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說唱藝術形式豐富多樣,既具有當地少數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民間生活的智慧,也在逐漸融合當今的創新表達方式。其中,昭通唱書作為云南民間說唱藝術的重要形式之一,主要流傳于云南省昭通市的各個縣區及鄉鎮,2009年入選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昭通唱書獨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及唱本的內容,承載著昭通地區的歷史記憶與民眾精神追求,是研究中國民間說唱藝術的重要資料。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多元文化的沖擊,昭通唱書的傳承與保護正遭遇嚴峻挑戰。
一、昭通唱書的歷史淵源
昭通位于云南省的東北部,地處云、貴、川三省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文化的交融,并孕育出昭通唱書這一獨特的民間說唱藝術形式。
昭通相關的史志和文獻中均沒有記載昭通唱書的源流,我們只能從老藝人和與唱書有關的歷史人物中尋求相關線索。結合唱書不同版本的刊刻年代、演唱者表演的作品及故事傳說,我們大約可知,清朝中葉,隨著部分中原人口的遷徙,云、貴、川三省交往日益密切,民族文化不斷融合,所以云南的說唱藝術既有漢族說唱的敘事特色,又吸收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音樂元素,形成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民國時期,隨著云南唱書活動在民間的廣泛普及,唱本的需要越來越大。因此,在云南省會就先后出現了多家印刷出版發行唱書的書局”①。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少數民族文化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但包括昭通唱書在內的云南唱書表演形式在一段時間中相對單調,發展陷入停滯,與群眾上漲的文化需求形成了“反比”,僅少數藝人仍堅持對其進行加工整理,后期唱書活動也較為稀少。
“昭通唱書是廣泛流傳于昭通市所屬昭陽區、魯甸、彝良、大關、永善、鎮雄、巧家等縣的一種說唱曲藝藝術。其中尤以昭陽區境內廣大農村最為盛行,唱書的敘事主要是通過口頭進行傳承和傳播”②。多年來,昭通唱書這種傳統民間說唱藝術,始終還是以民間傳奇故事為核心,內容主要跟昭通的民族文化生活息息相關。其中經典唱段如《柳蔭記》,演繹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定王君主登龍位,孩兒有心念書文。祝家也有讀書郎。辭別父母攻書史,讀書之人敬天地,日同書桌夜同床。夜來讀書共燈光。二人讀書多得意……”這段唱詞將祝英臺女扮男裝求學,與梁山伯同窗共讀的情節生動呈現,質樸的語言飽含著深厚情誼,是昭通唱書愛情敘事的代表作品。又如《割肝救母》講述孝女朱秀英割肝救母的傳奇故事,“秀英心中好悲傷,看著母親病在床。為救娘親心不慌,割肝救母情義長……”唱段教育后人要孝敬老人,弘揚傳統美德,傳承中華好家風,極具感染力,充分展現了昭通唱書對傳統倫理道德的宣揚。
二、昭通唱書的藝術特點
(一)昭通唱書的說唱形式及內容
昭通唱書的表演形式十分獨特,內容更貼近于農民生活,在農村最為常見,表演者常常是村子里的民眾。學者李文哲曾指出:“說唱是以整體傳奇故事為主,唱書人都是農民中的業余愛好者,形式簡便,傳統的昭通唱書不需樂器伴奏,唱書人邊講邊唱。”③但隨著時代變遷與曲藝藝術的發展,昭通唱書的表演形式也逐漸得以豐富。如由之前的無需樂器伴奏到當下多種樂器伴奏,織體(織體是音樂作品的結構形式之一,指聲部在時間與空間中的組織形式,由我國音樂理論家趙宋光于20世紀60年代創譯而來——編者注)的復雜度和音樂的豐富性也大幅提升,從而能夠吸引更多觀眾的關注及參與。昭通唱書常用的伴奏樂器有二胡、三弦、月琴、揚琴、笛子等,曲調簡單明快,節奏靈活自由,會依據唱書內容與情節變化而調整。少數場合下,還會出現兩人或多人的對唱、輪唱形式,表演者可坐、可站。
昭通唱書中的唱本內容有百余種,多改編自民間的傳說故事及明、清寶卷,內容涵蓋喪亡嫁娶、忠孝節義等倫理道德方面,“唱本大約有二三十種,流行較廣的有《柳蔭記》《賣花記》《紅燈記》《大孝記》等”④。昭通唱書的表演者在演唱時會使用昭通本土方言,穿插歇后語、民間諺語等,增強唱書的趣味性,形成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曲本。如經典唱段《臥冰得魚行孝郎》中,“王祥為母臥寒冰,孝感天地顯神靈。魚兒躍出冰面行,救母一片赤子情……”以通俗易懂的方言唱詞,將王祥臥冰求鯉的孝道故事生動展現,讓聽眾深切感受到傳統孝道文化的力量。
(二)昭通唱書的唱腔特點
昭通唱書的唱詞多為七字句和十字句,句式結構“主要以二句與四句最為常見,單一句式與三句式唱調較少”⑤。七字句的結構多為二二三,十字句結構多為三三四,唱者用鄉音演唱時,兩者均合轍押韻、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容易引發觀眾們的親切感,使其情緒隨故事情節自然起伏。為豐富情感表達,表演者常將七字句與十字句穿插使用,避免單一句式的單調感。
昭通唱書的唱腔類別雖不多,但因演唱者的嗓音特質與語言差異,同一唱詞的旋律起伏與句式變化各有不同,多人同唱時旋律走向與句式處理亦各有特點。唱腔常用者為【七字調】【十字調】,且二者會根據需要轉換或變異,如多數唱腔以【七字調】開篇,中段為形成對比轉為【十字調】,這種調式轉變十分普遍且極具特色,能顯著增強腔調的豐富性與感染力。
(三)昭通唱書的音樂特點
在民族五聲調式中,云南唱書除了角調式很少見,其他4種調式宮、商、徵、羽調式較為常見。昭通唱書的調式主要是以羽調式和宮調式為主。羽調式和宮調式在音樂色彩上非常有特點,羽調式的色彩接近于西洋小調色彩,音樂色彩上比較暗淡、柔和、深沉,敘事性較強,適合表達民間故事中的傷感等情感;旋律常常以“羽、宮、商”或“角、徵、羽”兩種常見的三音組組成,線條流暢。而以羽音作為主音更能增加故事的悲傷憂愁氣氛。
宮調式更為普遍。以宮音為主的到角音形成的大三度音程,具有類似于西洋大調的明亮感,多用于敘事性段落,色彩明亮、大氣,更適用于喜慶或勸善類內容,或用于昭通唱書的開篇定場、人物對話、莊重場合等場景。
昭通唱書的曲調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會根據內容、表現及場景等需要,在曲牌轉換中靈活轉換。旋律的音域常在一個八度內,以級近為主,跳進比較少;僅在需突出內容或強化情緒時,會出現四度、五度甚至更大跨度的跳進。節拍與節奏靈活自由,強弱關系不固定,且與唱詞緊密結合,充分體現了昭通本土方言的語調特點。
昭通唱書的旋律是語音與音樂的緊密結合,通過級進式為主的流暢線條、方言化的節奏處理及調號的變化交替,形成“邊說邊唱”“說唱結合”的獨特的結構,承載著昭通的地域文化基因。
三、昭通唱書的保護與傳承策略
昭通唱書于2017年書又被列入云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成為云南重要的曲藝類非遺項目之一。2022年,昭通唱書《臥冰得鯉》在云南省傳統戲劇曲藝匯演中榮獲傳承獎,展現了其藝術價值。盡管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昭通唱書的保護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還存在一些弊端和困境,其傳承與發展仍還處于衰退與瀕危的邊緣。昭通唱書目前的傳承人數量不足,且整體的年齡偏大,年輕傳承人的培養不足,學習興趣不高。此外,觀眾也是以中老年群體為主,年輕人參與度很低。再加上網絡文藝的迅猛發展,曲藝藝術的生存空間被擠壓。特別是如昭通唱書這類相對“冷門”的曲種,更缺乏穩定的商業演出市場,難以形成可持續的產業模式。
作為曲藝工作者,我們應積極貢獻力量,大力宣傳非遺保護理念,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加強對昭通唱書的搶救性挖掘與研究,深入開展傳承與保護活動,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昭通唱書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作出積極努力。
(一)整理收集相關材料
目前,挖掘整理昭通唱書的譜例、視頻及相關民間曲藝曲種材料的工作正在進行。在昭通市文化館、非遺中心負責人的幫助和支持下,我們查閱內部資料,梳理已錄制的音視頻檔案,同時收集整理與昭通唱書相關的云南花燈、打鼓草等相鄰曲種資料;重點聯系昭陽區、鎮雄縣、彝良縣等昭通唱書活躍地區的傳承人,通過走訪調研,采用口述史方法,結合錄音、錄像、照片、文字等手段,全面記錄昭通唱書的表演特點、歷史文化、音樂特征及保護傳承現狀,并按主題內容、演唱形式等分類歸檔。比如《滌親溺器》中“庭堅侍奉雙親忙,不嫌污穢意深長。親溺之器親手滌,孝道傳承美名揚……”等唱段,從唱腔、節奏到表演細節,都精準記錄,為后續研究與傳承提供翔實資料。
(二)在高校開設曲藝傳承班
依托昭通學院、昭通職業學院、昭通文衛職業學院3所高校的教學資源與師資力量,聯合建立曲藝藝術研究機構。聚焦音樂專業師生,利用其較強的專業技能與表演能力,將其作為重點培養對象;組織民間藝人、傳承人及業余愛好者入校學習培訓,開設《中國曲藝史》等民間曲藝公共必修課,幫助學生系統了解民間曲藝文化;開設實踐課程,傳授昭通唱書的演唱技巧與表演形式。此外還應開展“曲藝藝術進校園”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探索成立曲藝藝術社團、定期舉辦非遺活動、普及講座等,讓更多的大學生能夠積極參與進來,為曲藝藝術注入新的血液,緩解參與度低、人員老齡化問題,推動昭通曲藝藝術傳承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可選取《割肝救母》《臥冰得魚行孝郎》等經典唱段,讓學生深入學習其中的唱腔韻味、方言發音技巧以及情感表達,感受昭通唱書的獨特魅力。
(三)整理出版昭通唱書相關書籍
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許多昭通唱書的珍貴唱本和表演形式,正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消失。因此,及時整理出昭通唱書相關書籍,對昭通唱書的保護與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應該進一步整合昭通文化館、非遺中心及藝術傳承人、曲藝研究專家、曲藝愛好者等各方的力量,全面收集整理昭通唱書的相關材料。目前,《昭通唱書概論》《昭通曲藝史》《昭通唱書唱本選集》《昭通唱書傳承人口述史》等相關史藝理論書籍已經整理出版。這些書籍可用于高校相關理論課程教學,也可作為民間藝人、傳承人及專家研究曲藝藝術的參考資料。如在《昭通唱書唱本選集》中,就完整收錄如《柳蔭記》《大孝記》等經典唱本,并附上詳細的注釋與解讀,方便讀者理解唱書內容背后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
(四)增加唱書的宣傳力度
首先,根據昭通唱書的特點,創作主題新穎、貼近時代的曲藝作品,聚焦革命先烈事跡、扶貧故事、鄉村振興等內容,推動其走進中小學及大學音樂課堂,傳承紅色文化,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其次,要每年在各社區及鄉鎮開展一次昭通唱書文化活動,組織曲藝藝人舉辦講座與演出,普及曲藝知識,增強民眾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與認同感。最后,要利用互聯網平臺,上傳拍攝錄制好的表演片段、傳承人的采訪、歷史故事視頻,吸引網友關注與轉載,擴大受眾群體,提升昭通唱書的影響力。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推廣與創新,為昭通唱書注入活力與生機。在宣傳時,可以重點突出經典唱段的魅力,如制作《臥冰求鯉》《滌親溺器》等經典唱段的短視頻,配以生動的畫面與簡要介紹,吸引更多人關注昭通唱書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
(五)加強傳承人的體系建設
推動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申報工作不斷完善,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傳承人體系;探索建立昭通唱書口述文學傳承點,為傳承人提供傳承與表演場地,為昭通唱書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多層次的人才支持;政府每年定期舉辦非遺傳承人專題培訓,提升傳承人的思想文化水平及專業素質;加大對非遺文化保護的資金投入,給予昭通唱書傳承人一定的活動專項補助,鼓勵開展“師帶徒”的形式傳授技藝。在師帶徒過程中,師父可通過傳授經典唱段,讓徒弟深入領會昭通唱書的精髓,從唱詞的咬字發音到唱腔的抑揚頓挫,都進行細致指導,確保技藝傳承的準確性與完整性;明確年度活動方案、計劃,定期開展唱書傳承活動,讓昭通唱書走進人民群眾,讓更多的年輕人積極參與,培養后備力量,為唱書的傳承與發展奠定基礎。
四、結語
昭通唱書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地方政府、文化館、非遺中心、傳承人及群眾等共同努力,通過培養更加優秀的年輕曲藝人才、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全民保護意識等方法,深入挖掘昭通唱書的文化內涵及藝術價值,創作出更貼近生活的新作品,讓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在新時代綻放出更絢麗的光彩。
注釋:
①中國曲藝志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云南卷》,中國ISBN中心,2009年,第67頁。
②李文哲:《昭通唱書的民間敘事研究》,《昭通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③李文哲:《昭通唱書的民間敘事研究》,《昭通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④李文哲:《昭通唱書的民間敘事研究》,《昭通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⑤ 黃林:《中國曲藝音樂集成·云南卷》,中國ISBN中心,2010年,第704頁。
(作者:云南省昭通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