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9-0073-03
引言
我國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根據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中國學生體質監測發展歷程》中數據顯示,我國大學生的體質呈現連續下降的趨勢,大學生身體素質和機能的下降,不僅會影響大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而且還會進一步導致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現有研究表明,大學生久坐少動的生活方式可能是導致其體質健康下降的重要原因,但現有研究只是探討各個行為活動對體質健康的“獨立”影響,缺乏探討各個行為之間組合對體質健康的“綜合”影響,根據時間使用流行病學理論,24小時活動行為數據實際是屬于成分數據,僅僅探討某一個行為活動對體質健康的影響,忽視各行為活動的內在聯系是不科學的,應該從綜合的視角來探討24小時各個行為活動的構成對體質健康的影響[1]
成分數據分析方法在身體活動與健康研究領域的應用是使理論到實踐轉變的關鍵技術[2]。成分數據分析方法的核心是通過對24小時活動行為數據進行等距對數比轉換,消除了成分數據的定和限制,再利用多元回歸模型,探究成分組成結構對結局指標的影響,并且通過等時替代模型,實現各個成分之間的等時替代,預測活動時間重新分配后對結局指標的影響[3]。基于此,本研究將利用成分數據方法探究大學生24小時活動行為對體質健康的影響以及等時替代效應,為大學生體質健康干預策略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為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供切實的參考建議。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與數據調查
本研究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抽取457名大學生參與本次研究。使用國際體育活動問卷測試參與者的身體活動水平。參與者報告小強度身體活動(LPA)、中等強度身體活動(MPA)、高強度身體活動(VPA)的頻率(幾天)和持續時間(分鐘)。采用久坐行為問卷測試參與者的屏幕久坐行為(SSB)和非屏幕久坐行為(NSB)。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問卷測量參與者的睡眠(SLP)時間。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修訂)》的測試方法和測試標準,測試參與者的體質健康成績。
(二)統計學方法
描述性統計包括平均值,SD和百分比( % )來描述包括參與者的特征。將參與者24小時的活動數據轉換為成分數據,計算每個行為(MVPA,LPA,SSB,NSB和SLP)的幾何平均值。對24小時活動數據進行等距對數比轉換,以體質健康為因變量,以轉換后24小時活動行為為自變量,建立多元回歸模型,探索24小時活動行為構成以及每個活動行為對體質健康的影響。利用成分等時替代模型,預測2個活動之間等時替代15分鐘后,體質健康各項目和總分的變化。上述統計分析在R4.3.1軟件完成,檢驗水準 α=0 .05。
二、結果
(一)基于成分回歸模型大學生24小時活動行為對體質健康的影響
如表1所示,24小時活動模型與50米、立定跳遠、800/1000米、體質健康總分顯著相關( P<0. 05 。根據成分回歸模型,MVPA對50米、 800/1000 米、體質健康總分有顯著性積極影響( P<0 :05),而SSB對800/1000米、體質健康總分有顯著性負向影響( P<0 05)。LPA、NSB、SLP對所有體質健康指標的影響都沒有統計學意義( P>0. 05)。
表1大學生24小時活動行為對體質健康的影響

(二)大學生24小時活動行為“一對一”成分等時替代對體質健康的影響
如表2所示,MVPA等時替代LPA、NSB、SSB、SLP15分鐘后,心肺耐力和體質健康總分顯著提升(P<0. 05 ),而LPA、NSB、SSB、SLP等時替代MVPA15分鐘后,心肺耐力和體質健康總分顯著下降( P<0 05)。LPA和SLP等時替代SSB15分鐘后,體質健康總分顯著提升( P<0. 05 ,而SSB等時替代LPA和SLP后,體質健康總分顯著下降( P<0 05)。
表2大學生24小時活動行為對體質健康的等時替代效應

續表

三、討論
本次研究中,大學生24小時活動行為構成分別為MVPA(2. 81% )、LPA(10. 27% )、NSB(26. 77% )、SSB(23. 97% )、SLP(36. 18% ),與黃贊4的研究相比,本次參與者的24小時活動構成表現出更少的MVPA和LPA,和更多的SB,這說明大學生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傾向“久坐少動”的活動模式。
成分多元回歸分析表明,相對于其他活動行為,MVPA對50米、800/1000米、體質健康總分有積極性影響,這與黃贊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些研究都是采用了成分回歸模型得出的結論,與以往其他研究不同的是成分回歸分析考慮了24小時活動行為之間的相互關聯和成分屬性,消除了傳統回歸模型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得出的結論更有科學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成年人每周需要完成150分鐘以上的MVPA”的建議,我們的研究進一步支持了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科學性,并驗證了MVPA在保持人體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LPA對大部分體質健康指標都有積極影響,但影響沒有統計學意義,這與其他研究結果不一致,黃贊等的研究表明LPA與大部分體質健康指標成正相關,而張婷[5]等的研究表明LPA與大部分的體質健康指標呈現負相關,造成結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1)測量24小時活動的工具不同,有的采用加速計,有的采用問卷,不同工具測量的LPA的數值有很大差異;(2)采用的切點不同,不同研究者采用加速計的切點和采樣頻率不同,進而影響研究結果。我們的研究發現,與NSB相比,SSB對體質健康的負向影響更大,這提示我們日常生活中要著重控制SSB的時間。
成分等時替代表明,MVPA等時替代15分鐘其他活動行為后,心肺耐力和體質健康總分都得到了顯著提升,其中MVPA替代SSB的效應最大,這提示我們減少屏幕前久坐增加MVPA是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最有效途徑。然而根據變異矩陣,MVPA與SSB的轉換概率最低,而和LPA轉換的概率最高,對于某些學生MVPA轉換SSB難度很大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考慮通過將LPA的時間轉換到MVPA,從而獲得提升體質健康的效果。我們還發現,其他活動行為等時替代15分鐘MVPA,導致的心肺耐力和體質健康總分的下降幅度遠遠大于MVPA反向替代的上升幅度。造成等時替代效應不對稱性的原因可能是,15分鐘的等時替代對于MVPA來說是巨大的變化,而對于其他活動行為來說是一種微小的變化,因此造成等時替代的不對稱性[。上述研究表明,改變大學生現有的“靜坐少動,沉迷手機和網絡”的24小時生活方式,倡導大學生“走出宿舍,走出網絡,走向操場”的理念,重構大學生“多動少坐”的24小時行為活動模式是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關鍵。
結語
大學生24小時活動行為構成與體質健康密切相關,MVPA會對體質健康產生顯著性積極影響,而SSB會對體質健康產生顯著性負向影響。MVPA的等時替代效應具有不對稱性。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我們建議大學生改變原有“久坐少動,沉迷網絡”的24小時生活模式,盡量將SSB向MVPA轉換,從而獲得最大的等時替代效應。對于某些學生MVPA轉換SSB難度很大的情況,可以考慮通過將LPA的時間轉換到MVPA,從而獲得提升體質健康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宋俊辰,李紅娟,王政淞.時間使用流行病學在身體活動研究領域的應用[J].體育科學,2020,40(01):79-88.
[2]張婷,李紅娟.成分數據分析方法在身體活動與健康研究領域的應用展望[J].體育科學,2020,40(09):74-82.
[3]黃寶瑩,譚健怡,劉晴,等.成分和非成分等時替代模型在身體活動健康效應研究中的應用比較及實證研究[J].體育科學,2022,42(02):51-58.
[4]宋云峰,譚思潔,齊玉剛,等.24h活動行為對大學生體質健康影響的等時替代效益[J].中國學校衛生,2023,44(9):1382-1386.
[5]張婷,李紅娟,李超,等.基于成分數據分析的青少年24h活動行為與體質關聯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22,58(12):91-97.
[6]常振亞,王樹明.24小時動作行為對學齡前兒童體質健康影響的等時替代效益研究[J].體育科學,2020,40(10):50-57.
(責任編輯: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