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載形式,蘊含著大量歷史、文化和情感要素。文化館是文化傳承和流傳的主要陣地,很大程度上承擔了傳統民歌的守護和流傳重任。現代作曲在音樂創作層面不斷發展,把傳統民歌元素融入現代作曲之中,既能給現代音樂增添特別的民族味道,又利于傳統民歌的流傳與發展。不過,當下在文化館視角下,傳統民歌元素在現代作曲中的革新應用遭遇諸多難題。深入探究這一問題,找到可行的革新應用途徑,對于促使音樂文化朝著多元方向邁進,推動傳統民歌活態流傳很有價值。
一、傳統民歌元素在現代作曲中運用的困境分析
(一)傳統民歌元素挖掘尚欠深入
盡管近年來地方文化館與民間藝術團體在傳統民歌的采集、整理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相關音視頻資源也日益豐富,但在作曲實踐層面,民歌元素的挖掘仍很淺顯,尤其在音樂劇這一現代舞臺藝術形式中的運用尤為薄弱。目前不少作品仍停留在對民歌旋律片段的簡單移植或裝飾性填充上,未能深入挖掘其獨特的調式體系、節奏構型、腔體特征等深層結構。例如侗族大歌中獨有的自然多聲部和對位演唱形式,本具有極高的音樂劇表演潛力,但在多數改編中被簡化為單聲部旋律背景,削弱了其音樂的空間層次與文化底蘊。此外,音樂劇中講究“音樂一劇情一舞臺”三位一體的表現力,而現有作品往往忽視民歌與劇情邏輯之間的匹配性,造成表達割裂、文化脫節。對此,文化館應聯合高校音樂學院和戲劇學院開展多聲部重構研究、語音語調素材分析,并通過MIDI還原、頻譜分析等技術,構建傳統民歌多維數據庫,使作曲家和劇作人能在音樂劇創作中深入、科學地運用民歌元素,推動民歌由“裝飾音”向“核心語匯”的轉變。
(二)現代作曲技法與民歌融合程度不夠深入
傳統民歌與現代作曲技法的融合,在音樂劇創作中也面臨較大挑戰。二者在美學理念與表達方式上的差異,使融合常常流于形式。傳統民歌強調情感的直接抒發與旋律語感的口語化,而現代作曲技法追求結構復雜、調性模糊與多維音響,這在音樂劇中常造成旋律與配器、歌唱與劇情之間的“不協調”。例如在某些舞臺作品中,作曲家試圖以現代十二音或微分音結構營造先鋒氛圍,卻強行插入一段未經處理的原生態民歌旋律,導致音樂劇段落斷裂、情感跳躍,觀眾難以理解音樂與劇情之間的聯系。此外,音樂劇強調人物情緒與情節發展的音樂表達,傳統民歌卻多為“情景敘事”或儀式性表達,在表達語法上存在“語境錯位”。因此,文化館應探索“民歌動機一角色情緒一舞臺表達”的三位一體融合策略,開展“民歌 + 現代作曲 + 劇場實踐”的創作坊,研究如何通過調式轉換、節奏模仿、配器嫁接等手段實現民歌與現代音樂劇語言的自然過渡,既保持民族文化的深度,又融人現代舞臺的審美邏輯。
(三)創新運用缺乏系統化規劃
當前傳統民歌在現代作曲,特別是在音樂劇領域的創新應用,缺乏系統規劃和機制保障,導致創作多為“點狀試水”,難以形成“面狀推廣”。許多音樂劇創作中對民歌的使用缺乏整體戰略——無論是主題選擇、劇情結構還是音樂架構,都未能將傳統民歌作為核心資源進行系統性開發。一方面,文化館與編劇、作曲家、舞美導演等缺乏長期協同機制,音樂劇中的民歌使用更多出于個人興趣或市場噱頭,而非深度的文化邏輯與藝術策略。另一方面,音樂劇作為跨學科舞臺藝術,對創作人才的復合型要求更高,而現有教育體系中傳統音樂與現代戲劇、舞臺音樂教育仍相對割裂,導致既懂民歌又懂音樂劇語法的人才極為稀缺。此外,音樂劇作品完成后缺乏持續的演出平臺與市場推廣機制,導致許多優秀作品“首演即終演”。對此,建議文化館聯合演藝集團、高校、平臺機構設立“民族民歌音樂劇創作扶持計劃”,構建從劇本孵化、作曲培訓、舞臺試演到平臺傳播的完整生態鏈條,打造“民歌一劇本一音樂一舞臺一觀眾”的系統閉環,讓傳統民歌在音樂劇等現代藝術形式中真正“活”起來。
(四)受眾接受度亟待提升
受眾接受度不高是制約傳統民歌現代作曲應用、尤其是音樂劇表達的重要瓶頸。傳統民歌原本面向的是特定語境中的群體傳唱,其表達方式、審美趣味與當下主流文化之間存在代溝。一方面,中老年觀眾更傾向于原生態的民歌樣式,對于節奏改編、電聲配器、跨風格混搭等現代作曲方式常常感到“違和”,對民歌“被改編”抱有抵觸情緒。另一方面,年輕觀眾雖然更易接受現代音樂語匯,卻對傳統民歌本身缺乏認知基礎與文化情感,在音樂劇中即使聽到傳統旋律,也無法建立審美共鳴。例如,一部嘗試將陜北信天游與說唱融合的音樂劇在青年觀眾中廣受歡迎,但不少人將其視為“新潮混音”而非“文化創新”,這反映出民歌文化內涵的傳達仍不到位。對此,文化館應施行“分層受眾一分層傳播”的策略,在推廣音樂劇時加入導賞機制。對傳統觀眾群體可開設“民歌改編與傳統對照賞析課”,通過現場講解與互動體驗提高接受度;對年輕人,則利用短視頻、音樂劇片段直播等手段提升傳播力,讓民歌改編內容成為“可轉發、可模仿、可互動”的文化潮流。此外,還需構建“民歌一角色一劇情一情感”一體化的敘事邏輯,讓民歌不再是觀眾耳中的“背景音”,而成為劇情推進與情緒升華的關鍵表達力量,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審美共振”。
二、文化館視域下傳統民歌元素在現代作曲中創新運用的對策
(一)深化對傳統民歌元素的挖掘
加強對傳統民歌元素的挖掘,這是傳統民歌在現代作曲中的創新應用的前提工作。目前,大多數的民歌采風都只停留在記錄旋律歌詞的階段,而—對于調式體系、節奏形態、語音結構、演唱技法等音樂的內核研究很少。文化館需要組織成立“傳統音樂元素分析研究小組”,對收集到的民歌素材進行全方位的剖析,找到民歌中蘊含的地域音樂特點、歷史演變軌跡和美學風格內涵。如對湘西苗族民歌“飛歌\"進行節奏和腔體分析,可得到其“自由節奏 + 句尾滑音 + 高音尾音延長”的演唱特點。這樣的素材可成為音樂劇中獨唱段落或情感宣敘段落的特別素材,將其引人到音樂劇角色主題旋律(Leit-motif)中,可強化劇中人物的地域性格與情感。文化館要積極引進現代科技手段,借助音頻頻譜分析軟件對民歌旋律實施音高、音強、時值等參數的量化分析,建立起標準的數字資料庫,方便作曲家把它運用到音樂劇的結構性創作當中,尤其在主題動機發展、合唱對位、舞臺效果設計這些方面。文化館還需聯合高校民族音樂學、作曲系以及舞臺藝術系,開設諸如“民歌音樂結構與戲劇表現形態”之類的跨學科課程,對聲音語言到劇情發展展開講解,給音樂劇作曲人才提供民族傳統與現代舞臺融合的創意根基。
(二)現代作曲技法與傳統民歌的融合研究
想要完成傳統民歌和現代作曲技法的融合,首先要對兩者“音樂語言的差異”有足夠了解。許多融合的失敗都是因為對民歌的音樂語法和文化語境存在誤解。所以,文化館需要組織作曲家、民族音樂學者和音樂劇導演、演員進行“跨語法的融合研究”,探索具有戲劇性、民族性的創作范式。在旋律、調式上,可以嘗試將傳統民歌中的五聲調式與現代音樂劇中常見的“調性一無調性”轉換相結合,產生既具有戲劇張力又不失民族意蘊的主題旋律;節奏上,可以將民歌中特有的自由節奏與現代音樂劇中常見的復節拍結構相結合,增強舞臺場景的節奏感。文化館可設置“民歌音樂劇融合實驗項目”,支持創作者以傳統民歌為基點,創作原創音樂劇段落或者整部小型音樂劇,通過工作坊、試演會等形式進行反饋打磨。比如,圍繞“牛郎織女”“孟姜女”等傳統故事背景的民歌,創作出符合時代審美的現代音樂劇,把民族情感轉化為具體的劇情和音樂,讓民歌“舞臺再生”。在創作過程中要始終強調“尊重原生態 + 合理現代化”這一雙重原則,不能讓民歌只是“氛圍背景”,而是要讓其成為推動劇情發展、承載情感表達的核心,在音樂劇結構中真正實現“情節—音樂—文化”的深度融合。
(三)構建創新應用的系統化規劃框架
要推動傳統民歌元素在現代作曲中的高質量創新應用,就得建立起規劃體系。文化館應明晰傳統民歌現代化運用的功能定位,制定出“短期成果一長期機制”的協同發展藍圖。一方面,在項目機制上,設立“民歌音樂劇創作支持計劃”,讓作曲家、編劇、舞美設計師等跨領域團隊圍繞民歌素材展開合作,從劇本創意、音樂創作到排練演出提供全流程支持。另一方面,推動音樂學院開設“民族音樂與舞臺藝術融合”碩博方向課程,從音樂語言分析、戲劇結構設計到多媒體表現技術掌握,培養復合型創作人才。資源整合方面,文化館牽頭組建全國性“民歌音樂劇聯盟”,讓民歌資源、劇院平臺、演職人員和演出機會相互帶動。推廣機制上,原創民歌音樂劇去參加國內外藝術節、展演季,或者跟文旅項目結合,成為地方文化IP,這樣就能拓寬受眾群體,提高傳播效果。此外,還可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吸引企業、基金會等社會資本參與民歌音樂劇項目的投資與孵化,形成“文化 + 資本”雙驅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文化館應制定專項評估機制,對音樂劇項目在藝術質量、社會反響、文化傳承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確保創新成果既有學術深度,又具市場生命力。通過建立“創作一展演一傳播—反饋”的閉環機制,不斷優化民歌音樂劇的創作生態,提升傳統民歌在現代舞臺藝術中的影響力和生命力,實現從“資源活化”到“價值再生”的轉化。
(四)提高受眾接受度
傳統民歌元素要在現代作曲中真正“落地”,關鍵是要提高受眾接受度。特別是在音樂劇這種綜合性極強的舞臺藝術中,更應結合受眾審美與媒體策略進行傳播。對于年長的觀眾群體,開展“民歌音樂劇賞析沙龍”,用視頻片段講解、現場演唱互動、作曲家導賞等方式介紹音樂劇中民歌的轉化形式,增進傳統觀眾對創新表達方式的了解與接納。面向青年群體,通新媒體進行傳播,可以找知名音樂劇演員、短視頻UP主,搞“民歌音樂劇片段翻唱挑戰”“民歌現代戲劇混剪創作大賽”之類的互動活動,借助網絡流量和娛樂性引發興趣。文化館要推動民歌改編作品與大眾文化結合,把民歌音樂劇片段放進影視OST、網絡游戲劇情片段、虛擬演出等當下流行媒介里,讓傳統元素走進更多生活場景,變成受眾能接觸到并愿意分享的文化資源。通過建立分眾化、互動化、跨媒介的傳播矩陣,打破了“傳統 Σ=Σ 老舊”的刻板印象,也讓音樂劇成為了民歌現代化最具有觀賞性和文化認同感的載體之一,建立起從藝術生產到文化消費的良性循環。
三、結語
傳統民歌作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和地域文化特征,在當今的音樂語境里仍然擁有著重要的藝術生命力和文化價值。伴隨著現代作曲技法的不斷發展,如何把傳統民歌元素以富有創意又不失其真貌的方式融入現代音樂創作之中,既是一項藝術任務,也是一項現實課題。只有在尊重傳統文化內核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現代作曲手段的創新潛力,才能讓傳統民歌在當代語境中“活起來”,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增添新的生機,也為現代音樂創作源源不斷地提供民族文化資源的支持。這不僅僅是一次音樂技法上的革新,更是一場有關文化認同、審美重塑及傳承方式更新的文化實踐。
(作者單位:桓臺縣文化館)
參考文獻:
[1]張童.中國傳統音樂元素在現代作曲中的融合與應用[J].明日風尚,2024,(9):34-36.
[2]段君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元素在現代作曲中的融合與應用[J].戲劇之家,2023(33):97-99.
[3]陳明.優秀民族音樂元素融入作曲技法探索[J].中國民族博覽,2019(15):103-105.
[4]周婷婷.傳統與現代的邂逅—對中國鋼琴音樂中民族元素與現代作曲技法相融合的研究[J].北方音樂,2016,36(10):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