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的到來,為小學美術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為了更好地迎接數字化教育時代,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信息素養,并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積極應用數字化工具,以構建數字化評價體系,提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質量。當前鄉鎮小學美術教育評價還存在諸多問題,如評價方式以教師主觀評判為主,缺乏科學標準;評價內容重技巧模仿,輕創造力培養;缺乏對學生創作過程的持續關注,難以反映學生真實成長狀況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升。為了解決這一現實問題,小學美術教師應及時轉變自身教育理念,借助數字化技術構建鄉鎮小學美術教學評價新模式,通過系統收集學生美術作品、創作過程等數據,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美術創作能力和審美素養,從而實現更科學的評價,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發展。
一、傳統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評價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重視。如何解決當前評價模式的弊端,真正發揮評價的育人優勢,成為教師關注的首要問題。為此,教師要對傳統評價模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為創新評價模式提供有益參考。當前鄉鎮小學美術教學評價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評價主體單一。當前鄉鎮小學美術教學評價的主體是教師。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評價的主體,往往是學生的美術作品的唯一評價者。這種評價依賴于教師的主觀判斷,缺乏科學標準,難以使學生產生認同感,無法真正發揮評價的作用。
第二,評價內容受限。教師調查了解后發現,當前鄉鎮小學美術教學評價內容重技巧模仿,輕創造力培養。教師過于關注學生是否完成了教師布置的繪畫或者手工作業,但對學生在創作中表現出來的人文性、創造性和文藝性則沒有關注,限制了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升。
第三,缺乏過程跟蹤。評價的重要功能是對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優勢進行鼓勵,薄弱點進行提醒和改正,以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是傳統評價只關注學生最終展現的學習成果,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持續跟蹤,使評價無法精準定位學生學習過程表現,限制了學生全面成長發展。
二、鄉鎮小學美術教學評價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
(一)優化評價體系
評價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為教師提供教學反饋的關鍵環節。評價的開展關乎課堂教學的效率,如何實施高效評價成為教師關注的首要問題。在鄉鎮小學美術傳統評價體系中,教師只是對學生最終的創作成果進行評價,存在教師主觀性強、評價標準模糊等問題,導致評價無法發揮其指導反饋作用。在數字化背景下,利用數字化技術構建鄉鎮小學美術教學評價新模式,可以借助數字技術的豐富性、集成性和互動性,對學生創作過程進行記錄和分享,準確反映學生在創意表現、審美能力、文化理解等方面真實的發展水平,進而結合多方面信息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并在色彩搭配、構圖布局和創意表達等方面給予學生針對性改進建議,真正發揮評價助力學生美術能力提升的優勢,推動小學美術評價體系優化。
(二)推進教育公平的實現
與城市相比,鄉鎮學校在教學環境、師資力量、教學資源等方面存在嚴重的不足,這限制了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鄉鎮小學美術數字化評價模式通過互聯網云端平臺共享優質評價資源和標準,這可以為鄉鎮美術教師教學評價的開展提供豐富資源,使鄉鎮學生獲得專業化的美術發展指導,有助于推進教育公平的實現。例如,鄉鎮小學美術教師可以借助智能評價系統對班級學生進行評估,確保鄉鎮學生可以獲取與城市學生相同的專業評價指標,在共同的案例庫學習中提升鄉鎮學生美術能力,提升鄉鎮小學美術教學質量。這種技術賦能評價新模式的建立,可以實現優質美育資源的共享,有效促進教育公平,為鄉村振興背景下鄉鎮小學美術教學的均衡發展提供新路徑。
(三)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數字化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滲透為鄉鎮小學美術教師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構建評價新模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傳統評價既耗時耗力,還無法反映學生完整的學習過程,限制了學生個性化發展。數字化技術在鄉鎮小學美術教學評價中的應用,可以借助智能技術自動記錄、分析學生的學習軌跡,并能從學生復雜的行為動作中提煉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為每個學生生成個性化的成長報告。這不僅可以降低教師教學壓力,還能為學生提供更精準的評價和改進建議,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在這樣的評價模式下,鄉鎮小學美術教學能真正實現從大體狀況到精準畫像的轉變,能使每個學生精準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并進行完善和改進。這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靠依據,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成長需求。
(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數字化評價不僅關注學生基礎美術技能的掌握,還重視學生在審美能力、創意表現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信息素養等方面的發展。在鄉鎮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借助數字技術建立多元化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智能技術全面記錄學生學習過程,可以持續追蹤學生在色彩運用、布局構圖以及創意表現等方面的數據變化,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成長情況,進而激發學生學習信心,積極參與美術學習。這種以發展為導向的評價方式,改變了傳統“一刀切”的評價模式,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美術學習中不斷開闊視野,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真正實現美育的育人價值。
三、數字化技術構建鄉鎮小學美術教學評價新模式的實施路徑
(一)開展教師數字素養培訓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在推進鄉鎮小學美術教學評價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鄉鎮小學師資力量相對較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學習成長發展。在數字化背景下,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為鄉鎮小學美術教學提供了新思路。要想借助數字化技術優化小學美術教學評價,教師就需要具備基本的數字素養,能在日常教學中利用數字技術開展教學評價,提升小學美術教學質量。為此,學校應加強教師的培訓工作,并設立逐步遞進的培訓體系,包括基礎操作培訓、專業能力提升、創新應用實踐等,培養教師智能設備操作、評價數據解讀以及數字化教學決策能力,實現教師和智能技術的有效配合,為高效課堂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以人美版小學美術“植物寫生”教學為例,教師分析教材內容后,了解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結構和生長規律,掌握植物寫生的基本辦法和技巧,如觀察、構圖、線條運用、色彩表現等,并能利用所學知識準確對植物的形態和特征進行寫生表現,展現出生機勃勃的自然生機。在傳統評價模式下,教師只會對學生的最終作品做出評價,使一些學生無法準確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也就無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而通過加強教師數字素養培訓,教師可以將AI評畫系統、電子檔案記錄袋引入課堂教學活動,借助豐富的科技手段記錄學生學習過程,分析學生學習表現,提升評價的全面性、科學性,確保評價真正服務學生學習成長。
(二)構建智能評價平臺
在推進鄉鎮小學美術教學評價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構建智能評價平臺是其核心支撐。鄉鎮小學由于地處偏遠、師資力量薄弱,一直面臨著巨大的教學壓力。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為鄉鎮學校注入了新活力,其可以通過智能技術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實時監控和數據分析功能,能為教師教學活動和評價提供助力。智能評價平臺可以通過圖像識別、數據分析、個性化反饋等關鍵技術,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成果的全面分析反饋,進而為每一個學生在結構布局、色彩使用、審美表現、創意表達等方面提出包含量化指標與質性建議的評估報告,幫助學生全面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針對自己的不足進行有效改進,從而促進學生美術綜合能力的發展。在具體教學中,鄉鎮小學美術教學不僅要加強自身數字素養建設,還要有意識利用數字技術開展教學評價,靈活運用智能評價平臺,借助其多功能模塊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全面掌握學生學習狀況,并以此為依據進行教學改進,從而提升小學美術教學質量。
以人美版小學美術“植物寫生”教學為例,教師要借助智能評價平臺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最終成果進行記錄,實現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跟蹤。教師可以利用AiClass平臺的拍照投屏功能,對全體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記錄,在指導學生創作的過程中,如果學生出現共性錯誤,教師可以選擇錯誤學生的創作內容進行投屏。這既能警示學生,也能幫助其他學生避免犯這種錯誤,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成長。智能評價平臺能對教師教學流程和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記錄,并在大數據的支持下生成評估報告,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壓力,讓教師能有精力對學生后續的學習成長進行有效追蹤,不斷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智能評價平臺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根據科技發展步伐和教學要求進行及時的更新,如建立校級——區級——市級——省級美術作品數據庫,將學生美術發展軌跡可視化,引入其他學校學生的美術作品,在分享中進步和成長。
(三)設計多元評價指標體系
在推進鄉鎮小學美術教學評價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設計多元評價指標體系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落實核心素養培養要求。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將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納入評價內容,建立融合美術技能掌握和審美創造的評價體系,全面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基礎技能掌握、審美感知、文化理解、創意實踐以及藝術表現等,并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發展。設計多元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將鄉鎮小學美術教學評價從傳統的平面化轉變為立體化,將傳統評價中難以量化的核心素養要素轉化為可視化的數據信息,實現對學生學習狀況的全面了解,為學生提供精準評價,為學生全面成長發展賦能。鄉鎮小學美術教師通過設計多元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數字技術反饋學生學習成果,可以使評價結果精準反饋至教學改進,實現“評價——診斷——優化”的良性循環。
以人美版小學美術“植物寫生”教學為例,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了幾種常見的植物圖片,包括仙人掌、玫瑰花、向日葵等,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仔細觀察這些植物的整體形態和局部結構,如根、葉、莖、花、果實等。同時,教師還為學生介紹了這些植物的生長規律,從種子形態、發芽、幼苗成長、長大到開花結果等,讓學生認識植物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在植物寫生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植物,進行構圖,并合理運用線條和色彩對植物進行表現。教師利用智能技術對學生創作過程進行記錄,并借助數字技術將基礎技能掌握、審美感知、文化理解、創意實踐以及藝術表現等這些評價指標納入對學生的評價,確保評價真實反映學生學習情況,能為學生提供綜合性反饋,促使學生在有針對性的改進中不斷提升自身繪畫技能,提升學生審美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四)建立多主體協同機制
在鄉鎮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學評價的數字化轉型離不開多主體協同機制的建立。在傳統評價體系中,教師是唯一的評價主體,教師的主觀想法直接決定學生學習成果,這種評價模式很容易打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在數字化背景下,通過構建“教師——數字技術——學生自身——學生家長”多方聯動的評價主體協同機制,可以豐富評價內容,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創作思路,進而充分發揮評價育人優勢。在具體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負責制定個性化指導方案;數字技術作為輔助,需要提供客觀數據支持,自動生成分析報告;學生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要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明確自己優勢和不足,明確改進方向;家長可以借助數字技術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并給出合理評價。多主體評價數據的綜合可以生成更為立體的評價畫像,在多元觀察視角中為學生提供有效改進建議,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以人美版小學美術“植物寫生”教學為例,教師借助數字技術的輔助制定了個性化指導方案,數字技術將采集的圖像轉化為可視化的數據,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進行審視后,明確了自己的不足,家長借助數字技術終端了解了學生學習狀況,并給出合理評價。之后,教師綜合多元視角的評價信息對學生進行了綜合評價,將評價結果推向了教學改進,最終實現評價效益的最大化,提升小學美術教學質量。
四、結語
綜上,數字化技術重構了鄉鎮小學美術教學生態,其可以通過建立數據驅動、智能輔助、多維協同的評價體系,豐富學生學習體驗,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有效落實新課標育人要求。為此,在實際教學中,小學美術教師要及時轉變自身教育理念,積極吸取其他優秀教師的經驗,在教學實踐中推進鄉鎮小學美術教學評價數字化轉型,從而為學生帶來更高效的教學服務,全面提升小學美術教學質量,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注:本文系青島市教育學會2025年度鄉鎮教育教師專項課題“數字化技術在鄉鎮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與效果評估”(項目編號:2025XZJYJS0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