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先闡述深度教學的內涵,其突破單向灌輸,轉向思維啟迪與意義建構,致力于培養新時代人才。在深度教學視野下,本文提出,高中物理情境問題設計需遵循真實性、學科性、層次性原則,并詳細介紹生活場景重構(含情境構建與支持策略)和跨學科問題鏈(含知識網絡搭建、問題鏈設計等)的設計策略,為高中物理情境問題設計提供全面思路,以期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傳統高中物理教學多采用單向灌輸模式,難以有效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與核心素養。深度教學注重引領學生深度學習,通過結構化等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知識建構與能力發展,為物理教學變革提供新方向。在這種背景下,探究深度教學視野下高中物理情境問題的設計原則與策略,對優化教學活動、提升學生學習品質、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深度教學概述
深度教學強調引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教師通過結構化、情境化、批判性的教學活動,引領學生完成對知識理論和實踐的深層次建構,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核心素養。深度教學突破了單向灌輸的局限,轉向思維啟迪與意義建構,這一轉變有助于培養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現代人才。而且深度教學促進了知識結構化、思維可視化、情境真實化和評價多元化,能引領學生不斷挑戰思維極限。
二、高中物理情境問題設計原則
首先,在深度教學的視野下,高中物理教師在對物理情境問題進行設計優化時需要遵循真實性原則,即選取生活現象、科技應用或社會熱點作為情境載體,避免虛構或脫離實際的偽情境影響學生的正常探索和實踐。
其次,教師需要遵循學科性原則,強調核心概念與核心素養指標的落實,從物理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等多個維度來設計情境問題,以強化核心素養的導向功能,深化教學活動的學術意義。
最后,教師所設計的情境問題還應具備層次性,需要將復雜問題分解為基礎層、理解層、分析層與創造層的遞進式鏈條,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引領學生參與循序漸進的探究和實踐,從而提高學習品質和效率。
三、深度教學的高中物理情境問題設計策略
(一)生活場景重構,從熟悉到陌生的認知躍遷
物理情境問題的設計需要圍繞遷移教學思想來進行,引領學生將熟悉的場域作為載體開展關聯性學習,從而實現認知的躍遷。在這一環節,教師需要對生活場景進行重構,以達成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從熟悉表象中剝離出物理的本質規律。
1.情境構建
在實踐環節,教師需要優先對原始生活場景進行物理要素的顯性化拆解。其間,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清單,引導學生主動識別場景中的物理變量,并標注其與教材核心概念的關聯點。這個環節需要強調變量控制意識,即通過對比不同場景中的相同變量和變化規律來建立基礎性的認知框架;在場景解構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變量隔離實驗或思想實驗,要求學生逐步剔除非本質因素、保留核心物理量,通過簡化、還原、對比的循環驗證來幫助學生從復雜生活場景中抽象出理想化物理模型。這個環節需要配套模型建構量表,明確模型特征的判定標準,強化科學抽象的規范性。最后將抽象出的物理規律投射至全新的場景,并設計出物理規律遷移任務,要求學生基于已建構的模型分析新場景中的物理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概念圖梳理物理規律應用的邏輯鏈條,同時在鏈條中適當引入認知沖突點,促使學生反思模型適用邊界,以完成從熟悉場景到陌生場景創新的認知升級。
以高中物理“摩擦力”知識點為例,教師先呈現“在水泥地面推靜止木箱”的場景,通過問題清單引導學生識別:木箱的質量、地面的粗糙程度、施加的推力是場景中的物理變量,其中推力與摩擦力的關系直接關聯教材中“靜摩擦力”的核心概念;再對比“在冰面推同一木箱”的場景,學生能發現相同變量是木箱質量和推力,變化的是接觸面粗糙程度,而摩擦力的變化規律不同,由此建立“接觸面粗糙程度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基礎性認知框架。在場景解構基礎上,教師設計變量隔離實驗: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靜止在水平桌面的木塊,逐步增大拉力直至木塊開始滑動,同時記錄不同拉力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要求學生剔除木塊顏色、形狀等非本質因素,保留拉力、接觸面粗糙程度、木塊質量等核心物理量;配套的模型建構量表明確“靜摩擦力隨拉力增大而增大,最大值等于滑動摩擦力”的判定標準,學生通過簡化(忽略空氣阻力)、還原(重復實驗三次)、對比(不同接觸面的實驗數據)的循環驗證,從復雜場景中抽象出“滑動摩擦力與正壓力、動摩擦因數的關系”這一理想化模型。最后將此規律投射至“傳送帶輸送貨物”的陌生場景,設計遷移任務:讓學生分析傾斜傳送帶上靜止貨物所受摩擦力的方向與大小。教師用概念圖梳理“摩擦力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相反”的邏輯鏈條,并引入“當傳送帶突然加速時貨物的受力變化”這一認知沖突點,促使學生反思模型在“相對運動趨勢判斷”中的適用邊界,完成認知升級。
2.支持型策略
為了保證以上場景重構及學生認知遷移的有效性,教師需要構建三項支持性策略。首先,打造階梯式問題點,教師可以將重構過程分解為經驗識別、模型抽象、規律遷移三個難度遞增的子任務,每個子任務可同步引進認知腳手架如提示卡、思維導圖模板來幫助學生逐步跨越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鴻溝。其次,引進對比分析工具,教師可以通過雙向筆記法等,既記錄生活場景特征,又標注對應物理規律或變量關系,橫向為場景變量,縱向為物理定律,填寫關聯強度,借此將隱性思維過程顯性化,以便教師找出學生的認知障礙點。最后,設計動態反饋機制,在每一個重構階段設置及時檢驗點,如快速問答、小組互評,再通過錯誤資源化策略,如搜集學生典型誤解作為分析案例強化認知修正,同時可以采用元認知提問單等方式,引導學生反思思維構成,鞏固認知成果。
例如,教師構建三項策略。首先,打造階梯式問題點,將重構過程分解為“識別推木箱時的摩擦力存在(經驗識別)”“抽象出摩擦力公式(模型抽象)”“分析傳送帶摩擦力(規律遷移)”三個子任務,每個任務配套認知腳手架,如經驗識別階段的提示卡寫有“觀察推木箱時是否需要持續用力”,幫助學生跨越認知鴻溝。其次,引進對比分析工具,采用雙向筆記法,橫向列“推木箱”“走路”“傳送帶”等場景變量,縱向寫“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等物理定律,在“推木箱”與“滑動摩擦力”的交叉處標注“關聯強度高”,將學生“認為摩擦力總是阻礙運動”的隱性錯誤思維顯性化,便于教師診斷。最后,設計動態反饋機制,在模型抽象階段設置快速問答“靜止在斜面上的物體是否受摩擦力”,在規律遷移階段開展小組互評,搜集“認為傳送帶勻速運動時貨物不受摩擦力”的典型誤解作為分析案例,同時用元認知提問單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判斷摩擦力方向時是否考慮了相對運動趨勢”,鞏固認知成果。?
(二)引進跨學科問題鏈,從單一到綜合的認知拓展
1.知識網絡搭建
物理問題設計需要以物理核心概念為錨點,系統掃描數學、化學、工程學等相關學科中具有結構耦合性的知識模塊,教師可以通過概念圖譜分析技術,將物理定律中的變量參數與相鄰學科的對應量進行語義映射,形成跨學科參數轉換表,繼而運用共變分析法識別不同學科中具有相似數學形式的模型,進行跨學科模型等價遷移,最終通過認知腳手架設計將分散學科節點按照物理原理、數學工具、工程應用等一系列邏輯鏈條進行分層組裝,形成可擴展的跨學科知識框架,為問題鏈的縱向延伸提供結構化支撐。
以“勻變速直線運動”為物理核心概念錨點,教師可以系統掃描相關學科知識模塊。數學中二次函數的圖像性質、導數的幾何意義與物理中位移公式的變量關系等具有結構耦合性,化學中反應速率隨時間的變化曲線與勻變速運動的v-t圖像存在形式相似性。工程學中電梯啟動加速階段的速度調控模型則是該物理規律的實際應用載體;教師通過概念圖譜分析技術,將物理中的“加速度a”與數學中的“二次函數二次項系數”、工程學中的“牽引力變化率”進行語義映射,形成跨學科參數轉換表,其中明確“物理加速度數值等于數學二次函數圖像斜率的變化率,對應工程學中電機功率調節幅度”;運用共變分析法識別出物理中“v-t圖像面積表示位移”與數學中“定積分的幾何意義”具有相似數學形式,可進行模型等價遷移;最后通過認知腳手架設計,將這些分散的學科節點按“物理公式推導(物理原理)→圖像分析工具(數學工具)→電梯速度控制(工程應用)”的邏輯鏈條進行分層組裝,形成可擴展的跨學科知識框架,為問題鏈延伸提供支撐。
2.問題鏈的設計
在搭建知識網絡架構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完成問題鏈的設計,其核心在于通過對問題參數的動態調控來促進認知難度的梯度上升。在初始階段,教師可以設計封閉性單變量問題,要求學生運用單一學科知識進行定量計算,并提供完整的公式推導模板以降低學生認知負荷。在中期階段,教師可以設置跨學科關聯參數,通過設置參數轉換接口引導學生自主建立學科聯系。而在最終階段,教師則需要提供開放性多變量系統,要求學生運用多元學科知識進行系統建模,并提供動態仿真平臺支持參數的實時調試與結構可視化呈現,再通過迭代優化實現認知結構的重組和深化。
例如,初始階段,給出“小車在斜面上勻加速下滑”的場景,設計封閉性單變量問題“已知初速度v0=2m/s、加速度a=1m/s2,求3秒內的位移”,同時提供完整的公式推導模板,降低認知負荷;中期階段,引進跨學科關聯參數,設置“將小車位移數據轉化為二次函數圖像”的參數轉換接口,引導學生發現“位移—時間圖像的切線斜率對應瞬時速度”,建立物理運動與數學導數的學科聯系;最終階段,提供“智能分揀傳送帶的分段加速系統”這一開放性多變量系統,要求學生運用物理運動公式、數學圖像分析、工程學電機功率計算等多元知識進行系統建模,教師提供動態仿真平臺支持“傳送帶加速度、貨物質量、電機功率”等參數的實時調試與結構可視化呈現,學生通過迭代優化“當貨物質量增加時如何調整加速度以保證傳送效率”的方案,實現認知結構重組。
3.制造認知沖突點
為深化跨學科整合效果,教師在推動問題鏈執行過程中需刻意制造認知沖突點,可在問題解決路徑中預設學科理論沖突,通過對比實驗數據與理論預測值的偏差引發認知失衡;在參數調整管控環節,設置學科邊界模糊區,要求學生通過文獻調研明確理論適用范圍,在系統建模階段則需要構建多學科方法的競合關系,引導學生運用決策分析方式進行方案優選。
例如,在問題解決路徑中預設學科理論沖突,讓學生分別用物理公式計算“空氣阻力影響下的小車位移”與用數學理想模型預測的結果對比,發現實驗數據比理論值小5%,引發認知失衡;在參數調整環節設置學科邊界模糊區,當分析“電梯加速上升時的超重現象”時,引導學生認識到物理中的“加速度”與工程學中的“安全閾值”存在交叉定義,要求學生通過查閱《電梯制造與安裝安全規范》明確理論適用范圍;在系統建模階段制造多學科方法競合關系,針對“過山車軌道設計”問題,物理方法側重加速度與向心力的平衡,數學方法強調軌跡曲線的平滑性,工程學則關注材料承重極限,引導學生運用決策矩陣分析各方法的權重,進行方案優選。
4.元認知監控工具
針對上述所創造的沖突場景,教師還需要為學生設計元認知監控工具,包括記錄認知沖突類型的三維表格(如學科維度、沖突類型、解決策略),并提供跨學科理論對比的交互式知識卡片,同時設置階段性反思提示語,通過結構化反思促進認知從表層觀點向深層整合躍遷,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設計元認知監控工具,包括:記錄認知沖突類型的三維表格,橫向為學科維度(物理/數學/
工程學),縱向為沖突類型(理論偏差/邊界模糊/方法競合),深度方向為解決策略(實驗修正/文獻查證/權重分析),學生需要在表格中填寫“當發現小車位移理論值與實驗值有偏差時,采用增加空氣阻力補償項的物理修正方法”等具體內容;提供跨學科理論對比的交互式知識卡片,正面呈現物理“勻變速位移公式”,背面對應數學“定積分計算步驟”與工程學“速度調控流程圖”,點擊卡片可顯示三者的轉換條件;設置階段性反思提示語,如“在電梯加速問題中,你是否混淆了物理加速度定義與工程安全標準的差異”“運用數學圖像分析運動時,是否考慮了物理量的實際物理意義”,通過結構化反思促進認知從表層向深層整合躍遷。
四、結語
總體來說,深度教學視野下的高中物理情境問題設計原則與策略,不僅為教學實踐提供了具體路徑,還推動了物理教學從知識傳遞向素養培育的深層轉型。這些設計能讓學生在真實、多層次的情境中深化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提升綜合思維與實踐能力,既為其成為具備終身學習與創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礎,也為高中物理教學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