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加速推進的背景下,“崗課賽證\"融通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的創新路徑,正深刻重塑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師隊伍建設方向。
一、“崗課賽證”融通的理論依據
(一)“崗課賽證”融通的內涵與價值
“崗課賽證\"融通育人模式是隨著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發展需求孕育而生的。“崗課賽證\"融通機制是指將企業崗位需求、教學課程設計、技能競賽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標準有機結合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強調教育與產學研深度融合。在這一融通機制中,崗位需求引領著課程內容設計,競賽活動豐富著教學形式與評價方法,而職業資格證書則為教學成果提供了規范化的檢驗標準。這種融通機制通過打破院校與企業的邊界,將實踐性知識與理論性知識融入教師的職業成長中,促使高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將產業新技術、新工藝及新標準有效轉化為教學內容,從而培養出更符合產業需求的人才,實現職業教育“三教改革”的核心價值與目標,并為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供重要支撐。
(二)“雙師型\"教師發展的相關概述
“雙師型\"教師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扮演著橋梁與紐帶的角色,促進教育與產業的深度對接[2],“雙師型\"教師發展理論植根于職業教育的實踐本位論與能力本位論,體現了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與以能力為本位的核心理念。從專業理論角度分析,“雙師型\"教師發展融合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理論與職業能力發展理論,強調教師既要具備扎實的理論教學能力,又要擁有豐富的實踐操作經驗與行業背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雙師型\"教師發展提供了認知基礎,指出教師通過在真實職業情境中不斷實踐與反思,重構自身知識體系與能力結構,以此實現專業成長。社會學習理論則從另一維度闡釋了“雙師型”教師通過與行業企業的互動與協作,在專業社群中習得隱性知識與職業精神的重要性。職業能力整體論進一步指出“雙師型\"教師的發展不應局限于技術技能層面,還應包括職業倫理、創新思維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等綜合素質,形成完整的“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框架,以此為高職院校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與方法論支持。
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體系構建
(一)教師專業能力結構重構
“崗課賽證\"融通背景下的“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結構呈現多元復合特征,需要在傳統教學能力基礎上進行深層次重構。這種重構不局限于教學能力與專業技能的簡單疊加,而是強調對“雙師型\"教師跨界整合能力與創新應用能力的培養。“雙師型\"教師的能力結構應包含理論教學能力、實踐操作能力、課程開發能力、技能競賽指導能力以及產教融合推進能力等多維度內容,其中核心是產業技術轉化能力與實踐教學設計能力。這種能力結構重構要求教師能夠敏銳捕捉產業發展的前沿動態,將行業新技術、新工藝與新標準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同時具備將復雜工作過程進行教學化處理的能力,設計出既符合認知規律又貼近職業實際的教學活動。在此基礎上,“雙師型\"教師還要具備職業指導能力、教學研究能力與數字化教學能力等,形成多層次、立體化的專業能力結構體系,這樣才能勝任“崗課賽證\"融通背景下的高職教育教學工作,有效推動學生從學習者向熟練技能人才的轉變過程。
(二)校企協同培養機制
校企協同培養機制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環節,通過構建校企深度合作平臺,實現教師專業能力的雙向增長與復合發展。有效的校企協同培養機制應涵蓋共建共享、互惠互利及協同育人三個核心要素,打破傳統的校企合作中存在的“校熱企冷\"現象。在共建共享層面,高職院校與企業可通過共建實訓基地、技術研發中心及產業學院等方式,為教師提供實踐平臺;在互惠互利層面,校企雙方應建立健全的利益共同體機制,企業通過參與教師培養獲得技術支持與人才儲備,而學校通過企業資源提升教師實踐能力;在協同育人層面,校企雙方共同制定\"雙師型\"教師標準,共同參與教師選聘與培養評價全過程。校企協同培養機制還應注重建立教師到企業實踐的長效機制,促使教師定期深人企業參與真實項目開發與產品研制,在實踐中提升教師的專業的能力,形成“崗課賽證\"融通背景下所需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三)實踐能力提升模式
“雙師型\"教師實踐能力提升模式是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學校需要圍繞“崗課賽證\"融通的核心要素構建系統化的能力培養體系,基于職業能力發展規律,“雙師型\"教師實踐能力提升應采取分層遞進式培養模式,從基礎適應到專項提升再到創新引領三個階段推進。基礎適應階段,學校應重點解決教師對行業企業工作流程、技術標準與管理模式的熟悉與認同問題,可以通過企業掛職鍛煉、跟崗實習等方式實現;專項提升階段,學校應側重教師專業技能的深化與專項突破,可通過參與企業技術攻關、產品研發及工藝改進等項目實現能力的綜合提升;創新引領階段,學校則應強調教師在掌握核心技能基礎上的創新應用與引領發展,通過組織教師參與技能競賽、承擔橫向課題以及開展技術服務等活動提升教師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在實踐能力提升過程中,學校應重視構建“崗位體驗一課程開發一競賽參與一證書獲取\"的閉環式培養路徑,促使教師在企業崗位實踐中積累教學素材,將其轉化為課程內容,并且通過競賽檢驗教學效果,最終以職業資格證書作為能力評價標準,形成完整的實踐能力提升生態系統。
(四)制度保障體系設計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制度保障體系是確保各項建設措施落地見效的關鍵支撐,需要從組織、政策、資源與評價四個維度進行整體設計。在組織保障方面,高職院校應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領導小組,配套相應的工作機構,并明確職責分工與協同機制;在政策保障方面,高職院校應制定專門的“雙師型\"教師發展規劃與實施細則,在教師招聘、職稱評審及績效分配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消除教師參與實踐的制度壁壘;在資源保障方面,高職院校應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教師參與企業實踐、技能競賽與職業資格認證,建立校內實訓基地向教師開放的運行機制,并提供教師技能提升的物質保障;在評價保障方面,高職院校應構建與“崗課賽證\"融通理念相適應的教師評價體系,將企業實踐經歷、技能競賽成績及職業資格證書等納入教師評價指標并賦予適當權重。制度保障體系的設計應遵循系統性、針對性、激勵性與可操作性原則,各項制度之間相互銜接,彼此支撐,形成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強大合力,為“崗課賽證\"融通背景下的高職教育改革提供堅實的師資保障。
三、“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應用
(一)教師選聘與引進機制
“崗課賽證\"融通背景下的\"雙師型\"教師選聘與引進機制應突破傳統單一的學歷與資歷導向,構建多維度、多渠道及多層次的人才引進體系。這種選聘機制應強調能力導向、實踐為先的理念,將行業企業實踐經驗、技能競賽成績及職業資格證書等作為重要評價指標,形成區別于普通高校的特色化選人用人標準。4高職院校可采用\"定向培養十專項引進十柔性聘用\"的復合式引才模式,通過校企聯合培養定向輸送優秀畢業生回校任教,專項引進具有豐富行業經驗的企業技術專家與能工巧匠,柔性聘用行業領軍人物與產業大師擔任兼職教師;在選聘程序上,高職院校應改變傳統的以試講為主的評價方式,增設實操考核及項目展示等環節,全面考察應聘者的教學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高職院校還可建立“雙師型\"教師資源庫與區域內龍頭企業及行業協會建立人才共享機制,實現優質人力資源的互通互補,通過科學合理的選聘與引進機制不斷優化“雙師型\"教師隊伍結構,為“崗課賽證\"融通背景下的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二)“崗課賽證”融通培訓體系
“崗課賽證\"融通培訓體系是“雙師型\"教師能力提升的系統工程,需要圍繞崗位需求、課程設計、技能競賽與職業認證四個核心要素設計科學的培訓路徑與內容。培訓體系的構建應遵循整體性、系統性與實踐性原則,打破傳統培訓中理論與實踐、校內與校外、教學與產業相分離的局限。在培訓內容上,高職院校應涵蓋企業崗位技能培訓、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培訓、技能競賽指導能力培訓與職業資格認證輔導四個模塊,形成環環相扣的能力培養鏈條;在培訓形式上,高職院校應創新采用理實一體、校企交替、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模式,通過教師企業實踐周與專題工作坊、技能大師工作室與虛擬仿真實訓等多樣化形式,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成長需求;在培訓評價上,高職院校應建立以用為考、以賽促訓及以證驗效的多元評價機制,將培訓效果與教師的實際教學改革、競賽成績與證書的獲取緊密結合。高職院校還應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構建“雙師型”教師培訓管理平臺,實現培訓全過程的數字化管理與個性化服務,為教師制定專屬成長地圖,精準支持教師在“崗課賽證\"融通背景下的專業發展并有效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三)多元化評價與激勵機制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的多元化評價與激勵機制是調動教師積極性與激發教師創造力的重要手段。高職院校應圍繞“崗課賽證\"融通的核心理念進行創新設計,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應打破傳統唯論文、唯學歷及唯資歷的單一評價模式,構建教學、實踐、研究三位一體的立體化評價體系。在評價內容上,高職院校應將教師的企業實踐經歷、技能競賽指導成績、課程開發質量與職業資格證書獲取情況等作為關鍵指標并賦予適當權重;在評價主體上,高職院校應引入企業及學生同伴等多元評價主體,形成全方位與多角度的綜合評價;在評價周期上,高職院校應建立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動態評價機制,關注教師成長的整體軌跡。與評價機制相配套的激勵機制應從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兩個維度構建:物質激勵方面,高職院校應設立“雙師型”教師專項津貼、技能競賽指導獎金及校企合作項目提成等多樣化薪酬體系;精神激勵方面,高職院校應設立“雙師型\"教師星級評定、技能大師工作室、優秀實踐教師等榮譽稱號,提升“雙師型\"教師的職業認同感與榮譽感,通過科學的評價與有效的激勵引導教師主動適應“崗課賽證\"融通的教育理念,并不斷提升其專業能力與教學水平。
(四)校企協同育人實踐
校企協同育人實踐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平臺與應用場域,通過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實現教師學生與企業的三方共贏,高質量的校企協同育人應突破傳統校企合作中流于表面的形式主義,構建利益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的深層合作關系。在合作模式上,高職院校可推行“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產業學院\"等多樣化形式,為“雙師型\"教師提供實踐教學的真實環境;在合作內容上,高職院校可圍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構建、教材開發、實習實訓與就業創業等全過程開展深度合作,使教師在校企協同育人中提升實踐教學能力;在合作機制上,高職院校應建立“互聘共培”的師資交流制度,推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與學校教師雙向流動的常態化機制,促進知識技能的互補與融合。5在校企協同育人實踐中,“雙師型\"教師應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一方面,將產業新技術新工藝及新標準引入教學過程;另一方面,將人才培養與科研成果反哺企業發展,形成教學生產、理論實踐及學校企業的良性互動。高職院校通過多層次、全方位的校企協同育人實踐,不斷提升“雙師型\"教師適應“崗課賽證\"融通的職業教育改革需求,可以培養出更多符合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四、結語
“崗課賽證\"融通背景下“雙師型\"高職教師隊伍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協同推進,高職院校通過深化教師專業能力結構重構、完善校企協同培養機制、創新實踐能力提升模式與健全制度保障體系,可以形成科學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框架,從而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供堅實的師資保障。
參考文獻
[1]許至晶,黃佳麗,王凌燕.“崗課賽證”融通育人模式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科教導刊,2025(6):116-118.
[2]斯慶.“雙師型”教師評價體系的構建:內涵、標準與發展路徑[J]知識窗(教師版),2025(3):90-92.
[3]宋開屏.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5(2):20-23.
[4]梅曉芳,馮婷.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現實追問、問題審思與實踐路徑J.云南開放大學學報,2025(1):67-70,78.
5宮照邦.職業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培養路徑研究J」.汽車知識,2025(3):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