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琴自20世紀初隨現代音樂教育及音樂劇形式在中國普及以來,其音樂語言歷經百年演變,從早期《麻雀與小孩》的西方調式簡單移植,到當代《蝶》《金沙》等劇目的跨文化創新,形成了“技術移植一民族化探索—跨文化融合”的清晰脈絡。在“一帶一路”倡議深化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中國音樂劇中鋼琴音樂面臨如何在保持傳統音樂基因(如五聲性調式和線性敘事邏輯)的同時,實現戲劇敘事的國際化表達這一挑戰。現有研究雖已關注傳統元素轉譯與技術融合,但對“轉譯機制的跨學科建構”“敘事功能的符號學解構”“文化傳播的技術賦能路徑”等維度仍缺乏系統性探討。本文立足戲劇符號學與民族音樂學的交叉視角,揭示中國音樂劇中的鋼琴音樂如何通過“雙重轉譯”機制,在角色塑造、情感傳遞、時空敘事中實現傳統美學與現代技法的有機統一,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劇理論體系提供新的研究范式。
一、理論框架:雙重轉譯機制
(一)傳統音樂元素轉譯
傳統音樂元素轉譯是指將中國傳統音樂素材(如五聲性調式)轉化為鋼琴語言的過程。依據王次炤的“文化轉譯”理論,其需兼顧傳統基因保留與現代技法創新,如《梁祝》音樂劇以“長笛華彩—豎琴分解和弦”為引子,將越劇唱腔轉化為西方樂器符號,既保存抒情特質又增強戲劇張力。
(二)戲劇敘事轉譯
戲劇敘事轉譯強調鋼琴音樂在戲劇敘事中的符號功能。借鑒馬丁·艾恩林《戲劇剖析》中的符號學理論,織體變化(如分解和弦模仿古箏搖指)、和聲運用(如減七和弦強化戲劇張力)均構成敘事符號系統。《貓》中文版以半音階下行(魅力貓)與柱式和聲(領袖貓)塑造角色性格。
二、文獻綜述
國內研究起步于20世紀末,居其宏強調音樂敘事核心地位,王次炤提出傳統轉譯需保持文化根脈,趙曉生探索傳統與現代融合路徑。近年來,相關研究轉向跨文化創新,如《春上海1949》結合爵士和聲與革命敘事,但存在轉譯機制、技術創新與傳播效能不足等問題。然而,西方學界為關注文化轉譯與技術融合,Nettl強調文化語境影響,Cook分析鋼琴敘事功能。但西方學界對中國特殊性的關注不足,存在文化折扣與技術話語權問題。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綜合戲劇符號學和跨文化比較與文獻分析展開。通過戲劇符號學分析法,結合《蝶》中微分音與五聲骨干音的沖突等音樂形態,解析鋼琴音樂的敘事符號功能;運用跨文化比較法,對比《貓》原版與中文版配樂中五聲性調式的適配性,揭示其本土化路徑;借助文獻分析法梳理學界成果,構建“傳統基因一現代轉譯”的本土化創新框架,為實踐分析提供理論支撐。
四、發展歷程與創新維度
中國音樂劇鋼琴音樂歷經三階段演進:1920—1949年是技術移植期,以《麻雀與小孩》的西方調式運用為代表,同期蕭友梅的藝術歌曲《新霓裳羽衣舞》嘗試將五聲音階與奏鳴曲式結合,為音樂劇音樂的探索提供了借鑒;1950—2000年是民族化探索期,《芳草心》以G徵調式平行五度暗示內心沖突,突破傳統伴奏邏輯;2001年至今是跨文化創新期,《蝶》融合微分音與五聲和聲,《金沙》以鋼琴震音模擬編鐘音色構建時空敘事,實現傳統元素與現代技法的深度對話。
五、敘事功能創新
(一)角色塑造的符號系統
在音樂劇的舞臺上,鋼琴音樂可以塑造角色性格。以《貓》中文版為例,“魅力貓”主題曲采用分解和弦模仿古箏搖指的技法,輕柔且略帶憂傷的旋律配合半音階下行,如同一位飽經風霜的舞者在回憶往昔的輝煌與落寞,生動地暗示了“魅力貓”命運的轉折。而“領袖貓”的主題運用柱式和聲與附點節奏,柱式和聲帶來的厚重感及附點節奏產生的強調效果,強化了其權威形象,讓觀眾仿佛看到一位沉穩和有領導力的領導者。
從戲劇符號學的角度來看,這些鋼琴織體的變化成為了角色性格的音樂符號。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音符組合,更是承載著角色情感、經歷和性格特征的象征。通過對這些符號的運用,觀眾能夠在音樂響起的瞬間,迅速捕捉到角色的特點,增強了角色的立體感和感染力,使角色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二)情感傳遞的音高組織
在音樂劇《媽媽再愛我一次》中,鋼琴通過精妙的調性游移技術(C宮
徵 F 羽)模擬母子之間復雜而深沉的情感波動。音樂一開始在C宮調上展開,營造出溫暖、安寧的氛圍,象征著母子之間最初的親密無間;隨著劇情推進,調性逐漸轉向G徵調,音樂色彩發生變化,微微上揚的旋律暗示著生活中的波瀾,體現出母子在面對生活挑戰時的情感起伏;而當進入F羽調時,音樂變得更加深沉和內斂,仿佛在訴說著母子內心深處的痛苦與掙扎。
在高潮段落,減七和弦的分解運用使情感傳遞達到了巔峰。減七和弦不穩定的音響特質,如同內心即將決堤的情感洪流,強化了戲劇張力。觀眾在聽到這段音樂時,會不由自主地被帶人到劇情之中,深刻感受到母子之間那種濃烈的情感羈絆,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這進一步深化了音樂劇的情感主題。
(三)敘事節奏的彈性控制
《金沙》這部音樂劇借助鋼琴震音技術模仿古蜀編鐘音色,配合自由節奏處理,構建出獨特的敘事空間。在“太陽神鳥”場景中,鋼琴震音模擬出編鐘古樸、神秘的音色,將觀眾瞬間帶入到古蜀文明的神秘氛圍之中。其自由節奏的運用則打破了傳統音樂節奏的束縛,使音樂在時間維度上呈現出跳躍和流動的感覺。
這種“音樂蒙太奇”手法,如同電影中的鏡頭切換,將不同時空的元素交織在一起。時而快速的節奏如同太陽神鳥在天空中急速飛翔,展現出其靈動與活力;時而緩慢的節奏又仿佛定格在古蜀人民祭祀的莊重場景中,營造出神秘而肅穆的氛圍。通過對敘事節奏的彈性控制,音樂劇的敘事維度得到了極大拓展,為觀眾呈現出一個豐富多彩、充滿想象力的古蜀世界,豐富了音樂劇的敘事層次和藝術感染力。
六、文化轉譯機制
(一)傳統元素的現代表達
《梁祝》音樂劇在傳統元素現代表達上表現卓越。它以“長笛華彩一豎琴分解和弦”為引子,把越劇唱腔轉化為西方樂器的音響符號。越劇唱腔有濃郁江南韻味,旋律婉轉、裝飾音獨特。改編時,長笛模仿唱腔的靈動華麗,用明亮音色展現旋律美;豎琴分解和弦提供柔和空靈背景,營造出梁祝愛情故事的詩意氛圍。
這種符號轉譯既保留了原劇的抒情特質,讓熟悉越劇的觀眾找到熟悉感,又借西方樂器音色對比增添新魅力。兩者融合增強了戲劇表現力,為傳統故事賦予新時代內涵,使之能跨越文化地域界限,吸引更多觀眾。
(二)戲劇敘事的跨文化重構
在當代舞臺實踐中,《東方紅》《長征組歌》《黃河大合唱》等紅色經典常被同臺呈現,以形成主題呼應與情感延續。這種并置呈現的方式,使不同作品之間在觀眾的聽覺和情感體驗上產生聯動效應,從而為中國音樂劇敘事提供了新的跨文化表達路徑。例如,在部分改編的《黃河鋼琴協奏曲》中,曾有學者指出其音樂動機與《東方紅》存在呼應,這種素材互涉雖非“音樂劇版”的作品融合,但體現了紅色音樂在主題塑造與民族情感傳達中的跨文本特征。通過這種跨文化重構,音樂劇既能展現中國文化核心內涵,又可借助國際化的敘事語境傳遞中華文化意蘊,實現跨語境的有效轉換。
(三)技術賦能的傳播創新
隨著科技的發展,技術在音樂劇和舞臺音樂的傳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文版《劇院魅影》沿用了國際巡演版的舞美與舞臺機械體系,其技術亮點主要集中在傳統物理幻象效果(如吊燈墜落、地下湖場景等)。在國內其他演藝實踐中,AR(增強現實)與數字投影等新技術已逐漸應用于沉浸式演藝與音樂舞臺。例如,駐場演出《西湖東坡》在觀演互動環節中引入AR輔助體驗,使觀眾能夠在入場前后通過移動設備獲取與劇情相關的視覺與聽覺信息。這類技術的引入,不僅拓展了觀眾的沉浸感,也在數字媒介環境下為舞臺藝術的跨界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
七、挑戰與對策
(一)創新困境
當前中國音樂劇鋼琴音樂發展面臨雙重挑戰:傳統音樂元素與現代技法融合存在技術瓶頸(如微分音與五聲音階和聲適配性不足),國際傳播因文化差異致“文化折扣”( 32% 的西方觀眾難以理解五聲和聲)。對策包括:建立“傳統元素現代轉化評估體系”,量化評估文化適配性與技術融合;采用“分層轉譯”策略,在保留西方音樂劇框架基礎上漸進融入留白、線性敘事等中國美學基因,降低跨文化傳播阻力,實現傳統基因與現代敘事的深度對話。
(二)未來展望
在技術與文化交融的驅動下,中國音樂劇鋼琴音樂將聚焦三方面突破:技術融合上,開發AI輔助作曲系統,利用機器學習分析傳統語料庫,實現五聲旋律與現代和聲智能生成,探索全息投影與鋼琴演奏的沉浸式空間;創作思維上,借鑒“留白”美學,預留聽覺想象空間,以多調性并置、節奏碎片化等“非線性敘事”表現多元情感;文化傳播上,建立“一帶一路”數據庫并整合沿線元素形成跨文化語匯,開發交互式音樂敘事APP并以游戲化設計吸引年輕群體,推動從本土化到全球化的表達跨越。
八、結語
中國音樂劇鋼琴音樂通過“雙重轉譯”機制,既保持了中國音樂文化根脈,又實現了戲劇敘事的國際化表達。在數字技術與跨文化交流驅動下,未來必將創造更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藝術范式。
(作者單位:德國美因茨國立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艾恩林.戲劇剖析[M].羅婉華,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
[2]居其宏.音樂劇,我為你瘋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趙曉生.太極作曲系統[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4]周海宏.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5]蕭友梅.蕭友梅音樂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0.
[6]代百生.中國鋼琴音樂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