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年報問詢函監管作為非處罰性監管會影響審計師的審計決策與管理層行為?;诖耍瑥膶徲嫀熀捅粏栐児倦p重視角,以2015—2022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實證檢驗年報問詢函對審計質量的影響以及作用路徑。研究發現,年報問詢函有助于提高審計質量。基于審計師視角,公司收到問詢函后,審計師會出于聲譽的維護以及風險容忍度的降低,提高審計質量;基于被問詢公司視角,收到問詢函的公司會積極披露信息、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從而提高審計證據的可靠性,幫助審計師提高審計效率,降低審計風險。研究結論為證券交易所加大問詢函監管力度、上市公司完善內部控制、審計師重視審計質量提供了事實依據和經驗啟示。
【關鍵詞】 年報問詢函; 審計質量; 信息不對稱; 內部控制; 非處罰性監管
【中圖分類號】 F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5)20-0099-08
一、引言
審計質量是衡量審計工作成效與可靠性的核心指標,它不僅關乎審計報告的準確性和公信力,更直接影響到資本市場的穩定與健康發展。年報問詢函作為證券交易所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為動態跟蹤的重要手段,其問詢重點與審計工作的關鍵環節緊密相關。通過發送年報問詢函,證券交易所關注營業收入確認、關聯交易、內部控制、對外投資等關鍵事項,要求上市公司及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解釋說明、差錯更正或補充披露。這一機制不僅促使上市公司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準確性,還間接影響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
內部控制是企業為達成經營目標,保障財務信息的真實、完整、可靠,以及生產經營合法合規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制度安排,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防范潛在財務風險、保證生產和經管活動的穩定,是提升企業管理效能和治理水平的關鍵手段。完善的內部控制有利于加強對管理層的監督,降低盈余操控[ 1-2 ];有利于提高審計證據的可靠性,從而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
當前的研究主要從審計師視角分析非行政監管對審計質量進行研究[ 3-4 ]。本文除審計師視角外,同時從被問詢公司的視角,探究年報問詢函對審計質量的影響,對此前研究進行拓展。基于此,本文以2015—2022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探究年報問詢函對審計質量的影響及內部控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本文的貢獻在于:首先,從交易所年報問詢的角度探究上市公司審計質量的影響因素,是非行政性處罰在審計領域的研究拓展;其次,本文創新性地從審計師主動性以及被問詢公司輔助性的雙重視角,分別從聲譽機制、風險機制、信息機制以及內控機制四個方面,剖析年報問詢函對審計質量提升的增進路徑,拓展了現有研究。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年報問詢函對審計質量的影響
1.基于審計師視角
第一,聲譽機制的影響。已有研究表明,審計師聲譽與審計質量具有密切關聯[ 5 ]。當上市公司的年報信息披露存在缺陷或不完善之處時,交易所會發出年報問詢函,要求其就相關事項進行更為詳盡和深入的解釋與說明。這一監管行為可能向市場傳遞出潛在的負面信號,預示著該上市公司在信息質量、信息披露能力以及公司治理水平方面可能存在顯著的不足,公司負面新聞和公眾關注度可能隨之增加。在此情況下,負責年報審計工作的審計師及其所屬的會計師事務所,往往會受到外界的連帶質疑和影響。審計聲譽的受損,可能導致相關審計師被市場視為“低質量審計師”,從而削弱其在行業內的競爭力,阻礙其職業發展的進程。同時,會計師事務所聲譽的受損,也可能引發其他審計客戶的擔憂與不信任。為避免與聲譽受損的事務所合作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和負面影響,這些客戶可能會選擇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從而導致會計師事務所面臨客戶流失。隨著市場份額的逐步減少,會計師事務所吸引新客戶的能力也可能隨之降低,進而影響其長期發展和市場地位[ 6 ]。
因此,為了維護外界的信任并有效避免上述不良后果的發生,審計師在被審計單位收到年報問詢函后,往往會采取更為嚴格與審慎的審計策略和方法,以提升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準確性,并維護其審計聲譽。
第二,風險機制的影響。一方面,年報問詢函的發出,預示著審計師面臨的審計失敗風險顯著增加。審計師在開展審計工作時,通常以防范重大錯報風險為導向。然而,若被審計單位收到年報問詢函,這可能表明其在信息披露或內部控制方面存在問題或缺陷。在這種情況下,審計師依據現有信息所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水平可能難以準確反映年報在審計前存在錯報的實際可能性,審計失敗的風險因此增大。另一方面,年報問詢函還意味著審計師面臨的訴訟和懲處風險也相應提升。其一,上市公司收到年報問詢函后,往往會引發利益相關者持續性的關注。若審計師出具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影響了利益相關者的經濟決策,那么他們很可能會面臨被起訴的風險,從而承受較高的訴訟壓力[ 7 ]。其二,年報問詢函也會吸引更多市場監管部門的注意。這可能增加該企業受到行政處罰的概率,提高審計師面臨的懲處風險。而行政監管越嚴格,審計師越有動機積極進行信息披露,提高關鍵審計事項質量[ 8 ]。因此,為了減少年報問詢函帶來的潛在的審計失敗風險、訴訟風險和懲處風險,審計師會積極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以提升審計工作的整體質量,降低年報問詢的可能性。
結合以上分析,本文認為在所審計上市公司收到交易所年報問詢函后,審計師有動機維護審計聲譽,降低審計失敗風險、訴訟和懲處風險,從而提高審計質量。
2.基于被審計單位視角
第一,信息機制的影響。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存在使得信息劣勢方常因信息受限而難以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當上市公司年報中出現錯誤或遺漏時,交易所通過發放年報問詢函的方式,要求公司以回函形式對相關事項進行補充說明,糾正錯誤信息,補充遺漏信息。這種“提問-回函”的雙向互動機制有效促使被問詢公司披露更多信息[ 9 ],顯著降低了上市公司與審計師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為審計師獲取充分信息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時,收到年報問詢函往往預示著被問詢公司可能面臨行政處罰和聲譽損失的風險。為避免更大損失,被問詢公司通常選擇積極且謹慎地回應問詢函。在此過程中,公司會與第三方機構就相關事項的合理合規性、披露細節等進行深入溝通與合作。這一溝通過程不僅有助于審計師掌握更多信息,還提升了審計工作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審計工作的質量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審計師的執業能力是一個核心要素。然而,信息的不充分或不全面往往會制約審計師執業能力的發揮[ 10 ],信息披露與審計質量具有顯著相關性[ 11-12 ]。因此,年報問詢函機制在促使上市公司披露更多信息的同時,也加強了審計師與上市公司之間的溝通與合作,使審計師能夠獲取更全面、更準確的信息。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審計師的執業能力,還進一步提高了審計工作的整體質量。
第二,內控機制的影響。企業收到問詢函后會采取一系列應對措施,包括成立專項應對小組、開展內部審查與自查、制定并實施整改計劃、增強內部控制、實施持續監控與評估、積極溝通與報告等。這些措施能夠進一步規范企業管理層行為,完善內部控制體系[ 13 ]。
企業內部控制體系與審計質量有密切關聯[ 14 ]。其一,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有助于降低審計風險。完善內部控制體系能有效識別和糾正財務報表中的錯誤和舞弊,減少重大錯報或漏報風險。這使審計人員能更準確評估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降低審計失敗的可能性。其二,強有力的內部控制能夠幫助審計師提高審計效率。健全且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能使企業業務流程更加規范、透明,這有助于審計人員更精準地設計審計計劃和程序,避免不必要的審計步驟,從而提高審計工作效率。其三,內部控制質量的提升能夠增強審計證據的可靠性。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確保企業能按照既定政策和程序執行交易,并妥善保留記錄。這些記錄為審計人員提供了豐富且可靠的審計證據,便于驗證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進一步提升審計結論的說服力和可信度。綜上,企業針對問詢函采取的應對措施,能夠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從而幫助審計師提高審計效率和審計證據質量,進而降低審計失敗風險,從而提高審計質量。
結合以上分析,本文認為在上市公司收到交易所年報問詢函后,會加強信息披露、增加與審計師溝通頻次,并積極整改、完善內部控制體系,提高審計證據的可靠性,幫助審計師提高審計效率、降低審計風險,從而提高審計質量。從審計師以及被問詢公司視角,年報問詢函影響審計質量的機理如圖1所示。
結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設1。
H1:收到交易所年報問詢函有助于提高審計質量。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2015—2022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財務數據和年報問詢函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內部控制相關數據來源于迪博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數據庫,并對樣本進行如下篩選與處理:(1)剔除樣本期間內ST、*ST公司;(2)剔除金融類公司;(3)剔除數據缺失的樣本;(4)剔除上市不足1年的公司;(5)為避免極端值干擾對連續變量在1%分位數上進行縮尾處理,最終得到19 444個觀測值。
(二)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
借鑒王艷艷等[ 7 ]、陶雄華等[ 4 ]的研究采用審計意見激進度來衡量審計質量。首先預測上市公司收到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概率(MAO),然后用這個概率減去當年實際發表的審計意見(Opinion)(非標準審計意見取值為1,否則為0)得到審計意見激進度(AQ)。AQ越大,說明審計師對本應該收到非標準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出具了較好的審計意見,審計報告較為激進,審計質量較差[ 15 ]。
其中,控制變量包括速動比率(Cr)、應收賬款比率(AR)、其他應收款比率(Rpt)、存貨占比(INV)、資產收益率(ROA)、是否虧損(Loss)、財務杠桿(Lev)、公司規模(Size)、上市年數(ListAge),同時控制年份(Year)與行業(Industry)。
2.解釋變量
參考陳運森等[ 3 ]的研究,若上市公司當年收到年報問詢函(CL),則CL取值為1,否則為0。
3.控制變量
借鑒董小紅等[ 16 ]的研究,本文對以下可能影響審計質量的因素進行控制:公司規模(Size)、凈資產收益率(ROE)、資產負債率(Lev)、上市年限(ListAge)、現金流比率(CashFlow)、兩職合一(Dual)、董事人數(Board)、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Top1)、產權性質(SOE)。
具體變量定義如表1所示。
(三)模型構建
為研究年報問詢函對審計質量的影響,本文參考陳運森等[ 3 ]的研究,構建回歸模型3,并對該模型采用OLS回歸。在該模型中,第t年的年報問詢函針對的是第t-1年的年報,而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第t年的審計意見激進度,即第t年的審計質量,因此模型本身具有滯后效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反向因果的內生性問題。
其中,Control為相應的控制變量,Year、Industry分別為年份和行業虛擬變量。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本文相關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2。審計質量的代理變量(AQ)的均值為-0.001,標準差為0.126,最小值與最大值的差異較大,說明樣本公司間審計質量差異較大,審計師仍然需要不斷提高審計質量,這一結果這與許亞湖[ 17 ]的研究一致;解釋變量CL的均值為0.064,說明在本文全樣本中有6.4%的樣本公司收到了交易所的年報問詢函。
(二)回歸結果分析
年報問詢函與審計質量的回歸結果見表3列(1)所示。結果顯示,年報問詢函(CL)與審計質量(AQ)在1%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說明年報問詢函能夠降低審計意見激進度,即年報問詢函有助于提高審計質量,驗證了H1。若上市公司收到了年報問詢函,可能會波及審計師及其會計師事務所的聲譽,也意味著審計師面臨的審計失敗風險、訴訟和懲處風險更大,為了維護審計聲譽、降低這些風險,審計師會更加嚴格謹慎地執行審計工作,并且可以充分利用與上市公司的溝通機會和上市公司回函中的增量信息,獲取更充分更全面的信息來提高執業能力,從而提高審計質量。
(三)穩健性檢驗
1.內生性檢驗
(1)傾向得分匹配法(PSM)。為減少遺漏變量反向因果對本文結論的干擾,采用傾向得分匹配法(PSM)進行內生性檢驗。首先,將收到問詢函的上市公司作為處理組,其余的作為控制組,匹配模型1的控制變量;然后,采用一對一最近鄰匹配,以該樣本進行無放回的回歸檢驗?;貧w結果表4列(1)所示,年報問詢函(CL)與審計質量(AQ)在1%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表明其與審計質量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該方法得出的結論與主回歸分析結論一致,增強了本文回歸結果的穩健性。
(2)Heckman兩步法。上市公司被證監機構問詢可能存在選擇性問題,這會影響本文的核心結果,使其存在樣本自選擇偏差[ 18 ]。本文采用Heckman處理效應模型進行檢驗,首先選擇公司可能被問詢影響因素通過的Probit模型進行回歸,得到逆米爾斯比率(IMR);其次將IMR代入模型1進行回歸檢驗。結果如表4列(2)和列(3)所示,CL回歸系數為-0.0637,在1%統計水平上顯著,主要結論與前文基本一致。IMR回歸系數不顯著,這表明樣本自選擇偏差可能性較小。
2.其他穩健性檢驗
(1)改變核心變量度量方式。參考陳運森[ 3 ]的研究,將收到的問詢函次數(CLCount)作為年報問詢函的代理變量,回歸結果如表4列(4)所示,CLCount回歸系數在1%的水平顯著為負,增強了本文回歸結果的穩健性。參考尹必超等[ 19 ]的研究,本文從審計收費(AuditFee)來重新衡量審計質量。審計師對預期風險的感知越高、后續可能付出的成本越大,會收取更多的審計收費[ 20 ],而審計收費越高,審計師對審計風險的應對會更審慎,審計質量越高。采用審計收費(AuditFee)衡量審計質量時,對上市公司當年審計費用取對數。回歸結果見表4列(5),年報問詢函回歸結果顯著,說明年報問詢函會提升審計收費,增加審計師投入,該方法得出的結論與主回歸分析結論一致。
(2)改變樣本區間。將回歸樣本區間改為2017—2022年,回歸結果依然穩健。同時進一步控制個體固定效應,本文的核心觀點依然成立。
(四)機制分析
1.聲譽機制
基于此前分析,本文考察審計師是否會出于對自身聲譽的維護而提高審計質量。審計師聲譽與自身執業能力以及職業發展有密切關聯,聲譽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審計師聲譽越高會越重視自身的聲譽。同時,聲譽良好的審計師在市場上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一旦出現負面輿論會對審計師及其事務所造成較大的損害。因此,高聲譽審計師,其聲譽敏感度通常會更高,更傾向于維系自身聲譽。當前對審計師聲譽的度量方式主要有兩種,其一為審計師是否來自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21 ],其二為審計師的排名[ 22 ]。本文借鑒第一種方法度量審計師聲譽(REPUT),審計師聲譽越高,聲譽敏感度越高,對自身聲譽維護意愿越強。
表5列(1)和列(2)顯示,在低聲譽審計師組,年報問詢函(CL)的回歸系數為-0.0657,在1%的水平顯著負相關,而較高組不顯著。年報問詢函會提高審計師聲譽敏感度,審計師會出于聲譽的維護進而提高后續審計質量,驗證了聲譽機制的存在。組間差異在1%水平顯著。上市公司收到年報問詢函后,審計師將會面臨較大的聲譽風險,會給審計師以及事務所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審計師會出于聲譽維護進而提高審計質量,以此減少年報問詢函對其的負面影響。
2.風險機制
基于前文風險機制的分析,本文考察年報問詢函能否通過降低審計師風險容忍度進而提高審計質量。公司的經營風險越高,審計失敗風險越大,審計師的風險容忍度越低。因此,本文從經營風險的視角度量審計師風險容忍度,經營風險越大,審計師的風險容忍度越低。經營風險(Risk)用經行業調整的企業盈利的波動程度來衡量[ 23 ]。
由表5列(3)和列(4)可知,年報問詢函(CL)的回歸結果在審計師風險容忍度較高組顯著,且較低組不顯著。年報問詢函會降低審計師的風險容忍度,進而提高審計質量,即年報問詢函會通過風險機制影響審計質量。組間差異在1%水平顯著。這表明,收到年報問詢函后,審計師面臨較高的審計失敗風險以及訴訟風險,會降低審計師風險容忍度,從而增加審計投入、優化審計程序以及提高審計獨立性,進而提高審計質量。
3.信息機制
本文考察年報問詢函能否通過提高信息透明度進而提高審計質量。具體地,本文借鑒宋敏等[ 24 ]的研究,采用非對稱信息(ASY)衡量企業信息透明度,具體基于流動性比率、非流動性比率以及收益率反轉這三個股票市場流動性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計算非對稱信息(ASY),ASY越大,信息透明度越低。
信息透明度的回歸結果如表5列(5)和列(6)所示。無論是信息透明度較高組還是信息透明度較低組,年報問詢函均能提高審計質量。組間差異在10%的水平上顯著,信息透明度較差組年報問詢函對審計質量的影響較大,表明年報問詢函可以通過提高信息透明度進而提高審計質量,年報問詢函發揮了信息機制的作用。上市公司收到年報問詢函后,會對被問詢內容進行回復,這增加了企業對外信息披露,提高了企業的信息透明度。同時,公司還會積極與審計師進行溝通,這也增加了審計師可以獲取的內部信息,從而間接幫助審計師提高審計質量。
4.內控機制
基于前文的機制分析,本文考察年報問詢函能否通過提高內部控制質量進而提高審計質量。具體的,本文借鑒楊小娟等[ 25 ]的研究,用迪博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衡量公司內部控制質量(ICQ),ICQ越大,內部控制質量越高。
其回歸結果見表5列(7)和列(8)。其中,內部控制質量較高組年報問詢函(CL)與審計質量(AQ)不存在顯著關系,而內部控制質量較低組年報問詢函(CL)與審計質量(AQ)存在1%水平的負向顯著關系。組間差異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一結果表明,年報問詢函可以通過提高企業的內部控制質量,從而提高審計質量,內部控制機制成立。收到年報問詢函后,公司會積極進行整改,以應對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對內部控制體系的完善,能夠提升審計證據的可靠性,幫助審計師提高審計效率,控制審計風險,從而使得后續審計質量得到提高。
五、研究結論
本文以2015—2022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探究年報問詢函對審計質量的影響。研究發現:第一,交易所年報問詢函有助于提高審計質量,說明年報問詢函監管對上市公司的審計質量起到了正向、有效的監管作用。第二,基于審計師角度,審計師會出于聲譽維護以及風險控制的考慮,加強對被問詢公司的審計,從而提高審計質量;基于問詢公司視角,收到問詢函后公司會積極進行整改,強化信息披露與被審計單位溝通,并完善內部控制體系。由此提高審計證據的可靠性,幫助審計師提高審計效率、降低審計風險,進而提高審計質量。
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首先,交易所應持續優化“問詢函”監管機制,加大監管力度并明確監管職責,以提升其威懾力與實效性。此舉旨在促使上市公司自覺提升信息披露質量,并激勵審計師在被審計單位收到問詢函后,秉持更嚴格和審慎的態度執行審計工作。其次,上市公司需重視信息披露質量以及內部控制質量,以免因不完善或疏漏而收到交易所的年報問詢函,對公司形象造成負面影響。收函的上市公司應及時改進并完成回函工作,積極與審計師溝通,并完善內部控制,以提升審計工作的針對性與有效性。最后,審計師在面對被問詢公司時,應保持專業性與嚴謹性,執行高質量的審計工作。同時,加強與上市公司的溝通與協作,充分利用回函中的信息來深化對被審計客戶的理解,以準確評估其財務狀況與運營風險。這將有助于降低審計師面臨的訴訟與懲處風險,維護其聲譽并降低客戶流失的可能性。
本文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本文僅從整體角度出發探討年報問詢函對審計質量的影響效果,并沒有對年報問詢函做進一步的細分。后續將區分問詢次數、問題總數、是否延期回函等細分特征,深入分析年報問詢函對審計質量的提升效果。
【參考文獻】
[1] CHI G T,GOODA A R.Internal control,debt risk,CEO educa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Accounting,2024,22(1):52-78.
[2] WALI S,MASMOUDI S M.Internal control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French context[J].Journal of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Accounting,2020,18(2):363-387.
[3] 陳運森,鄧祎璐,李哲.非行政處罰性監管能改進審計質量嗎?——基于財務報告年報問詢函的證據[J].審計研究,2018(5):82-88.
[4] 陶雄華,曹松威.證券交易所非處罰性監管與審計質量——基于年報問詢函信息效應和監督效應的分析[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9,34(2):8-18.
[5] ASKINNER D J,SRINIVASAN S.Audit quality and auditor reputation:evidence from Japan[J].Accounting Review,2012,87(5):1737-1765.
[6] 李曉慧,曹強,孫龍淵.審計聲譽毀損與客戶組合變動基于1999—2014年證監會行政處罰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6(4):85-91.
[7] 王艷艷,謝婧怡,王迪.非處罰性監管影響了審計質量嗎?——基于年報問詢函的經驗證據[J].財務研究,2019(4):62-73.
[8] FU Y D,LV X P,ZHENG T J.Regulation risk and the quality of key audit matters: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auditor's disclosing motivation[J].Applied Economics,2024.7.
[9] 云虹,王高婧,王皓左.財務報告問詢函、信息披露質量與企業費用粘性[J].會計之友,2024(8):51-59.
[10] 申慧慧.注冊會計師職級與審計質量[J].審計研究,2021(2):80-91.
[11] QIAO C,ZHENG G J,ZHENG Y.Can industr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mprove audit quality?[J].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23,16(4).
[12] 孫永軍,辛彩云.分析師關注、信息透明度與審計質量[J].會計之友,2023(16):134-140.
[13] 黎精明,林婉琴.年報問詢函對被問詢企業內控質量的影響研究[J].會計之友,2022(4):14-19.
[14] 梁畢明,郭振雄.董事會斷裂帶、內部控制與審計質量——基于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數據[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24,21(1):1-11.
[15] 吳倩,陳露丹,呂文岱.簽字注冊會計師相對年齡效應與審計質量[J].審計研究,2021(1):94-105.
[16] 董小紅,孫文祥.企業金融化、部控制與審計質量[J].審計與經濟研究,2021,36(1)26-36.
[17] 許亞湖.租金性異常審計費用影響審計質量嗎?[J].會計研究,2018(5):90-96.
[18] 聶萍,潘再珍,肖紅英.年報問詢函監管能改善公司的內部控制質量嗎?——來自滬深交易所年報問詢的證據[J].會計研究,2020(12):153-170.
[19] 尹必超,孔東民,季綿綿.散戶積極主義提高上市公司審計質量嗎[J].會計研究,2022(10):157-178.
[20] SHARMA D S,SHARMA V D,LITT B A.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external assurance,and firm valuation[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mp; Theory,2018,37(4)207-233.
[21] 胡潔瓊,王福勝,劉仕煜.內控缺陷隱匿、審計師聲譽與監管懲罰[J].中國軟科學,2020(12):177-186.
[22] 何炳朗.注冊制改革與審計師聲譽溢出效應——基于準自然實驗的實證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24 (5):60-67.
[23] 洪金明,劉晗,王寧.非國有股東治理與企業風險承擔水平——來自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經驗證據[J].審計與經濟研究,2023,38(2):87-96.
[24] 宋敏,周鵬,司海濤.金融科技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賦能”和信貸配給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21(4):138-155.
[25] 楊小娟,李方晗,趙藝.連鎖董事的內部控制溢出效應研究——基于內部控制缺陷的視角[J].審計研究,2022(3):11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