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U98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9-0043-03
引言
城市景觀作為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美化城市、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功能,還肩負著維護生態平衡、傳承地域文化的使命。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景觀設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在滿足居民審美需求的同時,實現生態平衡,成為當前城市景觀設計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從生態與美學的角度出發,探討現代城市景觀設計的策略與實踐,對于推動城市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現代城市景觀設計的現狀與挑戰
現代城市景觀設計在城市化進程加速背景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景觀設計在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市民生活品質、促進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當前城市景觀設計領域存在諸多問題,如設計單一化、缺乏人文關懷、盲目追求時尚等,這些問題不僅削弱了城市景觀的獨特性和文化內涵,也忽視了生態平衡的重要性[1]。在美學層面,城市景觀設計往往過于追求視覺上的美觀與震撼,而忽視了與周邊環境的和諧共生。這種傾向導致了許多城市景觀成為孤立的美學展示,而非與市民生活緊密相連的城市空間。同時,設計元素的重復使用和風格的同質化,也削弱了城市景觀的辨識度和吸引力。在生態層面,城市景觀設計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生態環境承受著巨大壓力,空氣污染、水資源短缺、熱島效應等問題日益突出[2]。如何在城市景觀設計中實現生態平衡,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當前,許多城市景觀設計在生態考量上顯得不足,缺乏對自然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導致城市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因此,現代城市景觀設計需要在美學與生態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既要滿足市民的審美需求,又要尊重自然規律,保護和利用好自然資源,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二、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的生態策略
(一)綠色基礎設施構建
綠色基礎設施的構建,首要在于其整體性與系統性的規劃,這要求設計師在規劃初期,就需將城市的水系、綠地、公園等自然元素納人考慮,形成一個相互連接、相互支持的綠色網絡。這樣的網絡,不僅能夠有效地調節城市微氣候,還能為城市居民提供豐富的休閑空間。在此基礎上,雨水花園與生態滯留池的設計,成為綠色基礎設施構建中的關鍵一環。雨水花園,作為一種模擬自然水文過程的景觀設計手法,通過地形設計、植物配置等手段,收集、儲存并凈化雨水。在具體設計中,應優先考慮地形的自然坡度,將雨水花園設置在低洼地帶,以便自然匯聚雨水。同時,植物的選擇也至關重要,應優先選用本土植物,這些植物不僅適應性強,還能有效吸收雨水中的污染物,提升凈化效果。生態滯留池,則更注重雨水的滯留與凈化功能,通過構建多層次的滯留系統,延長雨水停留時間,提高凈化效率。在設計時,應注重滯留池與周邊環境的自然銜接,避免人工痕跡過于明顯,使生態滯留池成為城市景觀中的自然組成部分。綠色屋頂與垂直綠化的應用,則為綠色基礎設施的構建增添了新的維度。綠色屋頂,作為建筑屋頂的綠化形式,不僅能夠有效地降低建筑溫度,減少空調能耗,還能延長屋頂使用壽命,提升建筑的美學價值。
在具體實施中,應注重防水層與營養基質的選擇,確保屋頂的防水性能與植物的生長需求。同時,植物的選擇也應考慮屋頂的承重能力與光照條件,選擇輕質、耐旱的植物種類。垂直綠化,則通過在建筑墻面、圍欄等垂直空間進行綠化,進一步增加了城市的綠量,提升了城市的生態效益。在設計時,應注重植物攀爬支架的設置,為植物提供穩定的生長支撐,同時考慮植物的生長習性與觀賞效果,形成豐富多彩的垂直綠化景觀。
(二)可持續材料與技術應用可持續材料,即在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內,從原材料提取、加工制造、使用維護到最終廢棄處理,均力求最小化對環境負面影響的材料選擇。這一理念不僅關乎材料的環保性能,更蘊含著對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經濟模式的追求。在景觀設計實踐中,可持續材料的應用首先體現在對材料的嚴格篩選上。設計師需深人調研市場,了解各類材料的來源、生產過程及環境影響,優先選擇那些可再生、可回收、低能耗且在生產過程中排放少的材料。例如,利用竹材替代傳統木材,不僅因其生長迅速、可再生性強,還因其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和美觀的紋理,非常適合戶外景觀設計。此外,再生塑料、回收金屬等廢棄物轉化而來的材料,也是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的有效途徑,它們在景觀設計中的創新應用,既減少了環境污染,又賦予了景觀獨特的藝術魅力。低碳材料與循環利用的進一步融合,為景觀設計帶來了新的綠色轉型。低碳材料,特指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碳排放量顯著較低的材料,如采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生產的材料,或通過優化生產工藝減少碳排放的建筑材料。在景觀設計中,可以積極采用低碳混凝土、低碳玻璃等新型材料,有效降低景觀構造物的碳足跡。同時,循環利用策略的實施,如將建筑廢棄物、廢舊家具等轉化為景觀小品或園藝材料,不僅減少了垃圾填埋和焚燒帶來的環境壓力,還促進了資源的再利用,實現了廢物的價值重生。智能景觀系統的集成,則是將現代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與景觀設計深度融合,推動景觀管理向智能化、精準化邁進[3]。這包括智能灌溉系統、智能照明系統以及環境監測系統等。智能灌溉系統能夠根據土壤濕度、植物需水量及天氣預報等數據,自動調節灌溉計劃,實現水資源的節約利用。智能照明系統則能根據環境光線、人流量等因素,智能調節燈光亮度和色溫,營造舒適的夜間景觀氛圍,同時減少能源浪費。環境監測系統則能實時監測空氣質量、土壤濕度等環境參數,為景觀維護提供科學依據,確保景觀生態功能的持續發揮。
(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自然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各種惠益,包括物質生產、氣候調節、空氣凈化、休閑娛樂等多個方面。在城市景觀設計中,通過科學規劃與設計,可以有效提升這些服務功能,從而創造出既生態又美觀的城市環境[4]。首先,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提升體現在空氣凈化與氣候調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已成為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市景觀設計中,應注重綠化植被的引入與布局。例如,通過種植具有強大空氣凈化能力的樹種,如銀杏、樟樹等,可以有效吸收空氣中的有害物質,釋放氧氣,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同時,合理布局水體和綠地,利用水體的蒸發作用和綠地的蒸騰作用,調節城市微氣候,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其次,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提升還體現在生物棲息地保護與恢復方面。城市景觀設計中,應注重保護城市內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避免人為活動對生物棲息地的破壞。通過恢復和重建受損的生態系統,如濕地、林地等,為野生動物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在具體措施上,可以采用生態修復技術,如植被恢復、水體修復等,恢復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同時,在景觀設計中融入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選擇適應性強、生態效益高的植物種類進行種植,構建多層次、多功能的植物群落,為野生動物提供食物來源和庇護所。
三、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的美學考量
(一)形式美學在景觀設計中的體現
形式美學,簡而言之,是對事物外在形態與內在結構的審美探究。在城市景觀設計中,它要求設計師以敏銳的審美眼光,捕捉自然與城市的和諧共生點,將美學原則融入景觀的每一個角落。空間布局與形態設計是形式美學在景觀設計中的首要體現。設計師需根據場地的地形、氣候、文化背景等因素,合理規劃空間布局,使景觀與周圍環境形成有機整體[5]。例如,在山地城市中,可以利用地形高差,打造層次分明的景觀空間;在平原城市中,則可以通過植物配置和地形塑造,創造豐富的景觀層次。在形態設計上,應注重線條的流暢、形狀的和諧以及比例的協調,創造出既符合生態學原理又具有藝術美感的景觀形態。色彩搭配與材質選擇是形式美學在景觀設計中的另一重要方面。色彩作為視覺感知的第一要素,對景觀氛圍的營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設計師應巧妙運用色彩的冷暖、對比與和諧等原則,為景觀賦予獨特的情感與氛圍。例如,在熱帶地區,可采用鮮艷的色彩搭配,以彰顯生機與活力;而在寒冷地區,則可選擇柔和的色彩,以營造溫馨與舒適的氛圍[。同時,材質的選擇也不容忽視。設計師應根據景觀的功能需求與審美要求,精選合適的材質,如木材、石材、玻璃等,通過材質的質感、色彩與紋理的巧妙搭配,增強景觀的藝術表現力與生態價值。
(二)文化美學與城市特色的融合
文化美學,作為連接過去與未來、自然與人文的橋梁,為城市景觀設計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審美導向。而城市特色,則是城市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獨特風貌和文化標識,是城市景觀設計的靈魂所在[]。文化美學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體現,首先要求設計師深人挖掘城市的歷史文脈,理解并尊重城市的文化傳承。歷史文脈是城市發展的記憶和軌跡,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審美價值。設計師應通過深人研究城市的歷史背景、文化傳統和地域特色,將這些元素融入景觀設計中,使景觀成為城市文化的載體和傳承者。例如,可以保留和修復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和遺址,將其與現代景觀設計相結合,形成具有歷史厚重感和文化韻味的景觀空間。在傳承歷史文脈的基礎上,設計師還需注重創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創造出既具有歷史底蘊又符合現代審美的城市景觀。這可以通過運用現代設計手法和材料,對歷史元素進行抽象化、符號化處理,使其以新的形式呈現在景觀中。同時,還可以引入現代藝術裝置和互動體驗項目,增加景觀的趣味性和參與性,使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地域特色元素的運用是文化美學與城市特色融合的另一重要方面。地域特色是城市在特定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獨特風貌和文化特征。設計師應充分了解和挖掘城市的地域特色元素,如地形地貌、氣候條件、植被類型、民俗風情等,將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景觀設計中。例如,可以利用地形地貌創造獨特的景觀空間形態;根據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植被種類和配置方式;將民俗風情融入景觀小品和設施設計中,使景觀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圍。
(三)感知體驗與情感共鳴
感知體驗,是個體通過感官接觸外界環境所獲得的直接感受與認知,而情感共鳴,則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深層次情感連接與認同。兩者共同構成了城市景觀設計追求的美學境界,即不僅滿足視覺審美,更觸動人心,激發情感。感知體驗與情感共鳴的實現,首要在于景觀敘事與場所精神的營造。景觀敘事,是通過景觀元素的有序組合與空間布局,講述場地的歷史、文化或自然故事,使觀者能夠“閱讀”景觀,感受其背后的深層含義。這要求設計師深入挖掘場地的獨特性與文化價值,通過象征、隱喻等手法,將故事線索融入景觀設計中,如利用雕塑、碑刻等藝術形式記錄歷史事件,或通過植被配置模擬自然生態過程,讓景觀成為時間的見證者與講述者[8]。場所精神,則是場地特有的氛圍與氣質,是人與環境情感交流的橋梁。設計師需關注場地的地域特征、氣候條件及人的行為習慣,創造出既符合生態學原理又能引發情感共鳴的空間,如利用光影變化營造溫馨或神秘的氛圍,或通過設置親水空間促進人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互動性與參與性設計是增強感知體驗與情感共鳴的有效途徑。互動性設計,意味著景觀不僅僅是觀賞的對象,更是可以與之互動,甚至參與創造的主體。這要求設計師在設計中融入可變性、靈活性與趣味性,如設置可調節的照明系統,讓居民根據季節或節日變換光線色彩;或創建可種植的社區花園,鼓勵居民參與植物養護,從而加深他們對環境的責任感與歸屬感。參與性設計,則強調設計過程的開放性與包容性,邀請公眾、專家及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決策,確保景觀設計更加貼近民眾需求,反映社區文化,進而促進情感共鳴的產生。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構建綠色基礎設施、應用可持續材料與技術、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以及融合形式美學元素,可以為城市景觀設計注入新的活力與內涵。未來,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深入,城市景觀設計應更加注重生態平衡與美學價值的雙重考量,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不僅需要設計師具備深厚的專業素養與創新意識,更需要政府、社會與公眾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動城市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岳敏.植物造景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花卉,2024(12):19-21.
[2]潘婧婧,趙鵬程.現代城市景觀設計的可持續性與人類福祉探討[J].現代園藝,2024,47(19):138-141.
[3]吳佳琳.文化自信背景下的現代城市景觀設計探析[J].現代園藝,2024,47(2):110-112.
[4]薛怡,馮文秀.公共藝術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的應用[J].現代園藝,2022,45(10):116-118.
[5]趙玉龍鄒藝,胡雪嬌.論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場所認同感的表達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18):108-109.
[6]向星融.生態理念下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探究[J].現代園藝,2024,47(8):104-107.
[7]盧燈磊.傳統園林藝術在現代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探討[J].現代工程科技,2023,2(9):61-64.
[8]劉智志.生態理念下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重要性分析[J].美與時代,2023,(12):73-75.
(責任編輯:姜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