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提出“國家將愛國主義教育納人國民教育體系”,明確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融入各類學科和教材”“應當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和體驗相結合\"“融人校園文化建設和學校各類主題活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應當堅持思想引領、文化涵育,通過教育引導和實踐養成相結合的方式,注重主題鮮明,同時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小學教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使命,在小學課程體系中融人愛國主義教育應堅持共性與個性相統一。
一、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小學課程教學的共性特征與個性差異
小學階段的教育不僅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還強調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課程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主要途徑,小學教學課程科目、類型較多,導致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各類課程的側重點和方法具有差異性,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也不盡相同。為提高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性,本文從共性特征和差異性兩個維度對如何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各類課程進行探討。
(一)共性特征:具有相似的培養目標、融入方式和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
首先,小學課程在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和價值觀塑造方面具有相似的培養目標,致力于培養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教師在各學科課程教學中適當融入相關故事,有助于在教學活動中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教師通過對愛國主義知識的講解,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方式具有相似性。不同學科教師可以在各自的教學內容中整合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向學生呈現愛國主義教育知識。不同學科教師共同參與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形成全方位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網絡,展現愛國主義教育的不同呈現方式。教師在教學中有效利用校內外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開展教學活動,通過豐富的教學形式讓愛國主義教育“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再次,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各類課程教學都應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提升學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在方法的選擇上,教師可以采用實踐活動體驗和感悟愛國主義精神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愛國主義內涵,參與各種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二)個性差異:按照學科特點融入特定知識
愛國主義教育融人小學課程教學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例如,以數學為代表的理科課程強調知識的邏輯性和實際應用,而語文等課程更重視對學生語言知識的培養和積累。其中,數學是一門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在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科學精神和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作用不可替代。教師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數學教學,可以在教學中穿插講解中國數學家的成就和數學發展史,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理性分析能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語文作為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在語文課程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應考慮課程具有的文化傳承和情感體驗特點。教師可借助文學作品、古詩詞等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利用語文教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讓學生學會用文字抒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贊美之情,以增進學生的愛國情懷,在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增強其文化認同感。
作為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跨學科性質的綜合課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有利于打破傳統的學科教學之間的界限,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更廣泛地融入社會、自然、科學、藝術等領域。與學科課程相比,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更能激起學生探索未知的興趣。這種實踐性的教學方式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小學課程教學的多重向度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小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環節。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小學課程教學,需要從知識、情感和行為三個向度進行考量和實踐。
(一)知識向度:以新教材引領學生愛國思想認知
知識是人類認知與思想觀念的成果,本身蘊含一定的價值觀,可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指出:愛國主義教育應當堅持思想引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正確的思想才能引導我們走向正確的道路。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僅僅注重學生的知識積累是不夠的,更應該深化素質教育的內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教材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2教材的內容選擇應體現當代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反映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需求。在學生依靠教材學習學科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教師應培養國家觀念和愛國情懷,使其對祖國的前景充滿信心和希望。以小學數學課程為例,教師在數學教材中挖掘并強調愛國主義教育元素的主要方式,是結合數學知識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引導學生理解國家發展的需求。在愛國主義教育融人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實踐中,教師需要以引導學生理解國家發展的需求為主,結合數學教學的知識內容,挖掘教材中的數學故事和人物背后的愛國情感;以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在國家建設中的應用為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愛國情懷的深化。
在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與小學課程教學知識相結合的過程中,引人國家發展的教學實例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方法。部分教師嘗試通過游戲和競賽的方式讓學生感受課程教學的樂趣和挑戰;部分教師選擇開展與愛國主義教育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綜上,在愛國主義教育融人小學課程教學的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入國家發展的實例為主,以游戲和競賽等實踐活動為輔,完成知識傳授與愛國情懷的深化。
(二)情感向度:以教育引導激發小學生情感共鳴
《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指出:愛國主義教育應當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學生只有從小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才能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命運聯系起來,在未來才可以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進而肩負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光榮使命。3以小學語文課程為例,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包含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其中包括歌頌革命的傳統題材,弘揚創新精神、民族精神的題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備課、開發教學資源,將其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呈現給學生;通過設計學習任務群的形式,指導學生參與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有關讀、寫、議、練等活動,啟發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思考,深刻感悟愛國情感,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進而提升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當前在小學課程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教師多采用任務群設計方式。在不同方法中,組織與國家發展歷史和文化傳承相關的綜合實踐任務占據較大比重,這表明大多數教師傾向通過實踐活動來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文化認同感。這種方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創設與愛國主題相關的閱讀和寫作任務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式,這體現了閱讀和寫作活動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教師利用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目設計愛國情感體驗任務,主要是在課程教學中引入具有深遠歷史和文化價值的經典文學作品,從而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行為向度:以綜合實踐活動營造校社協同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
行為向度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將個體的知識與愛國情懷積累有效轉化為具體的實踐行動能力,促使個體在實際生活中踐行愛國行為,將理論認知與深厚情感融入日常言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指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應當堅持“主題鮮明、融入日常”。愛國主義教育是多層次、多維度的,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國防和國家安全教育等目標高度一致,內容緊密相連。4愛國不僅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行動,因此教師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時,應當側重開展主題鮮明、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緊密的綜合實踐活動。
以利用紅色場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為例,紅色會館承載的歷史往往與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事件、革命歷程緊密相關。博物館能夠創設在學校場域下難以創設的基于真實情境的學習環境;內外部資源條件雙向驅動館校合作機制的建立,能夠產出優質文化產品,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5舉辦主題教育被廣泛認為是紅色場館更好地融人小學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途徑。博物館應增加互動體驗項目,與學校建立合作關系。因此,學校在利用紅色場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應發揮場館的教育優勢,建立校社協同的愛國主義教育合作關系,不斷加強和完善愛國主義互動體驗項目的建設。
三、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小學課程教學的實踐路徑
新時代的小學愛國主義教育要在批判性中增強建設性,在破除錯誤觀點的過程中確立愛國主義的正確觀念,做到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堅持“情理通融”,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的心中牢牢扎根。
(一)以教材內容為根本
教材作為課程實施的主要載體,蘊含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教師應系統梳理各學科教材中的愛國主義元素,厘清后者與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挖掘其育人價值。教師可通過類型化整合的方式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入:一是歷史文化類整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科技成就與學科知識相融合;二是國家發展類整合,將現代化建設成就、經濟社會發展數據轉化為教學素材;三是精神品質類整合,將民族精神、時代精神融入學科核心素養培育過程。借助科學的教學設計,教師可以在學科知識傳授過程中自然融人愛國情懷,避免生硬說教,以營造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
(二)以任務群設計為導向
基于任務群設計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的碎片化、單一化教學活動的超越。教師通過構建多維互聯的任務體系,使愛國主義教育目的得以持續深入地達成,并且通過任務群設計引導學生持續地體驗情境,以促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孕育和生成愛國情感,從而促進核心教學目標的達成。任務群應基于學科特性,充分考慮認知發展規律和情感培育規律,從“知一情一意一行\"維度設計。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注重任務的系統性、層進性與實踐性,形成以認知建構為基礎,以情感體驗為核心,以實踐應用為歸宿的完整育人鏈條。教師要以學習任務群設計驅動學生通過閱讀、理解、體驗全面地學習和體驗革命文化經典作品;在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的同時,使其深入理解革命背景、了解歷吏文化,增強學生對革命英雄的崇敬、尊重,培養愛國情感[8。這也能有效避免愛國主義教育的簡單化和表面化,促進學生對愛國主義內涵的深度理解與內化。
(三)以多主體協同為抓手
多主體協同體現了教育生態的整體性構建理念,致力于打破學校圍墻,整合社會多元教育資源,構建學校、家庭、社區等協同育人的網絡體系。在理論層面,多主體協同基于社會化教育理論和課程資源整合理論,強調不同教育主體的功能互補與資源共享;在實踐層面,多主體協同強調建立制度化的合作機制、開發共建課程、構建育人共同體等方式,實現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多主體協同強調要充分挖掘“國家記憶場所”,如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的教育價值,將其轉化為生動的、可感知的教育資源,拓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度與廣度。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融人小學課程教學應超越傳統單一模式,構建多元、系統、動態的實踐體系,在理論指導下實現教育內容、方法與路徑的創新,使愛國主義真正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和行動自覺。為此,學校應積極建立校社協同的愛國主義教育合作關系,與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單位共同合作開展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和合作項目,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走深、走實。學校可組織帶領學生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紀念場館,不斷探索館校結合的教學模式,用“現場教學 + 沉浸教學”的方式,實現紅色場館與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結合。
四、結語
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其在小學課程教學中的融人是一項系統工程。未來,廣大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仍應不斷探索更加多元化、深層次的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方式,進一步提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和教育引導能力,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教學形式,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唯有如此,才能在新時代背景下真正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常態化、生活化和實效化,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小學生心中生根發芽,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代玉啟,董智慧.國外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三重向度及其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3):51-56.
[2]卜文婷.高職院校建筑專業職業道德課程存在的問題分析—以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為例[J].科技資訊,2020(5):243,245.
[3]羅曉霞.小學語文教育對愛國主義的弘揚[J].亞太教育,2022(4):13-15.
[4]劉迪翔.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法”與“情”[J].北京教育(德育),2024(1):28-33.
[5]楊彥立.館校合作視域下紅色場館開展政治思想教育的研究——以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3(35):146-151.
[6]駱郁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破”與“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2):55-59.
[7]單文鵬.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顯”與“隱”[J].思想教育研究,2020(5):89-93.
[8]李平.學習任務群視角下小學語文革命文化的深度教學[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4(3):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