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拉丁美洲的第三大國,墨西哥與中國的友誼悠長而篤厚。兩國曾通過“中國之船\"連接起橫跨太平洋的海上絲綢之路,奠定了如今中墨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友好交流的基礎。歷史是增進相互理解的重要窗口,認識墨西哥的中小學歷史教育現狀有助于兩國在人文領域產生深層次的共融,進而推動文明互鑒。
當前,墨西哥的基礎教育共分為幼兒教育、學前教育、小學教育與初中教育四個階段。步人21世紀,在跨學科教學日益成為全球教育熱點論題的時代背景下,墨西哥已經進行了三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后頒發《基礎教育學習綱領與教師指南(2011年版)》(簡稱“2011年版課標\")、《全面教育學習要點(2017年版)》簡稱“2017年版課標\")與《小學/初中教育學習綱領(2022年版)》(簡稱“2022年版課標\")。從功能和地位上看,文件中有關歷史學科的部分可視作墨西哥的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本文從三版文件入手,從跨學科的視角探索新世紀墨西哥的歷史課程改革,為我國的歷史教學提供經驗。
一、融通背景:三次改革積淀的跨學科基礎
21世紀以來,墨西哥三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成果均體現在被稱作“學習計劃\"(plandeestudio)與“學習綱領”(programadeestudio)的課程改革文件中。前者是覆蓋基礎教育全部學段的上位文件,承載著改革的核心理念,規定了課程的整體框架。后者是下位的細化文件,分學段闡述各學科(或教育板塊)的教學目標、內容與方法。二者的關系類似我國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與各學科的課程標準之間的關系。
2000一2012年,墨西哥基本完成第一輪課程改革,于2011年頒布適用于基礎教育全部學段的課程標準,即2011年版課標。歷史課程主要開設于小學教育的高年級與初中教育階段,致力于讓學生具備“理解歷史時空”“掌握歷史信息”“形成共存的歷史意識\"的學科能力。文件以“學習模塊”“預期學習目標”與“內容\"組織歷史學科知識,“內容”又由“時代全貌”“理解時段主題”“分析與思考主題”三種歷史主題構成。每冊教科書分模塊編寫,每模塊下轄三種主題,以達成預期學習目標。[1]
2012年底,墨西哥第二輪課程改革拉開序幕。此次改革強調建設高質量的教育評估體系與師資隊伍的重要性,力求讓基礎教育不僅是世俗、免費的,而且是優質、平等與包容的。2017年版課標出臺,不僅繼承了對前述三種學科能力的重視,構建新的“中心(eje)一主題\"框架,還提出設置“自主學習模塊”(Unidad de Construccion del Aprendizaje,縮寫為UCA這一“核心的教學建議”。UCA是一種項目式學習模塊,旨在讓學生“多周持續專注一個主題,開展個人或集體研究”,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有利于組織跨學科主題學習。2]
2018年底,在“新墨西哥學校”的構想下,墨西哥展開了第三輪課程改革,并于2024年頒布完整的改革文件。此次改革顛覆了既往課程改革建立的基本框架,開始將社區(comunidad)作為教學過程的中心,以階段整合年級,以融合多門學科的教育板塊取代單科課程。這種轉變深刻影響了歷史的學科定位,也讓更深層次的跨學科融通成為可能。
二十多年間,盡管來自各領域的因素對墨西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連續性產生了一定影響,但提高教育質量一直是墨西哥教育轉型的基本要素。3]為此,墨西哥教育部致力于在改革中為跨學科融通創設更多的空間,積淀更堅實的基礎。
二、由“融”到“容”:三次改革形成的跨學科特征
在改革過程中,墨西哥小學與初中歷史課程的跨學科特征日益鮮明,主要體現在學科地位、教學方法與教育理念三大方面。
(一)學科地位:取消單科成課,走向學科融合
從學科地位上看,歷史逐步從一門獨立的學科課程轉變為教育板塊的一部分,學科融合度不斷加深。
2011年,墨西哥教育部確定了統領不同課程的四大教育板塊(campode formacion),其中,歷史與地理同屬“探索、理解自然與社會”板塊,但在小學四至六年級與初中二至三年級,它們仍是單獨成科,擁有各自的教科書與課時要求。2017年,墨西哥教育部增設學業培養課程、個人與社會發展課程、自主課程,在三者之下再分設具體的板塊與學科課程。此時,原本屬于其他教育板塊的“公民與道德”課程也被列入學業培養課程中的“探索、理解自然與社會”板塊,豐富了學科種類。4到了2022年,經過兩次改革的鋪墊,墨西哥教育部重新審視了基礎教育歷史課程的改革歷程,發現當前的課程仍是以學科(asignatura)為單位,這種課程架構容易造成“知識的碎片化”與\"對現實看法的零散化”[5]。于是,在第三輪改革中,墨西哥正式用融合多門學科的教育板塊(campoformativo)取代單科課程,將歷史、地理、公民與道德三科合為“道德、自然與社會\"板塊,以“探討人與社會、自然的關系,批判地理解不同歷史和地理定位下的社區所經歷的社會、政治、自然和文化進程,提供學習經驗,塑造正確的道德觀,致力于培養具有合作精神、集體意識、責任心和民主感的公民\"為主旨。在教育板塊概念之下,小學四至六年級使用跨年級混合教科書《我們的知識:墨西哥,偉大與多元》;初中一至三年級使用與教育板塊同名的混合教科書,三科各自撰寫并細化章節。顯然,這種做法帶有濃厚的跨學科色彩,也回應了墨西哥教育部加強“不同學科知識的相互作用”的愿望。
(二)教學方法:提倡跨學科教學,培育學科共通素養
為了在實踐中加強歷史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墨西哥鼓勵教師采用跨學科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從多元視角認識歷史,培育他們的學科共通素養和學習遷移能力。
具體而言,2011年版課標雖已提及跨學科教學方法,但色彩較淡薄,僅指出“歷史空間\"概念的培養需要與地理課的教學同步。8盡管教師用書強調\"加強跨學科工作和初中課程的橫向性”,但也只是簡單地列出了“西班牙語、數學、科學、公民與道德、藝術”等能夠與歷史產生橫向聯系的課程名稱。直到2017年版課標頒布,歷史教師才獲得了詳細的跨學科教學指南。
在第二輪改革中,墨西哥教育部全面構建了跨學科教學的理論框架與實施路徑。在“教學重點”一節,2017年版課標強調要關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并提供了詳細的融通思路。例如,語文學科可以“幫助學生發展查閱和解釋文本、口頭與書面表達的能力;使學生能夠解釋社會問題的復雜性以及研究方法和技巧的實用性”9]。更詳細的跨學科教學方法則在教師用書中得到系統闡釋,包括主題跨學科、方法跨學科、知識點跨學科三大類型。其中,主題跨學科指將歷史學科中的主題或項目與其他學科中的主題或項目相關聯,幫助學生從不同視角學習同一現象。方法跨學科則主要體現在UCA的實施過程中。例如,在“我也有一段歷史\"這一UCA的分析環節,教師需要與學生一起回顧在語文與地理課程中學到的內容,聯系“撰寫文本,展示概括自不同材料的信息,對單人、多人關于見識與新知識的口述進行書寫和二次創作”的社會實踐活動與“地理空間\"等具體主題中的知識。10知識點跨學科多體現在歷史教科書的活動設計中。例如,空中課堂(Telesecundaria)版初一教材在敘述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串聯在語文課程中學到的有關“閱讀和比較新聞稿”的方法,圍繞《人權宣言》制作一則歷史新聞。
而到了2022年,墨西哥教育部一轉思路,提出“包容”“批判性思維”“跨文化批判”“性別平等”“健康生活\"“通過閱讀與寫作掌握不同文化”“藝術與美學體驗”7大銜接軸,它們在功能上相當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科共通素養。1銜接軸之下,2022年版課標不再規定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而是闡明主導每一教育板塊的銜接軸,即厘清該板塊應著力培育的學科共通素養。如此,“道德、自然與社會\"教育板塊及其包含的歷史學科就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包容性思維、批判性思維、跨文化批判能力與性別平等意識。[12學科共通素養框架的建構進一步加深了墨西哥基礎教育的跨學科色彩,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13]
(三)教育理念:回歸現實生活,構建包容社會
跨學科教學歸根結底是“對學生真實生活的回歸\"[14],墨西哥推行跨學科教學的主要目的也是\"將現實問題化”,讓學生在社區中運用多元知識解決復雜問題。作為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化的多元國家,墨西哥的國情較為復雜。因此,墨西哥教育部逐步賦予歷史學科幫助學生回歸現實生活的重要使命,即“讓青少年成為擁有個人、集體身份的法律主體和多元社群的一分子,并參與國家多樣性和民主化空間的建設”,最終,構建基于“尊重、實質性平等、沒有歧視與能夠充分行使人權\"的人際關系。15]
早在2011年版教師用書中,墨西哥教育部就指出,“探索、理解自然與社會\"這一跨學科板塊“提供了將科學、歷史與地理學科的知識整合起來,去理解、解釋與分析家庭和社區生活的一些問題的機會。”[162017年版教師用書則列出表格,寫明了實施跨學科教學的知識點與建議。例如,教師在講授“墨西哥的印第安人\"與“過去與當下·墨西哥的不平等與歧視\"這兩部分內容時,應串聯公民與道德課程中的\"多樣性、無歧視與跨文化的重要性\"等知識點,讓學生從更多元的視角審視歧視產生的根源。到了第三輪改革,墨西哥教育部更是大膽地將社區作為教學過程的中心,搭建起“社區一銜接軸一教育板塊”這一跨學科色彩濃厚的課程框架。17]根據墨西哥官方闡釋,銜接軸打通了教學活動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而教育板塊是課程整合的成果,天然具有跨學科的特性,目的是讓學生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更好地了解現實,而二者都指向“社區\"這一中心。
如前所述,墨西哥的社區中存在各種損毀社區多元性的歧視與暴力行為。為了讓學生認識到構建包容社區的意義,2022年版課標規定,“道德、自然與社會\"板塊應承認、尊重所有人的尊嚴與權利,“無論其種族或民族、性別、年齡、能力差異、社會經濟地位、健康狀況、宗教、觀點、性認同與性取向、婚姻狀況或任何多樣性的其他表現形式”[18]。在這種宗旨下,新課程需要“重新評估那些沒有被看見的歷史群體(如印第安原住民的婦女、女孩和男孩,非洲裔,非裔墨西哥人等)的歷史參與情況\"19]。于是,墨西哥教育部改變了整合歷史知識的方式,在初中課標中列出了12類內容,分別為“人類伊始:世界古代人民及其演變\"\"宗主國與統治體系的構造”“抵抗運動與獨立運動的壯舉\"“現代革命及其趨勢”“20世紀的緊張局勢”“關于青年與兒童的思想的歷史建構”“女性與她們的歷史\"“女性爭取權利的斗爭”“權力關系與歷史上受歧視或代表性不足的群體爭取權利的斗爭\"\"作為歷史建構中的歧視、種族主義、性別歧視與偏見”“人類流動、遷徙與生活的新場景”“歷史上的愛情、友誼、家庭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20很明顯,在這12類內容中,有數個與反對歧視、爭取平權等議題強相關,還有一些給予了女性、青少年等群體高度重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不同群體在學校歷史敘事中的平等地位。
以課標為準繩,墨西哥新版教科書設置了數目可觀的歷史專題,使得原本被排除在主流敘事之外的群體被\"重新看見”,并且同本教科書的地理、公民與道德部分也包含能與歷史相呼應的內容。以墨西哥初一教科書為例,地理設有“社會經濟不平等”“多元文化的國家認同”等專題,公民與道德也設有“沒有歧視與種族主義的共存\"“青年群體的多樣性與認同感\"等專題。如此,學生至少能從三門學科的視角展開觀察,認識自己所屬群體作出的歷史貢獻與當下面臨的復雜處境,從而以更積極的姿態參與民主國家的建設。
總之,無論是重構課程框架還是推行跨學科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都是通過加深學科融通來促進社會包容,從而實現由“融\"到“容\"的跨越,構建起一種尊重與包容多樣性的國家認同。
不可否認,墨西哥2018年至今的改革大刀闊斧,但就歷史部分而言,現有成果也尚可商榷。首先,在課程設置上,歷史重回不單科成課的軌道,使用三科合編乃至跨年級混編的教科書,這對學校統籌師資、教師連貫教學、學生系統學習而言都是極大的挑戰。其次,在教科書編寫上,雖然增設了多種專題,但課文輔助系統的多樣性急劇下降,史料教學的色彩也相對淡薄。在基礎教育轉型的重要過渡期,該如何優化課程框架與教科書內容,將跨學科教學理念有效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是墨西哥教育部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著力點。
三、融會貫通:墨西哥改革提供的跨學科經驗
近年來,我國亦提出要在歷史課程中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2,但這一理念尚處于“早期踐行階段\"[22]。在探索的過程中,具有鮮明跨學科特征的墨西哥歷史課程改革可為我國的歷史教學提供經驗。
(一)重視共通素養,加強學科融通
墨西哥以教育板塊為課程單位的做法有利有弊,但“銜接軸一教育板塊一學科”的課程框架所蘊含的學科融通思路值得學習。我國于2016年提出了包含6大素養與18個基本要點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23],但得到的關注度尚不夠高,在課程改革文件中,也并未與各學科核心素養形成明確緊密的邏輯鏈。因此,為進一步加深學科融通,我國應著力打通各學科核心素養之間的聯系,加快構建學科共通素養框架,并加強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素養之間的銜接;在設計歷史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時,教師不僅要關注活動指向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也要重視活動涉及的學科共通素養。如此,學生的跨學科意識才能夠得到顯著提升,各門學科的育人功能也能得到充分發揮。
(二)開展長期教學,促進學習遷移
在設置UCA時,墨西哥強調學生應在10一12周及以上的時間內持續專注地研究一個主題,從而真正做到融會貫通[24與之不同,我國《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并未指明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具體起止時間與課時分配方式。鑒于此,我國可以參考墨西哥的UCA模式,以半學期或一學期為學習周期,靈活分配 10% 的課時份額25,帶領學生開展長期的項目式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整合多門學科的知識,精選活動主題,并借助活動日程表、檔案袋等多種工具持續監測學生的學習進度,適時地進行形成性評價,從而幫助學生真正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
(三)立足現實生活,涵育家國情懷
當前,墨西哥的歷史教育以社區為中心,旨在通過跨學科教學促進社區的包容平等,進而形成統一的國家認同,這種突出的現實導向亦值得借鑒。我國的學校歷史教育承載著幫助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職能,“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亦強調“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因此,在理念上,歷史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應堅持綜合性與實踐性原則,兼顧歷史學習與現實探究,幫助學生“形成對家鄉、國家和中華民族的認同\"[26]。而在實踐中,教師應緊扣學校所在社區或地區的特征,基于真實情境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社區生活、搜集鄉土史料、解決現實問題,最終成長為有理想、有擔當的新時代公民。
四、結語
墨西哥的小學與初中歷史課程緊跟世界歷史教育改革的潮流,在學科地位、教學方法與教育理念方面均形成了鮮明的跨學科特征。這些課改舉措不僅為了加強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還旨在深化該國的社會包容與國家認同。作為他山之石,墨西哥的改革經驗可為我國的中學歷史教育提供參考,幫助我國構建更全面、更完善的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理論與實踐體系。
參考文獻
[1]
[8]
[16]Secretariade EducacionPublica.ProgramasdeEstudio2011.Guia para el Maestro.Educacion Basica.Primaria.Cuarto Grado[M].Ciudad de Mexico:Secretariade EducaciónPublica,2011:150-156,151,384.
[2]
[4]
[9][1o][24]Secretaria de Educacion Publica.AprendizajesClave parala Educacion Integral. Educacion Primaria. 4o[M] CiudaddeMexico:SecretariadeEducacionPublica,2ol7:292-293,250-251,292,318,293.
[3]
[5]
[6]
[7]
[11]
[17]Secretaria de Educacion Publica.Plan deEstudio parala Educacion Preescolar,PrimariaySecundaria2022[M].Ciudad de México:Secretaria de Educacion Publica,2024:54,50-60,148,140,100,100.
[12]
[15]
[18][2o]Secretaria de Educacion Publica.Programa deEstudio para la Educacion Secundaria:Programa Sintético de laFase 6[M].Ciudad de Mexico:Secretaria de EducacionPublica,2024:77,77,75,82-102.
[13]陳佑清,朱莉萍.論學科共通素養框架的建構[J].課程·教材·教法,2024(9):24-32.
[14]任學寶.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內涵、困境與突破[J].課程·教材·教法,2022(4):59-64,72.
[19]Secretaria de Educacion Publica. Programa de Estudio para laEducacion Secundaria:Programa Sintético de la Fase 5[M].CiudaddeMexico:SecretariadeEducacionPublica,2o24:58.
[21][25][2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39,40,6.
[22]孫芙蓉,李子涵.美國中小學跨學科學習的歷程、特征及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24(9):155-159.
[23]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