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9-0013-03
引言
中國的航天事業始于1956年,中國航天史是無數航天人精忠報國奮斗史。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當前,航天精神已成為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60余載接續奮斗中,無數的航天工作者投身航天強國偉大事業,歷盡艱辛、初心不改,攻堅克難、勇于超越,取得舉世矚目的航天成就,鍛造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堅”“特別能奉獻”的偉大航天精神,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
一、航天精神概述
航天精神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先輩通過在航天事業中長期奮斗、實踐、積累、凝聚起來的先進的群體意識,它反映了航天前輩對于祖國航天事業的熱愛、價值取向、行為規范和精神風貌。它包括航天前輩對祖國的熱愛和無私奉獻的獻身精神、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群策群力大力協同和不斷探索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
二、航天精神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一)認知價值
青年大學生是傳承優良傳統,肩負復興大任的重要力量。航天精神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資源,有利于促進青年大學生認知發展。新中國成立之初,以錢學森、梁思禮等為代表的航天科學家,本著“科學救國”的偉大志向,毅然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沖破重重阻力,回歸祖國建設。歷盡艱難而初衷不改,從“五年歸國路”到“十年兩彈成”、從丟掉“洋拐棍”到造成“爭氣彈”、從“仰望星空”,到“嫦娥奔月”“載人航天”,我國實現了“上九天攬月摘星辰”的偉大科技成就。另一方面,能夠幫助青年學生感悟航天科技工作者為國奮斗的堅定信念,明確自身歷史使命和時代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建設航天強國,實現“航天夢”,從中國夢的角度詮釋了航天夢,賦予航天精神新的時代內涵。新時代航天精神以其偉大實踐性、自覺創新性、鮮明開放性等特征,成為滋養青年學子忠于信仰、忠于祖國、頑強拼搏的精神財富。航天精神融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激發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長本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業接續奮斗。
(二)能力價值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彰顯卓越能力,航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進青年大學生的能力發展。一方面,能夠提升青年大學生斗爭能力。習近平同志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1]。當今世界動蕩多變,社會現象紛繁復雜,廣大青年學子須善于明辨是非、決斷選擇。首先,在斗爭信念上,要旗幟鮮明的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丑化中國發展道路的不實報道予以雄辯和抗爭。其次,在斗爭立場上,壁壘分明的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對歪曲歷史的錯誤言論和虛假訛傳予以駁斥和糾正。再者,在斗爭形式上,時刻以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勇于斗爭、不畏難、敢迎難、善克難。因此,航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堅定青年大學生精神信仰,錘煉斗爭心志,提升斗爭能力。另一方面,能夠提升青年大學生接續奮斗能力。習近平同志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站建造團隊回信中勉勵青年同志“建設航天強國要靠一代代人接續奮斗,希望廣大航天青年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勇于創新突破,在逐夢太空的征途上發出青春的奪目光彩,為我國航天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再立新功”[2]。中國航天史本身就是一部接續奮斗史,航天精神融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強青年大學生傳承力量。從“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到“航天四老”任新民、黃緯祿、屠守諤、梁守槃;從“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孫家棟到“人民科學家”葉培建,從“嫦娥之父”歐陽自遠到“新時代北斗元勛”陳芳允等航天領袖人物,以其自身成長歷程、精神追求和模范行動,為青年大學生傳承科學稟賦奠定實踐之基。除此之外,航天精神中的創新內涵能夠為青年大學生提供大量創新原型、創新典范,提升青年大學生創新能力,能夠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壯志。
(三)情感價值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3]。航天精神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美德,隸屬道德范疇。高校肩負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主要方面就是豐富青年大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青年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一方面,航天精神中“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堅、特別能奉獻”等行為準則,能夠幫助青年學子在日常生活及學習中,提升青年學子道德認識。另一方面,在科學價值觀引領下,航天精神能夠激發青年大學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道德需要,銳意進取,始終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質追求,堅定理想道德信念。最后,航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錘煉青年學子道德意志。這種錘煉以技術攻堅的強度、科學運籌的復雜度、技術研發落地實施的緊張度、文明進步價值實現的快感度為動力特征,使青年大學生在情感上深受震撼,精神得到內化和升華,從而增強道德意志、道德覺悟和道德責任。可以說,航天精神作為精神之“鈣”在情感陶冶、認知導向、意志凝聚、信念激勵等方面發揮著以情感體驗為著力點的價值定向作用,對于激發大學生修身立德、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具有積極的不可替代的情感價值。
(四)實踐價值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航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青年學子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實踐價值。
1.“求實”價值,正確認識客觀世界的一切事物
航天精神中“熱愛祖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等內涵,能夠引領當代青年大學生貫徹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堅持實踐第一的原則,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增長見識,提高本領。
2.“求是”價值,科學探索事物之間內在聯系
馬克思指出:“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4]”航天精神中“追逐夢想、不斷超越,開放融合、追求卓越”等要求,能夠引領當代青年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和價值觀,激勵青年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
因此,航天精神融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青年大學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投身偉大社會實踐具有重要價值。
三、航天精神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
思想就是力量。習近平指出:“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正確思想指引。[5]”航天精神融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鍵在于堅持黨的價值引領,充分發揮國家的現代化治理能力,重點在于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優化航天精神相關素材的內容供給和更迭創新航天精神的宣傳方式等。
(一)教師層面:深化航天精神教育與教師教學方法融合
習近平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6],對思想政治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自律要嚴、人格要正、視野要廣。只有這樣,才能把該講的道理講明,該說的事情說清。首先,思想政治教師要學深悟透航天精神的基本內涵,把握航天精神的精髓,具有寬厚的文化素養,有選擇有側重的開展教學活動,講好航天故事,弘揚航天精神。其次,思想政治教師要深人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個人特點、年齡特征,具有專門的教育素養,創新互聯網時代傳播方式,有計劃、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活動。對于缺乏合作精神的學生講協同,缺乏競爭意識的學生講超越,缺乏集體主義精神的學生講奉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再次,發揮黨團組織作用,正確認識和發揮高校教育的引領作用,大力弘揚航天精神,用航天精神教育和引導廣大青年學子,使其成為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的生力軍。最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推出具有代表性的航天精神文化活動,如航天主題月、航天專題系列講座、航天文化長廊等,讓青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悟航天精神,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揚愛國之情、立強國之志,努力把青春奮斗融人人民事業,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磅礴力量。
(二)內容層面:豐富創新航天精神教育內容與素材供給
航天精神是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加強航天領域的科學文化創作是實現航天強國戰略、豐富航天精神內涵的基礎支撐。科學家是民族的脊梁,航天精神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的意志品格,科學文化作品是人民對廣大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的客觀反映,創作形式多樣深人人心的文藝作品,是弘揚科學家精神的重要形式。一方面,大力推廣航天科學文化創作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更好更多的精品力作,打造高質量的航天文創品牌,推動航天文化事業快速發展,聚焦當代,深挖先進典型,推動樹立榜樣示范人物,為弘揚航天精神提供豐富創新素材。另一方面,著力弘揚中國精神譜系。將航天精神與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時代勞模精神等有機結合,豐富航天精神內涵,增強航天精神育人整體效能。因此,應加大政策引導力度,鼓勵文藝工作者創作出更多弘揚航天精神的優秀作品,以生動、活潑的方式講述航天故事,弘揚航天精神,為我們這個時代奉上更多展現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航天領域科學家風采的優秀文藝作品。
(三)形式層面:推進航天精神傳播形式創新多樣化實踐
高校是中國精神弘揚的主陣地,大力弘揚航天精神,必須加大對航天精神的宣傳力度,形成一套強有力的輿論工作方法,提升航天精神的感染力。首先,高校應充分利用傳統媒體,鞏固話語權威。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的途徑更多元,傳播的方式更便捷、傳播的速度更快捷。報刊、雜志社、新聞、廣播、電視臺等傳統媒體因其深厚的領域積淀,過硬的職業技能,扎實的大眾根基等,而具有新興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傳統媒體更加注重信息傳播的真實性、客觀性、全面性和公正性,是宣傳黨和國家政策方針、改革舉措的主要途徑,具有不可撼動的權威性,掌握國家輿論的主導權。因此,要充分的發揮傳統媒體的作用,大力弘揚航天精神,增強航天精神的權威性。其次,整合新興媒體,提升宣傳效率。從空間上來看,新媒體最大特點是打破了媒介之間的壁壘,消融了媒體介質之間,地域、行政之間,甚至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邊界,具有多元性、時效性和交互性等特性。因此,高校應充分重視新媒體的融合效能,最大化的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再者,開辟并建設有關科技教育的實踐基地,擴寬弘揚視域。推動航天精神教育基地的建設,充分發掘和利用航天精神教育資源,因地制宜,形成共建合力,不斷豐富自身的活動形式,努力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航天精神弘揚活動,如院士講座、航天專欄、愛國主義專題等,增強航天精神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
(四)機制運行層面:構建航天精神融入教育的長效機制
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對全國事業的全面領導,事關全面貫徹黨的科技方針,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航天事業發展后繼有人。航天精神融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堅定不移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充分發揮黨的領導作用。第一,建立并健全弘揚國家精神譜系的各項相關規章制度。規章制度是社會的基本構成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項事業發展的方向、速度和質量。第二,規范高校傳承與弘揚國家精神譜系行為準則。行為準則是個人集體社會行為所服從的約束條件,包含較為適當的做法及建議。通過制定相關課程建設和實施管理辦法,建立快速有效的閉環信息反饋機制,為航天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營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因此,規范航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建設的相關細則應有理可據、有律可循,實事求是,做到不跑題,不跑偏,不扯遠。第三,強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價值導向。教育方針指引著偉大事業前進的方向和目標,傳承與弘揚航天精神,應立足育人對象、育人過程、育人角度,積極更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時俱進,豐富與發展航天精神教育內涵,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講好“大思政”這門課程。
結語
航天精神已經隨著半個世紀的航天發展,匯入中華民族精神長河。新時代大力傳承航天精神,將航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促進青年大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提升青年大學生“成大才、擔大任”使命擔當,為實現人才強國目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發青春的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二十大報告中的關鍵詞[EB/OL].(2022-10-18)http://cpc.people.com.cn/n1/2022/1018/c164113-32547325.html.
[2]習近平回信勉勵廣大航天青年[N].人民日報,2022-05-04(0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1)h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中共文獻出版社,2021:397.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67.
[6]林毅.彰顯思政課的“講道理”本質[N].光明日報,2022-06-07(10).(責任編輯:張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