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順應了新時代技術背景下新工業革命的要求,在全國引起了廣泛關注。在以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產業技術加持下,“雙碳”目標下綠色金融的發展有助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和支撐力。因此,有必要深入剖析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充分理解綠色金融發展的內在邏輯,以綠色金融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這需要對現狀進行調研,并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為此,文章以海南省為例,闡釋新質生產力和綠色金融的理論邏輯,測度海南省綠色金融的發展水平,探討新質生產力與海南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 新質生產力; 綠色金融; “雙碳”目標;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 F810.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5)20-0075-08
一、引言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調研期間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1 ]。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202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完善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標準體系和基礎制度。同時,還應積極推動數字、綠色、創新、健康、文旅、減貧等領域的國際合作,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读暯疥P于金融工作論述摘編》中提到,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引導金融資本更多投入科技創新領域,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2 ]。隨著全球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度不斷提升,綠色金融也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黃群慧[ 3 ]從“要素—結構—功能”三維視角,提出要形成一種高度協同的全新生產力組織形態,實現新質生產力全要素重組與優化。張嘉明[ 4 ]認為,不同發展階段的科創企業面臨著不同的金融需求,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需要金融業有針對性地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以攻關“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金融的數字化智能化有利于解決問題,提高金融服務效率。
學者們在新質生產力的含義、要素、邏輯、路徑、目標等方面開展了研究[ 5-9 ]。同時,在科技創新的驅動下,新質生產力正逐步顛覆傳統行業格局,為新產業注入活力,催生出多種新業態,為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10 ]。然而,關于新質生產力與綠色金融的融合研究仍顯不足。本文旨在基于海南綠色金融發展的調研數據,深入探討新質生產力與綠色金融的融合發展路徑,以期為“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有益參考。
二、新質生產力的基本理論
(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及特點
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為主導力量,突破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的一種先進生產力形態。它具備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等特征,并緊密契合新發展理念。新質生產力主要源于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以及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其核心標志是全要素生產率的顯著提升。顯著特點在于創新,其本質在于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興產業、創新模式和強大動能,是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要素。
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特點體現在其引領性、創新性、高效性和可持續性上。首先,新質生產力的引領性體現在其對傳統產業的深度改造上。通過引入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提升產品競爭力。其次,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這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例如,通過引入區塊鏈技術,實現綠色金融項目的高效、透明和可追溯,大幅縮短了資金流轉周期。再次,新質生產力追求高效,這體現在流程的精簡和資源配置的優化上。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周期也縮短了。最后,新質生產力注重可持續性,這是確保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關鍵。
(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趨勢與挑戰
國際數據公司(IDC)近期發布的報告指出,近年來,智能制造、智能農業等新型產業模式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這彰顯了新質生產力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關鍵性地位。
然而,科技創新也帶來了技術更新換代的壓力,企業需要不斷投入研發資金,培養高素質的科技人才,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同時,新質生產力須在經濟增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之間尋求均衡,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之目標。鑒于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峻,新質生產力更須重視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方式,也面臨如技術瓶頸、資源短缺、氣候變化及成本問題等挑戰,需各國齊心協力,強化國際合作與交流,圍繞戰略任務進行科學布局,及時應用科技創新成果,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優化產業鏈布局,以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
(三)新質生產力的衡量和表現形式
焦勇等[ 11 ]認為,新質生產力為經濟運作提供更高的附加值,使物質生產的效率、質量得到提升,這將催生新的生產和服務模式,帶來更強的發展動力,形成更具優勢的競爭能力。在衡量新質生產力時,通常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維度進行考察。比如,宏觀上包括科技創新、產業結構、生產效率、數字經濟占比、綠色發展指數以及創新驅動發展指數等方面。中觀上的指標聚焦于特定行業或產業群在新質生產力方面的發展潛力和方向,如行業研發投入強度、數字化轉型率、高技能勞動力占比以及資源配置效率等。微觀上的指標則直接關注企業內部的創新活動和生產效率,如研發投入占比、新產品或服務的推出速度、數字化技術應用程度以及自動化設備使用率等。這些指標的變化不僅影響企業的競爭力,也對整個行業乃至國家的新質生產力水平產生重要影響。
在表現形式上,新質生產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一是數字生產力的興起。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質生產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二是綠色生產力的形成。在綠色、低碳理念和新能源技術的推動下,綠色生產力正逐漸顯現出巨大的潛力和價值。三是藍色生產力的拓展。依托海洋科技和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藍色生產力成為推動海陸經濟一體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
綜上所述,通過關注新質生產力不同維度的指標和表現形式,可以全面了解和評估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新質生產力水平和發展潛力。
三、新質生產力與綠色金融的關聯性分析
(一)新質生產力對綠色金融的需求
新質生產力對綠色金融的需求體現在資金支持上。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新質生產力的助推使得電動汽車的產量與銷量持續上升,背后蘊藏著龐大的資金需求。綠色金融通過提供低碳、環保的融資途徑,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注入了穩定的資金血脈,為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據美國銀行全球研究部預測,2025—2040年,全球包括純電動汽車(BEVs)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s)在內的所有電動汽車的全球滲透率將從23%上升至67%,這將帶來巨大的投資需求。
新質生產力對綠色金融的需求還體現在風險管理、經濟結構優化、融資創新等方面。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所涉及的低碳、環保領域往往面臨著較高的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這需要綠色金融為企業提供風險管理服務,幫助企業降低風險,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以推動新質生產力的整體升級。
(二)新質生產力對綠色金融的促進作用
新質生產力的引入為綠色金融帶來了技術創新的動力。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綠色金融在風險評估、產品設計、市場營銷等關鍵領域實現了顯著進步,這些技術的運用不僅大幅提升了綠色金融的運營效率,還顯著降低了運營成本,為綠色金融的長足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新質生產力為綠色金融的市場拓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隨著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質產業的迅速崛起,綠色金融的市場空間得到了極大拓展。通過積極支持這些新質產業的發展,綠色金融不僅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綠色轉型,還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投資者的目光,進一步增強了綠色金融的市場影響力。
新質生產力可以促進綠色金融的國際合作。隨著全球對綠色發展的關注度日益提升,綠色金融在國際合作中的地位愈發重要。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綠色金融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綠色金融理念和技術,引入專業的綠色金融評估機構,對項目的環境影響、社會效益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可以提升綠色金融的發展水平,確保項目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為推動全球綠色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三)新質生產力與綠色金融的融合發展路徑
宋月紅[ 12 ]認為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它在本質上體現了綠色發展理念,是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生產力。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必須積極推動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確保新質生產力與綠色金融相互促進、協同發展。
新質生產力與綠色金融的融合發展戰略,是一個具有戰略眼光和創新精神的議題,通過綠色發展指數考量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程度,綠色金融的支持有助于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新質生產力,作為經濟發展的新興驅動力,以其高效、智能、環保的特性,為數字經濟轉型與升級提供了重要保障。綠色金融,作為一種創新的金融模式,通過引導資本流向綠色、低碳、循環的經濟領域,為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堅實的金融支撐。一方面,綠色金融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為新質產業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為綠色金融提供了新的投資領域和市場空間。新質產業的高效、智能、綠色特性,使其成為綠色金融投資的優選領域。
然而,新質生產力與綠色金融的融合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如何確保綠色金融資金的有效利用、如何避免產能過剩、如何降低綠色項目的風險等問題亟待解決。為此,需要構建完善的監管機制,加強對綠色金融資金的監管和評估,確保資金真正流向綠色產業和項目。
首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內涵和實踐意蘊。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其次,要推動綠色科技創新與應用。加快綠色科技創新,推廣先進綠色技術,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推動綠色制造業、綠色服務業和綠色能源產業的發展壯大。同時,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綠色低碳轉型。
最后,要優化經濟政策以支持綠色金融的發展。為支持綠色金融發展,需要持續優化經濟政策工具箱,發揮綠色金融的引領作用,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除此之外,新質生產力還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產關系,完善工作機制,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四、海南省綠色金融發展現狀
作為自由貿易港,海南正面臨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的緊迫任務,其綠色金融的市場需求自然水漲船高,新質生產力在其中的作用尤為突出。以創造性的綠色技術及制度集成方式來引領資本投向綠色產業,是自貿港推進外商投資和進出口業務增長的有效驅動力。
通過調研及訪談,界定了綠色金融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3個準則層維度和17個預評價指標),其中,將通用的“資金供求維度”修正為“社會維度”,將“碳金融指標”結合海南省特色修正為“藍碳金融指標”。
(一)綠色金融指標權重計算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在將決策元素分為目標、準則以及指標三個層次的基礎上采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來確定各指標因素的權重系數。對判斷矩陣A,解特征根AW'=λmaxW',所得到的W經正規化后作為指標權重,可以得出準則層各維度對海南省綠色金融發展情況指標體系的權重,以及措施層內各個因子對相應的準則層的權重。一般用近似方法求λmax和W',具體如下:
(1)計算判斷矩陣各行元素的積Mi:
(2)求各行Mi的n次方根:
(3)首先,對Pi作歸一化處理,即得相應的權數為:
其次,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若矩陣的最大特征根等于矩陣階數,則可建立一致性評價值:
最后,求得隨機一致性比率CR值:
其中,RI為隨機一致性標準值(見表1)。當CR值小于0.1時,一般認為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反之,CR值大于0.1時,則認為矩陣不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基于多個專家的判斷矩陣分別通過一致性檢驗,并根據專家的職稱、從業年限、判斷依據及對內容的熟悉程度確定專家的權威系數,再用權威系數進行加權平均將專家意見綜合平均,即可得到反映各評價指標相對重要性的權數。準則層及措施層指標計算結果具體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專家認為綠色金融稅收優惠、綠色金融貸款貼息、綠色金融組織建設、法律法規及財政資金投入等政府層面指標權重最重。首先,政府對綠色金融企業的稅收優惠、貸款貼息等政策傾斜,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完善金融組織建設以及加大對綠色金融的財政資金投入等一系列政府干預手段為綠色金融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其次,綠色金融市場作為反映一個地區綠色金融發展程度的標桿,綠色金融市場中各子市場如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信貸、綠色股票、其他綠色金融,以及海南特色的藍碳金融等綠色金融市場指標的權重次之。最后,對于公眾發展預期、學術關注度、綠色金融機構數量、綠色擔保機構數量及綠色技術等綠色社會意識維度層面,人們普遍具有綠色環保意識,通過全民參與、共同增強節能減排意識實現由下至上的改變和進步。
措施層權重排序由大到小依次是綠色金融稅收優惠、綠色金融貸款貼息、綠色金融組織建設、綠色債券、財政資金投入、法律法規、綠色基金、公眾發展預期、綠色保險、綠色信貸、學術關注度、藍碳金融、綠色股票、綠色技術、綠色金融機構數量、其他綠色金融及綠色擔保機構數量。
(二)海南省綠色金融發展現狀分析
基于Hadoop平臺對海南綠色金融管理系統內運行的各項內部經濟數據進行大數據集成,并利用Spark計算框架對碳核算及影響綠色金融投資、收益的參數開展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政府積極擔當,積極推進綠色金融發展
2017年10月至2024年4月共出臺海南自貿港綠色金融相關政策二十多項(見表3)。2024年4月聯合發布的《海南省促進金融業加快發展若干措施實施辦法》追溯2023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的獎補事項。
政策體系持續健全的同時,海南金融業發展綠色金融的激勵約束機制也不斷完善。2023年末,海南全省綠色貸款余額973.22億元,同比增長44.3%,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8個百分點。從綠色貸款的總額看,2020年到2024年,海南省綠色貸款總額不斷增長,且與往年同期相比以10%左右的速度不斷遞增。從綠色貸款的構成情況看,能源相關(包括清潔能源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和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占據了總投資的絕大部分,穩定在貸款總額的90%左右。從變化趨勢看,六類產業②除清潔生產產業外,其他五類產業在后期均表現出了較快的增長趨勢。其中,清潔能源產業一直平穩增長,2020年以來均維持在20%到40%的增長速度。隨著自由貿易島封關(2025年12月8日啟動)臨近,海南省政府為優化全省的能源結構,早日促成碳達峰、碳中和而建設的核電、風電、太陽能電站,智慧電網、氫能源和儲能項目逐步上馬。
政府一系列措施引導金融組織體系逐步完善,金融主體積極參與綠色金融,極大地促進了海南省綠色金融的發展,這與專家在問卷中一致認為政府層面所占權重最大的結果一致。
2.市場主動作為,創新綠色金融產品
海南省22家主要銀行機構中,21家建立了綠色金融考核評價和獎懲機制,19家成立了綠色金融發展領導小組,17家建立了綠色金融盡職免責機制,14家組建綠色金融專業部門。在貨幣政策的推動下,轄區銀行機構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2024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海南省分行等八部門印發《海南省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4年末,海南省綠色貸款余額1 317億元,同比增長35.3%。運用碳減排支持工具發放貸款95億元,帶動碳減排約197萬噸。(數據來自中國人民銀行海南省分行2025年2月發布會)。
金融機構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通過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信貸等金融工具,引導資金流向環保、節能等領域,促進了經濟的綠色轉型,與專家問卷中的觀點一致。
3.社會共同參與,增強節能減排意識
海南生態環境良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而且一直以來堅持“生態立省”發展戰略?!秶疑鷳B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及《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都在強調生態文明。海南自貿港發展綠色金融的天然優勢及政策優勢讓公眾對發展綠色金融擁有良好預期,同時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完善產業布局及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對綠色融資的旺盛需求。
從地理分布上看,海南綠色貸款額度的增長表現出從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發展的趨勢,海口和三亞分居南北兩端,是主要的發展中心,從北向南,儋州、臨高、澄邁,瓊中、瓊海、陵水的區帶形成,表現出一定的“重點建設,區域帶動”效果。海南省大部分市縣的人均綠色貸款占本地區GDP比例處于10%以下的水平,部分市縣綠色貸款對GDP占比在20%左右,占比太高的情況應予以警惕。
五、新質生產力與海南綠色金融高質量融合發展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
(一)新質生產力與海南綠色金融高質量融合發展面臨的挑戰
綠色金融的市場認知度還有待提高。盡管政策層面已經給予了大力支持,但在實際操作中,企業和投資者對于綠色金融的認知和接受程度仍然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綠色金融在海南新質產業中的推廣和應用。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更多的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新質產業往往涉及高新技術和前沿領域,對人才的需求尤為迫切。然而,目前海南在新質產業領域的人才儲備和技術創新能力還不足以支撐其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質生產力對綠色金融的促進作用。
新質生產力與海南綠色金融的融合發展還需要克服體制機制上的障礙。例如,綠色金融產品的設計和推廣需要更加靈活和創新的金融政策支持,而新質產業的發展也需要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市場環境。這些都需要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共同努力,打破傳統觀念和利益格局,推動綠色金融與新質生產力的深度融合。
(二)新質生產力與海南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策略與措施
在應對海南綠色金融與新質生產力融合發展的挑戰時,需要借鑒國內外成功的案例和經驗,采取一系列的策略與措施,以提升海南綠色金融的市場競爭力。
1.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持。政策引導不僅能為新質生產力與綠色金融的融合提供方向和支持,還能有效減少市場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例如,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稅收優惠、資金扶持、財政補貼等激勵政策,鼓勵企業和投資者積極參與綠色金融項目,以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此外,政府還可以設立專項基金,支持綠色金融產品的研發和推廣,提高市場的接受度和普及度。同時,建立健全監管體系,確保政策的有效執行和市場的健康發展。
2.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在新質生產力與綠色金融的融合發展中,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成為關鍵所在。通過技術創新,可以不斷提升產品的質量和效率,滿足市場對綠色、環保、高效產品的需求,通過提供低碳、環保的融資服務,引導資金流向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轉型。同時,綠色金融還能夠通過風險管理和產品創新等方式,降低綠色產業和綠色項目的融資成本,提高項目的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這些措施不僅有助于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也能夠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提升綠色金融產品的多樣性與普及度。為了提升綠色金融產品的多樣性,金融機構需要不斷創新,開發出符合不同投資者需求和風險偏好的產品。金融機構還可以與政府部門、企業等合作,共同推動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和發展。
4.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梢酝ㄟ^簽訂國際協議、建立跨國合作機制等方式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海南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應積極與國際綠色金融和新質生產力領域的先進經驗和做法進行對接,引進外資和技術,推動本地產業的升級和轉型。同時,通過參與國際組織和合作項目,提升海南在全球綠色金融和新質生產力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5.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政府和企業應加大對新質生產力和綠色金融領域人才的培養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同時,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強科技創新,推動綠色金融和新質生產力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體系,以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為核心的發展模式。
6.提升市場接受度。加強消費者教育和宣傳,提高公眾對新質生產力與綠色金融的認知度和認同感,形成健康的市場氛圍和消費環境。建立完善的市場反饋機制,及時收集消費者意見和建議,不斷優化產品和服務,提高市場接受度。金融機構可以開展綠色金融知識普及活動,向公眾介紹綠色金融產品的特點和優勢,引導投資者樹立綠色投資理念。
7.建立健全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風險管理體系包括風險評估、風險預警、風險應對等方面,這需要加強監管和合規意識,發現和化解潛在風險,同時,加強監管和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確保市場的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三)展望新質生產力與海南綠色金融的未來發展前景
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日益關注,綠色金融將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海南作為自由貿易港,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政策優勢,為新質生產力與綠色金融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作為綠色生態島,海南可以依托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質產業,如清潔能源、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數字化技術可以從降低銀行信用風險、提升監管水平、促進產品創新、完善信息共享機制等方面賦能綠色金融的發展。建議與綠色稅收體系掛鉤,發揮政策性資金優勢,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加大對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顯著的項目支持力度。此外,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深化與國內外先進地區的合作與交流,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作為海域面積最大的省份,海南可以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金融產品的創新與發展。同時,加強與國際綠色金融市場的合作與交流,提升海南綠色金融的國際競爭力。此外,海南還可以探索制定“藍碳”標準,建立綠色金融評價體系,進行綠色項目科學評估和風險管理,確保綠色金融的健康發展。海南自貿港具有豐富的“藍碳”資源,可降低各合作方綠色金融成本,以“藍碳”為依托,建立碳排放產品市場化交易機制,協同資產融通與技術創新,進而實現資產融通與技術創新之間的系統發展,推動合作方綠色低碳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海南需要建立健全綠色金融與新質生產力之間的協同機制,促進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共同發展。例如,可以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方式,推動綠色金融資金流向新質產業領域,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同時,加強綠色金融與新質產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探索綠色發展的新路徑和新模式,這將有力推動海南經濟的綠色化、智能化和高端化。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強調 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 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3-09-10.
[2] 朱克力.深度解析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外延[N].中國經濟時報,2024-04-12(A04).
[3] 黃群慧.讀懂新質生產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4.
[4] 張嘉明.以金融活水滋養新質生產力(新論)[N].中國能源報,2024-05-22.
[5] 徐政,鄭霖豪,程夢瑤.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構想[J].當代經濟研究,2023(11):51-58.
[6] 高帆.“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邏輯、多維內涵及時代意義[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14(6):127-145.
[7] 姜奇平.新質生產力:核心要素與邏輯結構[J].探索與爭鳴,2024(1):132-141,179-180.
[8] 姚樹潔,張小倩.新質生產力的時代內涵、戰略價值與實現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116-132.
[9] 蔣永穆,喬張媛.新質生產力:邏輯、內涵及路徑[J].社會科學研究,2024(1):10-18,211.
[10] 張林,蒲清平.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理論創新與價值意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137-148.
[11] 焦勇,齊梅霞.數字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4(3):17-30.
[12] 宋月紅.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J].新湘評論,2024(6):16-17.
[13] 周人杰.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N].人民日報,2024-03-14.
[14] 劉雷,倪秦怡,陳貞伶.經濟責任審計服務“雙碳”目標實現——基于機理創新與路徑探索的思考[J].會計之友,2024(1):23-29.
[15] 劉鋒,黃蘋,唐丹綠色金融的碳減排效應及影響渠道研究[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2,37(6):144-158.
[16] 程恩富,陳健.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J].當代經濟研究,2023(12):14-23.
[17] 魏崇輝.新質生產力的基本意涵、歷史演進與實踐路徑[J].理論與改革,2023(6):25-38.
[18] 余東華,馬路萌.新質生產力與新型工業化:理論闡釋和互動路徑[J].天津社會科學,2023(6):90-102.
[19] 萬依云.區塊鏈支持自貿港綠色金融的研究動態[J].現代商業,2021(10):127-129.
[20] 蒲清平,黃媛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理論創新與時代價值[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1-11.
[21] 周文,許凌云.論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與重要著力點[J].改革,2023(10):1-13.
[22] 李善民.供需視角下推動綠色金融持續發展微觀機制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21,43(12):76-84.
[23] 王偉,汪祥耀.新質生產力導向下數據資源入表熱點問題探討[J].會計之友,2024(9):48-56.
[24] 邢麗,傅志華.中國綠色財政報告2022:聚焦碳達峰碳中和[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