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9-0109-03
引言
為了推動高職教育的發展,提高高職學生的就業質量,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致力于提升職業認可度、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完善職業教育保障機制,以推動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職業教育教師隊伍能力提升行動的通知》則要求“提高職教教師培養質量”、“創新職教教師培訓模式”、“暢通職教教師校企雙向流動”,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1]。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市場就業競爭愈發激烈,高職師范生普遍出現了就業焦慮等問題,這對其未來的職業選擇和崗位發展產生了嚴重影響。因此,職業教育應以網絡團體輔導為抓手,創新心理輔導模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多元化的心理健康疏導服務。
的特征特點。首先,便攜性。傳統的面對面團體輔導通常受限于時間安排及地理位置,難以為學生提供隨時隨地的心理健康服務。而網絡團體輔導則能打破這些限制,成員只需擁有一部聯網設備,便能在學校、家中及任何有網絡的地方參與輔導,極大提高了心理輔導的可觸及性及便捷性[2]。其次,網絡團體輔導具有一定的隱私性及匿名性。在信息網絡中,成員可選擇匿名方式,以此降低他們在分享個人經歷及情感時所面臨的心理負擔,幫助其更加深入地參與到團體輔導的過程中。同時,網絡平臺也具備一定的隱私保護及數據安全功能,確保成員的個人信息、隱私信息不被泄露。最后,創新性。網絡團體輔導具有較高的創新性特征,可以伴隨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的應用呈現出新的團體輔導形態。特別是在大數據技術支持下,網絡團體輔導可以將問題識別、分析、團體疏導及跟蹤評估緊密結合起來。而在虛擬現實技術的基礎上,網絡團體輔導又能為成員提供全新的團體輔導工具,使其獲得更加靈活、多樣的體驗。譬如,為成員提供一個虛擬的自然場景,使其更好地放松心情、緩解壓力[3]。總之,網絡團體輔導是一種全新的心理輔導形式,擁有虛擬網絡特征,能夠拓寬心理輔導的范疇,為成員提供一個泛在化、多樣化的心理輔導服務,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一、網絡團體輔導的概念、特點
(一)網絡團體輔導的概念
網絡團體輔導是一種新型的心理健康服務模式,它融合了傳統團體輔導的優勢與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便捷性,為個體提供了一個跨越時空限制、形式多樣的心理輔導環境。網絡團體輔導的核心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將具有相似需求或問題的個體聚集在一起,由專業心理教師引導,進行一系列有目標、有計劃的團體分享或互動,旨在幫助成員解決各種心理問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高職師范生就業焦慮的影響及成因
(二)網絡團體輔導的特點
高職師范生主要指在高等職業教育階段接受師范類專業教育,以從事基礎教育事業為目標的學生群體,他們通過專業理論及技能的學習,獲得教育教學能力、班級管理能力及較高的職業素養,旨在成為我國基礎教育從網絡團體輔導的表現形式出發,它擁有較為鮮明事業現代化發展的優秀教師,如幼兒教師、小學教師、特殊教育工作者等。然而,隨著人口老齡化、出生率持續下降,我國基礎教育事業面臨著縮小辦學規模、生源減少甚至倒閉的風險。這導致高職師范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挑戰及壓力,進而產生了就業焦慮[4]。因此,為了發揮網絡團體輔導在緩解就業焦慮問題中的作用,我們需要深入了解其成因及影響,從而提高團體輔導的針對性。
(一)就業焦慮的影響
就業焦慮是指個體因職場競爭、職業選擇、就業壓力等問題而產生的恐懼、緊張、不安、擔憂等情緒。它通常表現為擔憂未來、自我懷疑、焦慮不安、迷茫無助、逃避現實以及情緒波動等,容易為基礎教育專業學生帶來多方面影響。一是學業表現下降。就業焦慮容易使學生陷人恐懼、迷惘、壓抑的情緒中,從而分散注意力,影響其學習成績及效果。二是社交關系緊張。就業焦慮源于職業競爭的心理壓力,容易使學生將同學視為潛在的競爭者,進而不愿與人交流,性格變得孤僻。三是心理健康問題。長期的就業焦慮可能導致學生出現焦慮癥、抑郁癥等嚴重的心理疾病,不僅影響其日常學習及生活,還可能對其未來的職業發展構成潛在威脅[5]。四是職業選擇受限。如果基礎教育學生存在嚴重的焦慮情緒,可能會因缺乏自信而錯失優質的就業機會。
(二)就業焦慮的成因
高職師范生就業焦慮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從社會層面看,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環境的不穩定使得就業市場充滿變數。特別是在出生率持續降低的背景下,基礎教育行業不斷面臨生存困境,用人單位的要求也隨之提升,不僅要求應聘者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素質,還要求其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能夠適應基礎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這使得大學生感到壓力重重。從個人層面看,基礎教育學生職業規劃不清晰,缺乏明確的目標及指導,并且能力不足,這些都會使其感到焦慮、壓抑,從而產生就業焦慮這一心理問題。從家庭方面看,社會和家庭的期望往往較高,常常希望子女能找到一份待遇優厚且穩定的工作,這在無形中加劇了高職師范生的就業焦慮。
三、網絡團體輔導在緩解高職師范生就業焦慮中的問題
在應對及緩解高職師范生就業焦慮的過程中,教師可采用網絡心理輔導的方式,將擁有相同或相似問題成因的學生集中起來,開展針對性團體輔導工作,以確保學生能真正認識自己、了解自已的期待,并不斷釋放來自自身、社會、家庭的壓力,從而提高就業的積極性及實效性。然而在具體實踐中,我們卻面臨如下幾方面問題。
(一)互動性差
網絡團體輔導雖然能為基礎教育專業學生提供隨時隨地的心理輔導機會,緩解大學生所面臨的就業焦慮問題,但相對于傳統團體輔導的面對面交流、眼神接觸、行為互動等方式,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教師難以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學生之間除了溝通交流外,難以形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交互態勢。這在某種程度上嚴重影響了網絡團體輔導的應用價值,難以幫助學生全面、有效地解決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就業難題及焦慮心理。
(二)創新性差
誠然,在信息技術、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下,高職教師能獲得廣泛的創新空間。然而在實踐中,很多教師依舊采用在線直播、錄播、交流互動等傳統形式,各類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應用流于表面,難以發揮自身優勢,激發學生參與網絡團體輔導的積極性。并且難以借助信息技術創新當前的團體輔導模式,形成適應學生特征、需求,激發學生興趣的新團體輔導體系,從而難以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質量。例如,難以借助大數據技術形成跟蹤大學生心理狀況、識別大學生潛在心理危機并提供針對性輔導服務的模式等。
(三)反思性差
當前的網絡團體輔導還缺乏一個完善的評估機制,導致心理健康教師難以從實踐中進行反思、探究及突破,從而使網絡團體輔導所存在的網絡延遲問題、資源限制問題、教師專業能力問題、學生參與度問題等難以得到及時發現與解決。誠然,部分院校已經建立了一個覆蓋廣泛、相對科學的評估機制,但評估方式較為滯后、評估主體比較單一,難以契合網絡團體輔導的基本要求,不能準確反映網絡團體輔導所存在的問題,并為教師提供科學的改進意見及方案。
四、網絡團體輔導在緩解高職師范生就業焦慮中的應用策略
(一)增強互動性:構建多元化交互場景,提升輔導深度與廣度
首先,教師應利用視頻會議軟件,實現師生之間的視頻互動,確保教師能直接觀察學生的肢體語言、表情等非語言信息,從而更精準、全面地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視頻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感和熟悉感,為后續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教師應引入虛擬現實技術,創建虛擬團體輔導環境。在虛擬空間中,基礎教育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參與各種輔導活動,提高參與興趣,釋放就業壓力,發掘自我潛能。例如,教師可以打造一個虛擬的公園場景,鼓勵學生借助虛擬形象與其他學生、場景或教師進行互動,在虛擬活動、游戲中不斷增強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系,為教師更好地提供團體輔導服務提供必要保障。再次,直播互動。教師應打造一個涵蓋團體成員的小型直播室,鼓勵學生通過直播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經歷、發表自己的觀點或描述自己的感想,并通過彈幕、評論、點贊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發掘自己,從而緩解就業焦慮。當然,教師也能及時捕捉學生的心理動態、情緒變化,為其提供針對性引導。例如,學生進行視頻直播時,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其語言、表情等,為其提供針對性建議。最后,合作學習。教師可以將具有相同資歷、性格及能力的學生劃分為一個小組,鼓勵小組成員圍繞教師所提出的就業問題、市場情況進行討論、探究,以提高團體輔導的效果及學生之間的互動性。
(二)提升創新性:融合新興技術,打造個性化輔導模式
提升網絡團體輔導的創新性,不僅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到團體輔導活動中,更能充分發揮網絡平臺、信息技術的優勢,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心理需求。在技術應用及模式創新中,教師應結合基礎教育學生的就業焦慮問題、特點,從過程、環節等角度入手,創造性應用新興技術,形成個性化、多元化輔導模式。首先,借助大數據技術對大學生心理狀況進行評測及預測。通過收集學生的情感數據、行為數據等,構建心理評估模型,并將存在就業焦慮問題的學生納入團體輔導范疇。其次,利用多種信息技術豐富網絡團體輔導內容。根據學生興趣偏好、性格特點等,打造一個具有信息化、智能化特征的網絡輔導課程或活動體系。例如,針對喜歡音樂的學生,教師可以借助各大音樂平臺或網站開展音樂療法相關的活動;或者引入人工智能類的創作軟件,鼓勵學生創作歌詞并利用軟件將其譜成歌曲。而針對喜歡問題探究的學生,教師應借助數據庫技術打造一個覆蓋廣泛的教學資源庫,為學生呈現一系列社會熱點問題、現象等,引導他們在問題探究中逐漸獲得心靈、思想上的啟迪。最后,借助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打造一個跟蹤及預防機制。通過學生參與團體輔導的行為數據,教師可以評估其就業焦慮是否得到緩解、是否存在潛在的心理問題,并預測其心理發展趨勢;進而讓網絡心理輔導呈現出識別、輔導、預測、針對性輔導、跟蹤的新格局。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入新媒體技術,讓各類團體輔導資源以視頻、音頻、動畫、圖文等多種方式呈現出來,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緩解其所面臨的就業焦慮問題,提高其就業成功率。
(三)強化反思性:建立完善的評估機制,促進輔 導持續改進
為了提高網絡團體輔導質量,有效緩解基礎教育學生的就業焦慮,教師不僅要借助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創新輔導模式,整合輔導資源,提升輔導效能,還需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評估機制,持續增強網絡輔導的反思性。首先,建立一套涵蓋教師表現、學生滿意度、輔導效果的評估指標體系,通過定期收集并分析相關數據,幫助教師全面評估網絡輔導的整體質量,從而為后續的模式優化、方法改進提供有力依據。其次,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或專家團隊對網絡團體輔導過程進行評估,這樣不僅能進一步提升評估的公正性及客觀性,還能為團體輔導工作帶來新的建議及視角,甚至還能為學校更好地了解學生、優化團體輔導過程提供必要的支撐。再次,構建學生反饋機制,教師要積極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或建議,及時把握他們的期望及需求,從而圍繞學生的需求持續調整各項工作及細節,提升輔導效能。最后,強化反思環節,教師應定期分析、總結、歸納網絡團體輔導工作,回顧輔導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及成功經驗,繼而不斷提高輔導能力及專業素養,以有效緩解大學生的就業焦慮,提升高職教育的整體質量,為大學生更好地參與就業創業活動、投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基礎。
結語
網絡團體輔導作為一種全方位、立體化且涉及廣泛的心理輔導方式,能夠打破時空限制,識別、解決并預防學生所面臨的各類心理壓力與問題,進而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它可以被廣泛應用到解決高職師范生的就業焦慮問題,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而伴隨時代的發展以及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的不斷涌現,網絡團體輔導的形式與內容也必將不斷革新,以更契合大學生的發展需求,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并切實提升其就業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職業教育教師隊伍能力提升行動的通知[Z]教師廳函[2022]8號.
[2]李巧巧.應用型本科院校貧困大學生就業焦慮現狀與心理干預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4,40(06):100-102.
[3]黃維,要攀攀,鐘杲樺.碩士生的就業焦慮因何而來?一基于生態壓力過程模型的解釋視角[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4,(07):42-49.
[4]宋快,何丹,涂勤建,等.學歷歧視知覺對專科生就業焦慮的影響及內在作用機制的實證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13):65-73+83
[5]王婧婷,孫爾鴻,吳菁,等.基于OH卡的網絡團體心理輔導在護理專業本科生護理心理學課程中的應用與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23,41(06):147-150.
(責任編輯: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