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和思想;六位一體;人才培養;創新與應用;中醫養生學 [中圖分類號]R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5.08.002
Application and reflection of National TCM Master SUN Guangrong's philosophy of Zhonghe in cultivating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talents
WU Yongrong', HE Qinghu I,2 , SUN Guangrong2, SUN Guixiangl* 1.HunanUniversityofhneseMedicine,hangsha,Hunan4OO8,China;2.HunanUniversityofedicine,Huaua,Huan 418000, China; 3. Studio of National TCM Master SUN Guangrong,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Abstract]Underthenew medical education paradigm,thecultivationof Chinesemedicine (CM) health preservationtalents facesurgentdemandsforconceptual innovationandmodelreform.ThispaperexplorestheaplicationofNationalTCMMaster SUNGuangrong'sphilosophyof Zhonghe (harmonyandbalance)inconstructingatalentdevelopmentframework for CMhealth preservation.Asacorephilosophicalconceptintradional Chineseculture,\"Zhonghe (harmonyandbalance)\"permeatesboth cosmologicalperspectivesandhuman lifephilosophies.Buildingonthisphilosophy,thepaperproposesasix-inoneintegrated cultivationmodelcompasing\"DeDoXueFaSuQi(viue,priciple,kowledge,methodlogytehnquesandtols).Ins framework,virtueservesasthefoundation,guidingphilosophicalprinciples;principledirectsknowledgeacquisition;knowledge goversmethodologicaldesign;methodologyinformstechnicalapplication;andtechniquesdetermintolselection.Thissysteatic cultivation modelachievesanorganicintegrationof traditionalCMtheorieswith moderneducationalrequirements,providinga theoreticalbasisandpracticalreferenceframeworkforcultivatinginterdiscipliaryprofesionalsiCMealthpreservatioItold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advancing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and supporting the \"Healthy China\" initiative.
[Keywords]philosophyof Zhonghe (harmonyandbalance);six-in-oneintegration;talentcultivation;innovationandapplication;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隨著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公眾健康需求已從單一的疾病治療擴展為預防、治療、康復與健康促進一體化的多元化、多層次綜合需求[1-2]。新醫科建設背景下,醫學教育正著力加強人才勝任力培養,以適應日益復雜的健康服務需求。因而要求教育機構更新教學理念與方法,強化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跨學科團隊協作能力[3-4。中醫養生學專業作為預防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人才培養模式亟須與時俱進。如何創新中醫養生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明確專業定位并探索實踐路徑,已成為推動中醫養生學教育發展的關鍵課題。這要求我們系統梳理其專業發展歷史、深入剖析現有模式的瓶頸問題,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實踐,培養適應健康中國戰略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國醫大師孫光榮教授創立的中和醫派學術思想,源于儒家\"致中和\"的哲學理念。中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強調動態平衡與整體和諧,不僅是認識宇宙萬物的哲學基礎,更是修身處世的根本原則。這一思想與中醫養生學“天人合一\"“形神共養\"等核心理念高度契合。在構建人才培養體系的過程中,將“中和思想\"融人其中,有助于實現多重教育目標。一是幫助學生在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建立動態平衡,避免重理論輕實踐或重技能輕理論的偏頗;二是引導學生樹立整體觀念,在面對復雜健康問題時能夠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系統分析;三是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使其能夠靈活運用中醫養生理論與方法。通過“中和思想\"指導下的教育實踐,我們期望構建一個既傳承經典又富有創新活力的人才培養體系,為中醫養生學在現代醫學教育體系中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范式。
1中醫養生學專業的建設及發展現狀
1.1專業發展歷程:從早期探索到復興發展
中醫養生學專業其發展歷程可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末,彼時北京中醫學院、南京中醫學院等院校率先進行了相關專業方向的探索性設置。然而,受限于當時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大眾健康意識及養生需求不足等因素,畢業生就業前景受限,導致專業建設一度陷入萎縮與停滯。近三十年來,隨著疾病譜系已轉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轉變[,同時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社會對健康管理與養生保健的訴求空前高漲。這一背景為中醫養生學專業的復興與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契機。
1.2 當前建設現狀:規模化布局與院校實踐
2016年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置“中醫養生學\"本科專業,該專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湖南中醫藥大學于2018年獲批設立該專業,并于2019年啟動首屆招生。這些院校依托自身學科優勢,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承擔起為蓬勃發展的“大健康\"產業輸送高層次應用型中醫養生專門人才的重任。盡管發展勢頭良好,創新中醫養生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重新定位并探索其實踐路徑,乃保持專業發展活力的根本路徑。
1.3存在問題與未來機遇
盡管發展勢頭良好,中醫養生學專業建設仍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學科體系與標準建設待完善、高水平師資與教學資源相對短缺、產教融合深度有待加強等。同時,專業發展也迎來重要戰略機遇期。首先,“健康中國\"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以及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等,為專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頂層支持和廣闊空間。其次,慢性病防控、老齡健康維護、亞健康狀態干預等領域的巨大需求,為中醫養生人才提供了多元化的職業發展路徑。最后,人工智能、大數據、可穿戴設備等新興技術與中醫養生的深度融合,為專業內涵更新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供了新動能。
2中和思想對中醫養生學人才培養的指導
國醫大師孫光榮基于“中和\"哲學思想,創造性地提出“德、道、學、法、術、器\"六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理念[2。該體系以“調燮陰陽\"的動態平衡機制為核心,通過六要素的有機整合與相互作用,構建了完整的人才培養框架。“六位一體\"培養模式的內在邏輯體現在三個層面:(1)德道之和:遵循“醫乃仁術,德業雙修\"的理念,將\"德\"(醫德)與“道\"(醫理)通過“中和\"思想統合[13]。(2)學法術的動態耦合:強調“學\"(理論)、“法\"(方法)、“術\"(實踐)三者的有機聯動與動態平衡。該模式以中醫經典為根基,以臨床實踐為導向,以現代技術為輔助,形成了“以學明法、以法導術、以術驗學\"的閉環培養路徑。(3)器術之衡:強調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既要重視現代技術工具(器)的應用,又要堅守中醫傳統技藝(術)的精髓,最終實現二者的動態平衡與有機融合。在國醫大師孫光榮中和思想引領下,湖南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學專業系統實施“六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已初見成效。在此思想指導下,學生能更好理解中醫養生精髓。系統學習使學生掌握中醫養生理論體系,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實踐;實踐操作讓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結合,提高實踐能力;在導師指導下開展科研課題研究,提升科研水平;學習中醫養生歷史文化,理解內涵并傳承文化;參加國際活動,了解國際發展現狀,提高國際競爭力;參與綜合素質教育活動,實現全面發展,成為高素質人才。該專業通過此模式,使學生在理論、實踐、科研、文化、國際視野和綜合素質等方面全面提升,為中醫養生學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2.1養生之本根于養生之德
“德\"指人的內在品德、心性與價值觀,乃立身之本。養生之本根于養生之德乃以“德行養命\"為核心,融合儒家“仁者壽”道家“上善若水\"的哲學思想,強調修身養德對身心健康的根本性作用。“德\"字的甲骨文構件( + 直)揭示了兩大核心準則[4]。行為準則“\"強調醫者需躬行正道,體現于臨床實踐中的規范操作;認知準則“直\"象征明辨是非的洞察力,要求醫者具備正確的醫學倫理觀[15]。《素問·上古天真論篇》記載:“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淳德全道\"說明醫學生需具備醇厚的德行才能掌握醫學之道。孫思邈之德育觀乃“大醫精誠”,要求醫學生需要同時兼具醫學知識的深度、廣度及醫德,乃成大醫。通過深挖中醫經典中的德育元素、專業及課程思政等綜合手段,將“立德樹人\"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兼具精湛醫術、高尚醫德、深厚人文素養和堅定文化自信的中醫養生人才。
2.2 養生之德引領養生之道
“道”為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是最高層次的認知。正道,是中醫養生學人才培養的核心。在養生之德的引領下,養生之道在于“天人合一\"與\"形神兼養\"的道法自然。中醫養生學人才培養過程中,既需要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變\"“后防復\"的“治未病\"之道,更需要掌握“治已病\"的完整理、法、方、藥體系。因此,中醫養生學人才培養的生命力在于“治已病\"基礎上的\"治未病”。
2.3養生之道主導養生之學
“學\"為系統化的學問、知識體系,是對“道\"的具體闡釋。在治已病結合治未病的養生之道主導下,中醫養生學人才完整的知識架構的建立是其具備治已病基礎上治未病工作勝任力的關鍵。這種勝任力要求中醫養生學醫學生既具備處理臨床常見病及多發病的能力,又能運用治未病的理念進行未病、已病、后狀態的生命全周期調養能力及健康科普宣傳。因此,在“養生之學\"的指導下,中醫養生學人才培養的知識目標在于構建以中醫理論為主體,融合現代醫學、食療學、營養學、運動科學的“治已病 + 治
未病\"的跨學科知識體系。
2.4養生之學統領養生之法
“法”為解決臨床問題的途徑、步驟或手段。在“養生之學”的統領下,“養生之法”的課程布局是中醫養生學人才培養的基礎。為了培養跨學科知識體系的全面人才,課程既包含了傳統的中醫理論及經典課程,又涵蓋了西醫課程,更是設置了“中醫養生學\"\"亞健康學\"\"臨床營養學\"等中醫養生特色課程。此外,中醫養生學專業人才需早臨床、早實踐、多臨床。通過建立完善的跟診制度和管理機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臨床實踐基地的建設和管理、注重養生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和學習,以及加強評估和反饋機制等措施的實施,可以有效提升中醫養生學醫學生的臨床技能和養生實踐能力[1]
2.5 養生之法指導養生之術
“術\"乃實踐中的具體策略、技術或手段。在上述\"養生之法\"的指導下,掌握有關養生的方法,即是養生之術。養生之術,是在養生之法的指導下實施,涵蓋傳統技法(如八段錦、艾灸、推拿等中醫特色療法);現代技術(如正念冥想、功能訓練、生物反饋治療)及AI健康管理工具實現精準智慧養護等多層次技能。為了培養與理論相適應的實訓及臨床能力,中醫養生學學科融合了校內外、線上線下及校企合作等多種模式,設置了傳統功法養生技能實訓、亞健康評估診療技能實訓、中醫藥科普技能實訓和中醫養生適宜技術實訓等四大實訓模塊,以培養具有扎實實踐能力的中醫養生學人才。
2.6養生之術選擇養生之器
“器\"即工具、載體,為有形的工具或物質基礎,是最表層的實現手段。養生之器的選擇基于實踐需求,規范器具選用標準。在實施精神、飲食、起居、雅趣、經絡、功法、藥物養生等神養、內養及外養的過程中需要規范器具選用標準,如傳統器具砭石、紫砂藥罐等材質與使用規范等,遵循國家標準與臨床使用規范選擇智能穿戴設備、理療儀器等現代設備。在充分利用好現有的養生之器的基礎上,仍需要挖掘其存在的不足,不斷創新。養生之器的規范選擇運用及不斷創新是中醫養生學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內在要求。
3小結
本項研究深人探討了國醫大師孫光榮所倡導的“中和思想\"在中醫養生學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具體應用。研究團隊創新性地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培育體系,該體系涵蓋了“德、道、學、法、術、器\"六個方面,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個體系中,以德為根本,鑄就學生的道德靈魂;以道為指導,闡明養生的哲學原理;以學為基礎,構建扎實的理論知識體系;以法為路徑,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以術為核心,增強學生的實踐技能;以器為工具,提升教學和實踐的效率。通過這種全方位、多層次的培育模式,研究成功地將傳統醫學的智慧與現代社會對健康的需求緊密結合,實現了二者的深度融合,從而為培養出更多具備深厚中醫養生學知識和技能的優秀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項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首次系統地將孫光榮國醫大師倡導的“中和思想\"這一核心哲學理念全面應用于中醫養生學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這一舉措不僅在理論上實現了突破,在實踐中也彰顯了其獨特價值。通過將孫光榮大師的“中和思想\"融入中醫養生學人才培養過程,為培養具備深厚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中醫養生人才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德道學法術器\"六位一體的整合式人才培養模型。該模型強調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有機整合道德修養、理論學習、方法技巧、實踐操作和工具運用等方面,構建完整的培養體系。特別是,該模型注重在培養過程中實現\"治已病\"能力與“治未病\"思維的有機融合,從而在培養模式上實現創新。同時探索了“理論 + 實訓 + 臨床 + 科普\"閉環培養的具體實施路徑。這一路徑不僅涵蓋從理論學習到臨床實踐的全過程,還特別強調科普教育的重要性,旨在培養既具備專業技能又能普及中醫養生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在路徑實施過程中,尤其在早期跟診、多元實訓模塊及校企合作等方面,本研究進行了創新性探索和實踐,為中醫養生學人才培養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通過這些創新實踐路徑,我們有望培養出更多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中醫養生人才。
參考文獻
[1]何珂,汪玲.健康中國背景下“新醫科\"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19,21(2):98-102.
[2]梁亮亮.以健康為中心的醫療模式與醫藥衛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J].健康體檢與管理,2023(3):299-302.
[3]馬駿,邵莉.新醫科背景下臨床醫學專業八年制學生畢業后發展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25,56(2):596-602.
[4]曲建升,黃珂敏,劉昊.開放科學背景下科學基金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探討[J].中國科學基金,2024,38(2):254-262.
[5]戴霞,焦鴻飛,向楠,等.基于大健康和新醫科的中醫養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中醫教育,2025,44(2):43-48.
[6]孫蓀,狄留慶,倪菲菲,等.健康中國戰略下中醫學類專業結構優化與人才培養創新實踐[J].時珍國醫國藥,2024,35(9):2247-2250.
[7]劉應科,孫光榮.中醫臨證四大核心理念之中和觀[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6(9):1-7.
[8]陳元.中醫學“和”文化研究[D].長沙:湖南中醫藥大學,2018.
[9]戴霞,郭棟.新形勢下中醫養生學本科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的思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17(2):27-29.
[10]潘杰,王秀麗,王朝輝,等.疾病控制優先的演進及應用[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24,55(1):95-100.
[11]顏丹虹,甘同舟,袁空軍,等.1990—2019 年中國高 BMI所致的疾病負擔分析與預測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25,28(10):1200-1206.
[12]胡宗仁,張媛婷,胡思,等.中醫治療方法學對完善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作用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3,38(12):5896-5899.
[13]葉培漢,孫貴香,何清湖,等.國醫大師孫光榮論繼承師尊獨有的學術經驗[J].中醫藥導報,2018,24(19):128-130.
[14]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90.
[15]李學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1113-1114.
[16]司建平,王先菊,郭清.中醫藥高等院校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比較研究[J].醫學與社會,2022,35(7):92-96,112.
[17]陳小平,孫相如,何清湖.中醫養生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及對策研究[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4(4):62-65.
(本文編輯許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