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9-0067-03
引言
近年來,伴隨社交媒體和網絡平臺的快速發展,以偶像崇拜為主的“飯圈文化”逐漸興起,成為青年大學生群體中的主流文化現象。這一文化形態通過粉絲對偶像的情感依附、社交互動和流量轉化,導致大學生群體的價值判斷標準從原本的社會規范和自我理性思考,轉向對偶像形象和娛樂消費的盲目追隨,改變了他們的娛樂方式、社交習慣乃至人際交往模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1]”因此,深入研究“飯圈文化”對青年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探討其具體的作用機制及應對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飯圈文化”的成因分析
“飯圈文化”是近年來廣泛傳播并影響青年群體的重要文化現象,其形成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種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2]。該現象的背后涉及資本、技術以及心理等多個層面的交織,從資本驅動的“粉絲經濟”到粉絲群體自發形成的認同機制,再到偶像人設的塑造與維系,飯圈文化的生成過程呈現出一種復雜的多維度互動。
(一)資本驅動:催生“粉絲經濟”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飯圈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崛起,深刻反映了當代社會資本對文化消費的深度介人。隨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普及,傳統的娛樂產業形式逐漸向以偶像為核心的“粉絲經濟”轉型。在這一過程中,偶像不再僅僅是具有娛樂價值的明星,更成為一個可以“消費”的文化符號。資本憑借其對市場需求的敏銳洞察力,通過大量的廣告投入、媒體宣傳以及精準的內容生產,打造出了偶像這一既具娛樂性又具商業價值的文化形象,同時通過對偶像的包裝與推銷,創造出龐大的粉絲群體。“粉絲經濟”不僅僅是偶像與粉絲之間簡單的文化交換,更是在商家、媒體和消費者之間形成的一種新型經濟模式。通過各種娛樂產品、商品化偶像形象、代言活動以及社交平臺的互動,資本不斷將粉絲的情感與消費力轉化為經濟利益。
(二)網絡驅動:助推“飯圈文化”
在過去的文化傳播模式中,偶像與粉絲的互動常常受限于傳統媒體的時間和空間框架,而如今,社交媒體平臺和在線直播技術的普及打破了這一限制,使得粉絲與偶像之間的互動不再是單向的,而是多維度、即時性和互動性的,如利用微博、抖音、B站等平臺,粉絲能夠與偶像直接對話,參與偶像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動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偶像的行為和形象塑造[3]。社交網絡的去中心化特征賦予了粉絲更多的話語權,使得飯圈文化不再局限于娛樂明星的單一追隨,而是轉化為一種參與感和共同體意識的表達。無論是參與話題討論,還是參與偶像的線上互動,粉絲群體的社交功能都得到了強化。
(三)心理驅動:依賴“精神歸屬”
對于許多年輕人而言,飯圈文化為其提供了一個實現自我認同與社會歸屬的精神家園。大學生群體正處于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個體的價值觀和社會認同尚未完全成熟,他們更加容易在群體中尋找到情感的共鳴和精神的寄托。飯圈文化以偶像為核心,提供了一種情感宣泄的出口和精神依附的對象,使得年輕人能在偶像和群體的認同中獲得心理滿足與情感支持。“飯圈文化”的一大特點是其高度的情感凝聚力,粉絲群體基于對偶像的崇拜與情感投入,形成了強烈的群體認同感,其認同感不僅滿足了粉絲個體的情感需求,也為他們提供了相互支持的社交網絡[4]
二、“飯圈文化”對青年大學生價值觀的消極影響
(一)流量至上引發價值目標功利化
“飯圈文化”以“流量至上”為核心驅動力,對流量和熱度的崇拜在無形中塑造了大學生群體的功利化價值目標取向。在飯圈語境中,流量不僅是偶像實力的標志,更是粉絲忠誠度的衡量標準,尤其在“粉絲經濟”的閉環生態下,將粉絲對偶像的情感投入轉化為可量化的經濟收益,并通過排名、榜單和投票等形式,進一步強化粉絲對流量數據的依賴。在這一環境中,大學生的價值判斷逐漸從注重內在精神追求,轉向以外在數據和物質回報為核心的功利化目標。這種情況的存在使得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和人生意義的認知也逐漸淡化,最終導致價值體系的趨利化與短視化,偏離了正確的價值導向。
(二)群體極化帶來價值追求非理性
“飯圈文化”通過強烈的情感共鳴和群體歸屬感吸引粉絲,但其過度強調群體內部的認同與對外的排斥性,易導致價值追求的非理性化。在飯圈中,粉絲間的集體行為高度一致,為了維護偶像形象或爭奪資源地位,飯圈成員之間的互撕現象屢見不鮮,這種“黨同伐異”的組織性特征使得飯圈文化內部逐漸形成一種回音室效應,即成員只接觸到與自身認知一致的信息,而對異見進行排斥甚至攻擊,會深刻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使其在情感驅動下喪失理性思考的空間。由于大學生好奇心強且思想活躍,往往對新興文化現象保持高度關注[5]。而在飯圈文化的封閉環境中,他們極易被同質化的信息誘導,將偶像視為個人價值的投射對象,而對偶像負面信息采取“防御性否認”的態度,這種情感依賴進一步強化了粉絲群體的對抗性和排他性,使得飯圈內的大學生在社交網絡中表現出對他人意見的激烈反擊,甚至發展為網絡暴力行為。
(三)庸俗審美導致價值評價淺表化
“飯圈文化”在偶像的形象塑造中高度依賴視覺呈現與感官刺激,這種泛化的審美取向對大學生的價值評價標準產生著較大影響。在以“顏值即正義”的審美邏輯下,偶像的外貌被過度美化,并被粉絲群體奉為絕對標準,該審美傾向不僅會扭曲大學生對美的理解,也會導致其價值評價的淺表化和庸俗化。
大學生群體對偶像的認知,往往受到智能媒體技術和短視頻傳播的強化,他們在碎片化的信息中頻繁接觸到偶像精致完美的形象,由此形成對外貌的過度關注,而忽視偶像在道德品質、藝術才華等內在價值上的表現。隨著這一趨勢的加劇,部分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出現感官化傾向,他們更傾向于以外貌為唯一標準評價偶像及他人,忽略了美應包括真善美相統一的深層次內涵。另外,這種庸俗化審美傾向還可能削弱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國家認同感。使其無法形成全面、客觀的價值觀。
三、引導青年大學生正確抵御“飯圈文化”消極影響的策略
(一)個人層面:強化自主意識,培養理性思維
面對“飯圈文化”對青年大學生價值觀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個人作為行為主體,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環節。強化大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培養理性思維能力,可以從根本上提升其文化辨別力和心理韌性,幫助其在信息繁雜的環境中保持獨立的價值觀和清晰的目標導向。
1.建立平衡的生活模式:合理分配時間與精力
大學生應學會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活模式,將時間與精力的分配與學業、個人興趣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具體來說,大學生可以制定明確的學習計劃與個人目標,將時間分配至多領域活動,避免將全部注意力和資源投入“飯圈文化”的活動中。大學生要積極參與多元化的校園活動,如社團、志愿服務、體育鍛煉等,從中培養多方面的興趣愛好。通過這些活動,大學生不僅能夠拓寬視野,還能在現實情境中獲得更多的人際支持和情感滿足,逐步削弱對虛擬偶像的情感依賴。實踐證明,豐富的生活方式是抵御外界負面文化影響的重要保障,能幫助學生形成更加多元、積極的生活態度。
2.深化自我認知:明確成長目標與價值定位
大學生應認識到,偶像崇拜雖然可以短期內提供情感支持,但個人成長與成就需要依靠真實的努力和實踐,而非通過對外部偶像的情感依附來實現。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可以借助生涯規劃、心理輔導等手段,探索自身的興趣、優勢與發展方向。例如,設定明確的學業與職業目標,將精力集中在提升自身能力和實現長遠追求上。
(二)學校層面:構建全方位教育體系,提升校園文化引導力
高校作為青年大學生思想塑造和行為引導的重要場域,在幫助學生正確抵御“飯圈文化”負面影響中起著主導作用。從教育內容到文化氛圍建設,高校需要系統化推進思想引導與行為矯正工作,構建全方位的教育體系,以提升校園文化的引導力和吸引力。
1.深化價值引導的內容和形式思想政治課程是高校開展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但傳統課程往往存在內容單一、形式刻板的問題,難以對“飯圈文化”等新興社會現象產生強有力的回應。因此,高校需優化課程內容,將當代文化現象,尤其是“飯圈文化”相關議題納入課程內容,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如將“流量經濟與社會責任”“網絡文化的倫理危機”等主題融入課堂,引導學生從理論與現實的結合中剖析“飯圈文化”對價值觀形成的影響。在教學中,高校可采用案例分析、小組討論、情景模擬等互動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中積極參與、表達觀點[6。例如,在剖析“飯圈文化”互撕現象時,組織辯論賽或模擬場景討論,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群體極化行為背后的心理和社會機制,以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其更深刻地理解“飯圈文化”中隱藏的非理性邏輯,進而形成理性的判斷。
2.營造豐富而健康的校園氛圍
面對“飯圈文化”對大學生的吸引力,高校應主動組織多元化、具有正能量導向的校園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參與選擇,拓寬其興趣領域,削弱對“飯圈”活動的過度依賴。還可開展體育賽事、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形式的活動,鼓勵學生走出虛擬空間,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體驗協作與成長。與此同時,高校還可以引入與正能量偶像相關的活動,將學生對偶像的熱情引導到積極的社會行為中。如邀請明星參與公益宣傳活動或開展公益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追星行為與社會責任感之間的正向聯系。
3.構建多層次的學生心理指導體系
高校應建立完善的心理支持體系,幫助學生解決情感問題,從而減少其對虛擬文化的依賴。在這一過程中,高校需擴大心理咨詢的覆蓋范圍,強化心理輔導員的專業素養,為學生提供更為個性化和貼近實際的心理支持服務。具體而言,高校可針對沉迷“飯圈文化”的學生,開設專題心理輔導課程,分析其行為背后的心理動因,并采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學生重建情感寄托。同時注重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讓學生在面對壓力和焦慮時掌握自我調適的技巧,減少將情感投射到偶像身上的沖動。
(三)社會層面:優化文化傳播環境,營造清朗輿論氛圍
“飯圈文化”作為一個深受青年群體追捧的社會現象,其傳播與擴展離不開社會環境的推動與支持。從媒體導向到法律規制,再到家庭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在優化文化傳播環境和營造清朗輿論氛圍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1.媒體責任與導向:引領正能量文化傳播
媒體是塑造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飯圈文化”的傳播中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首先,媒體應優化內容策劃與資源配置,將注意力聚焦于真正具備社會價值的議題和人物。如通過紀錄片、訪談節目、新聞報道等形式,宣傳文化精品和有社會貢獻的公眾人物,提升偶像文化的思想深度和社會責任感。其次,社交平臺應加強內容審核與運營規范,杜絕惡意炒作與虛假信息的傳播,并利用“飯圈文化”的傳播模式,將正能量內容嵌入到青年喜歡的互動形式中。如圍繞公益行動或文化傳承,策劃明星參與的短視頻活動或直播節目,讓青年大學生在追星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積極的價值觀教育。
2.法律與政策:加強規制與監管力度
法律與政策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針對流量造假、刷榜炒作等行為,應加大執法力度,對參與不正當競爭的經紀公司、明星團隊以及相關技術提供方進行嚴厲處罰,從源頭上遏制“飯圈文化”的畸形發展。此外,還應加強對娛樂行業資本運作的監管,規范經紀公司和明星團隊的行為。如禁止制造虛假熱點、煽動粉絲情緒等方式進行營銷,同時要求藝人在公眾領域履行更多的社會責任。
3.家庭引導與支持:增強情感陪伴與價值傳承
家長應積極關注子女的興趣和行為,了解其參與“飯圈文化”的真實動機。對于那些通過追星尋求情感認同的學生,家長應通過傾聽與交流,幫助他們建立更加穩定的情感支持體系。在此過程中,家長的態度不應是簡單否定或批評,而是通過理解子女的需求,與其共同探討更有意義的情感寄托方式,如培養與家庭成員的互動關系或參與現實中的公益活動。
結語
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價值取向與社會認知將直接影響未來社會的文化走向。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社會各個主體,要為學生構建健康良好的成長環境,讓大學生走出“飯圈文化”的陰影,成長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陳姣,牛菲.“飯圈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消極影響及其對策[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24,43(02):23-29.
[2]何冰,翟中杰.“飯圈”現象對大學生奮斗精神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24,34(01):25-31.
[3]胡忠婷,王艷.“飯圈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0(02):104-107.
[4]馮璐.算法推薦視域下大學生價值觀引導的“難為”與“可為”[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23,23(02):22-28.
[5]張力一翔.網絡泛娛樂化現象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消極影響及對策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3,21(01):38-41.
[6]黨家政,范婷婷.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飯圈文化”治理對策[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23,43(02):94-99.
(責任編輯: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