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作為舞臺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以視覺和劇情為核心,配樂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古典配樂在該領域的運用,不僅僅滿足于作為背景襯托,更在細膩傳達、情感調節方面展現出其深厚潛能。其結構范式和表現邏輯保障了配樂的內在韌性,為情緒的變化提供了符號化、層次化的支持。配樂的精準調控在塑造人物、推動劇情、引導觀眾情感體驗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深人探討古典配樂的結構原理和聲景營造,強調其在實現戲劇中情緒調節的核心價值,旨在解讀其內在機制,為以后配樂設計與情感研究提供理論參考,推動音樂劇藝術的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
一、理論溯源:古典配樂的情感賦形與美學規約
音樂劇場域內的古典配樂,其功能遠不只營造氛圍或烘托情境。它是一種深具結構性力量的藝術媒介,為戲劇行動提供內在邏輯,為情感體驗劃定美學疆界。要探究其作為情緒調節工具的效能,必須回溯其根植于古典音樂傳統的結構范式與表現邏輯,厘清其如何為變幻不居的情感賦予可被感知的音響形態。
(一)古典范式:音樂劇配樂的敘事肌理建構
古典音樂嚴謹的曲式邏輯,一旦被移植入音樂劇的戲劇框架,便成為構建其敘事肌理的底層編碼。奏鳴曲式所內含的呈示、發展、再現的動力性結構,變奏曲式所體現的“萬變不離其宗”的衍生邏輯,乃至賦格曲式的復調思辨,這些古典范式為音樂劇的聽覺層面注入了強大的內在驅動力與結構韌性。它們絕非簡單的音樂套路,而是已經轉化為一種“聽覺結構層”,不動聲色地規約著戲劇的進程。
這種敘事肌理的建構,其意義在于預設并規范角色的情感發展軌跡。一場核心詠嘆調,其內部可能暗含著一個微縮的奏鳴曲式:第一主題呈示角色的初始愿望,連接部展現其內心的猶豫與掙扎,第二主題則揭示其新的決心或所面臨的外部阻力。發展部將這些動機與情感碎片進行碰撞、裂變與重組,以高度濃縮的音響事件表現人物內心的風暴。最終的再現部,則在回歸主題的同時,通過調性、配器或節奏的微妙變化,宣告角色情感的最終落點一—無論是升華、確證還是幻滅。如此,音樂的結構性演進與人物的心路歷程形成了絲絲入扣的同構關系。觀眾的情緒并非被動地接受煽動,而是在一種井然有序、邏輯自洽的聽覺流程中被引導、塑造,從而與一種更為深刻且具有宿命感的戲劇力量發生共鳴。
(二)情感賦形:聲景營造的美學功能探析
音樂對情緒的作用,并非簡單的“表達”或“描繪”,而是一種更為本體論層面的“情感賦形”(Emo-tionalEmbodiment)。抽象、流變的情感,借助音高、時值、力度、音色等聲學元素的有序組織,被賦予了可感、可辨的音響形態。古典配樂憑借其成熟的作曲技術體系,尤擅此道。它將音樂劇的舞臺空間拓展至聽覺維度,構建起一個動態、立體且層次豐富的“戲劇聲景”(Theatrical Soundscape)。
此聲景的營造,具備精微的美學功能。作曲家調動管弦樂隊的龐大潛能,以不同樂器的音色對應不同的人物性格或心理側面:弦樂的綿密可以賦形潛藏的柔情,銅管的輝煌可以賦形英雄的意志,木管的清冷則可以賦形宿命的悲涼。這些音色并非孤立存在,它們在復雜的配器法中交織、對話、抗衡,共同編織出一幅流動的心理圖景。快板與慢板的交替一強音與弱拍的對比一協和與不協和和聲的博弈,共同決定了這片聲景的“情緒地形”。觀眾沉浸其中,其審美體驗便是在這片精心構作的聲景中游走、探索。音樂在此處成為一種知覺的容器,它盛裝著戲劇的情感內核,讓觀眾的心理活動與劇情的發展產生深度浸潤與共振,最終實現一種心領神會的審美契合。
二、技法解析:音樂劇情感調控的音響策略
古典配樂對音樂劇情感的調控,其效能體現在一系列精密而系統的音響策略中。這些技法來源于歌劇與交響樂的豐厚傳統,并在音樂劇的戲劇語境下被重新激活與創造性地運用。從追蹤人物心路的主導動機,到建構戲劇張力的復調與和聲,這些策略共同構成了一套復雜而有效的“情感操作系統”。
(一)主導動機的衍異:角色情感弧光的音響表征
源自瓦格納樂劇的主導動機(Leitmotif)技法,在現代音樂劇中得到了廣泛而深刻的應用,成為表征角色情感弧光(EmotionalArc)的利器。一個核心動機,初次出現時可能僅僅是一個簡潔的音樂標簽,與特定角色、物品或意念相關聯。然而,其真正的戲劇威力在于其強大的衍生與變異(衍異)潛能。隨著劇情的推移,這一核心動機會在節奏、節拍、調性、和聲背景乃至配器上經歷一系列的變形。
一個代表純真愛戀的動機,在旋律輪廓不變的前提下,若其節奏變得遲疑、節拍變得破碎、調性由大調轉向小調,并由清亮的長笛轉為壓抑的大提琴來演奏,它便在聽覺上完成了從“希望”到“失落”的情感嬉變。這種衍異過程,精準地將角色內心世界從萌發、激蕩、掙扎到最終升華或隕落的完整軌跡以音響化、過程化的方式呈現。動機不再是靜態的符號,而成為動態的心理追蹤器。觀眾憑借聽覺記憶,便能洞察角色潛藏于臺詞之下的真實心境。動機的每一次再現與變形,都成為一次情感坐標的校準,引領觀眾的情感反應與角色的內在世界保持同步,從而構成一條連貫而充滿細節的聽覺線索。
(二)復調織體與和聲色彩:戲劇內在張力的復式建構
音樂劇的戲劇沖突往往是多線索、多層次的。古典配樂中的復調織體(PolyphonicTexture)與色彩性和聲,為這種復雜性的呈現提供了卓越的解決方案。對位、卡農、賦格等技法的運用,使得不同的旋律聲部可以作為不同角色的“聲音代理”,在同一時空內既獨立發展又相互糾纏。在一場群戲中,兩個角色可以各自演唱代表其不同立場與欲望的旋律,兩條旋律線在縱向的和聲關系上時而沖突、時而和諧,將人物間的矛盾與張力轉化為純粹的音響事件。這種復調思維甚至可以用于表現單一角色內心的天人交戰,對兩種對立的意念賦予不同的音樂動機,并讓它們在織體中相互搏斗,從而實現戲劇內在張力的復式建構。
與此同時,功能和聲的“色彩性”運用則為戲劇場景鋪陳了精妙的心理底色。作曲家超越了傳統和聲進行的功能性需求,轉而發掘其表情與象征的潛能。那不勒斯和弦的意外降二級音,能瞬間為場景染上宿命的陰郁;增六和弦導向屬和弦的強烈傾向性,能極大地積蓄懸念與期待;大小調之間的驟然交替,則能傳神地描摹人物搖擺不定的心緒。這些色彩斑斕的和聲語匯,如同舞臺燈光的濾鏡,為同一段旋律賦予截然不同的情感內涵與象征意味。它們以非線性的方式作用于觀眾的聽覺心理,構建起一種不可言說卻可被清晰感知的戲劇氛圍,使內在張力在無形中得到累積與釋放。
三、價值審思:音樂劇的聽覺敘事與美學升維
古典配樂在音樂劇中的深度介人,其價值不僅在于技術層面的精益求精,更在于它從根本上重塑了音樂劇的敘事模式與美學品格。它使音樂從戲劇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具備獨立敘事能力的藝術語言,并最終推動音樂劇這一綜合藝術形式,向著更高層次的美學范式完成了一次意義非凡的升維。
(一)聽覺敘事:超越文本的戲劇潛能發掘
古典配樂的系統性運用,在音樂劇中構建了一套強大的、可與文字敘事和視覺敘事并行的“聽覺敘事\"(AuralNarratology)系統。這套系統自有其語法、邏輯與修辭。它能夠講述語言文字難以描述的故事,揭示人物內心深處連自己都未曾察覺的潛臺詞。當舞臺上的角色說著言不由衷的話語時,其背后響起的扭曲、不安的主導動機,便構成了對臺詞的“聽覺反諷”,向觀眾泄露了真相。當劇情陷入停滯時,一段發展性的、充滿內在動力的器樂間奏,卻能預示著即將到來的風暴。
這種聽覺敘事的能力,極大地發掘并拓展了戲劇的內在潛能。它使得音樂劇得以處理更為復雜、更為幽微的人性與情境。情感的層次感、心理的矛盾性、命運的不可知性,這些原本屬于嚴肅文學與心理戲劇的母題,在聽覺敘事的加持下,得以在音樂劇的舞臺上獲得深刻而有力的呈現。音樂不再僅僅是“唱出來的臺詞”,它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敘事者,與劇本互文、與表演對話,共同將音樂劇的藝術表現力推向一個嶄新且更為深邃的維度。
(二)美學范式:通向“整體藝術”的交響詩學建構
將古典配樂的創作思維——尤其是其結構性、交響性的思維一—置于音樂劇的創作核心,實際上是朝著“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的美學理想進行的一次自覺靠攏。這種高度結構化、動機貫穿、配器精良的音樂創作,徹底改變了傳統音樂劇“歌曲串燒”的模式,拒絕將音樂視為孤立的、可被抽離的\"好聽的段落”。
反之,它追求一種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在此境界中,音樂、戲劇、舞蹈、舞美等所有藝術元素都被編織進一個有機的、交響化的整體。音樂的每一個動機,無論是細膩的旋律起伏還是節奏的微妙變化;每一次和聲轉換,無論是和諧的共鳴還是對比的張力;每一種樂器音色,無論是溫暖的弦樂還是清脆的木管,都精心設計并服務于戲劇的總體構想。這種創作理念,不僅極大地提升了音樂劇的藝術格調,使其在視覺與聽覺上達到高度的和諧統一,同時也顯著增強了其學術價值,為音樂劇的研究與探討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更關鍵的是,這種理念推動了音樂劇的文體演進,使其不再僅僅是“帶歌的戲”,而是蛻變為一種具有內在“交響詩學”(SymphonicPoetics)品格的現代藝術范式。這種范式以其高度的綜合性和深刻的內在統一性,不僅將音樂、戲劇、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有機融合,更在深層次上實現了對觀眾感官的全方位刺激,引發情感的深度共鳴以及理智的理性思考。這種全方位的觀照,標志著音樂劇這一藝術形式在美學上的成熟與升維,使其成為能夠深刻影響觀眾心靈、引發廣泛共鳴的高層次藝術體驗。
四、結語
古典配樂在音樂劇中的角色已經超越了傳統的氛圍營造。結構化的范式和聲景塑造,使其成為深度調節情感、引導審美的高效工具。通過對主導動機和復調織體的系統運用,配樂實現了情感弧線與戲劇沖突的動態交融,在推動作品美學升華的同時,也拓展了音樂劇作為多維交響藝術的表現空間。因此,今后對古典配樂情感賦形潛能的深度挖掘,將不斷豐富音樂劇的情感維度與美學層次。其核心價值在于實現情緒調節的多層次、多元化,彰顯音樂劇在當代演藝中的藝術魅力與學術價值。
[基金項目:2024年度遼寧省高等學校基本科研項目青年項目“藝術與科技:基于腦電信號的音樂情緒識別研究\"(項目編號:LJ112410177026)]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方科惠.音樂劇語構研究[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24.
[2]劉潔琪.中國原創音樂劇音樂與表演藝術研究[D].臨沂:山西師范大學,2021.
[3]趙秋媛.好萊塢早期有聲時代電影音樂的發展(1926-1934年)[D].青島:青島大學,2019.
[4]劉希,史恒.音樂情景劇的定義、特點與教學價值研究[J].中國音樂教育,2024(1):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