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逐漸向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方向轉變,素質教育成為教育教學的主要發展方向。美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強調通過審美教育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新思維和人文精神,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的方向。詩歌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語言藝術的體現,而且是情感表達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人文素養。因此,初中語文詩歌教學需要從美育視角出發,重新審視和探索教學路徑。本文闡述初中語文詩歌具備的美育特點,分析美育視角下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的教學維度,重點對美育視角下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的路徑進行研究。
在當今的教育環境中,美育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它不僅關乎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還涉及學生全面發展目標的實現。詩歌,作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深厚的人文內涵。然而,傳統的詩歌教學方式過于注重應試技巧的訓練,忽略了對學生審美情感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方式不僅無法充分發揮詩歌的美育價值,也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此,本文從美育視角出發探討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的路徑,對于實現美育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初中語文詩歌應具備的美育特點
(一)語言美
初中語文詩歌具備的美育特點之一是語言美。詩歌的語言凝練、生動且富有表現力。通過精選的詞匯和巧妙的句式,詩人能形象地展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學習詩歌的第一步就是欣賞詩歌的語言美,分析詩人如何遣詞造句、妙筆生花。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重點字詞的推敲,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語言美,理解詩人通過語言傳達的情感和意義。
(二)意象美
意象美也是初中語文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意象是指通過形象、比喻、象征等手法,將抽象的情感、思想或觀念轉化為具體的視覺形象,以達到傳達情感、表達思想、營造意境的效果。在初中語文詩歌中,意象美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自然意象的運用非常普遍。詩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比喻,將自然美與情感美相結合,形成獨特的意象美。其次,比喻和象征是詩歌中常見的表現手法,通過具體的形象或事物來表達抽象的情感或觀念。再次,詩歌具有音樂性,通過節奏、韻律、聲調等因素,能形成獨特的文化美感。最后,詩歌中的情感表達通常比較含蓄,通過意象的描繪和比喻的運用,將情感隱藏在具體的形象中,使讀者在品味中感受到詩人的情感。
(三)節奏美
初中語文詩歌具備節奏美這一美育特點。詩歌的節奏美主要體現在語言的韻律、節拍和樂感等方面,使得詩歌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性。首先,韻律是詩歌節奏美的重要體現。通過運用平仄、押韻等手法,詩歌形成了富有規律的節奏感。這種節奏感使詩歌語言更和諧、優美,讓讀者感受到一種獨特的音樂美感。其次,詩歌的節拍也是體現其節奏美的重要手段。節拍是指詩歌中語言的快慢、強弱、高低等變化,通過這些變化形成一種回環往復的節奏感。最后,詩歌的樂感也是體現其節奏美的重要方面。詩歌中的語言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性,能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
(四)情感美
詩歌是情感的載體。它以獨特的抒情方式,通過精煉、形象的語言,表達了作者豐富的情感。情感美不僅體現在詩歌的文字表達上,還體現在其蘊含的深層情感和思想內涵上。一方面,詩歌的情感美是多種多樣的。無論是喜悅、歡樂,還是憂郁、悲傷,甚至是憤怒、痛苦,都是詩歌中常見的情感表達。這些情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織、相互映襯,共同構成了詩歌的情感世界。另一方面,詩歌的情感美還體現在其思想的深刻性上。詩歌不僅是情感的宣泄,還是思想的載體。通過詩歌,作者可以表達對人生、社會、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思想內涵既是詩歌情感美的升華,也是其魅力所在。
二、美育視角下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的教學維度
(一)詩歌學習的工具性培養
從美育角度來看,詩歌學習的工具性培養主要是指通過詩歌教學,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與提高語言素養。詩歌鑒賞能力既是詩歌學習的基礎,也是詩歌學習的工具性培養的重要方面。在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讓他們能獨立分析和評價詩歌作品。首先,引導學生了解詩歌的基本特點,如韻律、節奏、意象、情感等,讓他們對詩歌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其次,采用講解、分析、比較等方式,讓學生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理解詩歌的主題、意境、情感等。最后,通過大量的詩歌鑒賞實踐,讓學生逐漸提高詩歌鑒賞能力,獨立分析和評價詩歌作品。
詩歌創作能力是詩歌學習工具性培養的重要方面。首先,采用講解、示范等方式,讓學生掌握詩歌創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構思詩歌的主題、運用修辭手法等。其次,通過組織詩歌創作活動、鼓勵學生參加詩歌比賽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提高他們的詩歌創作能力。最后,對學生的詩歌作品進行及時的點評和指導,幫助他們不斷提升詩歌創作水平。
詩歌閱讀能力是詩歌學習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也是詩歌學習的工具性培養的重要方面。首先,采用大量的詩歌閱讀實踐,讓學生熟悉詩歌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提高學生的詩歌閱讀能力。其次,教師采用講解、分析等方式,讓學生掌握詩歌閱讀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理解詩歌的主題、意境、情感等。最后,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讓學生能主動地去閱讀和理解詩歌作品。
(二)詩歌鑒賞的人文性提升
詩歌鑒賞的人文性是指對詩歌中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和人文價值的深入理解和感受。詩歌是一種高度凝練、具備音樂美和繪畫美的文學形式,它通過精煉、含蓄、優美的語言,展現出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獨特的意境以及其強烈的感情色彩和思想態度。在詩歌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語言美,還要深入挖掘詩歌的人文內涵。通過對詩歌的賞析,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其獨特的人生體驗以及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刻思考。為了提升詩歌鑒賞的人文性,教師應深入解讀詩歌背景,了解詩人的生平、時代背景以及社會環境,這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同時引導學生深入體驗詩歌的情感,感受詩人的喜怒哀樂以及其在詩歌中所表達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此外,將詩歌鑒賞與人生思考、社會現實相結合,引導學生思考人生意義和社會價值,提高其人文素養。
(三)詩歌學習的創造性激發
在詩歌教學中,鼓勵學生跳出傳統的思維模式,從多角度、多層次去理解和解讀詩歌。通過組織課堂討論、開展主題研究等活動,教師引導學生探索詩歌中的深層含義,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同時,引入一些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如創意寫作、詩歌改編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創新思維。審美創造力是詩歌學習中創造性激發的重要體現。在詩歌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創作出具有個人特色的詩歌作品。為此,教師提供一些創作主題或情境,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自由創作。通過評價學生的作品,給予他們肯定和鼓勵,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
創造性的激發需要一個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營造出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差異,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創造力。多元化的教學資源為詩歌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和靈感。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引入一些與詩歌相關的音樂、繪畫、影視等資源,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受和理解詩歌。鼓勵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拓寬他們的視野和知識面。
三、美育視角下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的路徑研究
(一)立足美育理念,了解詩歌背景
在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應立足美育理念,注重學生的審美體驗和情感表達。詩歌是一種情感的藝術,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深入感受詩人的情感世界,理解其思想內涵。同時強調審美鑒賞,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形式美、語言美和意境美,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了解詩歌的背景是進行美育教學的基礎。了解詩人的生平、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和思想,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詩人的內心世界。
例如,在開展七年級上冊“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的教學時,了解古詩詞的創作背景和內涵是十分重要的。作者曹操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的詩歌作品多以反映漢末社會動蕩和人民苦難為主題。曹操的詩歌風格慷慨激昂,富有感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觀滄海》是曹操詩歌中的名篇,寫于東漢末年,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觀的贊美和感慨。古詩詞具備豐富的內涵,《觀滄海》通過描繪大海的廣闊無垠、山島的高聳入云、樹木的茂盛生長等景象,表現出作者對自然景觀的贊美和感慨。同時,通過對日月星辰等天文現象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美的世界的認知和思考。在鑒賞《觀滄海》時,學生通過了解詩歌的背景和內涵,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志向,從而深入體會詩歌的美感和文化內涵。同時,對詩歌中描繪的自然景觀的欣賞和思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二)借助信息技術,深入詩歌鑒賞
在美育視角下,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可以更有效地進行初中語文詩歌教學,深入鑒賞詩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和文化修養。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生動的畫面、音樂和視頻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境。例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將詩歌中的場景、人物等元素通過圖片、動畫等形式展現出來,引導學生深入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同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如音頻剪輯、配樂等,制作具有藝術感染力的詩歌朗誦作品,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例如,在開展七年級上冊第7課“散文詩二首——金色花”教學時,導入環節,利用多媒體設備,如投影儀或電子白板等,展示有關金色花的圖片或視頻,以形象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情境。視覺的呈現方式能使學生理解金色花的象征意義和泰戈爾的情感表達。在這個過程中,選擇與詩歌情感基調相符合的背景音樂,讓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進行詩歌朗誦,增強詩歌的感染力,幫助學生體會泰戈爾的情感世界。新課講授環節,利用信息技術工具如電子投票系統或課堂互動平臺,讓學生在課堂上即時反饋他們對詩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師依據課堂反饋,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據此調整教學策略。在互動環節,教師播放與泰戈爾相關的知識課件,讓學生相互討論泰戈爾的生平和創作背景以及金色花在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引導學生全面地了解詩歌的內涵。在教學總結環節,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軟件,讓學生以圖形化的方式整理詩歌的主題、意象和情感,直觀展示詩歌的結構和內容。作業布置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電子書閱讀器或在線圖書館查找泰戈爾的其他作品進行拓展閱讀,并通過在線論壇或社交媒體進行交流討論,進一步豐富他們對泰戈爾作品的理解。
(三)體驗詩歌美感,注重詩歌朗讀
體驗詩歌美感是關鍵,而注重詩歌朗讀則是重要的教學手段。詩歌是一種聲音的藝術,其情感和思想通過聲音來傳達。在朗讀詩歌時,注重聲音與情感的統一,通過聲音的抑揚頓挫、節奏的變化來表達詩歌的情感和思想。教師進行示范朗讀,為學生提供朗讀的榜樣。在范讀時,教師應投入感情、把握節奏和語調,充分展現詩歌的情感和意境,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情感共鳴。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進行個性化朗讀。在朗讀過程中,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聲音、表情、動作等手段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獨特感受。
例如,在開展七年級上冊第4課《次北固山下》詩歌學習時,賦予詩歌感情的朗讀是增強學生對詩歌理解和體驗的重要方式。通過帶有感情的朗讀,學生能更深入地感受到詩歌所傳達的情感和意境。《次北固山下》這首詩描述了北固山的壯麗景色和詩人內心的感慨。當學生通過朗讀將這些情感表達出來時,不僅能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歌內容,還能增強詩歌的感染力,使聽眾也能感受到詩人的情感。《次北固山下》是一首具有鮮明韻律美的詩歌。通過帶有感情的朗讀,學生能更好地體會到詩歌的韻律美,更深入地理解詩歌的內涵。在朗讀過程中,學生需要注意語音的抑揚頓挫、語調的起伏變化以及語速的快慢掌控等,使學生更深入地感受到詩歌的韻律美。此外,在《次北固山下》的詩歌學習中,學生需要將自己置身于北固山的美景中,感受詩人的豪情壯志和內心感慨。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美育視角下,初中語文詩歌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和人文精神,教師應深入挖掘詩歌中的美育特點,不斷創新教學方式來提升教學效果,從而推動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的改革和創新,使初中語文詩歌教學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