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社會秩序與法治社會的構建依賴每位公民對其社會關系的正向處理,其中,規則意識作為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流規則成為現代文明的基本守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全面依法治國。黨的二十大報告第七部分“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對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進行了部署和強調。在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培養公民法治精神的過程中,規則意識也越來越得到重視。如何在準確把握規則意識科學內涵的基礎上深化法治認知、強化法治認同、推進法治實踐是目前法治精神培育亟待解決的重要任務。
一、全面依法治國視域下規則意識的內涵
(一)中國傳統規則意識的價值內核
在中國“規則”原本不是一個詞,“規”與“則”分別為兩個單獨的字。“規\"本義為畫圓形和校正圓形的工具;“則\"本義為對物品進行等分或劃分標準,體現“等畫物”的概念。在后續文字和語言的演化中,“規\"“則\"逐漸引申為法度、準則。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規則\"包含三個方面的內涵:規定出來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規律,法則;(在形狀、結構或分布上)合乎一定的方式,整齊。2]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規則意識中,規則作為制度和章程,為人們的行動提供具體的指引和規范,確保人們社會活動有序進行;同時,它又蘊含道德價值,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內在約束。行為邊界的明確設定與道德價值相互融合,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規則意識的價值內核。
(二)西方傳統規則意識的認識基礎
《新牛津英語詞典》中“rule”釋義為在特定活動或領域中規范個人行為的一系列明確或默認的規則或原則。3]《布萊克法律詞典(第8版)》中\"rule\"釋義為一般來說,規則是既定的、權威的標準或原則;在特定情況下規定或指導行為或行動的一般規范。管理法院或機構內部程序的規定。4]
這表明在西方觀念里,規則是在特定活動或領域中針對個人行為的一系列明確或默認的規則或原則,呈現普遍性、理性化和制度化的特征。在形式層面,規則既能夠讓參與者明晰自己的行為邊界和責任義務,又通過明確規定或默認慣例的方式,在司法等領域對人們的行為產生約束和引導作用,為人們的行為提供全面且明確的指引和規范。在內容層面,規則涵蓋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范,保障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轉;也包括法院或管理機構的程序規定,確保司法和管理的公正、高效與有序。
(三)當代社會規則意識的內涵思考
中西方關于規則的表述均關注規則的自覺性、規范性和社會性,即規則意識作為個體對社會規范的理解與認同,其核心在于將外在規則轉化為內在行為準則的過程。綜上,公民規則意識是現代社會公民在對社會規則主觀認同、自覺遵守并外化于行的基礎上,使規則得到遵守并產生良性循環的價值判斷與行為準則。規則意識不僅是公民腦中的思想形態,而且是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動態,在日常交往中則交織交錯為復雜的社會關系。
二、全面依法治國視域下規則意識的要素解構
規則意識作為人腦對外部社會規則的心理反應,具體內容自然也就由規則知識、規則情感和規則意志結合而成。5規則意識的構成遵循\"存在論一認識論一意志論一價值論”的四維框架:存在論維度,規則意識根植于歷史唯物主義視角下的社會存在,隨社會形態變遷與實際需求的變化而變化;認識論維度,公民基于對價值體系的理性思考與判斷,構建規則意識的認知基礎;意志論維度,公民在認同規則價值的基礎上形成自愿遵守的規則意志,將規則內化為行為準則;價值論維度,共同遵守規則帶來良好社會秩序及正向反饋使公民從中受益,進而強化規則意識并形成良性循環,推動規則意識在全社會不斷深化。
(一)規則意識的存在論基礎:歷史唯物主義視角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是與社會意識相對應的范疇。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統一。社會意識產生的基礎是人類的社會實踐,實踐的能動性決定了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的能動性。因此,社會意識根源于社會存在,是對以實踐為基礎的不斷變化發展的現實世界的反映。從原始社會的圖騰禁忌到現代社會的法律體系,規則形態的演變始終與生產方式的發展相伴而行。進入工業社會后,契約規則成為維系社會運轉的核心機制;在當代數字文明中,算法規則正在重塑人們的行為規范。這種歷史性轉變印證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二)規則意識的認識論基礎:價值判斷的理性建構過程
規則意識的形成本質上是一個理性認知和價值判斷的過程。康德提出的“定言命令”揭示了規則認知的普遍化特征:只有當個體能夠將某一行為準則上升為普遍法則時,該準則才具有道德合法性。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人們逐漸學會自覺運用理性,通過制定規則或簽訂契約來控制、緩解與防范沖突的產生和激化,從而走向妥協與合作。公民并非被動接受規則,而是在生活實踐中,運用理性思維對各種價值觀念進行篩選與整合。在多元價值觀交織的現代社會,公民通過觀察、反思和比較,判斷何種規則符合社會公平正義、何種規則有助于個人與社會的發展。例如,在面對道德規則與利益誘惑時,公民會基于自身對公平正義、誠實守信、公序良俗等價值的理解,理性思考遵守規則的利弊。
(三)規則意識的意志論基礎:現代公民的自覺認同機制
規則意識的意志論基礎的關鍵在于公民內心深處對規則的自愿遵守意愿,即規則認同。盧梭提出的\"公共意志”概念,潛在暗示了規則遵守的理想狀態應當源于公民的自愿服從而非外力強制。這種自律精神在康德的道德哲學中被表述為“自身立法”的崇高理念。在現代社會,公民是具有獨立人格與自由意志的主體,規則意識的培育不能依靠強制,而應激發公民內心的自覺。這種意志并非外界強加,而是公民基于對規則價值的認同,對自身行為負責的體現。如越來越多人在無人監督時仍能自覺將垃圾置于垃圾桶內,但也有人在匿名網絡環境中越過邊界發表不當言論,這些現象都體現了規則意志的內在化程度。因此,規則意識的培育和強化必須注重激發公民的內在認同,也需要通過教育引導來強化主體的道德自覺。
(四)規則意識的價值論基礎:社會評價的正向反饋結果
規則意識的價值論基礎體現在人們共同遵守規則后收獲的社會價值與社會評價的正向反饋。當公民普遍遵守規則,社會整體將呈現和諧有序的狀態,如在商業領域,誠信經營、遵守行業規則的企業家會收獲忠誠的客戶與合作伙伴的認可,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陽光信用”“信用積分”制度通過賦予守信者更多機會和便利,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良性機制;等等。這些正向反饋如同催化劑,讓公民看到遵守規則帶來的實際益處,進而使其更加發自內心地踐行規則,形成培育規則意識的良性循環,推動整個社會規則意識水平的不斷提升,讓規則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
綜上,從規則意識的整體構成來看,規則意識作為社會存在在人腦中的意識反映,是一個由理性思考、規則意愿、正向反饋等構成的復雜的層次結構。公民在一定的社會存在條件下形成共同的規則秩序,并經過理性思考與判斷后認為共同遵守這種秩序可以得到社會評價的正向反饋,進而將其外化于社會生活的具體行為,最終形成現代化社會中生活
環境的良好秩序。
三、全面依法治國視域下規則意識的價值向度
(一)文化賽續的媒介:傳統法律智慧的現代化轉型
強化規則意識與中華傳統法律文化存在深層契合。從“禮法合一”的治理智慧,到“德禮為政教之本”的倫理追求,都在彰顯硬性法律與軟性道德的交融。在全面依法治國過程中,這種歷史傳承被賦予現代內涵:公民主觀內心對社會正向交往規則產生認同并外化于行為,既是對“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古訓的當代詮釋,又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仁義禮智信\"在當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二)政治認同的基石:規則意識與現代國家治理的互構
強化公民規則意識是鞏固現代國家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石。在全面依法治國框架下,規則意識本質上是公民對法治思維的主動認同,突破了傳統人治思維的慣性,不僅提升了政策制定的民主化水平,而且通過“規則一權利一義務”的邏輯閉環,構建宏觀國家秩序與微觀公民生活之間的良性互動。這種政治認同的深化,使法治從國家強制力保障轉變為公民的自覺遵循,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注人持久生命力。
(三)理論研究的樞紐:規則意識對法治本質的延伸
規則意識的研究深化了對法律本質和功能的認識。傳統法律實施理論主要關注法律的制定和執行,而規則意識的研究則強調了公民對法律的內在認同和自覺遵守的重要性。良知不需要向外尋求,只能向內索求,而規則意識恰恰是合適的載體。良好的公民規則意識有助于保障社會治理制度的運行,優化社會治理制度的設計。10]
(四)治理效能的載體:規則意識對社會實踐的賦能
在當代法治建設的一線實踐中,規則意識發揮著“第一道防線”的關鍵作用。從“被動守法\"到“主動用規”,這不僅優化了糾紛解決途徑,而且通過規則共識的培育釋放出社會治理的乘數效應,為和諧氛圍的構建和高質量發展筑牢制度根基。此外,強化規則意識也會對司法實踐產生影響。在法律實施過程中,自覺主動遵守規則的“主動用規”使社會交往更加平等,減少違法行為的發生,進而提高司法效率,維護法律權威。
四、全面依法治國視域下規則意識的培育路徑
(一)確保正確方向,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
在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強化公民規則意識培育的根本遵循。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開拓者和引領者。建黨百年來,我們黨始終有著嚴于律己、恪守黨紀的傳統,黨的紀律建設的寶貴歷程和重要經驗是新時代治黨治國的政治優勢,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經驗遵循。從陜甘寧邊區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到新時代“楓橋經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法治實踐不斷豐富公民規則意識培育的本土經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公民規則意識培育提供了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引領,確保法治建設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二)把握關鍵環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是強化公民規則意識培育的關鍵環節。從立法層面看,國家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保障人民權益,能讓公民在參與立法過程中感受到規則的公正性與合理性,從而增強對規則的認同感;從執法層面看,執法部門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以實際行動詮釋規則的權威性,能讓公民明確違反規則必將受到懲處,進而自覺遵守規則;從司法層面看,法律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部門規范司法行為,提高司法公信力,能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三)抓住“關鍵少數”,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典范
“關鍵少數\"在強化公民規則意識培育中具有示范引領作用。領導干部等“關鍵少數”的言行舉止對普通公民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如果“關鍵少數”自身不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規則意識在全社會就難以真正樹立。因此,有關部門應落實領導干部學法用法制度,要將法治素養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標準;建立健全領導干部任前法律考試、年終述法等制度,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等法律法規。通過“關鍵少數”的以身作則,國家將帶動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
(四)推進全民守法,強化規則意識的思維和習慣
推進全民守法是強化公民規則意識培育的最終目標,也是形成規則思維和習慣的重要途徑。全民守法意味著每個公民都要將規則意識融人日常生活,并使之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習慣。激發公民的主體性主要從遵循規則的行為著手,找尋引導公民規范行為的科學機制。這需要國家從教育人手,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法治教育體系,持續開展法治教育和規則意識培育,讓公民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接受規則的熏陶。此外,在社會教育方面,國家要發揮村規民約、行業規章等社會規范的作用,將規則意識培育融入文明城市、文明單位創建活動。在數智化時代,國家尤其要重視網絡空間治理,通過“清朗”系列專項行動規范網絡行為,引導公民文明上網、理性表達,共建清朗網絡空間。
五、結語
公民規則意識的強弱不僅是判斷個體是否成熟的標準,也是衡量社會進步與文明的重要標志,對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有著重大的意義。在新時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按規則辦事”是當今社會普遍的價值取向和廣大民眾的熱切期盼,也是社會良好穩健運行的最低成本的保證。當代我國公民規則意識的培育既需要公民個人自學、自律與自覺;也需要黨和國家主動作為,做好教育引導、社會環境營造和合理制度供給,為公民規則意識的培育和強化提供良好的環境與氛圍。
參考文獻
[1何瑩.以規則意識涵養時代新人的法治精神:內在機理與路徑選擇[J].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12-16.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491.
[3英皮爾素.新牛津英語詞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625.
[4]BryanA.Garner.Black'sLawDictionary:EighthEdition[M].Minnesota:ThomsonWest,2004:4146.
[5]吳恒波,岳翠云.論倫理變遷視閾下的規則意識轉型[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23(3):12-17.
[6]《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2023年版)》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2023年版)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29.
[7][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楊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1-46.
[8][法]讓-雅克·盧梭.社會契約論[M.黃衛鋒,譯.北京:臺海出版社,2016:38-39.
[9]劉志山,黃杉.論規則意識與道德修養的內在聯系[J].當代中國價值觀研究,2022(4):19-27.
[10]黃瀅.公民規則意識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主體身份、內生邏輯與培育進路[J].大學教育,2022(12):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