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形式,通過戲劇、音樂、舞蹈等元素的融合,能夠深刻傳達情感和社會意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劇,因其文化符號不同,導致在主題表達和情感傳遞上呈現出各自的獨特性。西方音樂劇深受個體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影響,強調個人與社會的沖突與和解,而中國音樂劇則更多融入集體主義、家庭責任及道德價值等傳統文化元素。本文將從文化符號學的角度,探討中西方音樂劇在主題表達上的差異,旨在揭示文化背景如何影響音樂劇的創作與解讀。
一、文化符號學和音樂劇
(一)文化符號學
文化符號學是指主要研究如何通過符號來系統傳遞文化意義、構建價值體系的一門學科。符號學本身是探討事物的符號本質及其發展規律,而“文化符號”則是指那些能夠抽象表達特定文化內涵的載體,如語言、圖像、行為或儀式等。簡單來說,文化符號既是人類與外界溝通的工具,也是文化身份的標識。例如漢字中的“?!辈粌H是一個文字,更是中國人對幸福追求的象征;龍作為中華文明的圖騰符號,則承載著權力與吉祥的集體記憶。
從功能上看,文化符號學關注如何在不同語境中去解讀文化符號。它既可以是具體的,如安全標志、傳統服飾等,也可以是抽象的,如價值觀、社會規范等。比如,安全標語通過簡潔的文字和色彩搭配傳遞特定警示信息,而節慶儀式中的歌舞則通過動作符號強化群體認同。此外,文化符號具有“多義性”,也就是同一符號在不同文化中可能被賦予截然不同的含義。例如白色在西方象征純潔,而在東方傳統中可能與哀悼有關。這種差異正體現了文化符號學的研究價值,即通過解析符號與意義的關聯,揭示不同文化群體的認知邏輯與精神內核。
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符號不僅是一種靜態的“形式”,同時也是一種動態的“實踐”。通俗來講,就是人們在使用符號的過程中會不斷賦予其新意義,甚至通過符號重構文化邊界。符號學研究者羅蘭·巴爾特曾指出,符號的意義是“被生產”的,而非固定不變的,這一觀點為文化符號的解讀提供了開放性的視角。
(二)音樂劇
音樂劇是一種以戲劇敘事為核心,融合音樂、舞蹈、舞臺美術等多種元素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形式。其本質在于將藝術進行多維整合來傳遞故事與情感,比如在音樂劇中演員既要通過臺詞來推進情節,又要用歌唱來表達角色的內心沖突,同時借助舞蹈動作強化敘事的感染力。例如,一場突如其來的獨唱可能直接展現人物的心理轉折,而群體歌舞則常用于渲染環境氛圍或群體情緒。
與歌劇相比,音樂劇更注重通俗性與現代性。它的音樂風格靈活多變,既可以融入古典旋律,也能采用流行、搖滾甚至說唱等元素;臺詞和唱段的關系更為緊密,常以口語化對白銜接歌曲,使敘事更貼近大眾審美。此外,音樂劇的舞臺表現形式更為豐富,例如會精心設計燈光、服飾、道具等視覺符號,讓其與劇情形成呼應,共同構建出沉浸式的藝術體驗。
即便融合的元素較多,但音樂劇并非簡單的藝術之間的拼湊。英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將其定義為“在簡單的情節框架中融合音樂、舞蹈與對白的戲劇形式”,強調其以情感共鳴和娛樂性為核心的創作導向。這種導向使其既具備傳統戲劇的敘事深度,又能以輕快的節奏和易傳播的旋律吸引更廣泛的觀眾。
二、中外音樂劇文化符號下主題表達的差異
音樂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傳遞的主題和所用的文化符號有著顯著的差異。雖然無論是中國的音樂劇還是西方的音樂劇,都采用舞臺藝術的多元素融合,但其所承載的文化符號和傳遞的主題卻深受各自社會、歷史與價值觀的影響。下面將從兩個角度來分析中外音樂劇在文化符號下的主題表達差異。
(一)中外音樂劇的文化符號與社會價值觀的反映差異
西方音樂劇一般深受個體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影響,其主題通常圍繞個人情感、自由選擇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沖突與和解展開。例如《悲慘世界》這部音樂劇不僅展現了主人公再阿讓對正義的追求與自我救贖的故事,還深刻揭示了社會不公與人類理想主義之間的沖突。在這類作品中,個體在面對社會問題時的自我抉擇與掙扎成為最核心的情感表達。西方的音樂劇一般會采用極具張力和對比度的音樂與舞蹈來表達強烈的個體情感,著重表達個體在困境中的奮斗與解脫。這些作品常通過主角的獨唱或群體歌舞等場面傳遞社會對個體精神的塑造,以及個體通過情感、選擇對抗命運的力量。
相比之下,中國音樂劇更多與集體主義、家庭和社會責任感的主題緊密相連。中國文化強調的是家庭、集體、傳統和道德責任感等價值觀。例如中國版的《我的父親母親》,便通過故事的情節、音樂與表演,展示了父母親情和對家國情懷的認同。在這類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不僅是關于個人的內心變化,更多體現的是他們在家庭和社會責任中的選擇與犧牲。通過歌舞與符號的運用,體現出對集體主義和傳統文化價值的認同和弘揚,而這些主題不僅貫穿整個作品,更在舞臺的布置和音樂的節奏中得到充分體現。例如《霸王別姬》這部音樂劇,不僅是個人愛情的悲劇,同時呈現了時代的變遷、國家與個人之間的矛盾及文化符號的塑造。在這部作品中,戲曲這一傳統文化符號本身就承載了中國古代英雄氣概和忠誠義氣的象征意義,與現代劇場藝術形式相結合,便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文化碰撞。這樣的文化符號使得音樂劇的主題表達更加聚焦于歷史、文化、傳統和道德的沖突。
(二)中外音樂劇的情感表達方式與文化符號的融合差異
在情感表達方式上,中外音樂劇的差異同樣明顯。西方音樂劇通常采用更為直接的情感表達方式,音樂和舞蹈是傳遞人物內心世界的主要工具。例如《獅子王》這部經典的西方音樂劇,以其震撼人心的旋律和獨特的舞臺設計,成功通過歌唱展現角色的情感發展與變化。通過強烈的音調與節奏,情感的沖突和人物的成長在臺上得以展現。音樂在此不僅是輔助工具,還是推動劇情發展的核心動力一—歌曲的旋律直接表達角色的心情變化,觀眾能夠通過音樂迅速與角色的情感產生共鳴。
在中國音樂劇中,盡管也存在通過歌唱表達情感的元素,但更多時候情感的表達需要依賴傳統藝術形式和文化符號的結合,例如借助傳統舞蹈、戲曲或歷史性的符號來強化情感,因此中國音樂劇的情感表達方式相對內斂,更多的是間接地通過藝術手段來呈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在《唐伯虎點秋香》這一音樂劇中,舞蹈、舞美設計及古典詩詞和傳統戲曲的運用,不僅是為了展示愛情的輕松幽默,同時也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更加詩意的情感表達方式。在這部音樂劇中,情感并不只是通過歌唱來表達,而是融入到整部劇的文化符號中,通過視覺與表演的方式,講述愛情、犧牲和忠誠的主題。
在文化符號上,西方音樂劇如《歌劇魅影》或《悲慘世界》中的服飾、道具和背景設置往往具有鮮明的時代感,符號的運用更多地是通過場景、燈光、服裝等元素來強化某種特定的情感氛圍。而中國音樂劇中,服飾和舞臺設計常借助更多的歷史性符號和傳統元素,例如利用中國古代的宮廷服飾、宮燈、古典曲藝等文化符號,以營造具有傳統文化氛圍的場景。
三、中外音樂劇跨文化符號下的融合路徑
(一)文化符號的創新融合策略
中外音樂劇在全球化背景下逐漸開始互動與借鑒,文化符號的融合成為創作創新的重要突破口。中國音樂劇近年來嘗試將傳統文化符號與現代表達形式結合,例如音樂劇《覺醒年代》以“通唱式\"結構串聯劇情,通過交響樂與電子樂的碰撞、傳統民樂動機的嵌入,如用編鐘音色象征歷史厚重感等,既保留了紅色敘事的莊重,又賦予革命精神以青春化的表達。這種“舊符號新詮釋”的實踐方式,既需要創作者深入挖掘符號的多義性,又需要在敘事邏輯上實現歷史與當下的對話。再如敦煌主題音樂劇《飛天》則通過“時空折疊”的舞臺設計,讓壁畫中的飛天與現代舞者同臺共舞,利用虛實交織的符號系統打破線性敘事,既呼應了絲路文明的多元交融,也探索了傳統文化符號的現代表達邊界。
西方音樂劇對中國題材的改編也展現了符號融合的可能性與挑戰。迪士尼音樂劇《花木蘭》以武術動作和龍圖騰強化東方印象,但對“孝道”符號的處理較為簡化,如弱化了家族責任而強調個人成長,這種改編雖迎合了西方觀眾的價值觀,卻也引發了對文化深度的爭議。相比之下,中文版《媽媽咪呀!》在保留原版歡快基調的同時,加人廣場舞、本土方言等符號元素,使地中海故事與中國市井生活產生趣味性嫁接。這種融合的關鍵在于找到符號的“最大公約數”:既要保留原作精髓,又能觸發本土觀眾的情感共鳴。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敘事優化方向
音樂劇的跨文化傳播離不開對文化符號的精準解析與匹配。中國原創作品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單純復制傳統符號可能導致認知隔閡。例如音樂劇《東樓》將說唱與傳統戲曲相結合,用街舞動作詮釋宋代市井文化,這種古今混搭并非只是將符號進行堆砌,而是先將傳統鼓點與現代電子節拍等符號進行疊合,再將漢服與街頭服飾等視覺符號可以融合碰撞,因此構建起新的審美范式,既降低了國際觀眾的理解門檻,同時又保留了文化獨特性。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漢密爾頓》的創作邏輯,該劇用嘻哈音樂重構美國歷史,通過“街頭文化符號 + 歷史事件”的模式,既解構了刻板的國父形象,又以強烈的節奏感將歷史敘事變得年輕化。
另外,本土化與國際化并非對立關系。上海近年來已成為中文音樂劇的孵化中心,其成功經驗在于平衡了符號的“在地性”與“普適性”。例如環境式音樂劇《阿波羅尼亞》將意大利黑幫故事移植到老上海酒吧場景,通過旗袍、留聲機、滬語俚語等符號重構空間語境,使異國故事沾染本土煙火氣。這種創作思路與羅蘭·巴爾特關于符號意義“動態生產”的理論頗為相似,即通過符號重組激發觀眾對新舊文化關系的思考。同時,中國音樂劇也開始注重符號的“國際通用性”,如《星辰》以雄安新區建設為背景,用腳手架結構的舞臺裝置象征現代化進程,這種工業美學符號無需語言翻譯即可傳遞發展主題。
在符號學視域下,音樂劇的跨文化實踐本質上是一場關于“意義協商”的博弈。無論是《千里共嬋娟》中古箏與電子樂的融合,還是音樂劇《紅樓夢》用搖滾樂來重構古典詩詞,都在試探傳統文化符號的現代承載力。未來的創作或許需要更多“符號翻譯者”一既精通本土文化密碼,又懂得如何用全球化的藝術語言重新編碼,讓“民族的”真正成為“世界的”。
四、結語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外音樂劇的跨文化融合正在不斷發展,創新文化符號與跨文化表達能夠為全球觀眾帶來更多新的藝術體驗。相信未來音樂劇的創作將更加注重符號的靈活運用和文化的交融,推動全球文化交流與藝術創新的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韋佳駿.現當代國內原創音樂劇發展問題研究[J].名家名作,2023(18):10-12
[2]馮國棟.從“引進來”,到“走出去”—中國音樂劇的本土化探索與實踐[J].戲劇文學,2025(3):104-109.
[3]王小陽.音樂劇《覺醒年代》紅色文化符號的詩化改編與表意重構[J].戲劇文學,2023(7):106-110.
[4]肖楚瑤.民族音樂劇《花木蘭》中“花木蘭”形象的演唱釋義[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