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教師要引導學生會用數學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語言表達世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發展。逆向思維擅長在常規之外,從對立視角分析問題,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發散性思維以及創新精神具有積極意義。隨著新課標的實施,高中數學教學內容越來越深入和全面,而傳統的正向思維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需求。所以,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成為高中數學教學的重中之重。
一、逆向思維的概述
在高中數學教學所涉及的范圍中,存在一種逆向思維形態。常規的數學認知往往遵循從定義、公理向定理、推論進行正向推演的模式,而逆向思維卻不受限于此,它把探究的方向轉向為數學概念、命題、方法的對立面或者反向維度。其關鍵在于要打破學生因長期進行數學學習而形成的思維慣性,幫助學生跳出由教材體系及解題模式共同構建的認知框架。這種逆向思維方式并非對數學正向思維的否定,而是在認可數學知識多向性的基礎上,為學生重新建立起新的數學認知坐標。通過把數學問題中的條件與結論相互交換、將已知與未知進行倒置處理,逆向思維能揭示出數學知識的內在辯證關系,進而使學生在看似復雜的數學困境中開拓出可供選擇的替代路徑。
二、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意義
(一)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
逆向思維實則是一種以目標為起始點,以逆向探索為解題路徑的思維方式,其可以幫助學生打破傳統思維定式的限制,實現開拓思維路徑的目的。這種思維方式要求學生當面對具有一定復雜程度的問題時,從已知條件的反方向來進行思考,尋找解決該問題的諸多可能性,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以及抽象思維等能力。并且逆向思維的有效培養有利于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更全面且靈活的思維模式,傳統的順向思維往往會被局限在已有知識和經驗中,而逆向思維卻能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相應問題,使學生發現新的規律和關系。這種采用多角度進行思考的方式能有效地提升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及靈活性,從而讓學生在面臨復雜的數學問題時,迅速地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以此提高解題的效率。
(二)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逆向思維這一思維模式,能使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不再局限于常規解題思路,而是嘗試利用從結果反推條件這種獨特方式去尋找嶄新解題方向,反向探索這一過程,促使學生對問題的本質展開深入思考,使他們不滿足于已有解法,主動去尋求更簡潔且巧妙的解決方案。逆向思維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形成獨特的思考方式。該思維還鼓勵學生對已有的知識體系進行重新組合及構建,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數學所涉及的概念和定理。這種從多角度進行思考的方式在促使學生發現全新問題這一方面具有積極作用,有助于推動他們提出具有創新性的見解和方法。
(三)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觀念
以逆向思維主動探索解題路徑這一過程,能使學生逐漸擺脫對教師與教材的過度依賴,轉而依靠自身的思考來解決問題,并且在逆向思考時獨立分析問題所具備的結構及相關條件的能力。這種獨立探索的過程會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得到增強,使學生在學習中變得更積極主動。這種主動探索過程不僅對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數學知識有所幫助,而且能激發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和熱情,讓學習從一種被動接受狀態轉變為主動探索的狀態。
三、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具體策略
(一)在概念教學中培養逆向思維
在高中階段的數學概念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具有重要意義。數學概念是構成數學知識體系的一個關鍵因素。逆向思維能從多種角度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傳統的數學概念教學經常會采取定義的形式,以引導學生對其內涵與外延加以理解。但是培養逆向思維要求教師從概念應用的具體場景、性質推導的反向角度去引導學生對概念的形成過程展開思考。這一方式能使學生深入地理解概念從形成到發展的整個來龍去脈,而并非僅停留在對概念表面記憶這一層面,這種逆向思考方式對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來說具有積極作用。
以蘇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數學必修第一冊“指數”的教學為例。在引入指數這一概念時,教師不應直接給出指數定義,而應從指數運算最終呈現的具體結果作為切入點來展開引導。教師可以展示如23=8、32=9等具體的指數運算結果,并讓學生思考這些指數運算結果是如何通過乘法運算得出的。借助這一方式,學生可以嘗試從運算結果反向去思考指數運算的本質。指數運算其實是一種將乘法進行簡化后的表示形式,其代表的是某個特定的數(被稱作底數)不斷相乘之后所產生的結果。這種從運算結果再逆推到運算過程的思考模式,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指數定義,而不是僅機械地記憶。在對指數的性質展開講解工作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指數運算的最終結果這一角度出發,采用逆向推導的方式,去探尋這些指數性質的來源。例如,針對指數的乘法性質am·an=am+n,教師可以先用類似23·22=25的具體例子,引導學生去思考為什么最終結果所呈現出的指數就是兩個原本指數的相加。通過這樣反向推導的方式,學生能發現指數運算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乘法運算,而在乘法運算過程中,當遇到相同底數冪進行相乘這種情況時,指數相加就是一種自然會出現的運算結果。這樣逆向思考的過程,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指數性質的合理性,還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指數運算知識的認知程度。
(二)在公式教學中培養逆向思維
公式是數學知識經過高度提煉與抽象化處理的產物,其推導過程中蘊藏著豐富多樣的數學理念。從逆向思考的視角來說,公式并非只是直接運用的器具,而是能被拆分、重新組合以及反向鉆研的內容。學生在學習公式時,如果能從最終結果反向去思索其推導步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公式中各個變量相互之間的內在關聯,以及公式所適配的條件與范疇。這種逆向的思考方法能夠推動學生突破單一的正向思維范式,防止在遭遇問題時生硬地套用公式,而是能依據問題的本質靈活地選取或調整公式,甚至對公式進行轉化操作,進而更高效地解決問題。這種對公式的深入理解與運用,是逆向思維在公式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呈現形式,也是培育學生數學思維靈活性的關鍵。
以蘇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數學必修第二冊“余弦定理”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公式的成果著手,反向探尋其推導過程,以培育學生的逆向思考能力。余弦定理是三角形邊角關聯的關鍵公式,其形式為c2=a2+b2-2ab cosC,其中a、b、c分別為三角形的三條邊,C為邊c所對應的角。此公式不但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拓展,還包含著豐富的幾何與代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余弦定理切入,引導學生思考公式的架構與各部分的含義。經由剖析公式c2=a2+b2-2ab cosC,教師可以指明,公式右側的a2+b2與勾股定理的形態較為相似,而-2ab cosC則是對非直角三角形中邊長關聯的調整。這種從成果到架構的剖析,能幫助學生領會余弦定理是如何在勾股定理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同時也為后續的逆向推導奠定根基。接著,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余弦定理的幾何意義出發,反向思考其推導過程。在三角形中,邊長的平方能借由向量的點積予以呈現,即c·c=|a-b|2經過這個表達式,能得出c2=a2+b2-2a·b和向量點積a·b=abcosC,故而最終得出余弦定理的形式。這種從幾何意義到代數表述的逆向推導,不但能幫助學生理解余弦定理的來源,還能深化他們對向量知識與三角形邊角關系的綜合領會。
(三)在數學分析中培養逆向思維
數學解析這一行為通常而言與問題剖析及鉆研存在緊密關聯。從學生角度來講,逆向思考能起到助力作用,使學生從問題最終所呈現的結果入手,循著某種線索逐步地回顧問題生成所需要的條件以及相應過程。在面對數學問題時,學生不應將自身思考僅局限于從已知條件朝著結論進行正向推導,而應試著以結論為出發點進行思考,找出解決該問題的切實可行途徑。借助這樣一種反向剖析的做法,學生能更深入且全面地掌握問題中關鍵要點,從而明確解答問題的方向,避免自己在面對復雜的數學問題時因迷失方向而陷入困境。與此同時,逆向思考的方式還具備推動學生深度整合數學知識的作用,即能把零散分布的知識要點借助逆向推理這一形式連接起來,最終構建出一個更為系統且完整的知識體系。
以蘇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數學必修第二冊“基本圖形位置關系”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圖形的位置關系出發,逆向思考其成立所必須滿足的各類條件。具體而言,在闡釋兩條直線平行這一判定時,教師就可以先將兩條平行直線的圖形展示給學生,緊接著引領學生開始思考在這一既定的位置關系下,究竟有哪些條件是務必要滿足的。通過采取這樣一種方式,學生能從直觀展現出的圖形位置關系切入,從而逐步領會并且理解這些位置關系成立所需要具備的條件,而并非僅僅是記住相應的判定定理。當在闡釋基本圖形的位置關系時,教師還可以從圖形最終所呈現出的位置關系出發,以反向角度去剖析其形成過程。例如,在探究兩條直線相交這一情況時,教師可以先呈現出展示兩條相交直線的圖形,再引領學生思考這兩條直線是通過怎樣的平移、旋轉以及其他相關變換方式最終形成這種相交關系的。這種從最終結果反向回溯到形成過程的剖析方式,能幫助學生清晰地把握圖形位置關系中的關鍵要點,進而讓學生明確在解決相關問題時的大致方向。
(四)在數學應用中培養逆向思維
數學運用的實質被認為是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具體的實際場景給予融合,而逆向思考的方式恰恰為這一過程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在數學運用方面,學生往往需從實際問題著手去尋找與之對應的數學模型及解決辦法。這種逆向思考方式要求學生從期望達成的結果或目標開始反向思考需要滿足的條件及步驟。這種思考模式能助力學生清晰梳理問題的邏輯架構并避免在復雜實際場景中盲目嘗試,與此同時反向思考的方式還能推動學生對數學模型展開深度反思,進而理解模型的適用范疇以及局限性,以更精確地挑選或構建契合問題的數學工具。通過逆向思考的方式,學生可以將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轉化為從目標到條件的系統化分析流程,這不但有助于提升解題效率,而且能培育學生面對現實問題時的應變能力與創新思維,讓他們能夠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提升數學運用能力。
以蘇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數學必修第一冊“三角函數應用”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預期的成果或目的出發,逆向思考需要達成的條件以及步驟。例如,在處理和三角函數有關的實際問題時,教師可以先呈現問題的最終目的(如求解某個物理參量或者幾何參量),接著引領學生思考“為了實現這個目的,需要哪些已知條件,以及如何憑借三角函數的特性和公式去建立這些條件與目的之間的關聯”。在闡釋三角函數的應用時,教師可以從實際問題的預期成果著手,反向剖析其數學模型的構建流程。例如,在解決和三角函數相關的物理問題(比如簡諧運動)時,教師可以先展示運動的最終狀態或者預期的物理量(像位移、速度之類),再引領學生思考怎樣通過三角函數的周期性、振幅等特性去描述這種運動。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領學生從三角函數應用的最終成果出發,反向思考其適用范疇以及局限性。例如,在處理和三角函數相關的幾何問題時,教師可先呈現問題的解決辦法,接著引領學生思考這種解決辦法在哪些情形下適用,以及在哪些情形下需要調整或者改進。通過這種逆向反思,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三角函數模型的適用范圍,進而在面對不同問題時能更精準地挑選和運用適宜的數學工具。
四、結語
總的來說,若要有效培育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高中數學教育工作者就需要明確逆向思維培育的價值,在教學過程中開拓空間,以便讓學生擁有更多體驗逆向思維的契機,進而形成屬于學生自己的獨特思維發展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