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9-0202-03
引言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術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負著為社會輸送高素質技術工人的責任。在這種背景下,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成為高職教育中的一個核心議題。近年來,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傳承自中華文化的工作態度和理念,逐漸被引入到高職院校的教育體系中。且因其強調精益求精、堅守細節,并倡導創新思維,已經成為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工具。
一、“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深遠價值
(一)精準定位職業角色,增強就業市場適應性
在快速變化的現代行業環境中,工匠精神鼓勵學生深挖潛力,深刻理解并定位自身職業,以長遠發展為目標,而非僅僅滿足市場短期需求[1]。這種精神促使學生認識到,真正的職業定位是找到可持續發展的行業領域,并在此塑造個人核心競爭力。同時,工匠精神強調終身學習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適應力,以應對日新月異的就業市場。這讓學生立足當下,更能在未來職業生涯中不斷拓寬視野,靈活應對市場挑戰。此外,工匠精神還塑造了學生“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使其將高質量成果與職業發展緊密結合,提升工作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在激烈競爭的就業市場中脫穎而出。
對日益復雜的職業環境和高標準的工作要求,工匠精神從多個角度助力學生成長。首先,“精益求精”的核心理念,要求學生在專業上追求卓越,更培養他們迎難而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其次,工匠精神強調團隊協作,倡導“同舟共濟”的合作精神,使學生學會在團隊中發揮自身優勢,同時汲取他人之長,共同應對挑戰,從而在職場中脫穎而出。最后,工匠精神還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包括嚴謹的工作態度、對細節的極致追求以及對行業規范的嚴格遵守。這些品質共同構成了學生未來職業生涯中不可或缺的軟實力,使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助力產業升級轉型,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隨著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眾多傳統行業急需技術水平高超的專業精英來引領產業升級和技術革新。工匠精神鼓勵學生扎根技術,同時保持對技術創新的敏銳洞察力。高職院校通過系統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能夠為社會輸送一批既具備實踐操作能力又富有創新精神的技術骨干。這些人才將在實際工作中推動行業技術水準的提升,從而加快產業轉型的步伐。此外,在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首要目標,而工匠精神正是實現這一目標不可或缺的支撐力量。通過培育工匠精神,學生將在未來職業生涯中不僅關注技術提升和效率提高,更將秉持高尚的職業標準,以強烈的責任感和對社會的奉獻精神投身工作。
(二)促進綜合能力提升,奠定職業發展基礎 (四)傳承文化精髓,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學生培養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它不僅局限于技術層面的提升,更在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塑造,為他們的未來職業生涯奠定堅實基礎。面
工匠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著中國古代工匠的智慧與精神,是中國文化中“精益求精”“匠心獨運”思想的集中體現。通過在高職院校中培養工匠精神,學生能夠繼承這種源遠流長的文化精髓,更能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結合現代技術和理念,創新發展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傳承和弘揚,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也為他們提供了更為深厚的精神力量[2]。工匠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社會美德,這與工匠精神中對工作質量和對社會責任的高度重視是高度一致的。通過工匠精神的教育,學生能夠在專業領域內做到精益求精,還能在社會生活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二、“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現實挑戰
(一)教育理念與工匠精神的融合難題
傳統的教育模式過于注重學術理論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雖然掌握了大量的知識,但缺乏實際操作的能力和對細節的精益求精的態度。而工匠精神本質上是通過反復實踐和不斷改進來實現卓越的工作成果,即工匠精神所強調的是在實踐中求精益,在工作中注重每一個細節,并通過不斷積累經驗來提升自己。二者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匹配,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適應能力。且偏重理論的教育模式,使得學生更多關注學術成績,而非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這種認知誤區阻礙了工匠精神的有效傳遞。
(二)師資隊伍工匠素質的缺失
教育者本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若未能展現工匠精神的核心價值,學生自然難以從中汲取到這份精神的力量。許多教師雖在專業領域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但其自身實踐經驗的匱乏使得他們難以真正將工匠精神的精髓融入教學。缺乏實踐經驗的教師往往無法通過生動的案例和真實的操作來啟發學生,也難以引導學生通過不斷試錯、改進來掌握專業技能,使得學生無法在課堂上體會到工匠精神所強調的專注、精益和創新。此外,一些教師雖然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對工匠精神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他們未能將工匠精神內化為自己的職業素養,難以為學生樹立榜樣。
(三)實踐教學資源的匱乏與利用不足
工匠精神強調的“細節與精益求精”的追求,要求學生通過不斷練習來磨煉自己的技能,但如果缺乏真實的行業環境和實踐機會,學生很難在這種環境中得到鍛煉。而當下雖然許多院校已意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由于資金投入、設施建設及師資力量等方面的制約,實踐教學依然存在較大的短板[3]。比方說,學校的實驗室、實訓基地等硬件設施不完善,甚至部分課程的實驗項目與行業需求脫節,缺乏足夠的技術支持,導致學生無法在真實的操作環境中獲得充分的實踐經驗,使得學生在專業技能的掌握上存在局限,不能通過不斷的練習和修正來提升自己的能力,無法在實踐中真正體驗工匠精神的核心價值。
(四)校園文化與工匠精神的融合障礙
校園文化的核心功能之一是通過環境氛圍的塑造,影響學生的思想與行為,但部分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往往偏重于學術成績、娛樂活動及課外實踐等方面,對工匠精神的倡導與宣傳力度不足,導致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局限,并未意識到這一精神在職業生涯中的關鍵作用,缺乏對職業精神的敬畏和對細節的關注。此外,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內涵豐富的職業精神,需要通過傳統的講座、座談等形式進行傳遞,更需要通過實際的活動、實踐性的競賽等手段讓學生直接參與其中,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然而,由于很多院校的活動設計過于形式化,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低,工匠精神的傳播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三、“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實踐進路
(一)構建課程體系,融入工匠精神元素
為有效融入工匠精神,必須從課程設計的角度出發,構建全面、深度的課程體系,使工匠精神貫穿于專業課程與通識教育的各個方面。具體,高職院校可通過設置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專題課程,培養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和內在驅動力。這類課程應結合理論與實踐,以深人挖掘工匠精神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以及在現代社會中的現實意義。且課程內容要講解工匠精神的定義,還應通過大量的真實案例、行業成功故事等,闡釋工匠精神如何在不同行業中推動創新、提升品質,進而激發學生的自我超越意識。同時,將工匠精神融入專業課程是進一步深化教育的關鍵。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中,應通過案例分析、實操教學等形式,緊密結合行業的實際需求與工匠精神[4]。舉例來說,在機械、電子、建筑等專業的課程中,教師可引入經典的工匠案例,分析這些成功的背后所依賴的精細化工作和嚴謹的職業態度,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并體會到工匠精神的實際應用。當然,為進一步增強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院校需定期邀請行業專家、工匠大師等進行現場講座、實操示范和互動討論,讓學生感受到行業發展的脈動,也讓他們看到工匠精神在日常工作中的生動體現。通過這種“學中做”的方式,學生得以在真實的操作中形成工匠精神的實踐認知,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自然能夠運用精益求精的態度和技術。此外,在專業課程中不僅僅要融人工匠精神,還應當通過通識教育課程讓學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廣泛內涵,如開設“工匠精神與創新思維”“精益管理與職業素養”等課程,將工匠精神和現代企業管理、創新設計等主題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工匠精神如何與現代職業技能、社會需求接軌,從而更好地適應日益變化的市場環境。
(二)建設師資團隊,提升工匠素質與能力
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直接決定了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質量,因此,院校需要通過師資隊伍的建設和提升,確保工匠精神能夠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傳遞給學生。首先,“雙師型”教師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學生提供更為深刻的教育。所以,高職院校應鼓勵教師到企業中進行掛職鍛煉,參與實際項目,從一線工作中汲取經驗,提高教師的行業敏感度和實際操作能力[5]。除了企業實踐,教師的持續學習和自我提升也是至關重要的。院校應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工匠精神相關的研討會、培訓班等,讓教師了解當前工匠精神的最新發展趨勢,深入理解該精神的多維度內涵。通過理論學習和實際教學相結合,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和深化自己的教育方法,提升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互動。其次,建立“工匠精神教師工作室”也是促進教師團隊建設的重要方式。這一平臺可以為教師提供交流和共享的空間,定期舉辦教學方法、課程設計和工匠精神傳授等方面的經驗分享會。通過集體討論、資源共享,教師可以從其他同行的教學經驗中吸取靈感和經驗,形成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素養的教師隊伍,為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提供更為堅實的基礎。
(三)深化校企合作,拓寬實踐鍛煉渠道
在職業教育中,校企合作是實現教育與行業無縫對接的有效途徑,高職院校應通過與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積極探索“工學交替”和“訂單式培養”等新型模式,實現教育資源與行業需求的緊密對接。“工學交替”模式意味著學生將在企業中度過一定時間,與實際工作場景緊密結合,參與真實的項目和生產任務。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更能讓他們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內涵,明白如何通過細節決定成敗,如何在職業生涯中追求卓越與創新。而訂單式培養則是企業提供具體的人才需求,然后學校根據需求調整課程內容、教學方式,確保學生的實踐內容與行業發展同步,為學生提供精準的就業方向,也幫助企業培養符合自身需求的高素質技術人才。與此同時,校企合作還應注重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比如,與知名企業建立實習實訓基地,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積累經驗,提前融入職場。實習過程中,企業的資深員工和技師可以作為學生的導師,帶領學生完成實際操作任務,并傳授行業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同步學到技術,并理解工匠精神的真正含義就是對每一項工作都盡善盡美、精益求精。
(四)營造校園文化營造,厚植工匠精神土壤
校園文化是學生成長的沃土,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促進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展,高職院校應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廣泛宣傳和踐行工匠精神,營造濃厚的工匠文化氛圍。具體,通過校園廣播、宣傳欄、網絡平臺等渠道,定期發布工匠精神的相關資訊、成功案例,以及工匠人物的事跡,以此提高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和重視。此外,舉辦工匠精神文化節、技能大賽等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體驗工匠精神的精髓。還可以通過樹立榜樣的方式,表彰在工匠精神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和教師,將他們的事跡廣泛傳播,形成正面激勵效應。通過校園文化的營造,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學到知識,更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工匠精神的影響和力量。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將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工作態度,從而為社會輸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結語
工匠精神作為對技藝精益求精的追求,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技能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更深遠地影響了學生職業態度、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為此,本文提出通過改革課程體系、加強師資力量建設、豐富實踐教學內容等具體措施,推動工匠精神的深度融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以適應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求。未來,隨著高職院校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深化改革,工匠精神將在培養更多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術人才中發揮愈加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璇.身份認同理論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路徑研究——基于高職學生就業現狀分析[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24,26(02):112-115+122 元
[2]顧苗.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研究[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6(01):92-96.
[3]尹婕好,龍少娟.“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探究[J].內江科技,2024,45(03):140-142.
[4]蒙萌.新《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路徑研究[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4,37(02): 123-126+160
[5]李冠文,楊英.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認知現狀與培育路徑研究——以廣州市4所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22):72-74.
(責任編輯: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