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時代背景與現實意義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民族文化傳統的傳承與文化認同問題日趨突出。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等重要文件,體現了對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為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指明了方向。
嶺南古琴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悠久的發展歷史。受嶺南地區人文環境影響,嶺南琴藝逐漸形成了“清雅疏朗”的音樂風格和“崇樸尚簡”的美學追求,體現了儒道思想在琴樂中的融合。這一藝術形式既承載了古人的哲學思辨,也反映了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長期交流的歷史軌跡。學生在學習古琴藝術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實踐體驗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增強文化歸屬感。
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面臨諸多需要努力克服的問題,如馬宇坤指出的非遺傳承中普遍存在的“體驗淺嘗輒止,形式大于內容”等困境;諸如古琴等具有特色的傳統藝術作品很難在保留自身特點的基礎上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較為滯后,學生缺少參加實踐活動的場所及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職業素養的提升;高職院校對于傳統文化的輻射作用小,傳統音樂文化類的推廣活動開展面窄,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播。
基于此,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嶺南古琴傳承基地通過建立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利用其優點補充二者不足,構建傳統和現代有效的結合模式及方式。將嶺南古琴藝術“明德修身”“精工致遠”的教化思想融入高等職業教育,對學生開展人文培育及職業涵養,并結合時代特色加以創新發展,是推進新時代發展的必由之路,對當前發展階段而言同樣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將嶺南古琴的“明德修身”“精工致遠”的理念引入職業教育,也必然會促進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二、“五維聯動”運行機制的構建與實踐
嶺南古琴傳承基地在長期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五維聯動”運行機制。這個機制的核心思路是將人才培養、師資建設、教學資源、科研項目和社會服務五個方面統籌考慮,讓它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最終形成校企合作育人的整體效應。從結構上看,人才培養居于中心位置,是整個機制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師資建設與教學資源構成了基礎支撐,為人才培養提供必要的條件保障;科研項目與社會服務則發揮著創新推動作用,不斷為機制注入新的活力。這五個層面相互嵌套,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運行框架。在具體運作中,校企雙方各自投入資源,通過五個維度的相互配合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產生單獨某個維度難以達到的綜合效果。整個過程遵循投入、運轉、產出、調整的循環邏輯,根據實際效果不斷優化各個環節的運行策略。
(一)人才培養聯動:目標導向的核心樞紐
人才培養是“五維聯動”機制的核心,其他四個維度都圍繞這一目標展開。基地在多年探索中認識到,傳統的古琴人才培養往往側重技藝傳授,但現代社會對古琴人才的需求已不僅限于演奏技能,還需要其具備文化傳播、活動策劃等綜合能力。嶺南古琴傳承基地采用“傳幫帶”的方式,為培養“四會型”嶺南古琴表演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撐。基地與工作室合作制定了音樂表演專業古琴演奏方向的培養方案,明確提出“會傳播、會策劃、會表演、會制作”的人才培養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既需要產業導師傳授精湛技藝,也需要專業教師提供理論指導,兩者缺一不可。
課程設置采用分層遞進的理念,構建完整的從認識、技能到情操培養的課程系統:“嶺南古琴文化”主要是從宏觀角度引導學生了解古琴文化的內容,該課程也可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專業課是整個教學環節的核心,其中以“古琴演奏”為主干;“古琴與中國傳統哲學”等選修課也是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的良好課程。
實踐教學分為三個階段逐步深人。校內體驗階段主要依托技能大師工作室,采用師父帶徒弟的傳統方式。比如“嶺南古琴制作技藝”工作坊,學生從選材開始,經歷制作的全過程,在動手中感受技藝的精妙。校外應用階段則讓學生走向社會,例如“古琴傳習團\"這樣的項目化教學課程,讓學生們不僅在課堂上學習,更重要的是走出校園,在真實的舞臺上展示所學。在職業教育活動周講座中,他們的身份從學習者轉變為傳播者,為老年大學的學員進行嶺南古琴技藝的講解,這種角色轉換促進了知識向實際能力的轉化。參演廣州國際旅游展覽會和第五屆世界客屬青年大會開幕式,是對學習成果的檢驗,也是在實際情境中鍛煉文化傳播能力的過程,這種“邊做邊學”的方式讓學生印象深刻,學習效果顯著。競賽提升階段通過參加各類專業比賽來檢驗學習效果。比如參加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藝術節,學生在更高平臺上展示才華,同時發現不足,推動自己不斷進步。
(二)師資建設合作:能力提升的協同引擎
師資隊伍對于基地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根據基地傳承教學實踐,單獨依靠學校教師或者產業導師并不可行。目前存在的問題有:學校教師理論功底扎實、教學經驗比較豐富,但是在技藝傳承上略有不足;產業導師有著較多演奏及制作的經驗,并且技藝較為精良,但是教學的方式方法還存在欠缺;思政教師擅長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文化認同的培養,但是對于古琴的專業知識不了解。如何發揮好以上三類教師的長處,形成合力,就成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經過多次研討與實踐,團隊明確了育人目標一培養技藝精湛、文化底蘊深厚、有創新精神的嶺南古琴德藝雙馨傳承人;其中專業教師負責系統化的知識教授、思政老師負責文化認同、價值引領,產業導師側重于實踐技藝的傳授。各自發揮專長優勢,在此過程中發揮教師教學、學生自訓、產業導師指導作用。
“古琴藝術鑒賞”課程的“三師協同”模式正是如此:專業教師負責教授樂理、技法原理等知識打牢學生的理論基礎;思政教師從文化、歷史的角度出發,引領學生理解古琴的深刻意蘊;導師現場演奏示范、手把手教,真正實現傳道受業解惑。此外,將不同方式共同作用于學生的身上,不僅使教學內容更加完整系統,而且使技藝的傳承沒有絲毫改動,還有利于學生形成文化認同感。
為促進三師隊伍共同發展,基地還開展多形式的學習交流活動:校內教師利用現場參觀、進入技能大師工作室教學觀摩的機會,向產業導師請教技藝傳承的方法;思政教師利用和產業導師互相交流的機會,理解、掌握并詮釋好傳統文化;產業導師與專任教師、思政教師之間的合作,也是其教學理念、方式方法的一種轉變和完善。基地每月舉行“古琴教學研討會”,為三師隊伍搭建了經驗交流和教學反思的平臺,助力大家在深入交流中持續進步。
經過多年的建設,師資隊伍已基本形成;在2024年10月基地對完成培養的9名師資成員舉行了頒證儀式,這9位師資成員分為高級、中級和初級,這種師資人員結構能夠充分發揮各種層次教師的作用,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合理分配人才結構;而“三師協同”的育人思想早已深入每一位教師心中,各種類型的教師都能夠發揮出自身的價值,找準位置,盡職盡責地投身教學工作。
基地在全過程中進行監控和評價,在教學設計、課堂開展及學習評價三個階段均需要“三師”的參與,從不同維度為育人成效的最大化服務;不僅要做好日常的教書育人質量把控,還要做好學生實踐環節的指導成效評價,同時檢驗學生文化認同感的培養效果。通過多維評價,及時發現隱患并促進教學改進,充分發揮“三師協同”育人的作用,全面提升綜合育人水平。
(三)教學資源共創:優勢互補的支撐體系
教學資源建設一直是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的難題。嶺南古琴教學資源相對稀缺,專業性強,靠學校或者靠企業都很難做到將這些資源整合完整。故此,對于教學來說,傳統教育教學資源匱乏的情況沒有徹底改變,尤其針對嶺南古琴的教學,這一點更加明顯。在基地實踐中觀察到,只有當學校有教育理論基礎、教學設計能力,企業具有豐富行業實踐經驗與專業技能類資源時,兩者有機結合才能開發出符合教學規律、具有行業特色的優質資源
根據不同的學習需要及使用場景,逐漸形成了不同層次的資源。在教材建設方面,《嶺南古琴初級教程》與《嶺南古琴中級教材》填補了高職院校古琴專業的教材空白,既傳承了傳統古琴的精華,又結合了當今現代教學思想和手段;數字化資源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古琴藝術鑒賞》在線精品課程成功上線,放置在智慧職教平臺供更多人員使用;基地編制了專業教學資源包,制作了大量的教學資源,包括演奏技法、樂曲解析等,豐富和完善了基地的建設。實踐平臺建設充分體現了發展理念。在校內的謝東笑古琴技能大師工作室向學生提供專業的學習機會,讓學生能夠在此得到最正宗的技藝傳承;在校外的修竹琴舍等基地里讓學生走出校園到實踐中去體驗學習成果;線上平臺的開放性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資源。
多層次、多平臺的資源體系使學生擁有多渠道、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既能保證學生在校進行知識學習和技能練習;也可以前往技能大師工作室觀摩技能大師授課,與技能大師近距離學習;還可以登錄云課堂等線上平臺,開展自主學習。不同形式的學習,既能形成互補,又能促進學生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提高學習效果。
(四)科研項目融合:創新驅動的內生動力
傳統文化的繼承并非單純的講授,而應借助研究發掘出其中更深的意義,建立起理論體系。在此過程中,科研項目是重要的推進者和源動力,將成果轉化為資源,供給教學、服務社會,并作為創新源泉持續不斷供應。
1.史料整理和文化的疏浚方面取得突破
作為省級非遺傳承人,謝東笑老師多年來積累了大量的古琴史料以及技藝方面的經驗和心得,但是此前大部分還都是一些散存的狀態,并沒有進行系統整理。基地緊緊抓住這個研究重點,并聯合謝老師一起開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嶺南古琴’文獻資料建設研究—以廣東文藝職業學院為例”這一課題,意義非凡。對嶺南古琴的文化傳承、史料典籍與經典作品進行深挖,對嶺南古琴各個時期發展的歷史沿革進行全面梳理,并應用于教學實踐活動之中。為《嶺南古琴文化》《古琴藝術鑒賞》等課程提供了豐富的可供參考的資料,可直接作為教材使用。
2.社區教育模式的創新探索
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局限在校園內,必須走向社會、融入生活。基地立項了廣東省級“嶺南古琴古箏融入社區終身教育的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項目,探索傳統文化教育的社會化路徑。這項研究立足于實際需求,通過深入社區調研,了解民眾對傳統文化學習的真實需要,設計了適合不同年齡層次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項目不僅關注技藝傳授,更注重文化熏陶和精神滋養,讓古琴藝術真正走進千家萬戶。“古琴撫弦品香”體驗活動就是這一研究成果的生動體現,身臨其境地了解傳統嶺南古琴能夠使社區群眾沉浸于愉快的氛圍之中,深入感受古琴文化。
3.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建設成果
關于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的情況,“謝東笑古琴技能大師工作室”項目結項,標志著基地實現了師資隊伍建設上的重要突破。該項技能大師工作室不僅是學校一門技藝課程的教學開展地,還是產學研融合的典型案例,也是搭建產業導師和校內教師溝通交流、相互促進的平臺,以此平臺將兩者對接起來開展各種技藝的研究、教學的創新及文化的普及。
項目實施不僅提高了基地的學術聲望,還促進了古琴技藝的傳承。將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傳統文化再賦新顏,實現了學術價值與實用價值并存的統一。
(五)社會服務互通:價值實現的外延拓展
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僅僅停留在校園里,必須走向社會、融入生活,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基地將社會服務作為重要抓手,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古琴文化在不同層面傳播開來。從校園內部的文化活動開始,逐步擴展到校際交流,最終延伸至社區服務,形成由近及遠、由點及面的傳播格局。
2024年職業教育活動周期間開展的古琴文化傳播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對學生而言,這是檢驗學習成果的實踐平臺;對社會而言,這是了解傳統文化的窗口。活動中,學生們不再是被動的學習者,而是主動的文化傳播者,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對古琴藝術的理解。
社區服務活動更是深受歡迎。“走近古琴”古琴沉浸式體驗講座在多個社區和文化館開展,居民們在優雅的琴聲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許多參與者表示,這樣的活動讓他們重新認識了古琴,也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古琴藝術由此真正走進了尋常百姓家,發揮了文化美育浸潤的深層作用。
國際交流活動則是另一扇重要的大門。借助國際性、區域性高校的交流平臺,結合嶺南古琴的擁,學生們在展示技藝的同時亦可擴大自己的視野。使得國外友人能夠領略到祖國燦爛輝煌的文化博大精深、特色鮮明、底蘊深厚的側影。除此之外,這也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與高度自信。
基地還積極參與“雙百行動”,赴大溪鄉開展“藝韻鄉村”文化幫扶活動。高校的專業優勢與鄉村的文化需求相結合,為當地文化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流水幽蘭—古琴文化源流探尋”等講座活動在灣區高校間搭建了交流橋梁,推動了區域文化的協同發展。這些豐富多彩的服務活動,讓教育效益、文化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了充分體現。
三、結語
基于嶺南古琴傳承基地展開校企協同傳承傳統音樂文化實施路徑的研究發現:單靠學校或者企業自身都無法實現有效的文化傳播,所以想要做好傳統文化的教學與傳播工作,必須要實現校企聯合才可以充分發揮出各自的長處,將各自的優勢結合起來,搭建完整的傳承模式。這方面的協調配合,解決了以往校企合作淺層化的問題。該模式的特點在于將企業導師“五維聯動”模式貫穿于師資建設、人才培養、教學資源、科研項目、社會服務等教學環節,導師全程參與教學活動,不僅傳授技藝,更注重文化內涵的傳遞,實現技能訓練與文化教育的有機結合。實踐結果顯示,這一模式在培養學生文化認同感、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豐富教學內容、推進科研轉化、提升社會影響等方面效果良好。尤其在改善傳統文化教學中“重技輕文”和“理論脫離實踐”等常見問題方面作用顯著。
(作者單位:廣東文藝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柯統佳.文化自信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方向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16):183-186.
[2]馬宇坤.高職院校實踐育人與文化育人融合發展的路徑研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實踐為例[C]//中國文化信息協會,中國文化信息協會文教成果交流專業委員會.2024年文化信息發展論壇論文集(四).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2024:266-269.
[3]趙玉蘭.新時代“三師”協同育人視域下高校“課程思政”的路徑與機制研究[J].智庫時代,2020(16):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