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5)08-0051-05
2019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打造高水平專業群。專業群建設是創造性改革,本質是重構重組原有專業的組織架構、制度體系等要素,其多層次性與復雜性決定組建需遵循規律和原則,故探索組群邏輯意義重大。專業群編組邏輯應從知識層面尋求,產業鏈、崗位相關僅是線索[2,有學者將產業關系、產業高端業態、崗位群、人才培養定位、專業構成五種可推導關系作為組群邏輯[3],提出組群邏輯含以學科、技術、產業鏈組群的外部邏輯及群內專業關系的內部邏輯,且崗位群邏輯并非“組群邏輯\"4。有學者以專業、資源、產業邏輯為建構三維邏輯5,也有學者提出應基于產業鏈、人才培養定位、群內專業、職業崗位四重邏輯,其他學者觀點多含于上述邏輯中?,F有研究雖從不同角度分析各類組群邏輯,但缺乏對各邏輯關聯性及內外聯動性的研究,忽視了專業群所對接的外部需求和內部行為在組群邏輯中的耦合性。本文遵循《意見》方向,以職業崗位群為導向,剖析外部對接產業、廓清內部專業關系、分析二者聯動,以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相契合。
一、外部契合的產業邏輯:專業群對接產業鏈,精準貼合產業需求
(一)產業邏輯是專業群組群的根本遵循
依據現有研究,專業群的外部邏輯主要包括產業邏輯、學科邏輯、技術邏輯、崗位邏輯。
產業人才需求是產教深度融合的內核,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根本依據,無論哪種邏輯都必須遵循職業教育本質特征即職業性,學科邏輯和技術邏輯并非適用所有專業群,而崗位邏輯的前提條件是保證各崗位職責邊界清晰,同時能盡可能覆蓋所有崗位,否則容易以偏概全,以小概念屏蔽大概念。因此,本文認為產業邏輯才是專業群組建的根本遵循,學科邏輯、技術邏輯、崗位邏輯可作為輔助的外部邏輯。
(二)專業群應建立在產業鏈上
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8。職業教育的基點是職業,職業需求因產業發展而不斷變化,高水平專業群應建立在產業鏈、需求鏈上。遵循產業背景相同或相近原則,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地方產業需求,學生就業需求”,將相關專業聚集,構建專業群,是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要素全方位融合的基礎。高水平專業群面向高端產業,對接產業鏈組建專業群要選準對接的產業鏈,可以是全產業鏈也可以是產業鏈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礎上確定相應的職業崗位群。新時代數智化變革賦能傳統產業,打破了傳統產業鏈上下游的關聯,使產業鏈形成了更為復雜的關系。高水平專業群須從人才需求側出發,厘清對應產業技術鏈、運營鏈、價值鏈等客觀內生邏輯關系,以確保人才培養滿足產業發展需求。例如,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工程造價專業群依托學校國家骨干重點建設專業一—工程造價專業,遵循產業背景相同原則,以“對接產業需求,服務產業發展”為邏輯起點組建專業群,對接全過程工程咨詢全產業鏈,以“專業基礎相通,技術領域相近,職業崗位銜接,教學資源共享”為導向,構建以工程造價專業為核心,以建筑經濟信息化管理、智能建造技術、建設工程監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為主體的工程造價專業群。
(二)專業碎組建應契合廣業向端岡位需水高水平專業群對接產業高端,通過與產業高端典型職業崗位群對接來實現標桿性和引領性?!半p高計劃”立項遵循扶優扶強原則[,專業群組建的起點應依托高職院校的優勢特色專業。因此,核心專業應契合產業高端崗位群職業要求,并根據崗位需求探尋其他相近專業,形成專業群對應崗位群、專業對應崗位的群秩序。高水平專業群核心專業與產業高端的對接可以通過探索產業高端典型工作領域職業崗位群與專業之間的對應關系來實現,具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探索技術含量高,知識技術密集,體現多學科和多領域高精尖技術的典型崗位群及其職業特征;二是探索處于價值鏈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典型崗位群及其職業特征;三是探索在產業鏈占據核心部位,其發展水平決定了產業鏈整體競爭力的典型崗位群及其職業特征。以上述三點為基準,厘清產業高端崗位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形成“產業一職業一專業”相匹配的專業群,以提升專業群與產業高端人才需求的結構耦合度。例如,工程造價專業群遵循浙江省建設行業“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由傳統建筑業向現代建筑服務業的轉變,推進我省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強省的跨越”的戰略要求,凝練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產業高端業態典型、各工作領域價值增值要點,形成人才培養依據,以提升專業群與產業鏈的契合度。為實現人才供給側精準對接產業需求側目標,應提升專業群就業適切度,探索相關崗位間的深度聯系,專業設置精準對接企業崗位需求,彰顯專業對接崗位群于一體的專業集群辦學特色,推進工程造價專業群與行業服務鏈同頻,形
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建設機制。
(四)根據產業發展規律動態調整專業,優化專業群布局
在數字化、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產業結構、產業鏈、職業崗位也面臨著持續變革,引發了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及時根據產業發展的方向和趨勢調整專業群布局是職業教育持續推進人才供給端和產業需求端結構要素全方位對接的關鍵所在。專業群只有緊跟產業步伐,注重動態調整,保持與產業同頻共振,才能提供滿足產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二、內部協同的專業邏輯:專業鏈對接崗位 群,發揮共融共享的集聚優勢
(一)相近專業組群,凝聚專業群共建合力
從專業群內部建構邏輯的角度,首先分析各職業崗位之間的共性有哪些?各職業崗位在具體工作任務中的關聯性有哪些?在此基礎上,研究如何根據群內各專業自身特點打通服務產業的銜接通道,以便深層次推進群內各專業從滿足不同崗位需求出發最大化發揮協同優勢。隨著職業分工界限的拓寬、不同工種之間的打通,同一產業鏈中不同崗位的核心能力不再是相互獨立的個體,而是形成了相互交織的核心素養體系[,只有將專業群視為一個整體系統,研究專業群、專業、職業崗位群三者的相互關系和變動的規律性,深入分析三者的關系、關系環、專業群結構,根據外部需求尋求內部專業的各種優勢互補關系,聯合提升,共同推進,才能從全局角度最大化發揮專業群協同效應。例如,工程造價專業群對應的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業的本質在于打破傳統碎片化、拼盤式的咨詢服務模式,從工程建設全過程協同性出發,提供一體化管理服務,以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因此,全過程工程咨詢工作領域、工作模塊、工作內容與工作崗位并非一一對應,而是通過崗位群各崗位履行相應的崗位職責,協同合作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二)核心專業引領,發揮專業群集聚效應
核心專業是專業群組群的起點,核心專業引領作用的發揮對專業群建設質量起到關鍵性作用,這一作用主要體現在專業群整體集聚效應發揮上。集聚效應是一種經濟現象,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上,由于主導產業發展的衍生作用,周圍地區生產要素被吸引到增長極上來,對更遠地區生產要素產生吸引力。高水平專業群建設亦要遵循這樣的邏輯,通過核心專業的引領作用和示范效應,在整個專業群建設過程中將先進的辦學理念、鮮明的辦學特色、優質的專業資源不斷輻射到其他專業,帶動群內所有專業共同發展,建立高質量合作生態,以促進專業群整體高效發展,切實發揮“ 1+1>2′ ”的集聚效應。例如,工程造價專業群在廓清各專業對應崗位群職業工作聯系的基礎上,依據相近專業組群原則,以產業屬性厘清各專業之間的聯系,打通各專業間的銜接通道。通過群內職業崗位的互融互通,有效激發專業群的建設活力,推動工程造價專業群產業鏈、人才鏈、技術鏈深度鏈接。作為核心的工程造價專業在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產業高端投資管理技術主線發揮引領作用。在專業資源方面,工程造價核心專業依托工程造價產業學院、工程造價國家級教學資源庫、校內外各類實訓實踐基地、教師創新團隊等優質資源帶動專業群所有專業協同發展。
(三)資源有效共享,促進專業群高效協同 發展
高水平專業群聚焦內涵發展,依托產業鏈的整體性,在資源利用上,改變傳統松散的組織模式,打破原有的專業壁壘,改變原有專業“孤島”現象,加強專業間資源的流通性從而產生資源最大化利用的集體效應。首先,高效整合專業群內的師資資源。通過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克服教師短板,實現資源互補,共享專業群優質師資以實現師資資源配置最優化。其次,搭建優質教學資源平臺。面向服務需求開發共享的高水平資源服務平臺,在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同時,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助推傳統課程模式改革,助力技術技能發展,保障專業群建設實施成效。此外,基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要求,打造集教學、實訓、服務、研發于一體,各專業共享的高水平實訓基地,一方面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另一方面充實各專業協同發展的實踐內容。
三、內外聯動的人才培養邏輯:教學鏈對接產業鏈,實現良性互動發展格局
(一)深化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定位
現階段不少高職院校仍停留在立足行業發展現狀,通過企業崗位人才需求調研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以求人才培養與崗位無縫對接的辦學層面上。這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方向相悖,不利于產學研深度融合。高水平專業群應把握好“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定位,從產業全生命周期對人力資本需求角度出發將教育邏輯嵌入產業邏輯,將應然的教育理念嵌入實然的教育目的,既關注長遠理想的實現,又兼顧現實需要,全面發揮教育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例如,面對全過程工程咨詢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復雜性,工程造價專業群以“產教融合”機制對標專業群教學組織管理創新,以全過程工程咨詢為主線,整合多項服務內容,構建起產教融合三層四級多維立體組織架構,并完善合作共建共享機制,為工程造價專業群建設保駕護航。在此基礎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將人才培養定位為打造懂法律會咨詢、懂技術會計算、懂經濟會管控、懂原理會實操的“一專多能”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以匹配產業人才需求。
(二)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耦合的人才培養理念
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是政策驅動下開展的提質培優計劃,大部分專業群在組建初期因缺乏全局化分析和系統性設計而存在結構性失序問題。比如,人才培養目標過度注重就業導向、課程內容設置無縫對接崗位需求等,從而忽視了教育邏輯中的個體養成。高水平專業群的組建應圍繞如何處理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展開。可以運用社會學中一個非常著名的理性二分法“工具理性 + 價值理性”進行闡釋,將純粹追求效益最大化和行為本身所代表的價值結合起來,將工具理性強調的效益最大化和價值理性追求行為背后的內涵價值融合在專業群組建框架里。通過在產業邏輯的專業化發展中進行人才培養,一方面提升精神世界的境界,以保障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動力;另一方面將教育理念嵌入產業邏輯,體現出高水平專業群的中國特色。通過同時面向文化世界、工作世界、內心生活世界的培養,實現專業群人才培養既滿足外部現實需求又能促進個體未來在職場不斷提升工作境界的組群理念。例如,作為產業邏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踐行載體,工程造價專業群在組建過程中,實施“五育并舉”育人,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一方面通過智能化、信息化、綠色化等概念賦能傳統專業升級,培養契合時代發展和產業急需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有效推進利益共同體的共性價值觀和專業文化,將與建設行業高度契合的“魯班文化”作為學校高水平專業群特色最鮮明的生存與發展戰略,將魯班精神融入專業群高質量建設的全過程,構建了獨具一格的縱橫貫通、內外融通培育模式,以實現專業群與外部系統持續的互動和能量交換。
(三)職業能力與跨界素養結合的課程體系構建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重構課程體系是高水平專業群發揮集聚效應和協同效應的主要立足點。專業群課程體系重構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共同參與,形成一個內容設計秩序化、課程開發模塊化、資源建設項目化,集職業能力與跨界素養于一體的專業群課程體系,以滿足不同主體多元利益的價值共性。首先,通過課程將文化育人理念融入產業邏輯,以不同形式滲人專業教學中,提升學生跨界綜合素養。其次,提煉綜合職業能力作為課程設置依據,調動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參與課程體系構建和資源建設,深入挖掘職業工作背后急需的職業能力,為專業群實現內部價值與外部環境能量交換奠定育人基礎。最后,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將綜合素養、核心能力、專業能力轉化為“基礎 + 平臺 + 模塊 + 方向”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其中,公共基礎課重在增進人文與專業的融合,平臺課程致力于跨職業領域專業能力的培養,模塊課程對接各專業核心課程培養專精技術技能,方向課程滿足職業領域范圍內的個性化需求,供學生自主選擇。例如,通過重構專業群教學組織架構,打造工程造價、智能建造技術、建設工程監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建筑經濟信息化管理5個專業模塊課程教學團隊,滿足基礎平臺、特色模塊、自選學習包等三級課程體系教學需求,全面開展專業群創新人才培養。專業群圍繞以建設工程投資管理為主線的專業群發展新模式,根據核心能力培養和就業崗位,分層分類分方向,構建“公共基礎互通共享、專業模塊特色分立、拓展學習自主選擇”的專業群課程體系,制訂“底層互通共享、中層特色分立、上層自主選擇”的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及相應專業課程標準,將諸多教學因素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何輝.引領專業創新變革走好“雙高”建設趕考路[N].中國教育報,2022-5-24(6).
[2]徐國慶.基于知識關系的高職學校專業群建設策略探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9(7):92-96.
[3]鄧子云,張放平.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的組群邏輯[J].現代教育管理,2020(4):89-95.
[4]張新民,楊文濤.論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組群 邏輯[J].職教論壇,2021(7):6-12.
[5]李夢卿,余靜.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的組群邏輯[J].教育科學,2023(1):76-82.
[6]平和光.論高職院校專業群組建的四重邏輯[J]職業技術教育,2021(19):1.
[7]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EB/OL].(2019-04-01)[2025-0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EB/ OL].(2017-12-19)[2025-02-10].https://www.0v.cn/zhengce/ 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l.
[9]常曉青.高職工程造價人才培養的路徑創新:基于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模式的視角[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16):87-91.
責任編輯:賈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