺數字資源確權與維權制度
針對非遺數字化進程中的權屬模糊與維權困境,江蘇亟須構建多維保障體系。在確權層面,江蘇應建立適配數字傳播特性的知識產權框架,依托省級非遺數字資源登記中心推行“傳承人—采集者—開發者”三方權益登記機制,對數字化成果實施三級原創性認證,嚴格區分原始轉錄、改編創作與創新衍生三類成果形態。維權體系需雙軌并進,技術端可構建區塊鏈支撐的全鏈條溯源系統,通過智能合約,實現從授權交易到收益分成的自動化執行。法治端則應整合文化執法、市場監管等部門力量,打造具備AI識別能力的侵權監測網絡,同步探索“技術鑒定+文化評估”雙維認定的司法標準。值得注意的是,制度設計需兼顧文化傳播與權益平衡。例如。在授權平臺設置梯度化許可協議,既保障傳承群體對核心文化元素的控制權,又為跨界創新保留彈性空間。這種動態化的制度供給,能遏制數字化衍生的文化異化風險,并激活社會力量參與創新的內生動力。
非遺的數字化保護是數字文明對傳統文化基因的解碼與重譯過程,其本質在于通過技術媒介搭建跨時空對話的儀式場域。江蘇非遺保護經驗揭示了突破技術工具論局限需構建“數字織機”與“文化絲線”的共生系統,以標準體系為基石,人才培育為脈絡,內容活化為主軸,制度創新為支撐的多維聯動框架,使數字轉化既保持文化根脈的韌度,又具備當代傳播的活性。未來,相關部門應著力破解沉浸式交互中的文化失真困境,在數字場域重建非遺的“肉身記憶”與“情境溫度”。這種雙向對話既為傳統文化注入動態演化的數字生命,也在虛擬與現實交織的文明圖景中,為人類保存文化多樣性提供了根系養護與枝葉舒展并重的東方范式。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數智時代江蘇秦淮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及創新轉化研究”(2024SJYB1758)。
(作者單位:宿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