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作為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特定地域的歷史記憶、民俗風情與人文精神。人音版高一音樂教材將民歌鑒賞納入核心教學內容,旨在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民族音樂素養和文化認同。然而,在當前高中民歌鑒賞教學中,“形式化”問題突出,學生多處于被動接受狀態,難以實現對民歌文化內涵的深度理解。民歌是民族文化的體現,一個民族的歷史、情緒和精神都蘊含在其中。民歌鑒賞教學不僅是提升高中生音樂修養的途徑之一,還是豐富學生的文化認知、增強學生的民族信心的重要手段。人音版高一音樂教材中有大量的民歌素材,包括漢族民歌以及十幾個少數民族的民歌,如《茉莉花》《山丹丹開花紅艷艷》《草原放牧》等,為開展民歌鑒賞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但在高一民歌鑒賞教學中仍然存在“形式化”的問題,學生的民歌認知停留在知識層面,不能真正理解民歌的所蘊含背后思想精神。本文從人音版高一教學現狀出發,反思教學中民歌“形式化”的困境,思考民歌鑒賞教學如何真正實現“深度體驗”,讓民歌能真正進入學生內心。
一、高中民歌鑒賞教學的問題反思與重構意義
(一)破解教學困境,提升教學實效
反思“形式化”問題(如方法單一、文化挖掘淺、體驗不足等),能精準找到教學中的短板,避免課堂教學只流于表面。重構教學路徑可以讓民歌鑒賞從“被動聆聽”轉向“主動體驗”,讓學生真正走進民歌的世界,加深學生對民歌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二)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認同
民歌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蘊含著地域性、歷史感、民族情。反思與重構教學會使學生不再僅是“聽”民歌,而是感悟其中的“意”(如陜北民歌信天游與黃土高原的聯系、江南小調與江南水鄉的生活聯系等)。這樣更能使學生領略民族文化的多元化與生動性,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促進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核心素養
在重構后的教學中,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民歌內含的集體智慧、情感表達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利于健全學生的人格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高中民歌鑒賞教學“形式化”問題的現狀反思
(一)教學目標的“淺層化”:重知識識記,輕情感共鳴
在現階段的高中民歌鑒賞教學中,不少教師僅僅將鑒賞目標定位為“記住民歌的地域歸屬、大致曲調風格、唱法等”,而忽視了民歌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情懷。例如,人音版高中一年級中的《茉莉花》,個別教師僅讓學生簡單地聽一遍音樂,并且提醒學生“江蘇民歌,音樂旋律優美,以五聲調式寫成”,并沒有深入探索歌曲的內涵。這樣,學生雖然可以答出《茉莉花》的“籍貫”和“音樂要素”,但難以體會不同地域版本的《茉莉花》的地域文化區別。江蘇《茉莉花》的曲調“一往情深”,而河北《茉莉花》的曲調“率性而發”,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地域生存狀態、民俗文化對民歌的調式風格產生了深刻影響。這類只滿足“記知識”的教學,拉開了學生與民歌之間的距離,使民歌變得更加陌生。
(二)教學方法的“單一化”:重“聽唱”流程,輕體驗過程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按照“聽歌——背景——知識講解——演唱”的固定模式進行民歌鑒賞,導致課堂枯燥乏味。以人音版教材中的彝族民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為例,教師先播放樂曲,再簡單說明這首歌曲是一首迎客的民歌,涉及彝族的火把節,再分析其合唱形式和節奏,最后讓學生跟唱。在這樣的流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者”的位置,他們既沒有看到彝族人民圍火跳舞的情景,也沒有感受到歌詞“麥穗低頭笑微微,核桃滿筐,葡萄掛滿串”所表達的豐收的喜悅和好客的心情?!奥牎钡慕虒W方式過于機械化,導致學生無法領略民歌的風情。
(三)文化解讀的“碎片化”:重表面信息,輕深層內涵
民間歌曲的價值不僅僅是音調,更重要的是文化內涵。但在教學中教師對民歌文化背景的闡釋零散化。例如,陜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展現了陜北人民的革命熱忱;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贊頌了黨的偉大。這種講解忽略了民歌與地域、生產與生活的聯
系——陜北民歌“高”是因為黃土高原地域遼闊,人民在勞作中高聲呼喊;而藏族民歌“高”是因為在遼闊的青藏高原上人民生活的奔放。學生無法在零散的信息中形成對民間歌曲文化的認知,必然缺乏文化認同感。
三、“深度體驗”導向下民歌鑒賞教學的重構基礎
(一)理解“深度體驗”的核心內涵
“深度體驗”并非簡單的“多聽多唱”,而是學生通過感官參與、情感投入、文化探究等方式,與民歌產生“心靈共鳴”的過程。它包含以下三個層次。
感官體驗:通過聽、唱、動等方式,感受民歌的旋律、節奏、音色等音樂要素。
情感體驗:理解民歌所表達的喜怒哀樂,與作品中的情感產生共鳴。
文化體驗:探究民歌背后的地域文化、歷史傳統,認識其文化價值。
以人音版教材中的《康定情歌》為例,“深度體驗”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旋律,還要讓他們感受歌曲中男女青年的真摯愛情,理解康定地區的風土人情,體會藏族與漢族文化交融的獨特韻味。
(二)挖掘人音版教材的“體驗性”資源
人音版高一音樂教材為“深度體驗”提供了豐富素材,教師需要進行深入挖掘。
音樂要素層面:教材中民歌的節奏(如維吾爾族民歌的“切分節奏”)、調式(如漢族民歌的“五聲調式”)、演唱技巧(如蒙古族民歌的“呼麥”)等,可以通過律動、模仿等方式讓學生體驗。
情感表達層面:《松花江上》的悲憤、《夫妻雙雙把家還》的喜悅、《小白菜》的凄涼等,為情感體驗提供了明確載體。
文化背景層面:教材中穿插的“知識鏈接”“拓展閱讀”(如關于“信天游”的起源、“花兒”的演唱習俗等),為文化探究提供了線索。
例如,在教學《阿拉木汗》時,教材提到“這是一首流傳于新疆吐魯番地區的維吾爾族民歌,表現了對美麗姑娘的贊美”,教師可以結合新疆的地理環境、維吾爾族的舞蹈特點(如“麥西來甫”)等,來設計體驗活動。
四、高中民歌鑒賞教學“深度體驗”的具體策略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民歌的誕生地
隨著教學發展,教師逐漸地認識到情境教學的重要性。在高中民歌鑒賞教學中,創設“深度體驗”情境能讓學生“走進”民歌的誕生地。教師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民歌與地域文化、生活場景之間的緊密聯系。情境是“深度體驗”的入口。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實物道具、場景布置等,還原民歌產生的地域環境和生活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民歌。在教學《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時,教師可以播放黃土高原的風光視頻(如溝壑縱橫的地貌、陜北窯洞、農民勞作場景等),展示白羊肚頭巾、腰鼓等實物,播放陜北嗩吶、板胡的伴奏音頻。讓學生頭戴白羊肚頭巾,模仿農民鋤地的動作,在“嘿喲”的號子聲中感受勞作的艱辛。在播放歌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視頻中陜北人民演唱時的表情(舒展、激昂),體會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對革命的期盼。通過情境,學生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從而更直觀地理解民歌與生活的聯系。
(二)多維互動,讓學生“觸摸”民歌的音樂靈魂
在高中民歌鑒賞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到以“深度體驗”為核心,借助多維互動情境讓學生“觸摸”民歌的音樂靈魂,從音樂本體(旋律、節奏、調式)與情感表達的關聯入手,讓抽象的“靈魂”轉化為可感知的音樂體驗。在進行多維互動的過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聽眾,而是主動的參與者。學生能從音樂的節奏中感受勞動人民的堅韌,從創作的嘗試中了解民歌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真正理解民歌的靈魂——地域人民用音樂書寫的生命體驗。播放維吾爾族樂器“彈布爾”“手鼓”的獨奏音頻,先辨別樂器音色,再聽《青春舞曲》,找出其中的樂器伴奏,感受“手鼓”的節奏特點。教學生跳簡單的維吾爾族舞蹈動作(如搖頭、動肩、踮腳等),并配合歌曲的切分節奏,讓學生在律動中體會歡快活潑的音樂風格。引導學生用維吾爾族常用的“呀”“啦”等襯詞,進行歌曲加花演唱,或改編部分旋律,感受民歌的靈活性。多維互動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觸摸”民歌,加深對音樂要素的理解。
(三)故事重構,讓學生“讀懂”民歌的情感密碼
每一首民歌都有屬于自己的情感密碼。以“故事重構”為路徑創設“深度體驗”情境,學生通過探尋民歌背后的故事內涵,解讀其中的思想情感,將抽象的旋律與具體的情感敘事相聯結,從“聽故事”到“編故事”再到“懂情感”,從而實現對民歌情感的深層理解。每首民歌都有一個故事,愛情、生活或者信仰等。故事重構能幫助學生理解民歌的情感內涵,從而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教師可以講述《小白菜》背后的民間故事(一個失去母親的小女孩,在繼母的虐待下思念母親的悲慘經歷),并播放動畫短片輔助學生進行理解。引導學生逐句分析“小白菜呀,地里黃呀;三兩歲呀,沒了娘呀”等歌詞,體會其中的凄涼與無助。讓學生想象自己是歌中的“小白菜”,用低沉、哽咽的聲音演唱,感受歌曲的情感張力。教師可以提出“如果現在遇到這樣的孩子,我們能做些什么”等問題,引導學生將情感體驗延伸到現實關懷。通過故事,學生能透過旋律感受民歌的核心情感,實現真正的共情。
(四)文化探究,讓學生“理解”民歌的精神基因
民歌精神是一個地域或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沉淀中形成的。教師在教學時需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讓學生自行解讀民歌的精神內涵。當學生感受到深層精神內涵時,才能真正理解民歌為何能跨越時空成為文化傳承的“活化石”。引導學生探究民歌與文化的關系,能深化其對民歌價值的認識。教師可以采用項目式學習方法,讓學生分組探究,并進行成果展示。例如,以“探究不同地區《茉莉花》的差異與地域文化的關系”為主題。一組收集江蘇《茉莉花》(旋律柔美)、河北《茉莉花》(旋律高亢)、東北《茉莉花》(旋律歡快)的音頻;二組查閱三地的地理環境、民俗風情(如江蘇的水鄉文化、河北的平原文化、東北的民俗特色)等相關資料;三組分析旋律差異(節奏快慢、音域高低)與地域文化的關聯;各組通過PPT、表演、圖表等形式匯報。教師總結:“《茉莉花》的不同變體,就像不同地區的‘文化名片’,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蔽幕骄孔寣W生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理解民歌是地域文化的“聲音符號”,從而增強文化認同。
五、“深度體驗”教學的實施建議
(一)轉變教師角色:從“傳授者”到“引導者”
教師要放下權威,成為引領學生體驗的引導者和陪伴者。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如“這首歌,是表達什么樣的感情”等),引導學生講述自己的真實體驗;融入學生的體驗過程中(如一起跳民族舞蹈、唱民族民歌等),和學生一起感受;及時發現學生的體驗困惑(如學生無法把握某一情緒或難以理解某種音樂情緒),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形式化”到“深度體驗”的變化,就是從“教知識”到“育素養”的理念轉變。教師不再是唯一的主導者,而是知識的引導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接受者,而成為主動的探究者。
(二)優化評價方式:從“結果評價”到“過程評價”
“深度體驗”注重過程。因此,評價應關注學生的參與度、體驗深度和成長變化。采用“檔案袋評價”,收集學生的體驗記錄(如感受日記、探究報告、創作作品等)。開展自評和互評,讓學生分享自己的體驗和收獲,評價他人的表現。教師評價側重進步(如“你今天在角色演唱中比上次更投入了”),而非優劣。
(三)整合教學資源:從“教材單一”到“多元融合”
教師還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拓展其他資源,將民歌當作“活態文化”,探求民歌與環境、民俗活動之間的關系。例如,在欣賞人音版教材《侗族大歌》時,除了介紹多聲部無伴奏等音樂特點外,還可以介紹侗族青年“行歌坐月”的民俗活動,讓學生明白侗族大歌的“大”不僅是“音樂之大”,而且是“文化之大”。
六、結語
從“形式化”向“深度體驗”的轉變是高中民歌鑒賞教學改革的關鍵一步。教師可以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挖掘文化意蘊,增強文化內涵。重視學生體驗,促成深度參與等系列重構方法的應用,能使民歌鑒賞課真正“活”起來。在深度體驗中,學生既能提高音樂審美、音樂表演等能力,又能增強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知和文化認同感。這也使民歌這個民族文化瑰寶在新的時代中煥發新光彩。高中音樂教育工作者應勇于探索實踐,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優秀、更具有深度的民歌鑒賞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