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9-0085-03
引言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基于我國社會發展變化,黨中央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提出了新時代美好生活理論。美好生活的問題是歷史性問題,隨著社會發展狀況的變化,美好生活的內涵也不斷變化。新時代美好生活理論圍繞人的發展問題,關注人的現實需要問題,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問題,不斷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新時代美好生活的科學內涵
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我國立身之本,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黨我國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人、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
(一)物質層面:新時代美好生活體現在更滿意的收入、更舒適的居住條件
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是推動社會不斷發展的動力,具體表現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兩方面,物質需要是人能夠存在的第一需要。經由新中國成立以來七十余年的發展,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躍居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群眾可支配收入顯著增加。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了困擾我國兩千多年的絕對貧困問題。隨著我國社會發展條件的不斷變化,人民群眾在物質層面提出了新的更高層次的需求,不僅僅局限于可以生活,同時要求生活得更好,在多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進人新時代,我國社會生產力獲得極大發展,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人民在吃、穿、住、行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層級的需求。特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人民群眾可用于其他方面的收入顯著增多,更滿意的收人、更舒適的居住條件等構成了新時代美好物質生活的重要內容。
(二)政治層面:新時代美好生活體現在良好的政治生態
1848鴉片戰爭以后,我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壓在我國人民身上共有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我國人民受到了極大的壓迫和剝削,人民生活困苦不堪。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擺在中心位置,始終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帶領我國人民艱苦奮斗,擺脫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中國共產黨秉持為人民服務的執政理念,不斷為人民群眾謀取最大程度的福利。進人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群眾在政治層面提出了新要求,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性不斷增加,更加積極地行使自己的政治權利,通過多種途徑參與政府決策,監督政府權力的行使。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構成了新時代美好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
(三)精神層面:新時代美好生活體現在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馬克思主義視域中,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也是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在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得到基本滿足的基礎上,人民群眾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多樣性。新中國成立之初,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是首要問題,此時我國更加關注人民的物質需求問題。1978年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生產力獲得顯著發展,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我們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抓好[2]。人民在基礎性物質需要滿足以后,對于豐富多元文化產品的需要顯著增加。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構成了新時代美好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
(四)社會層面:新時代美好生活體現在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
新時代,人民不僅在物質層面,政治層面,精神層面提出了新要求,在社會保障層面也提出新的要求。人民的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滿足之后,更加追求自身發展的需要。例如,教育是人民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良好的教育可以幫助人民更好地認識世界和享受世界,新時代,人民對于教育質量提出了更高層級的要求。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綜合國力極大增強,更有能力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社會保障,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方面需求。良好的社會保障構成了新時代美好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
(五)生態層面:新時代美好生活體現在環境舒適、生態宜人
自然環境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其生存的必要條件。我國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生態問題,使人民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我國發展初期由于大力發展生產力的需要,大煉鋼鐵和煤礦,同時在生產過程中不注重清潔生產,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讓我國人民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對于生態環境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優美的生態環境構成了新時代美好生態生活的重要內容。
二、實現新時代美好生活的主體條件
(一)新時代美好生活實現的出發點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于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異化狀態的考察,揭示了資本邏輯主導下人的全面發展是不可能實現的。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后一種社會形態是建立前一種社會形態的基礎上,并克服它所存在的弊端,社會主義社會理應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從現實的人出發,指出人的需要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目的,滿足人民的真實需要,才能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新時代美好生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為新時代人民群眾描繪的理想生活藍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我國比以往任何階段都更有能力滿足人民對于生活的新期待。我國的國家性質規定著我們必須把人民群眾擺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方面需要是我國社會不斷發展的力量源頭,我們應重視人民群眾提出的多層級發展需要,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人民是新時代美好生活實現的主體力量
馬克思恩格斯站在唯物史觀的角度上指出,推動歷史發展的不是某些英雄人物,而是無數的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主要推動者。同時,馬克思恩格斯也將唯物史觀貫徹到其生活觀視域中,指出人民才是生活的主體,美好生活最終是靠人民群眾來實現的。在階級和階級壓迫的舊社會,人民受到統治階級的欺壓,其所擁有的強大創造力得不到充分發揮。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人民群眾是新時代美好生活的評判者,滿足人民群眾提出的新要求是我國社會發展的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人新時代,我們仍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關注人民的現實需要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蘊藏著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我國在滿足人民群眾所提出的更高層級的需求時,堅持問計于民,汲取人民群眾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堅定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信心,充分發揮其在創造美好生活中的主體作用。
(三)人的勞動和奮斗是新時代美好生活實現的必要條件
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的異化狀態。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分離,勞動者為了生存,不得不將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資本家無休止地追求盡可能多的社會財富,對勞動者進行殘酷的壓迫,人在勞動非但不能獲得快樂,反而越來越痛苦,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淪為謀生的手段。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提出其關于未來社會的構想即共產主義社會。在共產主義社會中,物質生產力獲得巨大發展,人們擁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促進自身的不斷發展。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群眾在多方面提出了更高層級的要求,人民群眾的需要的滿足離不開其自身的不斷奮斗。新時代,我們應堅持弘揚勞動最光榮的思想,鼓勵人民群眾通過自己的勞動以滿足自身發展的多方面需要,不斷為美好生活的實現創造條件。此外,我國已經建立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人民所獲得的勞動產品與其工作量直接相關,人民在物質層面提出了新要求,分配制度的合理能夠不斷推動人們更加愿意勞動,通過不斷奮斗,不斷滿足自身對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四)黨的全面領導是新時代美好生活實現的政治保證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領導核心,是中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帶領人民群眾實現新時代美好生活的道路上,發揮著不可或缺的指導作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擺在工作的核心位置,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對于生活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能生活,而且要求生活得更好。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關注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聽取人民群眾的心聲,解決人民群眾面臨的難題,帶領人民群眾為實現美好生活而不斷奮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要求我黨必須把人民群眾的需要放在首位,制定政策時首先考慮我國人民的利益[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4]”中國共產黨是我國執政黨,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帶領人民群眾創造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堅強領導核心,為美好生活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三、實現新時代美好生活的社會條件
(一)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是新時代美好生活實現的著力點
隨著社會發展的條件的不斷完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至今為止已經經歷了三次變化。從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再到黨的十九大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5]。因此,準確把握并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對于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至關重要,為了解決這個主要矛盾我們必須弄清楚何為美好生活需要。進人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五個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迫切要求成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點,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擺在我國面前的重大問題。中國共產黨應充分發揮領導作用,深人到群眾中間去,了解人民面臨的主要難題,并根據問題制定相關政策,促進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方面需求。
(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新時代美好生活實現的正確路徑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五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正確道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人民團結奮斗,走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道路,不斷滿足了人民群眾在物質層面上提出的新要求。同時,馬克思指出人具有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需要,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在享受和發展方面也提出了相應要求。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道路,不斷繁榮文化市場,提供優質多元的文化產品,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人民群眾營造優美的,適宜人民居住的生態環境,滿足人民在生態層面提出的新要求。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提出以我國社會發展的變化歷程為依據,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的產物,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我國社會不斷發展的歷程中,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社會和諧穩定是實現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前提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是具有密切聯系的,社會發展是人發展的前提條件,人的發展反過來又不斷促進社會的不斷發展。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加有能力滿足人民群眾提出的更高需求。在物質層面上,經由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社會財富顯著增加,人民的收人不斷增多,2020年總體上解決了歷史性貧困問題,為實現新時代美好生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政治層面上,我國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權利,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反腐倡廉工作進一步加強,加大了對政府工作人員的監督,確保權力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為人民群眾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為實現新時代美好生活奠定堅實政治基礎。在文化層面上,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在發展過程中更加重視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多元的文化產品,為實現新時代美好生活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在社會層面上,我國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人民提供優質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為實現新時代美好生活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在生態層面上,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減少碳排放,利用清潔能源進行生產,為實現新時代美好生活營造優美的、宜人的生態環境[6]
結語
新時代,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社會不斷發展完善,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日臻發展。新時代美好生活體現人民對于生活的理想愿景,其科學內涵隨著社會發展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充實。社會主義新時代是我國發展的一個新階段,經由七十余年的發展,我國更有條件且更有能力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未來發展的歷程中,我們應始終秉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關注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帶領人民群眾實現新時代美好生活。
參考文獻:
[1]國防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編著.《新時代強國之道》(修訂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70.
[2]樊偉,項久雨等著.《百年征程:中國共產黨堅守初心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67.
[3]商志曉,王增福著.《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97.
[4]任仲文.《新時代新征程新奮斗》[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22,269.
[5]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498.
[6]顧海良,劉軍等.《黨的二十大與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27.
(責任編輯: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