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9-0025-03
引言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深厚的民族情感,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革命精神與時代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導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應堅持全員參與、全程覆蓋、全方位滲透的原則,確保紅色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實效性,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多元化開展。
一、“三全育人”的背景與要求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強調“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簡稱“三全育人”)的核心理念,要求高校以構建完善思政教育生態為導向,打造涵蓋立德樹人培養、法治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全系統的教育平臺,實現思政教育工作多位一體穩步推進,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成果轉化,確保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與時俱進,為高校培養出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創造有利條件。
一是全過程育人。高校思政教育必須貫穿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從新生人學到畢業離校,每個階段都應精心設計、有效實施。高校應制訂科學合理的思政教育計劃,確保思政教育的連續性、系統性,使學生在各個階段都能接受到有針對性的思政教育,逐步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與高尚的道德品質。二是全員育人。高校全體教職工,包括一線教師、輔導員、行政管理人員以及后勤服務人員等,都應積極參與思政教育工作,形成“人人關心思政、人人參與思政”的良好氛圍。同時,高校還應加強與校外合作伙伴的溝通協作,共同構建多維度、多層次的思政教育網絡,實現校內外資源的有機整合,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思政教育的強大合力。三是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政教育應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以及管理服務等。高校應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平臺,創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實現思政教育與學生學習生活的深度融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使其成為具備高尚品德、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
二、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愛國情懷、革命精神[1]。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對于傳承紅色基因、鑄就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錘煉道德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紅色文化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通過深入挖掘紅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英雄事跡與道德典范,高校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及文化觀,增強其歷史使命感、時代責任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民族自豪感,進一步為其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第二,紅色文化融人高校思政教育是培育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與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通過紅色文化的熏陶、洗禮,高校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及擔當精神,使其更加堅定地投身于國家建設與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因此,高校應高度重視紅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讓紅色基因在青年學子心中生根發芽,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智慧及力量。
三、“三全育人”視域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原則
(一)堅持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統一,強化紅色文化的價值引領
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導下,紅色文化融人高校思政教育必須堅持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的原則。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與深厚的民族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同時,紅色文化又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文化形態,它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意義,展現出強大的時代生命力。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紅色文化,既要深入挖掘其歷史根源,講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革命歷史的波瀾壯闊,讓學生深刻理解紅色文化的精神實質與時代價值,又要緊密結合當前社會實際與時代發展要求,將紅色文化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結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及文化觀[2]。通過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紅色文化能夠更好地發揮價值引領作用,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歷史責任感與時代使命感。
(二)注重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促進紅色文化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全育人”視域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還應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原則。理論是實踐的指南,實踐是理論的檢驗。紅色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形態,其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極為豐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既要注重紅色文化理論的傳授、解讀,讓學生全面了解紅色文化的理論體系、核心價值觀與時代意義,又要注重將紅色文化理論轉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悟紅色文化的精神實質及時代價值,將紅色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時,高校還應注重紅色文化教育的持續性、長效性。高校應建立健全紅色文化教育的長效機制,將其納入學校發展規劃與年度工作計劃之中,確保紅色文化教育的持續性、穩定性。
四、“三全育人”視域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機制建設困境
(一)紅色文化教育體系構建不完善
目前,許多高校在構建紅色文化教育體系的過程中,存在整體規劃不足、部門協作不暢的問題。紅色文化教育領導小組的組建、運作可能缺乏實效,導致紅色文化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難以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工作機制[3]。同時,專業教師、輔導員等教職員工在紅色文化教育中的參與度較低,未能充分結合其崗位特點將紅色文化融入日常教學、科研及管理服務之中。此外,校外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足,與紅色紀念館、革命遺址等機構的合作不夠緊密,限制了學生參與紅色文化實踐活動的深度和廣度。
(二)紅色文化教育計劃缺乏系統性
近年來,部分高校在制訂紅色文化教育計劃時,未能充分考慮學生成長成才的各階段需求,導致紅色文化教育缺乏連貫性、系統性。其中,新生人學階段的紅色文化教育往往流于表面,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國熱情。同時,課程學習階段的紅色文化教育與思政課程、專業課程的融合度不高,教學內容與形式單一,難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此外,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等環節的紅色文化教育往往缺乏有效組織、指導,難以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與服務意識。最終,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進形成碎片化結構,無法實現全過程教育覆蓋。
(三)紅色文化育人環境建設的不足
加強紅色文化環境建設,亦是強化紅色文化教育的關鍵。然而,部分高校在打造紅色文化育人環境的過程中,存在知識呈現方式單一、信息化水平不高、校外資源整合不足等問題。校園內的紅色文化元素往往缺乏創意、吸引力,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削弱了紅色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力,使紅色文化的教育傳播局限于課堂。同時,部分高校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庫、學習平臺的建設較為滯后,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這不僅限制了高校依托思政教育提升紅色文化教育的聚合力,還對思政教育的質量及有效性造成了負面影響,導致紅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運用流于形式。
五、“三全育人”視域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機制建設策略
(一)構建全員參與、全面融入的紅色文化教育體系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引領下,高校需進一步深化全員參與的紅色文化教育體系建設,確保紅色文化教育的全面性、深入性,成立由校黨委或校長親自掛帥的紅色文化教育領導小組。該小組不僅負責紅色文化教育的整體規劃與決策,還需具體協調教務處、學生處、各院系等部門之間的協作,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工作機制。在此基礎上,該小組要明確各部門、各院系的職責分工,確保紅色文化教育任務能夠得到有效落實。
專業教師作為紅色文化教育的主力軍,應充分結合自身學科特點,將紅色文化元素有機融人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通過案例分析、討論交流、情景模擬等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紅色文化的精神實質、時代價值,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時代使命感[4]。輔導員則應利用班會、主題團日等時機,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紅色文化主題教育。譬如,利用紅色故事分享會、紅色歌曲演唱會等,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民族自豪感,強化紅色文化的教育引導。同時,高校應積極拓展校外紅色文化教育資源,與紅色紀念館、革命遺址、革命老區等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通過邀請專家學者、革命后代等開展專題講座、實地講解、互動交流等活動,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深化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二)實施全程覆蓋的紅色文化教育計劃
為了確保紅色文化教育能夠貫穿學生成長成才的始終,高校要精心制訂并實施一套科學合理的紅色文化教育計劃。該計劃應涵蓋學生入學到畢業的各個階段,形成連貫性、系統性的教育體系,確保紅色文化教育的全面覆蓋、深入推進。首先,在新生入學階段,高校應組織新生參觀紅色教育基地、觀看紅色影視作品、參加紅色文化主題班會等活動,讓學生初步了解紅色文化的歷史背景、精神內涵、時代價值,激發其學習興趣與愛國熱情。同時,通過組織新生宣誓、簽訂紅色文化學習承諾書等方式,增強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為后續的紅色文化教育奠定堅實基礎。其次,在課程學習階段,高校應將紅色文化教育與思政課程、專業課程緊密結合,深人挖掘紅色文化資源中的教育元素,豐富教學內容、形式[5]。例如,在思政課程中設置紅色文化專題模塊,通過講述革命歷史、英雄事跡等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并在專業課程中融入紅色文化相關的案例、數據等,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綜合能力。最后,在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等環節,高校應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走進社會、服務人民。例如,組織學生到紅色老區、革命紀念館等地進行實習實訓,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入理解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鼓勵學生參與紅色文化主題的志愿服務活動,通過紅色文化宣講、紅色旅游志愿服務等活動,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與服務意識。通過這些舉措的實施,確保紅色文化教育能夠真正貫穿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為新時代優秀青年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三)打造全方位滲透、立體化的紅色文化育人環境
為了更全面地推進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高校必須致力于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紅色文化育人環境。其一,高校應進一步強化紅色文化在校園環境中的立體呈現,使其成為校園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設置紅色文化雕塑、宣傳欄、展覽室等傳統形式外,高校還可以在圖書館、教學樓、學生宿舍等公共區域懸掛紅色文化標語、海報等,并將紅色文化故事、英雄事跡融入建筑設計。其二,高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打造數字化、信息化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庫、學習平臺。通過建立紅色文化教育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為學生提供便捷、高效的紅色文化學習資源。同時,開發紅色文化在線課程、虛擬仿真體驗項目等,讓學生能夠通過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隨時隨地學習紅色文化知識,參與紅色文化互動體驗。其三,高校還應積極拓展紅色文化教育的校外資源,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合作與交流。通過與其他高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活動、研究項目、學術論壇等,形成紅色文化教育的合力效應。例如,聯合地方黨史研究部門、紅色紀念館等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邀請專家學者、革命后代等來校作報告、開講座,并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到紅色教育基地進行實地考察、學習。通過以上措施的運用,可以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知識面,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為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質、強烈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的新時代青年做好充分鋪墊。
結語
綜上所述,“三全育人”視域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機制的建立,是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構建全員參與、全程覆蓋、全方位滲透的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實踐機制,不僅可以有效傳承與弘揚紅色文化,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革命精神,還可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為培養優秀青年人才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張耀天,王杰,李政曉.大別山紅色文化融入研究生“三全育人”體系路徑探索[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4,(01):64-66.
[2]孫江波,劉繼東,于小雯.“三全育人”視域下以紅色文化賦能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三個維度[J].沈陽干部學刊,2023,25(03):45-46.
[3]羅朝暉.基于紅色文化認同的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全育人體系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09):217-219.
[4]吳陳舒,李平.“三全育人”視域下安源紅色文化融入高校“五航”思政工作體系的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06):147-148.
[5]陳彬.“三全育人”視角下福建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1,37(05):25-27.
(責任編輯:張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