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位于省臺州市,東瀕東海,南接臺州市椒江區與黃巖區,西鄰仙居縣,北連天臺縣與三門縣,是一座享有盛譽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而其地方方言—臨海方言,作為臨海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載體,具有獨特的語言特征與豐富的地方特色。據《中國語言地圖集》,臨海方言屬吳語臺州片。研究臨海方言不僅有利于臨海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可為臺州方言及吳方言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近年來,臨海方言研究成果日益豐富,主要可分為通論性研究、語音研究、詞匯研究、語法研究、應用研究五類,其他研究成果則散見于臺州方言及吳方言研究的相關資料中。
一、通論性研究
通論性研究是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對臨海方言作整體性描寫和分析的研究。該類研究目前還較為有限。代表論文有蔡勇飛《臨海方言音系及有關詞匯、語法特點的研究》,他對臨海方言音系、詞匯和語法進行了整體的描寫與分析,并簡要討論了其方言內部差異,大致描繪了臨海方言的整體面貌。但該研究側重音系,對詞匯、語法部分的討論較為簡略,僅對部分有特色的詞語和語法現象作了描寫,缺乏全面深入的討論。
二、語音研究
語音研究一直是臨海方言研究的核心內容,已有較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語音描寫分析方面,也有部分涉及歷史音變與語音比較的研究。
(一)語音描寫分析
對臨海方言的語音進行描寫分析的研究,可根據研究方法的不同細分為兩類:運用傳統方言學方法的研究和運用實驗語音學方法的研究。兩種方法互為補充,共同推動了臨海方言語音研究的深入。
1.運用傳統方言學方法的研究
該類研究以黃曉東為代表。黃曉東運用傳統的方言學方法,以臨海下轄街道一一大田街道的方言為代表音,對臨海方言的聲韻調系統作了記錄,并進一步分析了音韻特點,列出了同音字匯和無相應單字音的小稱音節[3],為后續相關的臨海方言研究提供了基礎性數據。
此外,《臨海縣志》和《臺州地區志》這兩本地方志中設有“方言章”,對臨海城關地區的語音進行描寫分析。《臨海縣志》記錄了臨海城關話的聲韻調及部分變音情況[4《臺州地區志》記錄了臨海城關話的聲韻調及其拼合關系、同音字匯、文白異讀情況。5值得注意的是,兩者記錄的音系并不一致。
2.運用實驗語音學方法的研究
與傳統方法不同,實驗語音學方法利用現代聲學技術和儀器,對方言語音進行精確的量化分析,可彌補傳統方言學方法在精度和研究范圍上的不足。臨海方言的實驗語音學研究起步較早,主要涉及聲調和阻塞音兩方面。
最早對臨海方言進行實驗語音學研究的是游汝杰的《吳語聲調的實驗研究》。該書對吳語區多個代表性方言點的聲調作了實驗分析,臨海就是其研究的方言點之一,該研究為后續臨海方言的實驗語音學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在此基礎上,張燕春對臨海方言的單音節聲調和雙音節連讀變調作了更為深入的聲學實驗分析,并將實驗結果與傳統方言學方法得出的研究結論作了對比,肯定了傳統方言學方法對調型的基本把握,但指出其在調域的把握上還存在偏差,并從調長角度對傳統方言學方法進行補充。[7-8]
阻塞音的研究者有錢佳璐和鄭逸文。錢佳璐從系統的聲學參數、生理信號參數出發,對臨海話塞音聲母作了細致的探索,描繪出其基本概況,總結出了區分三種塞音聲母的方法。鄭逸文則從時長、過渡音征、音軌方程、譜矩、二維頻譜的角度對臨海方言阻塞音的協同發音情況作了聲學實驗研究,總結了其阻塞音協同發音的規律。[10]
(二)歷史音變與語音比較
有關歷史音變與語音比較的研究較為有限。在歷史音變方面,阮詠梅基于19世紀臺州地區傳教士文獻,將其中記錄的臨海方言語音與現代臨海方言的音系作了對照分析,揭示了以臨海方言為代表的臺州方言在過去一個多世紀中的語音演變軌跡[],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了借鑒與參考。而語音比較方面,代表性研究有蔡海燕、方金華、盧笑予、潘雪雨晴等人撰寫的相關論文。
因地形原因,臨海方言內部具有較為復雜的地域變異,蔡海燕、方金華以其中具有較大差別的杜橋(臨海下轄鎮)方言與臨海城關方言為研究對象[2],揭示了二者在字音上的主要差異。盧笑予、潘雪雨晴則對臨海方言作了跨方言比較研究,在分析臨海方言中“是\"字促化情況的基礎上,將其與吳語區其他方言進行比較,揭示了“是\"字促化在不同吳方言中的分布差異和吳方言有關\"是\"系詞弱化的蘊含共性。13]
此外,《臺州地區志》中的“方言章”有簡要涉及臨海方言與其他臺州片方言以及北京話的語音比較[14],可為臨海方言的語音比較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三、詞匯研究
針對臨海方言詞匯的專項研究極為有限。周靜怡從漢語史的視角切入,對臨海方言中的古語詞作了初步的探究[15],揭示了臨海方言在詞匯層面所保留的古老特征。但該研究只探討了部分古語詞,尚未達到系統性、全面性的深度。許玲瑩則對臨海方言歌謠中的古語詞和重疊詞作了考察。16盡管歌謠中的部分詞語用法在當今臨海方言的日常交流中已不再通行,但其研究成果仍具備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不過,該研究也存在深度和廣度不足的問題。此外,《臨海縣志》收錄臨海方言詞語455條。17]
四、語法研究
語法研究一直是臨海方言研究的重要課題。近年來,隨著方言學及語法學的不斷發展,有關臨海方言語法特征的研究也逐漸深入,在詞法、句法、跨方言比較與類型學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詞法研究
最早在詞法方面對臨海方言進行專門研究的是蔡海燕。蔡海燕以臨海方言的狀態詞(即狀態形容詞)為研究對象,舉例分析了臨海方言中狀態詞的各種形式,揭示了臨海方言在形容詞構成上的特殊性。18然而,該研究以描寫為主,尚未深入探討其構詞背后的原因及語法機制。
盧笑予在臨海方言詞法研究方面有重要貢獻,其研究涵蓋人稱代詞、指示詞及情態副詞等多個方面。在人稱代詞方面,他重新歸納了臨海方言的人稱代詞系統,并著重分析了其中和普通話差異較大的復數標記形式“儂\"[19],從人稱代詞的角度揭示了臨海方言的獨特性。在指示詞研究方面,他從基本指示語素和復合指示詞兩方面詳細描寫了臨海方言指示詞系統,并重點討論了表示近指、遠指和更近指的三個基本指示語素“葛\"”\"簡\"”\"以\"\"在語義表現、語用功能和句法功能上的差別。20]此外,盧笑予通過對比分析認識情態副詞“催”與“怕”的功能、句法位置、組合關系、語法化路徑[2,豐富了臨海方言副詞的個案研究。
(二)句法研究
句法研究也是臨海方言語法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相比詞法研究,句法研究相對較少,代表研究者有黃耀輝。黃耀輝從時體系統的角度,詳細分析了臨海方言中的體和貌,將體分為未然體、正然體和已然體,貌分為短時貌、持續貌和先行貌三類22,系統描述了臨海方言的時體系統。但該研究主要側重描寫層面的工作,缺乏更為深入的理論探討與分析。
(三)跨方言比較與類型學研究
跨方言比較與類型學研究是近年來臨海方言語法研究的一個新方向,該類研究從跨方言比較的視角出發,運用語言類型學理論與方法,在分析臨海方言語法的基礎上進一步考察臨海方言在語法層面與其他方言的異同,旨在歸納多個方言點背后蘊含的共性,提升了臨海方言研究的理論高度與深度。
盧笑予首次將語言類型學方法引入臨海方言語法研究,分析了臨海方言中非謂語前置詞的用法及語法化過程,并重點考察了多功能語法形式\"撥”[23],為后續研究提供了方法論參考。此外,基于臨海方言更近指指示語素“以\"”可能源于t-類近指詞的思考,盧笑予以臨海方言中的“以\"\"為切入點,運用類型學方法分析了該形式在吳語區的分布與演變,推測其消失可能會遵循“自西南向東北、自內陸向沿海\"的地理路線。24該研究的地理分析框架和語法演變路徑的推測,為今后的類型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啟發。在后續研究中,盧笑予還對比了臨海方言表“再次”義的后置成分“湊”與東南方言中常用的表“再次”義的語素“添\"的異同[25],進一步拓展了類型學視角的臨海方言研究。
張劍羽和盛益民則從類型學角度對臨海方言的處所范疇作了考察[26],為深入了解臨海話的句法結構和語義表達提供了新的資料和視角。值得注意的是,其研究對象僅為臨海下轄鎮白水洋的方言,未涉及臨海全境,研究范圍較為局限。
五、應用研究
除了上述理論研究,應用研究也有所發展,但研究成果較少,以郭璐璐和諶莉文的《臨海方言語音對英語語音學習的負遷移作用》為代表。該文通過對臨海方言與英語語音特征的比較,分析了臨海方言對英語語音學習的負遷移作用,并就此針對性地提出了若干學習建議,為以臨海方言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提供了幫助。27該研究將方言研究與二語習得相聯系,兼具理論意義與實踐應用價值,拓寬了臨海方言研究的領域。
六、研究總結與展望
臨海方言研究在語音、詞匯、語法、通論性以及應用研究等多個方面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語音研究方面,研究并未局限于語音描寫分析,也涉及歷史音變與語音比較,在研究方法上既運用了傳統方言學研究方法,也使用了實驗語音學研究方法;在詞匯研究方面,雖然目前成果比較有限,但對臨海方言保留的古語詞和地域性詞匯的初步考察已為未來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在語法研究方面,語法研究逐步拓展,在傳統的詞法和句法研究取得一定突破的同時,還有研究者嘗試將語言類型學理論與語法研究相結合。此外,除了上述理論研究,應用研究也有所發展。
但整體而言,臨海方言的研究仍存在若干不足之處,亟待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主要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一是語音研究的不足。歷史音變和語音比較研究相對薄弱,且語音研究缺乏系統性。因地形原因臨海方言內部具有較為復雜的地域變異,而現有研究均是聚焦市內的某一具體區域,未有全面反映臨海方言整體特征和內部差異的具體研究。二是詞匯研究的匱乏。現有詞匯研究較為薄弱,尚未有系統梳理臨海方言詞匯的研究,也未見臨海方言詞匯相關的深入研究。三是語法研究的局限。句法層面的研究較為薄弱,尤其是在句式的研究上。且現有的研究多聚焦個別或少數語法現象的分析,鮮有研究從宏觀視角出發,對臨海方言語法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與歸納。四是通論性與應用研究的缺乏。有關臨海方言的通論性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數量太少。五是研究視角的不足。現有研究視角較為單一,多局限于傳統語言學視角,缺乏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多元視角的探討,如語言接觸、語言變異研究等。
在未來,研究者可針對上述不足,通過加強歷史音變和語音比較研究、系統梳理和深人挖掘方言詞匯、深化語法研究、梳理語法體系、完善通論性研究、豐富應用研究以及創新研究視角等手段,推動臨海方言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今兮乂
[1]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中國語言地圖集[M].香港:朗文出版(遠東)有限公司,1987:B9.
[2]蔡勇飛.臨海方言音系及有關詞匯、語法特點的研究[C]//全國漢語方言學會.中國方言學報(第五期).杭州師范大學,2007:135-144.
[3]黃曉東.臨海方言音系[J].方言,2007(1):35-51.
[4][17]臨海市志編纂委員會.臨海縣志[M].杭州:人民出版社,1989:649-657,657-663.
[5][14]《臺州地區志》編纂委員會.臺州地區志[M.杭州:人民出版社,1995:1061-1078,1078-1088.
[6]游汝杰.吳語聲調的實驗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56-168.
[7]張燕春.臨海方言單音節聲調的實驗研究[J].南開語言學刊,2005(1):35-42,226.
[8]張燕春.臨海方言雙音節連讀變調實驗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73-82.
[9]錢佳璐.吳語臨海話塞音實驗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1.
[10]鄭逸文.臨海方言阻塞音的協同發音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2.
[11]阮詠梅.臺州方言百余年來的語音變化[J].語言研究,2015(2):72-77.
[12]蔡海燕,方金華.臺州府城與臨海杜橋方言字音對照分析[J].臺州學院學報,2012(2):29-34,42.
[13]盧笑予,潘雪雨晴.從臨海方言\"是”字句看吳方言的系詞促化[J].語言科學,2024(5):509-523.
[15]周靜怡.臨海方言中的古語詞例釋[J].文教資料,2013(9):22-23.
[16]許玲瑩.臨海歌謠的語言研究[D].金華:師范大學,2019.
[18]蔡海燕.臨海方言的狀態詞[J].臺州師專學報,1997(4):38-42.
[19]盧笑予.臨海方言的人稱代詞[J].臺州學院學報,2013(4):34-39,55.
[20]盧笑予.臨海古城方言的指示詞系統[J].方言,2018(2):214-220.
[21]盧笑予.臨海方言“懽”與“怕”的認識情態功能[J].方言,2022(4):462-471.
[22]黃耀輝.臨海話時體系統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
[23]盧笑予.臨海方言非謂語前置詞的語法多功能性分析[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3(5):72-77.
[24]盧笑予.從臨海方言“以=”看tG-類近指詞在吳語區的分布與演變[J].中國語文,2017(1):88-99,128.
[25]盧笑予.臨海方言的“湊”:兼與“添\"比較[J].南開語言學刊,2019(1):118-126.
[26]張劍羽,盛益民.臨海(白水洋)方言處所范疇的類型學研究[J].語言與文化論叢,2024(1):23-38,280-281.
[27]郭璐璐,諶莉文.臨海方言語音對英語語音學習的負遷移作用[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6):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