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研究自20世紀50年代起歷經兩個階段。21世紀前為理論探索期,聚焦基礎教育實踐,但缺乏完整理論架構與文化深度挖掘。進入21世紀,在“非遺”保護推動下,研究邁向多元化,涵蓋教學、理論、傳承等多維度。當下,在全球化與現代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少數民族音樂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著文化生態變遷、傳承主體流失等嚴峻挑戰。高校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場域,其教育實踐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存續與發展具有戰略意義。自21世紀以來,國家相繼出臺《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7年)與《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21年)等政策文件,明確將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進一步強化高校在非遺傳承中的主體作用。與此同時,“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機遇與矛盾并存。本文通過對北方18所高校的實證調查,剖析少數民族音樂教學傳承現狀,探索發展路徑,助力構建中國特色民族音樂教育體系。
一、北方高校少數民族音樂教學傳承的調查過程
(一)調查方法、范圍與對象的選擇
在調查方法上,本文以周文玉地理分區理論的空間維度與張天彤高校少數民族音樂區域劃分的文化維度為基礎框架,聚焦“華北—東北文化區”與“蒙古草原文化區”,此區域作為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的核心傳播帶,涵蓋蒙古族、朝鮮族等10余個世居民族的音樂文化形態;同時結合行政區劃與教育資源分布特征,選定北京、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四省區為調查核心。
在樣本院校選取上,筆者遵循了“類型全覆蓋、層次多元化”的原則。精選了中國北方18所樣本高校(詳見表1),其中,2所專業音樂學院承擔著民族音樂理論建構的核心職能;3所師范院校代表著音樂教育普及的實踐方向;2所藝術學院與7所綜合院校,則反映了不同學科背景下民族音樂教育的融合狀態;4所職業院校則側重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技藝的傳承路徑。這種樣本結構既保證了對高校類型的全覆蓋,又通過“專業院校—綜合院校一職業院校”的層次劃分,為后續比較研究不同辦學屬性高校的傳承模式差異奠定了基礎。
表1我國北方代表性的18所少數民族音樂藝術院校

田野調查的實施過程呈現出“時空雙重嵌套”的特征:在時間維度上,累計10余次田野調查跨越春、秋兩季,覆蓋蒙古族、鄂倫春族、達翰爾族等傳統民俗活動,捕捉不同文化語境下的音樂教育實踐差異;在空間維度上,串聯高校課堂與民間原生文化場域,形成“學院傳承一民間傳承”的對照,增強了研究數據的豐富性與結論的可信度,為后續探討少數民族音樂原生性與現代教育體系的關系提供了扎實的基礎。
(二)北方高校少數民族音樂教學傳承的現狀特征
通過對18所高校的調研發現,我國高校在少數民族音樂“教學—傳承”領域已形成較為系統的實踐體系,呈現出多維度的發展特征。
其一,人才培養:規范性與政策導向性。高校構建起多元化體系,涵蓋復合型人才(強調表演、實踐、創新能力整合)、技能型/研究型專業人才、應用型專門人才、師資型人才及本土傳承人等類型。國家依托“內地高校支援新疆人才協作計劃”等政策,形成“政策引導一實踐響應”聯動機制。不同類型高校發揮各自優勢,專業音樂學院側重學術研究,民族聚居區院校則聚焦實踐能力培養,形成差異化培養路徑。其二,區域定位:傳承實踐存在顯著空間差異。民族聚居區憑借豐富文化資源,形成“原生文化浸潤式”傳承模式;首都核心區依托政策與學術優勢,側重理論研究與跨文化傳播;而漢族聚居區多以課程或社團作為補充,系統性傳承有待加強。其三,教學模式:傳統班設的現代轉型。20世紀50年代的“民族班”培養模式在新時代煥發新生,衍生出“傳承班”“創新班”“英才班”等新型教學組織形式。如:中央民族大學“民族藝術英才班”采用校地合作、雙導師制,內蒙古藝術學院“安達班\"推行“一專多能”培養理念,民族社團與實踐樂團也成為重要教學延伸平臺。這一模式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推動了教學模式改革。其四,學科體系:形成“院系-專業-課程”多維立體的學科架構。首先,院系設置,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器樂系”、內蒙古藝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等院系,為學科發展提供組織保障;其次,專業方向,本科層面多嵌人音樂表演或音樂學專業,研究生階段設置專門研究方向,形成梯度培養體系;此外,課程類型,包括專題性課程、穿插式課程及線上公開課程等多元課程類型,滿足不同教學需求。其五,科研平臺:資源整合與教學支撐。高校通過建設研究基地、數字化資源庫等平臺,推動科研與教學融合。內蒙古藝術學院構建的“蒙古族音樂數據庫”延邊大學藝術學院的虛擬教研室等平臺,有效整合了資源,提升了教學傳承效能。
二、北方高校少數民族音樂教學傳承的現實困境
作為區域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鍵載體,我國北方高校在少數民族音樂教學傳承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使命。然而,目前北方高校在少數民族音樂教學傳承中存在諸多問題,總結下來大致有四個維度:
(一)基礎性與結構性問題:學科建設與資源配置失衡
由于受制于傳統學科評價體系與教育資源分配機制,多數高校存在學科重視不足、師資短缺、教材匱乏等問題,少數民族音樂學科在高校課程體系中處于邊緣化地位,少數民族音樂課程占比普遍較低。師資隊伍中兼具民族音樂理論素養與教學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稀缺,導致教學專業水平受限,難以滿足系統教學需求,制約教學質量提升。
(二)原生性與多樣性矛盾:文化認同的現代性困境
在全球化與現代化進程中,西方音樂教育體系與主流文化教育模式的強勢滲透,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原生文化生態形成強烈沖擊。音樂形態、文化語境及傳承方式等面臨異化風險,標準化、規范化的現代教學體系難以完整承載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多元性與獨特性,導致傳統音樂文化基因在傳承過程中出現不同程度的流失。這種文化認同的現代性困境,本質上是文化多樣性保護與教育效率訴求之間的深層矛盾。
(三)延續性與可行性挑戰:實踐模式的持續性困境
盡管部分高校在少數民族音樂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受限于政策支持力度有限、人才流動性較大等客觀因素,相關傳承項目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難以保障。此外,跨學科研究的缺失導致教學實踐缺乏系統性理論支撐,制約了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教學傳承模式的推廣與應用。
(四)繼承性與創新性失衡: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困境
在學科專業化與國際化發展趨勢下,部分高校在少數民族音樂教學中過于注重藝術性創新與現代化創造,卻忽視了對傳統音樂文化深層內涵的挖掘與闡釋。這種“重形輕內”的發展傾向,造成文化傳承過程中出現“形神分離”的現象,削弱了少數民族音樂的文化認同功能與精神價值。
三、高校少數民族音樂人才培養的關系重構與未來路徑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時代語境下,高校少數民族音樂教育肩負著守護文化根脈、培育專業人才的雙重使命。面對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挑戰,如何構建科學的“教學一傳承”體系成為亟待破解的課題。本文在梳理既有研究成果基礎上,拓展理論維度,探討多重關系的協同路徑,以期為民族音樂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新思路。
(一)時代使命與研究視域:高校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戰略定位
在國家文化傳承創新發展戰略框架下,高校作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研究與人才培養的核心場域,其\"教學一傳承”體系構建關乎民族文化基因的存續與創新,不僅承載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更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實現文化自信自強的關鍵路徑。因此,構建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高校式”民族音樂人才培養模式,應突破傳統教育范式,從多角度審視教育目標與實踐路徑的協同性。
(二)理論積淀與學術脈絡:既有研究的核心維度解析
(1)中西音樂文化關系的理論解構:烏蘭杰先生基于“西化問題”的深度剖析,曾提出五維理論框架:一是在傳統繼承與創新,強調保持民族音樂本體特質的創造性轉化;二是民族音樂遺產與教材建設,提出構建兼具學術性與實踐性的教材體系;三是中外音樂關系,倡導以民族音樂主體性為根基的融合創新;四是學科交叉領域,注重民族音樂學與現代音樂理論的協同發展;五是理論體系構建,主張本土理論話語與外來范式的辯證吸收,為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本土化發展指明方向。
烏蘭杰

(2)民間一高校傳承體系的實踐對話:楊玉成教授以內蒙古藝術學院為典型案例,通過理念層面確立“根性傳承、創新發展”導向,操作層面建立田野采風與課堂教學融合機制,主體層面構建師生共同體培養模式,對象層面實施分層分類培養策略,內容層面整合民間音樂活態資源與高校學術體系,途徑層面搭建數字化傳承平臺,方向層面明確文化傳承與藝術創作雙軌并行,系統揭示民間傳承與高校教育的互動邏輯,為實踐路徑提供可復制經驗。
楊玉成

(三)理論拓展與范式創新:多維關系的深化研究
(1)歷史維度:古今關系的縱向解構。通過系統梳理高校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百年發展脈絡,從民國時期“學堂樂歌”中的民族元素萌芽,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專業學科建設,再到新時代的數字化傳承轉型,提煉不同歷史階段的教育理念、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特征。建立校史檔案數據庫,結合口述研究法,揭示歷史經驗對當代教育改革的啟示意義,構建具有歷史縱深感的理論框架。
(2)文化維度:多元一體關系的立體建構。基于費孝通“多元一體”理論,研究需深入探討少數民族音樂在中華民族音樂文化體系中的獨特地位與共性特征。通過跨民族音樂形態比較、文化生態調研與傳播效果分析,揭示各民族代表性音樂的本體要素,以及在儀式功能、審美價值等文化層面的互鑒融合機制。同時關注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音樂在國際傳播中的身份認同與話語建構問題。
(3)發展維度:藝術化發展的辯證審視。針對少數民族音樂專業化、藝術化、舞臺化發展趨勢,需建立多學科研究范式:在音樂本體層面,運用音樂形態學分析舞臺作品的改編特征與藝術創新;在文化人類學視角下,探討藝術化表達對原生文化語境的重構效應;從傳播學維度研究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策略與受眾接受規律。通過構建藝術價值與文化本真性的動態平衡機制,推動少數民族音樂在現代轉型中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少數民族音樂“教學一傳承”體系的完善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從歷史演進的脈絡中可見其發展的必然性與復雜性,而當前北方高校在實踐中暴露出的學科建設、文化認同、模式延續等現實困境,更凸顯出關系重構的迫切性。通過對中西、民間與高校、古今、多元一體等多重關系的深入解析,以及對專業化發展路徑的辯證思考,有望突破傳統桎梏。未來需以戰略定位為指引,以理論創新為驅動,構建起既尊重文化原生性又兼具時代創新性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少數民族音樂在高校教育場域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助力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薪火相傳、繁榮興盛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中國音樂學院創新服務能力建設-博士生學術能力提升平臺的科研資助項目“高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機制研究一一以北方九所高校的少數民族音樂教學實踐為例\"(項目編號:20232013/016)的階段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烏蘭杰.漫談少數民族高等音樂教育中的幾個關系問題[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9(3):55-58.
[2]周文玉.中國的地理分區[J].地理教育,2011(z1):39.
[3]張天彤.高校傳承少數民族音樂的定位再思考[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5(2):71-78.
[4]博特樂圖.高校到底培養什么樣的傳承人?——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民族音樂傳承班的探索[J].人民音樂,2015(1) :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