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9-0088-03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1]”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方面都體現高質量發展需求,檔案文化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需要全新的生產力動能。檔案文化的內涵是多維度、多層次的,涵蓋了歷史信息、科學價值、傳統文化、社會發展和文化產業等多個方面。新質生產力是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黑龍江時首次提及的新概念,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以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2]。當前,學界圍繞新質生產力的研究已積累了一些成果,高帆提出我國的“新質生產力”概念具有多個維度的內涵:包括了結果、要素、要素組合、產業形態、保障等方面[3]。李政等人指出,我國要贏得優勢、主動和未來,就必須發展新的生產力,將科技創新作為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并將其作為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4]
本文以檔案文化發展為切人點,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新技術,檔案文化數字為載體,探究新質生產力場域下檔案文化高質量發展路徑,為檔案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一、檔案文化高質量發展的特殊意義
檔案文化高質量發展的特殊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政策要求。例如地方政策對檔案文化發展的要求,《“十四五”海南省檔案事業發展規劃》《浙江省檔案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等等都提到要建設檔案文化,扎實推進檔案文化建設提升工程,努力打造新時代檔案文化高地,推出一批檔案文化精品,這些政策指明了檔案文化發展的方向和道路;二是檔案文化資源價值實現需要。將檔案文化資源開發作為重要戰略任務,持續深化檔案信息化戰略轉型,把數據信息整合、資源平臺共享作為檔案工作數字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目前,國家檔案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已有一定的規模,為檔案界融入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積攢了一定基礎,當前,數字檔案文化資源的價值挖掘和表達還是主要在宏觀層面,潛在價值沒有得到進一步挖掘;三是社會大眾對檔案文化的興趣和需要正在不斷增長。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為更好滿足民眾的檔案文化需求,檔案文化需要在質量、類型、平臺、內容等方面下功夫,以適應群眾更高的精神和文化需求,跟以前傳統方式的現場展覽、閱覽等方式相比,群眾的文化服務需求慢慢的趨向線上的數字化、便捷化的文化服務形式。
二、檔案文化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困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檔案文化在我國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中有學者提出數智賦能檔案的路徑和方法[5],也有學者提出大數據時代檔案數據安全風險問
題,檔案文化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依然面臨著一些問題與挑戰。
(一)檔案文化數據平臺建設
根據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底,我國館藏檔案數字化成果達28849.2TB,電子檔案2289.6TB,已有369個數字檔案館通過了省級及以上的檔案主管部門認證,檔案數字文化資源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隨著越來越多的數字檔案館建立和檔案數字化處理,數據資源愈來愈豐富。根據馬費成等人的描述,我國當前檔案數字化研究還屬于初步的基礎性開發,數字檔案文化資源還需要進一步的挖掘和加工。但是,我國的檔案文化資源全文數據庫,因為沒有統一的數據標準,因而使得計算機自動識讀的內容少,挖掘和表達也只是淺層次而未到深層面,導致檔案文化資源數據中的潛在價值信息難以獲取。
(二)檔案文化數據共享
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中提出了要構建中華文化數據庫。依據信息與文獻相關國際標準,可以在文化機構的數據中心,進行部署底層關聯服務引擎、應用軟件,按照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原則,匯集相關數據資源,當前檔案數據庫建設在一部分檔案館進行了實踐,但是,全國檔案文化數據庫建設跟國家文化數字化發展戰略需求依然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為還沒有形成一定的體系和規模。另外,檔案文化共享內容多為婚姻、民生、農村、電子訴訟等檔案,共享方式更多采用的是數字化平臺。目前,我國檔案文化數據庫多呈探索、多元發展態勢,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突破行業標準化頂層設計中的“壁壘”,實現與國家相接軌,是業界目前共同去思考努力的問題。
(三)檔案文化數字體驗問題
當前檔案文化體驗不僅是傳統參觀、互動、文化產品、數字化展示等形式,更多隨著AR、VR等新興數字技術的發展,也為檔案文化體驗的局限性打破了界限,虛擬現實、數字技術、人機交互、人工智能、傳感技術等在檔案文化數字體驗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提升,高質量的數字檔案資源是檔案文化數字體驗的關鍵,所以除了技術的應用,檔案資源本身的質量也是關鍵,這樣才能讓檔案文化資源真正得到更好的挖掘,從而滿足人民的需求。目前檔案文化數字體驗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檔案文化資源的利用處于初級開發展示階段,檔案開發利用多為文件匯編等傳統方式,檔案文化資源和其他公共文化領域的數字文化資源尚未達到共享以及關聯等;再如,從互動方面來看,服務功能方面仍停留在文化部門向群眾單方面輸送,群眾處于被動接收,處于相對低層次功能的層面,國家提倡借助先進技術來更好的實現檔案文化資源的集成、共享服務。
三、新質生產力場域下檔案文化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索
在新質生產力不斷涌現的今天,檔案事業的發展道路需要遵循與之相適應的高質量路徑。新質生產力的涵蓋范圍廣泛,包含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人文技術、OCR、關聯分析、自然語義分析、搜索引擎、區塊鏈技術、數據挖掘、語義分析、云計算、物聯網、可視化技術等多項先進技術,對檔案文化高質量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新質生產力場域下檔案文化數據平臺建設
在檔案文化數據平臺建設的進程中,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扎實推動檔案文化數據平臺建設,在檔案文化數據整理、鑒定、檢索、安全認證、編研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在檔案文化數據整理方面,通過數字化掃描、OCR識別等新質生產力,建設檔案文化數據平臺,借助機器學習技術識別、篩選和存取大量檔案文化數據。此方法可以提高檔案文化數據資源的分類和歸檔等效率和準確度,將類型多樣、分散存儲的檔案資源轉化為可以被機器識別的細粒度數據形態,按照國家統一的文化數據標準并統一導人檔案數據平臺中,為下一步主動融入中華文化數據庫提供基礎;在檔案文件數據鑒定方面,采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OCR識別等技術,進行檔案自動分類、自動鑒定保管期限或輔助開放鑒定,極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如,北京市檔案館積極探索檔案開放鑒定輔助管理系統建設,運用OCR識別技術,對檔案數字化副本加以解析,從敏感詞庫中讀取敏感詞,將檔案原文與之一一對比,實現敏感詞過濾篩選與文中定位,有力發揮技術輔助鑒定功能;在檔案文件數據檢索方面,傳統通過關鍵字檢索檔案的做法往往存在不準確、利用不充分的問題,運用人工智能、關聯分析、自然語義分析、搜索引擎等,建立智能化檢索平臺,可實現智能分類、自動檢索,進而根據用戶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檢索服務,提高用戶檢索效率,例如中國電建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驅動檔案檢索功能更新,開發了基于電子檔案語料庫的對話式搜索引擎,引入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技術一—語義工程,利用該技術賦予機器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輔助檔案查詢,推進數字檔案信息文檔智能語義搜索服務,可以用更低成本、更高效率進行檢索服務,解決了傳統檢索方式要求關鍵詞與原文完全一致的痛點問題;在檔案文件數據安全認證方面,可利用區塊鏈技術、簽名對比、人臉識別、CA數字簽名、數字摘要算法、數字水印等技術方法,防正檔案數據被篡改;在檔案文件數據編研方面,積極運用數據挖掘、語義分析、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交互式電子技術、數字人文、網絡爬蟲等信息技術,實現檔案數字編研和深度開發,使檔案敘事可視化。如,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投人開發檔案系統BI分析工具,依托其高效的計算能力和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提供同期數據對比分析、不同類目細分數據分析、用戶行為數據分析、數據來源分析、基礎和綜合表單分析以及聚類分析等多維度的深度數據分析與呈現服務。同時利用大數據技術,整合各類檔案資源,形成全面、系統的數據庫,為進一步挖掘檔案價值提供基礎數據支持。
(二)新質生產力場域下檔案文化數據共享建設
在檔案文化數據共享建設的進程中,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扎實推動了檔案文化數據共享。開放的檔案數據平臺、協同的開發環境為知識生產創造了無限可能,既擴展了檔案數據價值釋放的途徑,又提升了價值形成的持續性,還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新動力。首先,檔案管理系統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各部門間的數據交互需求,通過建立統一的接口標準和數據傳輸協議,才能更好實現不同部門系統間的數據無縫對接,各部門應通過統一的數據管理平臺,實現不同部門間信息互聯互通。其次,做好我國各級各類檔案機構檔案數據資源的整合。通過采集、識別、著錄、標引、關聯等處理環節,將分散的檔案數據整合成資源集成的數據庫或語義關聯的知識庫,從而突破傳統物理空間的屬地化、層級化保管格局,促進檔案數據的整合與共享,真正滿足知識服務的需要。例如,上海交通大學開發的中國地方歷史文獻數據庫,以地域為連接點形成關聯,匯集了福建、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地方歷史文獻,并從內容特征、物理特征、身份識別特征3個方面標引元數據,提供多元檢索和全文檢索服務。此外,有的地方檔案部門建立區域性民生檔案共享聯盟,采用 Hy-perledgerFabric聯盟鏈技術,各自實現了點對點的信息交互通過授權節點,并通過共識機制和智能合約機制維護民生檔案共享聯盟的運行,做到來源可查、利用可控、責任可究。最后,要打破行業標準化頂層設計組織的“壁壘”,實現與國家相接軌,建議在各級檔案機構間,可構建一體化大數據平臺,采用先進的數據清洗與整合技術,消除數據冗余與沖突,形成統一、標準的檔案數據庫。
(三)新質生產力場域下檔案文化數字體驗建設
作為新質生產力勞動工具的數字人文技術,賦能作為勞動對象的檔案數據,推動其挖掘重構、知識化、故事化,既創新價值釋放方式,又有力推動價值釋放。數字人文技術,如可視化技術、互動式游戲、沉浸式體驗等的發展,能夠為檔案數據的服務方式注入新活力,在挖掘內容深度和強化知識屬性的同時,兼顧形式的多樣性、互動性和可體驗性。數字人文環境下檔案數據價值釋放的方式有:制作可視化展示項目、設計互動式檔案游戲和歷史場景虛擬重現等。可視化項目,例如上海圖書館開發了盛宣懷檔案知識庫,根據其日記、文稿、信札、電報等記錄中的共現關系,繪制可根據時間軸調整的人物關系圖,展現不同時期的人物社交網絡,便是典型例證。互動式檔案游戲,例如,作為國內檔案界首創的沉浸式主題IP-我國蘇州中國絲綢檔案館的“第七檔案室”,在2024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中榮獲“卓越之星獎”,結合游戲互動體驗,將記憶遺產、游戲解謎、數字科技、文藝創作等巧妙地融為一體,立體完整地展現出一個具有聲光效果的記憶宮殿。歷史場景虛擬重現。如,獲得聯合國教科文“2023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卓越之星獎”的敦煌研究院“數字藏經洞(國際版)”,點開手機中的“數字藏經洞”,用戶可一鍵“穿越”到晚唐、北宋、清末等歷史時期游覽洞窟,沉浸式體驗開鑿洞窟、封藏萬卷、重現于世等過程,與洪辯高僧等8位歷史人物進行互動。數字人文技術創新檔案數據呈現形式,推動檔案數據從可識別可理解發展為可感知可體驗,促進檔案數據價值釋放。
結語
發展檔案領域新質生產力,堅持以檔案文化數字為載體,采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人文技術、OCR、關聯分析、自然語義分析、搜索引擎、區塊鏈技術、數據挖掘、語義分析、云計算、物聯網、可視化技術等信息技術為工具,能更好的推動檔案文化的高質量,推動檔案文化事業和產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國家文化事業的繁榮,在歷史的進步中實現文化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震,周云帆.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內在邏輯和重要著力點[J].上海經濟研究,2024,(09):5-16.
[2]張震宇.新質生產力賦能城鄉融合:理論邏輯與路徑探索[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4,38(02):11-21.
[3]高帆.“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邏輯、多維內涵及時代意義[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14(06):127-145.
[4]李政,廖曉東.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歷史和現實“三重”邏輯[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14(06):146-159.
[5]袁少瓊,李秀麗.數智賦能檔案服務的微觀機理與效應剖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09):198-201.
(責任編輯: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