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80年前,中國人民堅持14年的抗日戰爭勝利的消息傳來,舉國沸騰,中國人民沉浸在無比的喜悅之中。而今,郭沫若為了民族抗戰,別婦拋雛,毅然歸國投身抗戰洪流的足音,仍清晰可辨。在激蕩的抗戰烽火里,郭沫若以“又當投筆請纓時”的決絕,以筆為劍,全力投身文化抗戰和民眾動員,把詩人的浪漫、學者的嚴謹、戰士的果敢,熔鑄成激昂的民族吶喊,以激蕩的澎湃力量鼓舞中華兒女在追求民族解放的偉大征程上奮勇前進。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今天,當我們重溫郭沫若在抗戰硝煙與墨香并起的歲月里留下的思想與創作,不僅是為了紀念,更是為了回答:在民族危亡之際,一個知識分子何以與“人民”并肩作戰,又何以讓“人民”成為抗戰最堅實的依靠?本專欄所輯的三篇文章,正是從思想、情感、形象等角度,凝視抗戰烽火中的郭沫若及其筆下的“人民”,給出多維度跨時空的回答,較以往的相關研究也呈現出許多新穎之處。
第一篇《論“人民\"話語的概念形塑——以郭沫若20世紀三四十年代思想活動為中心》以思想史視角,聚焦郭沫若如何以“人民”為核心,重構歷史敘述、政治話語與文藝實踐,將“君本位”扭轉為“人民本位”,使抗戰成為全民族的自覺行動。通過郭沫若的形塑,“人民”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抗戰烽火中千千萬萬的具體生命,成為為抗戰提供最廣泛道義正當性的最重要源泉。第二篇《抗戰及國共談判時期郭沫若詩歌中的人民形象》細讀《戰聲》《鯛螗集》兩部詩集,勾勒出郭沫若筆下“人民”形象的兩次躍遷:抗戰初期,人民是“我們”——四萬萬五千萬個共同赴死的“戎克”與“肉彈”;抗戰后期,人民從浪漫化的戰斗符號回歸為“有血有肉\"的苦難承擔者,進而成為“抗命平視\"的民主主體。至此,“人民”不僅完成了抗戰使命,也獲得了進入新時代的倫理資格。第三篇《形塑戰時情感共同體——lt;屈原gt;的情感表達與傳播邏輯》則讓我們看到,郭沫若的《屈原》借由情感生產、情感流通、情感共同體形塑的方式,讓憤怒和恐懼作為具有“生產力”的情感,在話劇中成為情感間奏,最終指向現實行動。《屈原》將個人英雄式的故事轉換為“群眾浮出歷史地表、形成新的歷史力量”的故事,完成了抗戰動員最生動的一課,即把個體的愛恨情仇,鍛造成民族的精神鎧甲。
總之,三篇文章以郭沫若的文化抗戰貢獻為基點,聚焦郭沫若賦予“人民”以現代政治與文藝的生命,使之成為抗戰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和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八十多年后,當我們重讀郭沫若的文字,仍能感受到那股濃烈的家國情懷和堅定的必勝信念。本專欄的設置就是為了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回望郭沫若文化抗戰的貢獻,紀念那場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更紀念“人民”二字在血與火中淬煉出的永恒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