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0;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9-0001-03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并不斷提出關于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論斷。習近平文化思想明確了新時代的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的新的文化使命。[1]”,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基礎
(一)理論基礎:繼承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
恩格斯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2]”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人類物質生活的產物,文化同樣也源自人類生活實踐。實踐與認識的關系揭示了文化對于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具有能動反作用,所以在進行政治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同時也要推動文化建設。馬克思認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3]”基于此,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強調正確看待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關系,重視文化建設的作用,為習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堅實理論基礎。
(二)文化瀕源:傳承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底氣和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4]”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不斷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不僅要用現代表達方式闡述中華文化,還要賦予其時代內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根脈”,其豐富性與延續性為習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并賦予了中國特色。
(三)實踐需要:實現新的文化使命的需要
“希望大家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5]”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樣包括文化文明的復興,實現復興就必然需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現代化內涵的現代中華文明。
實現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在實現新的文化使命的過程中,迫切需要的是能夠統一思想和凝聚共識的科學理論指導,而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文化建設的指導是包含多方面的,不僅體現了對新時代文化建設工作的深刻認識,同時深刻回答了文化領域的重大時代課題,并且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觀點論斷。可以說,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時代實現新文化使命的科學思想指引。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鮮明特質
(一)系統協調、統籌全面的科學性
“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正確思想指引。6]”習近平文化思想建立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礎上,牢牢把握新的歷史方位,堅定文化自信自覺,是就文化建設領域提出的系統全面的科學思想方法。
首先,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建設工作上堅持系統觀念,立足文化建設全局視角進行謀劃,全面系統推動文化事業發展。其次,不論是“古今中西之爭”,還是面對歷史虛無主義,習近平文化思想始終把歷史、現在和未來三者緊密聯系,為解決文化發展的難題、鞏固文化主體性,從而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指引。最后,習近平文化思想所提出的根脈魂脈論、文化自信論等新論斷新觀點體現了其具有的深厚歷史底蘊和歷史思維。
習近平文化思想彰顯著黨對我國文化建設規律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深刻總結了我國開展文化建設實踐的經驗,把經驗提煉凝結成理論,其所蘊含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文化建設提供了科學系統的指引。可以說,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套邏輯嚴謹,系統全面的科學理論體系。
(二)人民至上、凝心聚力的人民性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7],明確人民群眾對精神文明的需求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一環,文化發展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為人民群眾提供機會和舞臺,充分發揮其文化主體性,成為中華文化的主體。
“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8]”文藝的發展進步離不開把人民的現實生活作為其創作的源頭活水,不論是文藝表現主體,還是文藝鑒賞家和評判者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由此可見,習近平文化思想從始至終都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僅僅是在言語上體現這一思想,更是堅持從行動上真切讓人民參與文化建設中來。可以說,這些理論和實踐都充分彰顯了習近平文化思想中所蘊含的人民至上的人民性特質。
(三)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實踐性
從文化發展的實際出發,以問題為導向,習近平文化思想系統回答了新時代文化建設領域的眾多重大時代課題,具有鮮明實踐性。
習近平文化思想不僅實現了理論上的創新,提出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等文化理論上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同時也明確了文化建設的路徑安排和任務目標。理論的創新和實踐的要求二者之間緊密聯系,在文化建設實踐中不斷發展創新,彰顯了它堅持問題導向的實踐品格,深刻體現了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品質。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中生成,又指導實踐,致力于知與行的統一和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鮮明的實踐特質。
(四)與時俱進、兼收并蓄的開放性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這就要求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加強文化交往合作,不僅要堅守自身民族文化立場,還要吸收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讓中華文明更加與時代相適應。
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開放性,不斷積極吸取其他文明優秀成果來實現文化的創新發展。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9],堅持與新時代結合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立足世界看待中華文明與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加強各國間的文明交流互鑒,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文明。
文明只有在交流互鑒中才會更加充滿活力,充滿生命力。同時只有保持平等包容的態度,以尊重欣賞的眼光看待其他文明,才能使得文明間的交流和諧融洽,才能共同推動文明發展。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時代價值
(一)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理論基礎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對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成果,推動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現代化發展,也為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奠定了理論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反復強調,要尊崇歷史、研究歷史,確立歷史思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0]”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源,也是立足世界的根本。在黨一系列的治國理政的實踐中可以看出,黨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和運用。例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黨對民本思想的深刻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彰顯了對天人合一理念的深刻認識等等。由此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影響不容小,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和創新中吸取強大精神力量和智慧,才能使文化事業更加繁榮發展。
習近平文化思想要求立足實現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來看待文化工作,強調要使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相適應,實現人類文明新形態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和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二)為實現新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行動指南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文化建設實踐經驗中凝結的精華,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實踐引領力,是以解決實現新文化使命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科學理論。
習近平文化思想從問題出發,為新時代實現新文化使命構建了系統全面的行動路線和任務書,明確建設的任務目標同時在具體文化工作中進行了統籌安排和布局,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增強文化自信自覺,并提出了“七個著力”的要求。文化必須具有自己的主體性,才能不斷延續傳承下去,并具有凝聚力、引領力文化主體性是文化生命的根本,文化建設過程中要保持和鞏固文化主體性,這也是習近平文化思想一直所強調的重要主線。
建設文化強國、實現民族復興必然要實現新文化使命,而實現新文化使命又必然需要習近平文化思想為之指明行動路徑。
(三)為人類文明進步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平等對待各民族文明,創造性提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大觀點,為人類文明進步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對文化建設進行系統安排的同時,也在積極謀劃人類文明發展進步,要求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提出以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文明發展,以開放和包容化解文明隔閡沖突。一切文明的繁榮發展都離不開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和平等包容。中華文明正是在與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堅持以開放與包容的方式,吸收和借鑒一切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注人了新的活力從而獲得了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同時,中華文明的創新發展也為世界文明的繁榮注入了活力。
習近平文化思想始終秉持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做到胸懷天下,努力將中國式現代化文明成果展示分享給世界各國,使世界各國人民能更清楚地了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蘊含的中國智慧,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發展貢獻中國方案。
四、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指向
(一)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推動文化繁榮與發展,深人理解和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堅定文化自信,對本民族的文化資源、精神等從心底里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堅定文化自信,首先,要站穩人民立場,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基礎上,為文化繁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培養專業人才支持文化發展創新,激發文化創新活力和熱情,增加文化傳播多樣性。其次,加強鼓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理解。通過學習中華文化,深刻理解領悟其中所蘊含的價值理念,深深扎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從其中獲得更深層次的精神動力,激發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能夠塑造更加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更加自信的文化理念,這也是推動文化建設必不可少的必要條件,以人民立場激發更為積極主動的文化自覺,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中獲取積極、自信的動力,進而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二)秉持開放包容,堅持文明交流互鑒
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要通過交流互鑒,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尊重文明與文明之間的差異,平等對待,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不斷推進文化創新,推動文化建設和繁榮發展,讓中華文明歷久彌新、更具魅力。
秉持開放包容的實踐原則,不僅要堅守自身文化的主體性,也必須有選擇性的借鑒學習其他優秀文化,同時推動外來文化的本土化,以積極包容的態度面對世界文化。在進行國際傳播過程中應注意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更具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的內容。同時既要從過去的和外來的文化中挖掘現在可用部分,又要在此基礎上辯證看待,而不是拿來就用,還要將吸取借鑒的成果與現代文化相適應,不斷推陳出新。
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與各文明交往時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讓中華文化在交往中煥發新活力,向世界展現中國智慧。
(三)堅持守正創新,激發文化創新活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本所在,是中華文明實現繁榮發展的不竭內生動力。賡續中華文化,就要突破舊思維、嘗試新思路,才能不斷建設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必須做好文化“兩創”,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髓,有選擇性地取舍,尋找與現代相契合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做到科學轉化和繼承,讓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相融通。
守正才能創新,守住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來保持民族的“根”,以新思想與新實踐為文化注人新活力,推動文化的發展創新。
結語
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科學理論,其中蘊含許多鮮明特質,不僅具有系統協調、統籌全面的科學性和人民至上、凝心聚力的人民性,同時還具有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實踐性和與時俱進、兼收并蓄的開放性。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重大時代價值,既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理論基礎,又為實現新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行動指南,同時還為人類文明進步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新時代里,實現新文化使命,做好文化建設工作,必須對習近平文化思想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研究,做到堅定文化自信,開放包容和守正創新三條原則,激發文化創新活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4-11.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3]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5]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3,30(05):3-7.
[6]習近平.更好把握和運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J].求是,2022(13):4-19.
[7]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23(002).
[8]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5.
[9]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人民出版社,2016:15、22.
[10]習近平.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J].求是,2022,(14):4-8.
(責任編輯:張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