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9-0133-03
引言
在全球化和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第二外語的學習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日語作為全球使用廣泛的外語之一,受到越來越多學生的關注。然而,當前日語教學存在諸多挑戰(zhàn),包括教學內容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足以及思政教育的滲透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也制約了其綜合素質的提升[1]。為應對這些挑戰(zhàn),第二外語課程可采用BOPPPS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該模式共有六個環(huán)節(jié),分別為引入(Bridge-in)、目標(Objective)、前測(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測(Post-assessment)和總結(Summary)?;贐OPPPS教學模式,結合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進行課程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外語使用能力,提高教學效果[2]。同時,課程思政的引入,使得外語教學不僅關注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更加強調學生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的塑造。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將BOPPPS模式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優(yōu)化日語課程的教學設計,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理解和思政素養(yǎng),為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復合型人才提供新的思路與實踐框架。
一、理論基礎
(一)BOPPPS模式的概述
1.BOPPPS模式的構成要素及其特點BOPPPS模式是一種結構化的教學設計框架,包括六個構成要素:背景、目標、呈現(xiàn)、實踐、反饋和總結。(1)背景:背景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理解學習的必要性和相關性。通過引入實際案例或社會熱點,教師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建立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2)目標:在目標環(huán)節(jié),教師明確設定具體的學習目標,包括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這些目標應具備可測量性和可達成性,以便學生了解學習的預期結果;(3)呈現(xiàn):呈現(xiàn)環(huán)節(jié)是信息傳遞的關鍵階段,教師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如講授、示范、視頻等)向學生呈現(xiàn)新知識;(4)實踐:實踐環(huán)節(jié)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通過設計豐富的實踐活動(如角色扮演、分組討論)來促進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5)反饋:反饋環(huán)節(jié)旨在通過教師和同學之間的互動,幫助學生識別自身的學習進展和不足;(6)總結:總結環(huán)節(jié)是對課程內容的回顧與鞏固,教師通過總結主要知識點和學習過程,幫助學生整合所學內容[3]。
2.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實例
在一節(jié)關于日本節(jié)日的日語課程中,教師首先通過展示日本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照片(背景)引發(fā)學生興趣,介紹節(jié)日的文化背景和習俗。接著教師設定學習目標,例如“了解并能用日語描述日本的主要節(jié)日”。在呈現(xiàn)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視頻展示日本各大節(jié)日的慶祝場景,并講解相關的詞匯和短語。在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他們對日本節(jié)日的看法,鼓勵他們用日語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體驗。在反饋環(huán)節(jié),教師巡回聽取每組的討論,并給予及時地指導和糾正。最后教師總結課程內容,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體驗,鞏固所學知識,并對下一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展望。
(二)課程思政的內涵與目標
1.課程思政的定義與核心思想
課程思政是指在各類課程中融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它不僅關注學科知識的傳授,更強調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文化認同與人格塑造。課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yè)課程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掌握專業(yè)知識的同時,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理解。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四個部分(1)立德樹人:課程思政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即通過教育培養(yǎng)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學科融合:課程思政強調學科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3)實踐導向:課程思政倡導實踐導向的教學方式,強調通過真實情境和社會問題的探討,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社會責任感。(4)整體性教育:課程思政不僅關注課堂內的教育,也強調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多維度的整體教育[4]。
2.課程思政在外語教育中的作用與價值
(1)強化價值觀教育
在外語教育中,課程思政通過將思想政治教育融人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在日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解日本的歷史、文化、社會現(xiàn)象,結合我國的國情,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不同文化中的價值觀念。
(2)促進跨文化理解
外語學習本質上是對另一種文化的學習。課程思政能夠引導學生在學習日語的同時,關注日本社會和文化中的道德、倫理等問題[5]。在課程中,教師可以設置討論和辯論的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分析和探討中日文化的異同,促進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二、日語教學的現(xiàn)狀與挑戰(zhàn)
(一)當前日語教學的主要問題
1.教學內容單一、缺乏實踐
目前,許多日語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語法、詞匯和聽說讀寫等基本語言知識的傳授中,缺乏豐富的文化背景和實際應用場景。這種單一的教學內容往往導致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后,難以將所學運用于實際生活中[6。此外,實踐環(huán)節(jié)的缺乏使得學生在真實語境中的語言運用能力不足,難以應對日常交流或專業(yè)環(huán)境中的復雜情況。
2.學生興趣不足、思政教育滲透不夠
日語學習對許多學生來說,往往被視為一種應試教育的工具,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力。許多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主要來源于考試和成績,而不是對日本文化和社會的真實理解與探索。這種情況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學習效果不佳。同時,課程思政的滲透力度不夠,思政教育未能有效融人日語課程,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難以形成對社會、文化和價值觀的全面認知。
(二)課程思政在日語教學中的缺失
1.教學目標缺乏思政導向
當前日語教學的自標多集中在語言能力的提升與文化知識的傳授上,較少考慮思政教育的內容。課程設計往往未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語學習的目標設定中,導致思政教育與語言教學相互獨立,形成“兩張皮”現(xiàn)象。學生在學習日語時,往往只關注語言本身,忽視了通過語言學習傳遞的文化和價值觀念,思政教育的潛在作用未能得到有效發(fā)揮。
2.課程內容與文化教育脫節(jié)
在日語課程中,雖然教師會講授與日本文化相關的知識,但往往缺乏與中國文化和社會現(xiàn)狀的對比與聯(lián)系。此類內容的缺乏使得學生在學習日本文化時,難以理解其背后的思想價值和社會影響,進而影響了對自身文化認同和思政教育的理解。
3.教學方法不夠多樣化
在日語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學生的參與度較低,缺乏互動與實踐環(huán)節(jié)。這種方式不僅限制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削弱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學生在課堂上主要接受知識而不是主動思考,無法通過語言交流深入探討社會與文化問題,導致思政教育在日語學習中的滲透力不足。
4.評估體系缺乏思政指標
現(xiàn)有的日語教學評價體系主要集中在語言技能的測試,缺乏對學生思政素養(yǎng)的考量。由于缺乏有效的評估機制,教師在教學中往往不重視思政教育的內容,導致其在日語課程中成為“可有可無”的部分。學生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在學習過程中未能得到足夠關注,形成思政教育與語言學習的割裂。
三、基于“BOPPPS + 課程思政”模式的日語教學改革路徑
(一)確立教學目標
1.結合BOPPPS模式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在“BOPPPS”模式中,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通過清晰地設定目標,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明確的學習方向和期望。在日語教學中,目標應涵蓋語言能力、文化理解與思政素養(yǎng)三個維度。
2.將思政教育融入日語語言能力、文化理解與價值觀教育中
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中,教師應注重將思政教育與日語語言能力、文化理解相結合。例如,在日語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引人日本的社會問題,如環(huán)境保護、性別平等和老齡化社會等,鼓勵學生在討論這些問題時運用所學的日語。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認同。
(二)優(yōu)化教學內容
1.精選與課程思政相關的日語學習材料
教師應當精選與課程思政相關的學習材料,以增強學生對日本文化和社會現(xiàn)象的理解。這些材料可以包括日本的歷史背景、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社會問題等。例如,通過分析日本的“和文化”與“現(xiàn)代化”之間的關系,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討論日本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平衡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價值觀。
2.設計跨文化交流的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的設計應注重跨文化交流,幫助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拓寬全球視野。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與日本學生的在線交流、文化比較的討論,以及對中日文化差異的分析等活動,使學生在實際運用日語的過程中,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價值觀。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1.采用互動式、探究式學習
教學中教師應采用互動式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主動性。通過設置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擬等活動,學生可以在真實語境中運用所學語言,提高其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
2.引人項目式學習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實際案例分析來強化思政教育。教師可以設置與日本文化、社會問題相關的項目,讓學生圍繞特定主題進行研究和展示。
(四)設計教學活動
在“BOPPPS”模式下,日語教學活動應當結合每個環(huán)節(jié)設計,以確保教學的系統(tǒng)性和有效性。
1.導入:在每節(jié)課開始時,教師可以選擇當前的社會熱點話題(如日本的環(huán)保措施、社會老齡化等)作為導入,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例如,可以展示一段與主題相關的視頻或新聞報道,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經驗。
2.目標設定:在導入之后,教師應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和思政教育目標。例如,可以設定“學生能夠使用日語討論社會熱點問題,并形成對相關社會責任的認知”。這樣的目標設定不僅清晰,也能引導學生關注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3.呈現(xiàn):在教學內容呈現(xiàn)中,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資源(如視頻、音頻和圖片),通過真實語境的呈現(xiàn)來增強語言學習的趣味性。例如,使用日本紀錄片或相關的文化展示,讓學生在生動的環(huán)境中理解語言的應用和文化背景。
4.實踐:通過角色扮演和模擬情境的活動,教師可以設計與社會熱點相關的場景,讓學生在模擬交流中運用所學的日語。比如,讓學生模擬一場關于“老齡化社會”問題的新聞發(fā)布會,鼓勵他們用日語進行討論和辯論。
5.反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定期收集學生的反饋,并進行反思與總結。這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小組討論或一對一交流的方式進行,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與需求,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
6.總結:在課程結束時,教師應組織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進行總結與反思,引導學生思考所學語言知識與社會責任之間的聯(lián)系。例如,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對社會熱點問題的看法,并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踐行社會責任。
(五)構建有效的教學評價機制
1.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標準
這一標準應綜合考慮學生的語言能力與思政素養(yǎng),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例如,評價可以分為語言技能(聽、說、讀、寫)與思政素養(yǎng)兩個維度。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考試和日常作業(yè)中設計綜合性任務,如通過社會熱點討論、文化分析報告等形式,考查學生在實際應用中的語言運用能力及其對社會問題的理解與思考。
2.實施過程性評價
實施過程性評價是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式。與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不同,過程性評價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包括參與度、合作能力、討論表現(xiàn)等。例如,在課堂討論和小組項目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參與情況、表現(xiàn)與貢獻進行定期評價。
結語
本研究探討了基于“BOPPPS + 課程思政”模式的日語教學改革路徑,旨在提升第二外語課程的教學效果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通過明確的教學目標、優(yōu)化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及有效的教學評價機制,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改革策略。這些策略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語言能力,還促進了其對社會責任和價值觀的深入理解?;凇癇OPPPS + 課程思政”模式的教學改革為日語課程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新視角,有助于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復合型人才,為外語教育的發(fā)展貢獻新的思路與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簡丹.課程思政背景下外語專業(yè)學生國際傳播能力培養(yǎng)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24,10(19):34-38.
[2]李睿.國家意識培育融人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行動研究——以跨文化交際課程為例[J/OL].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2024-10-09].
[3]黃杉杉,黃林林.數(shù)智技術賦能高校外語課程思政:理據(jù)與內涵[J].高教學刊,2024,10(27):1-6.
[4]秦雅芬.高校外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現(xiàn)狀調查——以江西省高校為例[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24,45(04):95-105.
[5]馬一木,劉暢.融入課程思政的語言類通識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以《第二外語(日語)2》為例[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24,45(08):12-17.
[6]曹曦穎.教育數(shù)字化轉型背景下外語專業(yè)課程思政的內在要求與實踐進路[J].中國外語,2024,21(04):78-84.
(責任編輯:陳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