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正面臨課堂形態重構與育人方式變革的雙重挑戰。隨著智能推送、個性化推薦、課堂交互系統等人工智能技術逐步融入教學各環節中,傳統的依靠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已難以滿足新時代育人要求。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高校思政課亟須主動回應社會發展需求,在理念、手段及內容上實現系統轉型。尤其是在價值引領與技術融合并行發展的趨勢下,如何有效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能已成為當前改革的關鍵?;诖耍疚木劢谷斯ぶ悄苜x能高校思政課面臨的現實困境與轉型路徑,探討其賦能高校思政課的重構邏輯和實踐策略。
一、高校思政課創新發展的內在邏輯
(一)新時代人才的培養需求
隨著社會的進步,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巨大變化。如今,社會不僅需要掌握專業技能的勞動者,還需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復合型人才。高校思政課在這一轉型進程中承擔著日益突出的育人作用,其核心任務已從單一的理論知識傳授轉向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培育以及對現實問題應對能力的培育,最終目標是提升其社會參與意識和價值實踐能力。因此,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目標也應該逐步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向幫助學生提升綜合能力,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校思政課要緊跟時代步伐,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不斷創新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使學生具備面對未來挑戰的能力,成為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二)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變革的必然趨勢
人工智能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技術支撐,正推動教育體系從內容供給、教學方式到評價機制的深層次變革。其在高校課堂中的廣泛應用不僅實現了教學過程的智能化升級,還促使教育理念從“統一傳授\"向“個性賦能\"轉變。正如高職教育中“課程體系亟須與企業需求對接”的變革實踐所表明的那樣,教育應緊跟技術發展進行結構性調整。對高校思政課而言,人工智能的融人意味著教學關系的重構:通過智能平臺實時反饋、內容動態更新與情境化模擬支持,教學活動將更具互動性、適應性和針對性,進而實現由“技術介人”走向“價值驅動”的深層融合。因此,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是新時代賦能思政課改革的關鍵路徑。
(三)高校思政課的創新轉型
在人工智能廣泛介人高校教育生態的背景下,思政課的教學范式正由封閉灌輸向開放協同加速轉型。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局限于課堂,如今虛擬空間已經成為學生獲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場所。教師通過智能平臺,能實時捕捉學生的學習軌跡與關注焦點,調整內容策略,實現教學資源與思想成長需求的精準匹配。已有研究顯示,推動人機共生與師生互動協同是實現教育共生與價值重構的關鍵路徑。思政課的創新不僅是手段的更新,還在于教學邏輯的重構,即以技術為媒介,讓學生在多元表達與真實體驗中生成立場、深化認知、建構意義。
二、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踐困境與挑戰
(一)教師觀念更新滯后,數字素養發展不足
目前人工智能已經全方位融入社會生活,諸多行業都在用它提高效率和創新,然而在部分高校思政課堂上,仍然看不到太多新技術的身影。部分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學生聽得多、動得少,參與感也不強。特別是一些年紀較大的教師,面對智能工具時往往感到無所適從。這種現象不僅是因為教師對新技術的接受速度慢,也是因為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現代技術可以提升思政課育人成效。
教師只依靠改進教學理念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現狀。真正的轉變要從打破以往“講什么學生就聽”的模式開始,教師要學會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教學相結合,激發學生思考與互動。更重要的是,教師本身要不斷提升數字素養。技術本身不會自動改變課堂,改變課堂的是教師,教師要知道如何運用這些技術去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和培養思維。教師只有靈活使用技術工具,課堂才會更有活力,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效果才會大大提高。
(二)智能平臺建設滯后,教學資源體系匱乏
盡管人工智能不斷融入教育領域,但在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中,智能化手段的應用與思政教育具有本質矛盾。2與理工科課程不斷引入前沿成果的節奏相比,高校思政課在資源更新上的步伐顯得格外遲緩。部分高校在平臺建設上投入不足,缺乏專門支撐思政教學的智能系統,導致教師不得不依賴陳舊的教材和單一的講授方式,難以真正激發學生的興趣。想要扭轉這一局面,高校要在智能平臺搭建、優質資源整合與內容實時更新上同步發力,讓高校思政課重新煥發與時代同行的活力。
(三)課程內容更新滯后,價值引導功能弱化
當前,部分高校依然使用舊教材,課程內容更新不及時,忽視了學生興趣和需求的變化。一方面,課程素材高度依賴傳統教材,缺乏能夠反映時代精神的動態資源,導致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脫節,難以引發共鳴;另一方面,價值引導功能的弱化趨勢也逐漸顯現。部分教師在教學內容上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技術融入,忽視思想內涵的深度挖掘,導致課程在育人實效上出現工具化傾向。思政教育內容與教育元素對其余學科的教育關聯性相對較低,使高校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產生一定的疏離感。這一問題亟須引起重視,課程內容應在動態調適中實現價值表達與現實回應的雙重統一。
三、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的路徑探索
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下,人工智能為高校思政課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探索如何利用這一技術優化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是推動思政
課創新發展的關鍵路徑。
(一)深化理念轉型,提升教師數字應用能力
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對師生之間的溝通、認同和信任關系產生深刻影響。4這一變化在高校思政課堂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許多教師逐漸意識到,課堂已不再是知識傳遞的唯一載體,但真正實現觀念的轉變并不容易。
理念的轉型需要教師重新認識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思政課教師不再只是理論的講授者,而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課程的開發者。教師通過智能系統,能實時了解學生的興趣點與疑惑,教學設計也可以更加精準而富有彈性。這種變化要求教師在認知上完成一次主動更新:不再把技術視為負擔,而要將其融入教學過程,幫助學生自主建構價值觀。
然而,理念的更新并不足以支撐教學改革的全面推進,技術應用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理念轉化為實踐的可能性。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在面對新型智能平臺時表現出明顯的陌生感與抵觸心理。部分教師雖已接受過相關培訓,但仍傾向將平臺視為信息傳遞的輔助工具,忽略了其在數據分析、學習軌跡追蹤等方面的深層功能。這一現象表明,教師數字素養的提升應聚焦對技術本質與教育邏輯內在關系的深入理解。
高校在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時,應為教師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支持。一方面,高校要建立持續的數字能力培養機制,而非單次的集中培訓,讓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有機會實踐、反饋與提升,幫助教師熟練掌握智能技術;另一方面,高校要鼓勵教師之間形成經驗分享的共同體,將實際應用中遇到的問題與創新的做法進行交流,使數字教學成為一種互相滋養、共同成長的專業活動。
在智能化不斷深化的教育環境中,教師的角色已發生變化。只有真正完成理念轉型、主動擁抱技術變革,教師才能在未來的思政課堂上,繼續引領學生穿越信息洪流,堅定理想信念。
(二)完善平臺建設,豐富智能教學資源體系
數字化轉型并不是簡單地將傳統教材搬到線上,真正的智能教學平臺應成為課堂與學生之間的紐帶。然而,觀察當下許多高校的思政教育,不難發現,平臺建設滯后已成為教學改革的一大隱痛。由于缺乏響應速度快、資源結構科學的智能平臺,教師難以實施新的教學設計,學生也很難在課后形成深度延伸的學習動力。平臺不僅是內容承載的容器,還是教學理念落地的支撐。沒有好的平臺,即使理念先進、教師積極,也難以構建真正的智能課堂。
高校思政課對教學平臺是否依賴,體現在其是否具備價值引領與精神涵養的綜合功能。相較于一般學科,思政課平臺更需體現時代關切與學生主體性的結合,強化政治認同、情感共鳴與行為指引三者聯動。因此,平臺建設不能僅限于資料呈現和技術支撐,而應融入對時政熱點的動態整合機制以及面向多元表達的互動模塊設計,以打造具有生成性、協同性與參與性的學習空間。缺乏這一整體構建邏輯的技術平臺即使具備龐大資源,也難以真正激發學生的價值思考與主動參與。
在資源建設方面,僅依賴教材的定期更新顯然難以滿足思政教育的發展需求。思政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回應社會現實,契合學生思想關切。因此,平臺資源應具備動態更新與開放共享的特性:一方面,及時整合政策解讀、社會熱點分析與公共事件評議等富有現實性的內容;另一方面,賦予教師更大的資源編輯與共享權限,使教學材料能夠伴隨課堂生成而實現靈活延展。從平臺使用體驗來看,其友好性直接影響教師與學生的使用積極性。界面設計不應過于復雜煩冗,否則易引發教師的排斥情緒,久而久之,平臺易被擱置。相較而言,若平臺在簡潔直觀的基礎上嵌入智能推送、學習軌跡記錄、興趣社群推薦等功能,則更易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持續性。技術的作用不應成為教學負擔,而應成為激發學習興趣與構建課堂活力的有力工具。
一個真正有效的智能教學平臺是為了延伸課堂的\"生命”,讓學習更貼合學生的成長需要。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變革的道路上,平臺與資源不是冷冰冰的工具堆砌,而應成為連接思想、情感與時代精神的橋梁。
(三)優化內容供給,強化課程價值引領功能
思政教育的價值不在于知識的堆積,而在于對學生價值觀念與社會認知的引領。在人工智能深度介入教育場景的當下,課程內容的更新速度、呈現方式和價值引領力,都面臨著更高要求。傳統依賴教材逐章推進的方式,已經無法有效回應學生的實際需求。要真正讓思政課“活”起來,首要之舉便是重塑內容供給體系,確保每一次課堂教學都能緊扣時代脈搏,觸動學生內心真實的情感,促進學生思考。
目前,不少高校的思政課程內容仍以標準化和規范化資料為主,缺乏實效性。教師所選案例往往難以反映社會變化,學生難以在這些相對滯后的內容中建立與自身生活經驗的聯系。為打破這種脫節現象,課程內容的建設應更加注重現實溫度與動態呈現。智能平臺作為關鍵支撐力量,能夠依據熱點事件和政策動向實時更新教學資料,還可通過分析學生興趣偏好與討論熱度,推送更加貼近其認知的內容資源。然而,內容供給若僅停留在信息量的擴充層面,仍難以從根本上提升教學質量。優質內容的建設應涵蓋三個層面:一是保障基礎理論的系統性,為學生在紛繁復雜的信息環境中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二是增強現實議題的針對性,使教學能夠回應學生對社會的關注與探究需求;三是強化情感與價值的引導,使理論知識在故事講述、思維碰撞與真實體驗中實現內化。此外,教師在內容設計中應主動調整角色,結合平臺推送的多樣資源,依據學生特點靈活安排教學內容,如圍繞社會熱點組織小組討論、引導學生撰寫深度分析報告,促使學生從多維視角理解問題。
優化內容供給不僅能充實課堂內容,而且可以通過持續更新、有機整合和精準引導,讓每一次教學都成為學生認知成長、情感深化與價值確立的過程。只有讓學生在思政課堂上感受知識與現實的連通,體驗自我思考的力量,思政課的價值引領功能才能真正得到發揮,并在智能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四、結語
當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趨勢為高校思政課改革注人了深層動力,而人工智能的融人則提供了技術支持與方法革新路徑。本文圍繞教師能力提升、平臺系統建設與內容價值重塑三個方面展開探討,意在推動高校思政課實現從理念到實踐的系統躍遷。對于思政課教學中現存的觀念滯后、平臺構建不足等問題,高校要立足時代需求,統籌技術與育人邏輯,讓思政課在智能背景下實現更高水平的價值引領與能力培養功能。
參考文獻
[1]楊惠菊,劉小利.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創新及踐行路徑[J.新鄉學院學報,2025(1):71-76.
[2]陶言誠,韓芳.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的實踐困境與解決對策[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8):1-25.
[3]蘇妮.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困境、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4):159-161.
[4]楊慧.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優勢、風險和實踐策略研究[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5(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