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9-0145-03
引言
《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促進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的有機融合。然而,思政課因其較強的理論性和學理性,傳統教學方式往往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實踐教學作為一種有效手段,不僅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還拓寬了學生的實踐視野,使更多思政元素融人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之中,顯著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結合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創新實踐教學路徑,將福州船政文化巧妙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不僅能夠進一步拓展思政教育的維度,培養學生開拓創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工匠精神和家國情懷,還能增添思政課的人文色彩,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其在文化體驗與實踐探索中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核心理念、基本原理及方法論,促進個人全面發展。
一、福州船政文化的基本內涵及教育思想
福州船政文化源自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1842年,西方列強的炮火轟開了福州的大門,國家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閩浙總督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立了福建船政,旨在通過引進先進科技,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福建船政的建立,標志著我國近代新型企業的崛起,是我國從傳統走向近代的重要轉折點。深入分析福州船政文化的基本內涵,對于強化和豐富我國思政教育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一)船政文化的基本內涵
首先,保家衛國、抵御外侮的民族意識。船政文化植根于近代中國面臨民族危亡、列強入侵的歷史背景之中。福建船政的創立與發展,正是為了增強國家海防實力,保衛國家安全,實現民族繁榮發展的關鍵。沈葆楨、左宗棠、林則徐等船政先驅不僅倡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更以強烈的民族使命感及責任感,致力于提升國家的軍事實力,體現了保家衛國的民族意識。其次,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福州船政文化展現了中華民族在危機存亡之際開拓進取、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福建船政在積極引進、利用歐洲科技的同時,強調創新與開拓,不斷推動我國海軍及造船業的現代化進程。最后,舍身救國、威武不屈的愛國精神。福州船政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在福建船政事業的建設中,無數仁人志士舍身救國,為民族的復興、國家的獨立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在中法馬江海戰中,福建船政所制造的艦船更是英勇戰斗、不畏強敵,展現出了強烈的愛國精神。
(二)船政文化的教育思想
福建船政的創辦者左宗棠深刻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認為船政的根本在于學堂。因此,他在創辦船政的同時,也注重教育機構的建立。船政學堂的創立不僅是為了培養航海及造船方面的人才,更是為了引進西方先進的教育思想及科學技術,促進中國教育的發展[1]。其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家國文化的培育,即強調將個人命運與國家興衰緊密結合起來,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及國家意識,使他們明白自己所學不僅是為了個人前途,更是為了民族的復興及國家的富強。二是重視實踐的教育理念。船政文化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學生提供大量實踐機會,如進行船體建造、蒸汽機制造等實習活動。三是先進的教育考核方式。船政學堂在教育考核上具有較強的獨特性。例如,實行嚴格的考試制度,確保學生掌握所學的理論及技能;實施綜合評價制度,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實行留學考核制度,對選派赴西方深造的學生進行嚴格管理及考核。
二、福州船政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方向
首先,情感啟蒙教育。教師通過講述福州船政學堂的創辦歷程,如沈葆楨、左宗棠等人如何力排眾議、引進西方科技,創辦船政的壯舉,以此培養學生的集體情感和愛國情懷。同時,利用船政學堂中孩子們報效國家、勤勉學習的感人故事,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情感。通過參觀船政文化博物館中的圖片及實物,引領學生直觀地感受中國近現代史,從而在心中種下愛社會主義、愛國、愛黨的種子。
其次,政治素養教育。在思政實踐教學中,教師應組織學生實地探訪福州馬尾的船政遺址,包括造船廠遺址、船政學堂舊址等,讓學生在歷史現場深刻體悟船政文化。或者通過模擬船政學堂的活動,如學習航海知識、繪制船圖等,幫助學生在體驗船政學子生活及學習的過程中,深化對偉大精神及紅色基因的認識。此外,思政教師還可以邀請船政文化專家進人校園,為學生講述薩鎮冰、嚴復等人的傳奇故事。思政教師應結合高中歷史與政治課程的內容,深入分析福州船政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船政學堂對軍事、經濟、政治等方面產生的深遠影響[2]。通過引導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研讀林則徐的《四洲志》、嚴復的《天演論》等船政人物的著作或書信,強化學生的“四個自信”,增強他們對黨和國家的擁護之情。
最后,使命擔當教育。在大學階段,應通過研討福州船政文化與強國戰略之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新時代下弘揚和傳承船政精神。組織學生參與船政文化保護、船政精神在當代社會的價值等研究項目,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及科研能力。同時,組織學生參與船政文化的宣傳活動,進一步增強其創新能力和傳播能力,使他們能夠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使命擔當。
三、福州船政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實踐教學形式單一,難以凸顯學生的主體性
“一部船政史,半部中國近代史”。馬尾船政創造了無數個近代第一,蘊含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在大學階段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福州船政文化的思想內涵卻難以被深人挖掘。學生的實踐活動往往停留在表面的參觀和體驗上,難以深入探究船政文化的內涵和淵源,導致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效果不盡如人意。而在中小學階段,由于缺乏探究性和層次性的實踐教學活動,教師難以有效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主體性,從而難以培養學生愛集體、愛人民、愛社會主義、愛國、愛黨的情感,以及深化對紅色基因和偉大精神的理解,這直接影響了實踐教學活動的質量。
(二)缺乏后續教學環節的深化,難以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雖然思政課教師能夠圍繞不同階段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要求,充分整合和合理利用福州船政文化資源,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教學活動,但由于缺乏后續教學環節的深化,這些活動難以貫穿到思政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導致學生的獲得感較弱[3]。一方面,實踐教學成果難以有效滲透到思政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深化對福州船政文化的認識;另一方面,缺乏成果宣傳和展示環節,學生難以感受到自身的成就感和榮譽感,從而降低了參與后續實踐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此外,由于缺乏線上活動的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的維度受限,難以全面貫穿到思政課教學的不同環節中,持續提高學生的獲得感。
(三)實踐教學成果評價不全面,影響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在實踐教學中,部分教師難以根據不同階段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要求進行全面的評價[4]。例如,小學階段應圍繞情感啟蒙進行評價,初中階段應圍繞體驗教育進行評價,高中階段應圍繞政治素養進行評價,大學階段應圍繞使命擔當進行評價。然而,由于評價方式的單一和評價內容的片面性,福州船政文化在思政課教學實踐評價中的價值、功能及作用受到限制。一方面,評價方式主要局限于書面評價,缺乏同伴評價、口頭匯報、項目報告、實地考察等多元化評價方式;另一方面,評價內容過于關注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忽視了學生的價值觀和情感變化。此外,評估結果未能有效應用到實踐教學的改革中,從而影響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四、福州船政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策略
(一)創新實踐教學的形式
福州船政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能夠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參觀歷史展覽深化學生對紅色精神和基因的認識,從而幫助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對黨和國家的忠誠擁護。因此,在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各學段的教師應緊密合作,組建實踐教學工作小組,圍繞福州船政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并設計出既符合思政教育要求又能突出學生主體性的實踐教學活動方案。首先,在小學階段,應圍繞情感啟蒙組織實踐活動,確保學生在參觀、瀏覽船政文化遺址的過程中,情感得到逐步深化。例如,教師可以以船政人物的生平事跡為切入點,奠定學生的情感基礎;然后引入船政故事,強化小學生的情感認知;最后鼓勵學生自主參觀船政人物的故居、用品等,進一步升華學生的情感。其次,在中學階段,思政教師應以探究式教學為主。根據福州船政文化的思想內涵,為學生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實踐任務或問題,要求學生利用移動智能設備訪問互聯網或在線教育平臺、資源庫,調查、分析相關資料,并結合自己的理解和調查,對船政學堂、造船廠舊址等進行深層次探究。最后,在大學階段,實踐活動應融人文化保護、宣傳及推廣等實際工作中,確保學生通過研究、實踐深入了解船政文化的內涵,增強民族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二)優化實踐教學后續環節
首先,要推進實踐成果與課堂教學的融合。為充分發揮福州船政文化的優勢,增強學生的獲得感,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應在整合、發掘船政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將實踐教學成果融入日常教學過程中,使其成為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支撐[5]。具體來說,思政課教師應圍繞實踐成果、內容及船政文化要求,重新構建思政課教學內容、方法等體系,確保福州船政文化資源成為思政理論教學的重要輔助材料,使思政實踐教學成果成為學生深化理論認知和理解的橋梁。例如,在教學內容上融入福州船政文化元素;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任務驅動、問題驅動等方式,引導學生探索思政理論知識,并將其與自身的實踐成果相結合。其次,要拓寬線上實踐活動形式。線上實踐是一種新穎的實踐教學形式,教師可以將其融入學生教育的各個環節中,確保學生借助抖音、快手、微博、小紅書等平臺持續深化實踐成果,提高思政教學效能[6。例如,在實踐教學結束后,為學生布置資料查詢、線上辯論等任務,使其在線上繼續深化對福州船政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最后,要構建成果宣傳及展示機制。大中小學教師可以設立專門的展示區域或線上平臺,展示學生的實踐成果,如視頻記錄、攝影作品、調研報告等;還可以定期舉辦船政文化實踐成果比賽,提高學生的榮譽感和成就感,
(三)完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在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福州船政文化貫通不同階段的思政教育內容、要求及環節,形成螺旋上升的教育體系。為了更好地發掘實踐教學中的問題并優化教學效果,教育工作者應逐步完善評價機制及體系。
第一,要分階段確定評價目標。小學階段應側重于興趣培養與情感啟蒙,評價學生對船政文化的好奇心和初步認識;初中階段應注重情感體驗與活動參與度,評價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情感深化和體驗教育效果;高中階段應強調批判性思維與政治素養,評價學生對船政文化的深入理解以及政治素養的提升;大學階段則應聚焦社會責任與使命擔當,評價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為船政文化傳承與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第二,要引入多元評價方式。除了傳統的書面評價外,還應引入心得體會、實踐報告、小組討論、演講、自我評價、互動評價及項目報告等多種評價方式。這樣既能確保不同階段的學生擁有相對獨立且豐富的評價體系,又能更好地幫助教師發掘學生在教學及實踐活動中的問題與成功經驗,從而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效性。
第三,要豐富評價指標。評價指標應涵蓋學生對船政文化知識及實踐技能的掌握情況、對船政文化的熱愛程度與興趣情況、所展現的責任擔當與愛國情懷等素質,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更為重要的是,要借助多種手段評價學生的價值觀轉變、情感轉變以及行為轉變情況,從而明確船政文化對學生的實際影響。同時,應將評價結果融入實踐教學改革體系中,及時優化實踐教學內容、方式及評價標準,提高思政教育的整體質量。
結語
福州船政文化蘊含著勇于創新、虛心好學、砥礪進取等精神內核,與大中小學教育中的許多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大中小學思政課教育的實效性。因此,我們應結合福州船政文化資源,組織大中小學生參與研學旅行、實地考察等活動,確保學生在深入理解船政文化的同時,獲得精神、道德與行為的引領,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隨著時代的發展,相信福州船政文化能夠全面融入大中小學一體化建設的不同環節中,不僅貫穿實踐課程,更滲透進理論課程教學中,以多元、多視角的文化元素提高思政課教學的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林昇.船政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和實踐[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4,(04): 16-19+32
[2]龐明明:系統論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原則遵循、現實困境及實踐理路[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4,(10):72-76
[3]林賢明,閆子燕.數字賦能“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探索一以高校思政課“一平三端”實踐教學模式為例[J].武夷學院學報,2024,43(08):81-86.
[4]尚小強,蒲麗霞.“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現實困境與實施路徑[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07):23-28.
[5]商晨雯,李強,郭子健.福建船政文化保護利用親歷者訪談采錄[J].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23,8(06):81-86.
[6]楊清華.論船政文化在新時代的創新性轉化與發展研究[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05):53-58.
(責任編輯:陳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